#安全感

想同時愛很多人,可以有多少段戀愛關係?心理師揭「1問題」先思考

想同時愛很多人,可以有多少段戀愛關係?心理師揭「1問題」先思考#安全感

「多重伴侶關係」指雙方在道德上同意開放與他人的戀愛關係,一個人究竟有多少感情能量可以用來建立安全的關係,不只關乎你個人多忙碌,還要看你整個生活有多滿、多飽和。心理治療師潔西卡.芬恩(Jessica Fern)於《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一書中,探討多重伴侶常見問題、案例分享,提供給讀者不同的感情觀。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想嘗試多重伴侶關係?心理師分析6原因:「這點」想被滿足

為什麼想嘗試多重伴侶關係?心理師分析6原因:「這點」想被滿足#安全感

多重伴侶關係(CNM)是一個現代的綜合性專有名詞,指雙方在道德上同意開放與他人的性關係,在某些情況下,也包含認真的戀愛關係。心理治療師潔西卡.芬恩(Jessica Fern)於《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一書中,探討多重伴侶常見問題、案例分享,提供給讀者不同的感情觀。以下為原書摘文:

愛情依賴症:工作生活沒問題,遇到感情就失能

愛情依賴症:工作生活沒問題,遇到感情就失能#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種愛情,叫兩棵歪脖子的樹,糾纏共生。我們都生來孤獨,卻需要學會合群,我們的成長都被要求要獨立,可是獨立沒有完全,我們進入關係成了一束束藤蔓,追尋攀附著纏綿在彼此身軀上,而這般的愛又該如何成長茁壯?灑落一地失望又哀傷的淚水,融入塵埃裡,滋長出夠多的藤蔓,越番緊密的交織,譜出一篇篇令人窒息的愛。愛情依賴症的現象親愛的,這是你嗎?1.當對方沒有回應須求,覺得對方不在乎、不夠愛?2.當對方拒絕提議或邀請,感到失望、失落,感覺自己被否定?3.當對方做的事你不認同,就無法忍受、大吵一架?4.當關係結束,就覺得自己失敗了?在依賴症者的眾生相中,往往並不如我們預期的,總是楚楚可憐模樣的人,有時候他們可能是很能幹、充滿活力,只是在生活中花大半的時間都在想著「愛情」、「關係」或「家人」。你一邊工作,想著卻是昨天男友跟你說得,他覺得相處得很累,搞得你心慌意亂,工作無法專心也交不出好報告。你一邊吃飯,卻想著為什麼老公遲遲不回你訊息,是不是又不小心激怒他了,還是他最近跟新來的女同事在幹麼?越是花時間想對方,越無法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也因為不願意花時間陪伴與照顧自己,而花更多時間想著對方,越需要透過對方的回應來讓自己感覺安心、有連結感、有安心感,或者,「自己沒有這麼不好」的短暫安全感。愛情依賴症的伴侶,很容易在與伴侶相處時,就傾倒很多的情緒或生活事件,有時候讓伴侶難以招架,在關係共構的結果,伴侶開始閃躲、延遲回應,因為在關係中感覺窒息。但對依賴的伴侶來說,自己已經忍耐五十六小時又三十五分鐘的委屈和憋屈,為什麼只要伴侶一點「用心」伴侶卻做不到?「自我厭惡」、「自我疏離」往往是這群人最核心的問題,越是不喜歡自己,越需要有人陪伴,越需要時間被填滿,而且最好是伴侶填滿最完美。而依賴症更進階的版本則會是,想要一直待在家中或伴侶身邊,而不重視自我發展,更不在乎自己的生涯,而最後不只是情感依賴,跟著也經濟依賴,成為在關係中攀爬的藤蔓系,伴侶成為你的重心與唯一的依靠時,你在關係裡越容易感到恐懼,而有更多暗黑的情緒,包括控制、不安,甚至你可能嫉妒伴侶的成就,當然你也會容易有許多的無助感。如果這是你,那這是兩顆歪脖子樹的愛情,而這是愛情依賴症,你會讓自己不斷在愛情了痛苦與歡樂兩極裡劇烈的跌宕起伏,直到有一天你們彼此摔得體無完膚,脖子歪得幅度更深,糾纏共生,互怨互艾,消磨彼此的愛也消磨彼此的人生,而很可能,就是一輩子。(本文摘自/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采實文化)

