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快樂不起來? 七成自殺人有憂鬱症

快樂不起來? 七成自殺人有憂鬱症#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快樂嗎?是否常常被困在憂鬱的痛苦當中?如果你是長期受憂鬱情緒影響的民眾,應該盡快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憂鬱症,以免讓憂鬱症情況日漸嚴重,導致自殺的意念產生!根據研究指出,自殺的人70%有憂鬱症,精神疾病者自殺機率更高達20%,因此憂鬱症則成為了民眾該預防的精神疾病。怎麼檢查自己是否有憂鬱症呢?台南市衛生局表示,憂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難免會悶悶不樂,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於嚴重、過久,無法拉回或失去控制,就要小心是否罹患憂鬱症,症狀大致上有以下幾點,憂鬱情緒、興趣與喜樂減少、體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疲累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斷、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若以上九項症狀中有五項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兩週,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進一步協助與詢問,經過適當的治療病情是能得改善,也可即早治療,減少痛苦的時間。衛生局也指出,目前新型抗憂鬱的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也較輕微,使用初期偶有口乾或胃口降低情形,因每個人體質不同,若有任何不適還是需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時間應於病情獲得改善後,再持續服藥約十週然後再慢慢停藥,整個療程大約三到六個月左右,需視病情狀況而定,太早停藥有時會造成復發。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林聖哲局長呼籲,能夠適當轉念、正面思考、心胸寬闊地去面對事情非常重要。憂鬱症就像是「心感冒」一樣,平時多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多參加健康活動,就能減少復發的機率,呼籲市民朋友都能人生不憂鬱,生活更精采。

他好像一直走不出來欸! 當人低落時怎麼安慰?

他好像一直走不出來欸! 當人低落時怎麼安慰?#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農曆新年與西洋情人節紛紛到來,洋溢著家戶團聚或情侶互表愛慕的熱鬧氣氛,當大家沉浸在愉悅的假期時,也請多留意周遭是否有些親友看起來若有所思、悶悶不樂,同時也別忘了適時對這些親友表達關心問候與陪伴。臺北市101年共接獲約4342筆自殺通報資料,約有2200名為自殺企圖者,也就是說,平均每天約有12位民眾萌生自殺想法,而有6位民眾會有實際的自殺行為,而受到自殺企圖者輕生行為影響的民眾至少近兩萬位。根據臺北市101年自殺通報資料顯示,自殺企圖者輕生的主要因素以「情感/人際關係」為最多,佔63.2%,換句話說,人際間的相處往往是引發壓力的主因。由於人際關係為引發生活困境與危機的主要因素,且對於遭逢困境而陷入低潮的民眾來說,親友能否適切地對他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影響其是否願意求援,因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如何因應親友表達負面情緒做出一些說明與提醒,期盼大眾在面對親友表達情緒低落或涉及自殺想法的沉重話題時,能夠抱持適切的看待態度、採取有效的協助步驟。一、用理解的態度看待「想太多」的親友:對心情低落的人而言,叫他不要想太多反而像是一種指責。多去理解親友正受困擾而無法不多想的心情,給予陪伴並引導他作其他方向的思考。二、接納負面情緒的表達:生活陷入低潮時,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接納而不去否定親友主觀的痛苦感受。三、以陪伴代替評斷:尊重與不評價親友的意見或價值觀。四、專注傾聽:專心地傾聽能夠使情緒低落的親友明白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問題。五、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萬一親友心理困擾的問題過於複雜,協助他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

我國自殺率漸降 獨老人自殺率攀升!

我國自殺率漸降 獨老人自殺率攀升!#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年節將近,許多民眾正在開心圍爐團圓的時候,卻有一群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必須一個人過年節,而在這段時間裡,年節的喜氣更容易加重他們的孤獨感,對此,台南市衛生局呼籲,大家應多關心家中長者,共同關愛自己及關心周邊的長者,有空多陪伴及關懷,促進更和諧的家庭生活,營造溫馨祥和的社會風氣,大家都能過個溫暖的佳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台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共221,333人,占總人口數11.8%,而101年1月至11月自殺死亡人數292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達76人(佔所有自殺人數26.0%),較100年度26.3%略下降了0.3%。而76位自殺的長者,男性44人(佔57.9%),女性32人(佔42.1%)。而台灣自殺率,近年來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然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自殺死亡統計結果,惟65歲以上老年族群自殺死亡率增加,且自殺行為死意更堅定、致死性較高、事前也較少發出求援的警訊,而老人自殺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其中久病不癒、獨居失親、多重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及社會支持薄弱,都是憂鬱及自殺的危險因子。而為了降低老年人的自殺率,台南市衛生局持續推動「嘸鬱卒長者示範社區」,由100年度成立的6個社區至101年度增加為41個社區,結合社區關懷據點、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志工、里長及衛生所,訓練社區健康長者擔任關懷志工落實在地關懷,協助發現社區裡自殺高風險個案及憂鬱長者關懷服務,期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轉銜醫療。

