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變化,中醫門診也常有染疫後喉嚨劇烈疼痛的患者,每當吞嚥、說話就好像要吞刀片一樣,有時連耳朵也有悶脹疼痛感,不然就是聲音突然變得低沉沙啞,或者喉嚨一直感覺有痰卡住,不管是吃東西或者說話都相當不舒服。
疫情持續變化,中醫門診也常有染疫後喉嚨劇烈疼痛的患者,每當吞嚥、說話就好像要吞刀片一樣,有時連耳朵也有悶脹疼痛感,不然就是聲音突然變得低沉沙啞,或者喉嚨一直感覺有痰卡住,不管是吃東西或者說話都相當不舒服。
一名22歲女大生平時健康情形良好,也無用藥物習慣,4月底打完第三劑新冠疫苗幾天後,全身皮膚開始陸續出現紅疹,治療1個多月未能好轉,臉上也因為長期吃高劑量類固醇而變得臃腫,嚴重影響求職計畫。
確診康復後除了長新冠後遺症外,低抗力和免疫力也會變差,這是真的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舉國外研究指出,免疫系統會在染疫康復後產生變化,增加罹換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近日BA.5疫情升溫,公廁要不要裝免治馬桶的議題更吵得沸沸揚揚,但每逢週末假日,還是能看見許多爸媽帶著孩子在公園、風景區遊玩,想要上公共廁所時,卻常因公廁的環境衛生問題讓人卻步,不少民眾表示寧願跑到捷運站或百貨公司上,你也遇過這種困擾嗎?醫生建議,其實上廁所可善用「自保5招」避免公廁、馬桶成為防疫破口!
中藥清冠一號調整公費對象!將限定為新冠輕症、並含有重症因子的高風險族群。此外,衛福部採納中醫師公會建議,將高燒不退、咳嗽明顯兼具喘的症狀、咽痛並嚴重飲食困難等3條件者,也增列為公費對象。
新冠疫情流行逾2年,在邊境控制得宜、疫苗未能面世的前期,「普篩」一直是新聞熱門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卸任衛福部部長前,於《溫暖的魄力》一書中,娓娓道來,流行病感控的政策,必須考量人性對社區的可能影響,而非一昧追求科學,而冒險承擔偽陰性與脫框率。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許多人出現倦怠、失眠等後遺症,39歲林小姐就持續感到疲倦,睡眠時間從每晚7小時拉長到10小時才能充分休息;另一位42歲許小姐則相反,嚴重失眠。衛福部彰化醫院新冠肺炎整合門診評估,兩人皆為「長新冠」患者,安排高壓氧治療,林小姐恢復肺部交換氣體能力,降低疲倦感;許小姐也能好好入睡。
疫情期間人心惶惶,對於媒體或網路上毫無專業背景的討論和謠言,必須更加謹慎判別,以免下錯結論,引發恐慌。研究領域涵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在《因果螺旋》一書中實際分析了一位名嘴在政論節目上觀點,如何誘導民眾陷入錯誤的判斷,並示範正確的理解途徑。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