孤兒的自白:我有一個家但我一無所有

孤兒的自白:我有一個家但我一無所有#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我們追隨自身的天命時,宇宙必然會提供機會來回應。下面的訪談資料來自於朋友所介紹的受訪者,朋友知道我對孤兒議題有興趣,便介紹他的一位同事讓我認識。受訪者告訴我他是在孤兒的狀態下長大。他的故事雖然悲戚,卻不是少見的例子。我稱呼這位中年男子為亞當,他那罹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母親未婚產下了他;生父沒有住在一起,他還想要讓孩子母親將小孩拿掉。父母兩人都被社工人員判定為「不適任父母」,於是亞當在四歲的時候被安置到寄養家庭。他的生父生母對他有過肢體虐待。亞當說,由於受虐的經驗,他有一些「痛處」,意思是指他在和他人的關係中一直感到有種容易被人傷害的感覺。不過,他學著去因應調適,現在有一分全職工作,並且指導和他一起工作的大學青年。他回憶道,當他大約七、八歲的時候,有一群男孩打匴要痛揍他一頓,情急之下,亞當決定針對其中一位男孩看看是否能逗他發笑,結果竟然成功了,而且令他訝異的是,其他人也不再找他麻煩了。因為能夠善用幽默感,他了解到,如果人們心情很好,就不會傷害他。但是,有時候他在人際關係中不適合開玩笑的情況下過度使用幽默感,即時面對家庭關係時也是如此。他透露,幽默感成了他的保護之道,又說:「真正的我是脆弱的、害怕的。」雖然他完全不記得小時候與親生父母一起生活的經驗,但他不時幻想著有家的好處與壞處。從他的角度來看,不管怎樣,有個家其實不算是件好事,因為在他的經驗中大人是施虐者、不堅定,而且不尊重孩子。這個例子正顯示出,兒童以往被撫養長大的方式所留下的痕跡,如何回來作祟,如果父母親缺乏同理孩子的能力,就更是如此。亞當在十幾歲的時候住到孤兒院裡,他在那裡學會說各式南腔北調、學會如何打贏架,以及如何和不同種族的人互動。接下來他去到了一間收容中心,在那裡他知道自己絕不會離開去尋找新的家庭和朋友;他瞭解到,那就像從已知踏向可能更悲慘的未知一樣。為了自己,他學會「按照規矩行事」,因為那樣「你就能避開陷阱」。他開始進入職場之後,會告訴聘僱他的人「請付給我值得的薪水」。他努力工作,從中找到了歸屬感。他說:「我屬於工人這一部族。」而且因為他與家庭沒有聯繫,這就成了他的家。真理和誠實的價值對他來說十分重要,儘管他小時候曾和親生父親有過一次接觸經驗,那時父親來探視他的同時想要教他行竊。不過亞當並沒有成為竊賊,因為他的人際互動經驗教導他要自我控制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想要有歸屬感的需求遠遠勝過擁有物質商品的短暫收穫。因著這樣的經歷,他覺得現在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生存。這就是孤兒的苦澀處境,他必須依靠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以求生存。亞當的工作職責類似工頭的角色,他將那些為他工作的弱勢青年看待成「被折彎的樹」,他說有些人「你就是沒法將他拉直」。但是他相信,如果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內心奮戰,那麼他們就有挺直的一天。對於他自己,他領悟到「有『一個你』是你展現給世人看的,然後有『一個你』是你真正的樣子,而當你變成一個只求存活的人時,那不會是你真正的樣子。」亞當已經結婚生子,他告訴我:「我有一個家庭,但我一無所有。」這句話描述了他所感受到的孤獨。但是他很早以前就不得不阻斷自己觸及自己的真實情感,因為「我不想看到我內在的惡魔」。這是某些孤兒揮之不去的恐懼──那些孤獨、絕望和不安全感,尤其是身旁無一人能與之分享這些經驗的時候。(本文摘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心靈工坊)

