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健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七十歲的范太太這幾年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不僅忘記鑰匙放哪,連別人的名字也忘記,越來越多記憶力喪失的情形出現,於是家人帶他前往就醫診治,造成失智症的主要疾病為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有10%的失智症是可逆轉的,因此若家中老人出現疑似失智跡象,建議及早就醫。失智症約60% 為阿茲海默氏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程智表示,失智症是個臨床症候群,是後天性的記憶及其他大腦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功能,造成失智症最多的疾病為阿茲海默氏症,約60%,依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10~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約10%,楊程智醫師說明,失智症診斷3步驟有:1)確認病史、神經檢查及簡短的知能測驗/以確定病人是否有失智症,並且排除憂鬱症及瞻妄。2)實驗室檢查/以確定造成失智症之病症,並找出可治療的失智症。3)其他必要之常規檢查/神經心理測試、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肝腎功能)等。10%失智症有機會逆轉 正確診斷很重要約10~15%的失智症是可加以治療而恢復或緩解,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有適當治療及預後,勿將失智當正常老化,楊程智醫師說明,約有10%的失智症是有機會逆轉的,若家中若有人出現了明顯的智力退化、記憶力不佳、行為異常時,務必要前往神經內科讓醫師詳細診察,不可輕率地當作是老人家正常的退化,而失去治療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記不住人名、老是忘東忘西?9招預防健忘小訣竅

記不住人名、老是忘東忘西?9招預防健忘小訣竅#健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隨著年紀的增長,任誰都會有健忘的時候。如果有「最近老是忘東忘西」這種自覺的話,那是屬於起因於「年歲大了」的良性健忘。相反地,如果自己都沒有自覺,而且健忘的內容和程度讓周遭的人都會吃驚的時候,那就有「老年癡呆症」的可能了。如果有符合以下的檢查項目的話,那可就要多多注意了。「憂鬱症」也會有健忘和經常出些小差錯的情形出現。這是因為注意力不能夠集中,使得記憶力和判斷力變得遲鈍的緣故。健忘的自我檢查□ 忘掉剛剛才聽過或者說過的話。□ 想不起來和自己很熟的人的名字。□ 經常掉東西或是找東西。□ 在很熟悉的地方都會迷路。□ 簡單計算出錯的情形越來越多。□ 對穿著打扮變得漫不經心。□ 害怕出門。□ 會和人說自己的錢包或是錢被偷了。防止健忘的方法1)日常的事決定好順序/將日常的事決定好順序和規定來進行,例如週一打掃、週日庭院灑水等。這樣的話,日常生活的管理也會變得簡單很多。2)進行「頭腦體操」/利用計算問題或是縱橫字謎等來刺激大腦。3)做備忘錄/將約定、預定的行程或是購物的內容等清楚地記錄下來。然後再將備忘錄貼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或者放在自己的手邊。4)不要太過擔心/不安、焦慮和煩躁只會使情形變得更壞。5)生活要有規律/除了生活起居要正常規律外,有什麼集會活動,也要多參加。6)多和人交談/交談可以促進腦部的活性化。7)多使用手腳/精細的手工作業或是步行可以提升腦部的血液循環。8)培養嗜好/對事物抱持興趣和關心對防止腦部的老化有幫助。9)攝取對腦部有益的食品/像是青魚等含量很高的DHA和EPA以及黃綠色蔬菜中含量豐富的維他命A、C、E等,都可以提高腦部的機能。(本文摘自/女7男8/健行文化出版)

別把健忘當老化 當心是失智症警訊

別把健忘當老化 當心是失智症警訊#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輩年紀大了之後,是不是變得較健忘、東西亂丟或是常反覆問同樣的問題,可別以為這是老年人的通病,當心他們可能罹患失智症了。隨著臺灣人口持續老化,目前65歲以上高齡人口已占總人口11.8%,臺南市高齡人口比例更高達12.46%,因此,失智症議題也逐漸被大眾所重視。過去失智症常被稱為老人癡呆或老番顛,認為人一旦年老就會變成這樣,但其實失智症是由於腦部的退化或病變所引起,大部分失智症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記憶退化、判斷力差 為失智症常見症狀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症狀為記憶力減退、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弄不清時間地點、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判斷力變差、行為和情緒改變等,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親屬常以為這是老化正常現象,因而延誤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可延緩失智症狀為了關心失智長者,應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延緩失智症狀發生,使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立,此外,為減緩失智症的發生,平時應鼓勵長者動動腦、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及社會參與,即使只是出門散步或是在附近公園泡茶聊天,都遠比悶在家中好。除此之外,預防三高、不抽菸、遠離憂鬱、避免跌倒受傷等也都是很好的失智症預防方法,避免跌倒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平時應注意居家安全,移除或固定妥易絆倒長者的電線、地毯等,並於浴室等濕滑處裝設防滑設施。關懷身邊長者 若有異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外出時儘量穿著明亮舒適的衣物,注意周遭環境,行走時腳步踏穩慢慢走等,當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失智症狀時,建議可至醫院的神經內科、身心科、精神科或高年科進行詳細檢查,即使被確診為失智症亦不必緊張,只要及早發現並經過妥善的治療及控制,大多數長者的日常生活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最後,臺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從現在開始,應多關懷你我身邊的長輩,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失智症,讓他們都能情深憶長。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