年節喜氣易讓憂鬱者更憂鬱 衛生署籲多關心

年節喜氣易讓憂鬱者更憂鬱 衛生署籲多關心#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農曆年節喜氣洋洋,但這樣的氣氛卻可導致,無法返家或是心靈受過重創的人,產生輕生的念頭。對此,衛生署呼籲,衛生署春節期間持續提供24小時不打烊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服務,若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情緒困擾或自殺危險性,請立即求助。另外,衛生署也提醒民眾,應多關心無法返家團聚、或久未聯繫的親友,尤其孤苦無依、罹患重病或獨居長者,主動電話問候或探訪,提供應景食品、衣物前往探視、關懷,讓對方感受溫暖的關懷並發揮「一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以減少年節自殺事件的發生。

長者自殺率屢創新高 家人須時常關懷

長者自殺率屢創新高 家人須時常關懷#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日前台南發生一對銀髮夫妻,因先生長期照顧久病行動不便妻子,導致情緒壓力大,先生對妻子嚷著「妳擱這樣,我要帶著妳去死」,但身邊家屬以為是發發牢騷,不以為意,結果先生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竟將妻子推入河邊溺斃,自己也隨後跳河自殺身亡的憾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自殺死亡統計結果,各年齡層皆呈現下降趨勢,惟65歲以上老年族群自殺死亡率增加,且年齡越高,死亡率越高。自殺行為在不同年齡層,有其不同的特性,65歲以上人口的自殺死亡率,近十年高居各年齡層之冠,「家人間情感因素」及「久病不癒」為最首要二個原因,另也包括失去配偶、家庭失和等皆是老人自殺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男性較不易對人吐露心事及表達情感,在自殺身亡的男性老年人中,以未婚、離婚或喪偶的比例顯著高於自然死亡或意外死亡的男性老年人。如何降低長者自殺問題,關鍵在於了解長者自殺高危險群特徵,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自殺身亡者中,在自殺身亡前曾有就醫行為,其中有近九成在自殺死亡前一個月內曾至醫院診所就診,所以醫療人員關心其情緒困擾的問題時,須察覺是否出現自殺警訊,如焦慮不安、無助、絕望等情緒困擾,適度關懷陪伴並用心傾聽,減少遺憾的發生。長期以來,社會上總只關注慢性疾病、重大疾病之病人問題,而忽略照顧病人的家人心理亦需被重視。長期照顧者經年累月陪伴、照顧病人,且常常需合併處理許多家務、家事,再加上可能常需面對與承受病人的身體病痛所帶來的負向情緒,導致照顧者容易產生失眠、疲憊、情緒困擾等身心問題,若未適時調解紓解壓力,可能容易演變出憂鬱情緒,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及自殺行為。周遭的親友應該主動多關懷並協助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及長期照護資源,如:申請到宅居家服務、日間照護服務等,或是協調其他家人輪流照顧,讓照顧者有生理及心理得到喘息的時間,讓照顧者在用心照顧病人同時,也能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能夠聽聽自己的聲音,讓疲憊身心能適時舒緩。