3次約會就攻陷他的心 讓他告白密技

3次約會就攻陷他的心 讓他告白密技#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男性會想要在一起一輩子的女性,是能帶給他們感「療癒感」和「安全感」的人。可以放心和這位女性相處、和這位女性在一起感覺很療癒,生存在高度忙碌與競爭的社會中的男性而言,就是他們選擇對象時的重點。❶ 療癒感男性可以從和女性沉穩溫暖的肢體互動中,或是女性可愛的舉動之中獲得「療癒感」。這種「療癒感」和成人與二至三歲的幼兒接觸時的感覺非常相似。若女性能讓男性擁有這種感覺,就能帶給男性他們所追求的「療癒感」。例如:約會臨別時,說完「謝謝」後握一下對方的手;或是說「久等了」時, 輕拍對方肩頭等具體的肢體接觸還有遇到有興趣的事物時,向對方傳達自己認為「這個很棒」的純粹心情, 都可以帶給對方療癒感。❷ 安全感男性如果能知道女性在想什麼,就會產生「安全感」。「知道對方喜歡自己。」「知道即使展現脆弱的一面,對方也會喜歡自己。」「知道對方需要自己。」和能夠持續給予他們這種安全感的女性在一起,男性就會感到幸福。有些人會認為「交往後如果讓對方太有安全感,他就會劈腿」,這是錯誤的想法。 不過,如果感到關係一成不變,有些男性確實會發生劈腿的情形。也許是因為把安全感和一成不變混為一談,才會產生「只要讓男性太有安全感,他就會劈腿」的誤解。但安全感和一成不變完全是兩回事。事實上,沒有安全感才會導致關係一成不變。「她不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愛意。」「她不再接納我的脆弱了。」「我已經不知道她是否還需要我。」如果男性時常有這種感受,在持續無法感覺到喜悅的情況下,他們就會覺得關係一成不變,開始向外尋找更願意接納他們的人。對男性而言,能帶來療癒感與安全感的女性,就能夠讓他們有被愛的感覺此外,肢體接觸及給予認同感,也能夠帶給男性存在的意義。若男性感受不到被愛的感覺或自己存在的意義,那麼和那位女性在一起也就失去意義了。因為男性不會想去珍惜不珍惜他們的女性。「療癒感」和「安全感」是讓妳和他幸福一輩子的關鍵字。(本文摘自/操控他的想法,攻陷他的心:3次約會就讓他告白!100%成功的「想像」操控術/遠流出版)