頭暈又健忘為警訊 頸動脈狹窄恐失智#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65歲的何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但近一年來開始出現頭暈及健忘情形,常常出了門忘記帶鑰匙,經過輾轉求診檢查後,發現右側內頸動脈有80%嚴重狹窄,但尚未出現中風現象。後來,在醫院的建議,接受了頸動脈的支架擴張置放術合併積極的藥物治療,頭暈顯著改善,認知功能測驗結果也顯示短期記憶力及視覺空間表現力都有部份進步。沒有中風現象 仍會罹患失智症臺北榮總神經內科李怡慧醫師表示,頸動脈是負責供應大腦血流最重要的大血管,若出現7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話,就容易發生動脈斑塊的剝落或腦供血不足,造成同側下游的缺血性腦中風。即使沒有出現中風現象,但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會損傷大腦白質徑路的連結,進而造成暈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且在臨床研究也指出,有多數病人出現認知功能的退化,但他們的腦部磁振造影卻沒有異常發現,而這種血管性失智症僅次於阿兹海默失智症,是高居第二常見的失智症病因,但不同於神經退化性的阿茲海默失智症,血管性認知障礙可以早期預防治療。若出現頭暈、記憶力明顯退化 應盡速就醫檢查根據臺北榮總和陽明大學腦科學中心共同合作,長期追蹤嚴重顱外頸動脈狹窄的民眾,結果發現有4成尚未發生過腦中風或暫時性缺血症狀的患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且透過檢查後更發現,不同於阿茲海默失智症,這類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病變位置並不起源於記憶中樞的海馬回,而是在廣泛的額頂葉腦白質出現微結構和功能性連結斷裂。因此,建議有血管性危險因子的民眾,若出現頭暈或記憶力明顯退化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避免更加嚴重。李怡慧醫師表示,透過腦血管超音波可快速診斷頸動脈狹窄,若是輕度狹窄以抗血栓的藥物治療為主,而嚴重頸動脈狹窄達70%以上則考慮接受介入性治療。

事情轉頭就忘?當心失智悄悄找上你

事情轉頭就忘?當心失智悄悄找上你#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老年人記性差似乎是正常的事,但如果連綁鞋帶、認路等日常生活技巧都忘記,就有可能是生病了。因為健忘和失智仍有差別,若是忘記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剛做過的事怎麼都想不起來,就要小心。抽菸、肥胖、三高飲食 恐增加失智風險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洪國瑋醫師指出,失智症主要發生在65歲以上老人,除常見的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外,其他像中風、頭部外傷、抽菸、肥胖、三高飲食、憂鬱症等,都是增加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當老人家出現失智症早期10大警訊時,應儘速前往醫院神經內科或身心內科門診接受診療,才可延緩症狀惡化: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一經提醒就會想起來,但失智患者經過提醒仍無法想起。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廚師不知如何炒菜、鋼琴師不知如何彈琴,日常中生活所需電器,如對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無法理解。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想不起某個字眼,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 「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分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或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過馬路時不看左右和紅綠燈,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6)步伐不穩/像腳黏在地板上或小碎步失、失禁。 7)東西擺放錯亂/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上,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冰箱或被子裡等。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情緒轉變快速、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9)個性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或沈默寡言。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變得更被動,需要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放棄原本的嗜好。 洪國瑋醫師也提醒,65歲以上長者且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巴金森氏症、中風等病史或家族中有失智症遺傳病史者,可利用AD-8篩檢量表檢查。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