自殺事件頻傳 「保必三不曲」防範

自殺事件頻傳 「保必三不曲」防範#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調查顯示,雖有高達8成6的受訪民眾「不認為只有專業人員可以防治自殺」,卻僅37.9%表示願和身旁有自殺傾向的人「談一談他對自殺的想法」。自殺防治中心呼籲,當遇到周遭有陷入自殺高風險的朋友時,一般民眾都有能力可以即時提供關懷與心理支持,將風險降到最低。根據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台北市民進行之「自殺防治認知線上調查」結果顯示,有自殺想法的人向親朋好友求助的機率反而是向心理諮商專線求助的3倍,向醫院求助的5倍。然而,在面對親友曾發生自殺未遂或自殺身亡之受訪者中,雖有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可以降低親友自殺的風險,但仍有超過一半的民眾表示無能為力或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事實上,有自殺意念的人對於「自殺」一事其實是有情緒矛盾的,既有想要逃離生活痛苦的衝動,卻也帶有想要繼續活著的渴望,使得當事人在求生與尋死間掙扎。若您接獲親友來電表示正準備進行自殺等危險行為,能夠正確關懷與回應,掌握自殺危機時刻的『保、必、三「不」曲』,將能有效挽救憾事發生的可能。「保」就是請您務必保持耐心、重視自殺者每一個想法,並表達您的在乎與關心。「必」須傾聽,注意傾聽自殺者所說的每一個訊息,不斷核對您所聽到的內容、來龍去脈與邏輯關係。「不」慌張,冷靜的進一步搜集自殺者的所在位置,亦可詢問其穿著、能否自行至醫療院所急診治療等有效訊息。電話「不」掛斷,保持通話狀態,持續給予支持及安撫,不要使自殺者落單,直到您確定他已無自殺企圖的危險。「不」爭辯,不要陷入生命價值或生命意義的爭辯,它會誘導自殺者認為您可能支持他的決定。年節將近,針對親朋好友表達情緒低落、生理不適或涉及自殺想法之話題時,應保留警覺心,並能抱持關懷態度、採取有效的協助步驟,如民眾需要相關諮詢可撥打本市自殺防治諮詢專線1999求助,若民眾需緊急救援協助,請直撥110、119進行現場緊急救援。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

慢性病症藏憂鬱 關懷陪伴可助病情#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久病不癒乃是尋短的高危險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雖然生病的老年人自殺率是壯年人的2倍,但久病纏身仍會讓人產生絕望感,而透露「不想拖累家人」常是自殺警訊,其家人必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憾事發生。依據研究指出,憂鬱症常與高血壓、糖尿病、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慢性頭痛、眩暈、耳鳴、更年期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風、癌症等疾病合併出現。研究指出,這種潛在的病情若久未痊癒,會增加腦部退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慢性病風險。病人因生這種病常常感到痛苦,其實,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夠及時察覺及治療,這種時常隱藏在慢性病症狀中的憂鬱症,不只能改善全身不適,甚至連併發的慢性病也可改善病情。台南市衛生局呼籲當長輩或家人生病,如跟家人有衝突,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若未適時紓發壓力,恐會自我傷害,應多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並給予擁抱等身體接觸,對他們的情緒都有正面幫助,家人與親友適時的支持與關懷是非常重要的,可利用簡式健康量表,即心情溫度計(BSRS-5)協助進行檢測,周邊的親友適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促進病人心理健康,減少憾事發生,倘若情緒障礙持續兩週仍無法緩減,或持續有自殺意念,親友應儘快陪伴以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專業人員協助,並持續關懷。

防止自殺念頭產生 請多關懷身邊親友

防止自殺念頭產生 請多關懷身邊親友#自殺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經濟不景氣,加上社會多面向的壓力來源,導致自殺的負面消息頻傳。根據台南市衛生局的統計,自殺成為台南市的第12名死因,而今年1月至9月,台南市自殺人數達226人,且男性比例居多,讓自殺事件,成為國人不可忽略的社會問題來源。台南市衛生局統計,101年度1月至9月自殺死亡的年齡層分佈,發現以中老年人佔較高比率。每1位自殺死亡者至少影響6-8位親友,而自殺行為是受到疾病因素、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因此,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如有出現以下情形,則可能需請精神科醫師診斷。包括,憂鬱心情;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非處於節食而明顯體重下降或增加;幾乎每日失眠或嗜睡;幾乎每日激動或遲滯;幾乎每日疲累或失去活力;幾乎每日出現無價值感或不合宜的罪惡感;思考或專注能力減退或無決斷力;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及計畫,如出現5項以上,應要懷疑為罹患憂鬱症。而「自殺警訊」則有,藉由話語、文章、書信、日記等,表達出想死的念頭;情緒憂鬱或激躁,覺得絕望、孤寂、無助;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沒有用、我的存在無意義、沒有人會在乎我、只要我消失,所有問題就會結束等;突然的行為改變,如立遺囑、分送喜愛的東西等。所以台南市衛生局呼籲,如果遇到人生過不去的關卡,應多與親友溝通,把困難說出來,以度過人生低潮。而民眾也應對周遭的親友,多保持關心與多留意,以防止自殺念頭的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