搭建親子安全感 為自己找到安全堡壘

搭建親子安全感 為自己找到安全堡壘#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親子間擁有穩定的依戀連繫,孩子們就能放心離開父母、盡情接觸外在世界;同時,也能在這層安全堡壘的防護下,發展出向外探索的行動力與好奇心。擁有安全堡壘的孩子,就算在摸索與闖蕩的過程中感到徬徨無措、身心俱疲,只要回到自己的安全堡壘,就能獲得充分的療癒、重整心情,並且充飽電力以迎向下一個挑戰。換句話說,這些父母、撫養者對他們的孩子而言,具有「緊急避難場所」與「安全保壘」的重要功能。什麼樣的人具備良好的「安全堡壘」條件?自己又該做好怎樣的心理準備?接下來,為你將重點歸納為六項。❶找到發自內心信賴的人修復依戀障礙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保壘,這是我在本書中不斷強調的一個觀念。極少數人可以從原本的撫養者或雙親身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與後盾,也就是重拾以往不曾有過的親子依戀連結。這類型的父母自幼或多或少也都有依戀障礙,而他們在內心的依戀缺陷尚未撫平之前,就有了小孩。於是自然無法與孩子培養出健全的依戀關係,也給不了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跟支援。然而,如果原本不夠成熟的心智隨著時間獲得了磨練,他們身為孩子安全堡壘的功能也就會愈趨成熟。在這樣的條件下,親子雙方就有可能重建穩定的依戀。不過上述狀況的前提是,必須透過你縝密的觀察,確定父母或撫養者已成熟到足以負起安全堡壘的責任,或你認為「現在父母值得信任」才有可能成立。然而,大多數的情況並不會這麼樂觀。這時候,你可能就得讓其他人來擔任你的安全堡壘。能取代父母成為安全堡壘的,通常是一些心智足夠成熟——情緒智商高、富同理心的人。如果你身邊也有這種能成為安全堡壘的對象,那真的非常幸運。不過,這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把對方當成心靈支柱,或把期待與救贖隨便寄託在他身上。❷ 確認「個人特質」初步找到適合當作安全堡壘的對象後,下一步就是要判斷對方是否真能為你提供必要的安全感與支持。首先,你可以看他是否「性格沉穩」。個性穩重大方、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化,是第一要件。擁有健全心理狀態、能夠傾聽你的心事、接受你的過往,這也非常重要。簡言之,這個人必須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值得信任。有些人雖然成天把「愛自己」或「我很幸福」掛在嘴邊,但實際上是不是如此,其實一眼就看得出來。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留意以下兩個觀察重點:「這個人是否懂得愛惜自己、尊重他人?」「這個人是否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社經地位等現實因素都是其次,請先就以上幾點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吧。不管手腕再好、能力再優秀,只要他的言行舉止會不經意傷害其他人,就請將之從你的安全堡壘名單中剔除。❸ 別把依賴變成壓力當你確定身邊有符合安全堡壘條件的人之後,不妨就放開心胸與對方好好地聊一聊吧。或許到目前為止你也曾多次嘗試向別人求助,有過向他人傾吐內心難言之糾結,但卻以失敗告終的經驗。有時候,你跟對方的關係甚至因此發生了變化,讓你感到悔不當初。❹ 不要害怕說出真心你也曾多次試著對人付出信任,卻總被辜負?這樣的經驗容易讓人對自己失去信心,從此不敢輕易向別人吐露真心。但正如我前面所提,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你弄錯了傾訴的對象,或仍拿捏不了對方的底線造成。所以,當你已經順利找到合適的安全堡壘,就請大大方方地相信對方吧!假使過程中,察覺到對方不領情或可能讓自己受傷的跡象,請不要猶豫,直接與對方進行溝通。若在溝通過程中發現一切只是自己多慮,就要學著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並深入了解為什麼自己當初會出現那種想法。這麼做了之後,你將會發現——想要讓心情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❺ 切勿預設過高期待真心換絕情的原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實是我們自己投入了太多的期待。然而,對方通常也都只是個普通人,他們一樣也會因為你不當的措辭與表達方式而受傷。因此,千萬不能因為彼此關係好不容易拉近,就擅自斷定對方「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受傷」、「一定能諒解」或「我們想法和觀念相近,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些天真的想法,很可能正埋下了你日後「受挫」、「遭到打擊」的種子。❻ 用客觀角度看全貌除非是真正的詐欺犯或泯滅良心、為非作歹之人,在一般正常的人際關係中,通常不太會牽扯到背不背叛的問題。然而,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在人際關係裡感受到類似的挫折感呢?我想關鍵就在於——事發的當下,你能不能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整個過程,不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若你們能慢慢藉此熟悉彼此、自己的行為模式,就能在出現問題與摩擦前,及時踩剎車。若能根據以上幾項原則,尋找「安全堡壘」。我相信只要有心,你一定可以邁出修復依戀最重要的這一步。(本文摘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方言文化)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

12歲以下孩子 安全感培養術!#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為何換來孩子的自私和不尊重?讀了不少教養工具書,那些妙招對我的孩子都不管用?明明很愛孩子,卻常在某個瞬間理智斷線,忍不住對他抓狂?不知不覺間,發現自己成了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教養不再是「知道但是做不到」的理論? 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於對孩子行為的訓練和矯正,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覺知,讓你探索自己,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心,讓內在智慧指引你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完善自我。0~12歲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培養!0-3歲母乳餵養,擁抱、撫觸孩子,經常告訴孩子:「我愛你。」讓孩子與你的生活保持在一種有秩序、有規律的環境中。和諧的夫妻關係,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禮物,所以父母親彼此應時常說。3-6歲任何情況下必須與孩子分離都要如實地告訴孩子原因,並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見面,同時遵守約定。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如果發生爭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是父母的情緒導致的事情,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到達一個新環境時,首先為孩子介紹新環境,並陪伴孩子適應新環境,直到孩子。6-12歲讓孩子感受到「不論發生了什麼,爸媽都會和我站在一起,支持我」。時常和孩子分享:自己今天犯了一個什麼錯,在錯誤中發現了什麼。讓孩子體驗到「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示範或者告訴孩子如何去彌補自己的失誤。(本文摘自/覺知教養:看見自己和孩子的內在需求,療癒每個迷失在育兒焦慮的父母/野人出版)