多給他們鼓勵! 「失智症」不是壓力#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越來越快,而失智症人數也在增加,老化是失智症的重要因子,若家中有人罹患失智症,長期的照護壓力,加上得時常注意防止走失,常令家屬心力交瘁。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15日舉辦的家屬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專長健康傳播的中正大學副教授盧鴻毅,帶領家屬團體,以各自的照顧撇步為主題,讓家屬彼此分享。防家人走失 帶手鍊、繡電話如何防止家人走失?有家屬幫失智症病人戴上防走失手鍊,讓病人不必一直被關在家裡,可以自己出外走動,家人也不必總是提心吊膽,擔心病人走失。也有家屬會在病人衣服上繡上電話和姓名,萬一走失時,旁人可以與家屬連絡接回。發揮他們的專長 並時常給予鼓勵除了預防走失的方法,在病人的照顧和復健上,家屬們也分享獨門的撇步。一位女兒分享,母親的很會算東西,所以家人準備了許多紅豆、綠豆等,請母親協助分裝為10顆一包,假稱要做小學生上課的教材,每包的工錢兩塊錢,因此母親每天都會很認真地分裝,在分裝時不但可以練習手的靈活度,動腦算數,領工錢還有成就感,一舉數得。另位家屬分享,帶爸爸去逛夜市很有用,像夜市裡丟九宮格、水球等童玩,可以訓練爸爸的手眼協調能力,增加運動量,還能與其他人多互動,玩遊戲時旁邊觀眾的加油打氣,更能讓爸爸愈玩愈起勁。盧鴻毅表示,當人的能力減弱時,需要外界更大的刺激才會有反應,因此帶病人出去,借助社會的力量給予刺激,是很不錯的方法。他鼓勵家屬們多給病人和主要照顧者支持及鼓勵,擁抱是很好的方式,能帶來很大的力量。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曹汶龍主任指出,失智症患者雖然有部份能力退化,但一定還有擅長的優點,家屬要好好掌握,加以運用,例如有一位病友雖然偶爾會走失,煮飯的能力也退化了,但從年輕做到老的削竹筍工作,動作仍十分俐落,所以鼓勵她繼續做,讓她很有成就感,手部的靈活度也得以維持,就是一個好例子。(照片提供/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

下世代的負擔? 台灣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家中的長者有沒有忘東忘西的情況?千萬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而輕忽,這有可能是「失智症」。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衛生署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我國65歲以上長者輕度以上失智症患者共414人,盛行率為4.97%,即65歲以上老年人每20人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失智症者共近13萬人。根據統計,全世界失智症患者有三億六千萬人,平均每四秒新增一名,但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比較,台灣不到二十年,失智人口即倍增,比全球進展速度還快,照顧失智老人的社會成本,恐成下個青壯年世代沉重負擔。輕微認知障礙及極輕度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16.04%及3.17%,故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失智症發生之主要措施。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多關心家中長者,及早診斷與治療可延緩失智症的惡化。

壓力大致記憶衰退 老翁術後不識妻

壓力大致記憶衰退 老翁術後不識妻#健忘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開了一個刀後就變了一個人,完全不一樣的陌生人。不出門、不說話,就是生氣,見了孩子就告狀說我沒弄飯給他吃,可是明明就才剛放下碗筷…。」劉奶奶滿臉愁容看著坐在她身旁的親密愛人-劉爺爺。90歲的劉爺爺除了有高血壓外,平日身體硬朗、生活自理能力佳,不但每天外出運動,還經常親自下廚做菜給劉奶奶吃,兩人恩愛相隨的情形不知羨煞多少親朋好友。年初,劉爺爺告訴孩子腰痛、下肢無力、無法走路。署立台中醫院神經外科鍾偉安主任安排檢查後,告訴劉爺爺腰椎壓迫到神經並建議手術,家人討論後決定接受手術,術後劉爺爺恢復良好。出院後劉爺爺開始出現健忘情形,夜裡睡不安穩、拒絕出門,甚至常常忘記自己已經吃過飯,卻告訴子女:「你媽媽要餓死我,都不弄飯給我吃。」劉奶奶流著淚,看著眼前這位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的親密伴侶。經友人介紹,劉爺爺的家人陪同他到署立台中醫院的記憶保健門診求診,包含家醫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及中醫科醫師一同為他看診,經檢查,發現劉爺爺可能是因手術,而導致記憶退化的情況。台中醫院心智發展科劉駿熒主任表示,老人家遇失去親人、搬家等環境因素改變,或是自己身體發生重大疾病、手術時,壓力使原本已存在的退化徵兆會在此時更明顯,建議家人要及時帶患者就醫,接受抗失智、抗焦慮藥物治療,家人則可準備家人朋友照片喚起患者記憶,多關懷、陪伴,對於控制延緩老化有很大幫助。(照片提供/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