不管黑臉白臉 都記得要給孩子安全感

不管黑臉白臉 都記得要給孩子安全感#安全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給孩子信賴與安全感「現實原則」與「享樂原則」,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就拿中學生氣到忘我,把學校玻璃打破的狀況來說,斥責當然是必要的。「不可以做那樣的事!」「要是有人受傷怎麼辦!」「這是得賠償的!」可能會被訓導處老師大罵一頓,像這樣基於現實原則的指導是必要的。對應有攻擊性的孩子 應恩威並重但如果是有能力的老師,不會光罵人就結束了吧。可能借助學校輔導顧問之力,也可能跟導師聊一聊。或是在嚴厲地斥責學生之後,和他一起整理碎掉的玻璃,用比較安穩的語氣,開始和他聊聊。「你是怎麼了?你不是會做這種事的學生啊?發生什麼事情了嗎?跟老師說說看,讓老師幫你出一份力!」對應一個受傷憤怒、有攻擊性的少年,嚴格的「現實原則」、溫柔的「享樂原則」,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我曾經在學校輔導的場合,發揮過我的能力。老師從教室出來後,交棒給身為學校輔導顧問的我,說:「剛剛狠狠地罵了他一頓!接下來就麻煩您了!」這個學生從昨天做了錯事後就被導師罵、被父母罵、被訓導主任罵,我對著被罵了半天了的他說:「這樣一直被罵,很累吧。」我絕不是要把他做的壞事含糊、曖昧地處理掉,一定要讓他好好反省。但是他因為我說的話,開始告訴我在班上被孤立的痛苦。這是在家庭裡有「連結職責」的母親與有「切割職責」的父親該做的工作吧。嚴格管教、安慰都是教養必要的元素對跌倒的孩子來說,跑上前幫忙他、緊抱他的母親,努力讓他站起來的父親,這兩者都是需要的。因為信賴母親會好好地安慰孩子,父親就可以嚴格地管教;另一方面,因為相信父親會嚴格地管教,所以母親可以讓孩子撒撒嬌吧。日本曾有用金屬棒殺人、在大家心裡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1980年11月,神奈川縣,一個準備第二次重考的二十歲補習班學生,用金屬棒殺害雙親。他的父親畢業於東京大學,哥哥畢業於早稻田大學,都在一流企業裡工作。加害者青年也畢業於有名的中學,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早稻田大學附屬高中,但也到其他的知名高中就讀。但他在大學入學考試時失敗了,不管是應屆入學考試,還是重考第一年時的入學考試,不管是一流大學還是中等大學,沒有被任何一間學校錄取。他準備第二次重考,成績也沒有變好。黑臉、白臉要平衡 別把孩子逼到牆角某一天,他擅自用父親的提款卡領錢出來、擅自喝了父親的威士忌。極度憤怒的父親對著兒子怒吼:「你這個笨蛋!大學進不了就算了,這麼做是怎麼一回事?家裡可容不下你這樣的小偷!你這個垃圾!給我滾出去!」而一直以來溫柔守護他的母親,當天偏偏就深深地嘆了口氣說:「你真的是很沒用啊!」他承受父親說出來的話,覺得不出去不行了。母親的態度則成了關鍵的一擊。嚴格父親與溫柔母親的平衡崩解,那晚,他用金屬棒朝著熟睡父母的頭部使勁地打下去。以現實來說,他不能一直當個重考生,未經同意使用別人的提款卡也不是可以放過的問題。他雙親對他的斥責,也不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方式。但是對於在心理層面已經被逼到牆角的他來說,那是把他從最後希望推落絕望的一席話。(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