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

預防中風不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

預防中風不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早餐都吃中式還是西式呢?哪些NG組合會影響血管健康?從腦中風的兩大分類可以看出端倪。營養師表示,「出血型腦中風」和「血管栓塞型腦中風」絕對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還有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及所有調味料。少吃高鹽、加工製品和奶茶常見的燒餅油條,每份含有約45cc油脂和近2公克鹽分,若天天吃,膽固醇指數與血壓漸漸飆高!營養師陳扆洵指出,出血型腦中風主因就是血壓控制不佳,飲食中的鹽分與調味料多寡影響最直接;其次為天氣寒冷、溫差大、高壓力、過度疲勞、情緒起伏過大及飲酒過量等,若是坐冷氣房辦公的小資族,室內外溫差導致血管異常收縮,外食又NG就很傷「腦」筋。西式早餐搭配熱狗、火腿、培根等高鹽又加工的再製品,脂肪含量也比較高,陳扆洵營養師建議少吃。另外簡單方便的包子、蘿蔔糕、蛋餅等,則屬於黃燈區,建議偶爾吃即可;早餐飲料可以選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優酪乳或低脂鮮奶,若需要提神可以選美式咖啡、拿鐵,至於奶精為基底的傳統奶茶,也是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要盡量避免。攝取4種食物 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近年多名名人因腦中風驟逝,陳扆洵認為除了先天基因缺陷,臨床上多數中風患者是因慢性病、生活習慣病(如三高、代謝症候群)引起,多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累積而成。想降低風險,多數人會聯想到少吃高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海鮮,其實改善飽和脂肪酸、鹽分攝取超標、改掉NG飲食,可先避開危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進一步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含鎂食物/豆類、全穀類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堅果等。含鉀食物/深色蔬菜芹菜、空心菜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時記得少加醬料。含鈣食物/牛奶、豆腐當身體缺乏鈣質時,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相對穩定血壓。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山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攝取。想要保護腦血管健康,明天起將NG早餐改成不加油條的紫米飯糰,或是不抹沙拉醬、蔬菜加倍的總匯三明治吧!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

中秋烤肉膽固醇不爆表 油脂是關鍵#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既定印象中,民眾普遍認為雞蛋和海鮮,都屬於膽固醇高的食材而不敢食用,但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海鮮雖然膽固醇比肉類高,但經計算後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相較於五花肉來得更健康。營養師打破迷思 海鮮優於五花肉中秋節即將來臨,團聚時少不了烤肉、月餅、柚子各種美食,陳麗如營養師打破民眾對破解油脂及膽固醇迷思,指出海鮮類膽固醇比雖肉類高1至2倍,但是所含的飽和脂肪卻很低,經計算得出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較低。呼籲民眾本身若無尿酸或高膽固醇等疾病,選擇海鮮當烤肉料理,遠比五花肉要好的多。食材可挑選含肥肉較少的食物,因為牛、豬等動物性奶油都會讓膽固醇升高,建議烤肉時避免將油脂滴在木炭上,因為冒出的煙致癌性高;而在挑選月餅類糕點時,100克的綠豆椪升膽固醇指數才7.24,但同大小的蛋黃酥升膽固醇指數卻高達40.98,其中選用的油是關鍵,若是以芥花油或橄欖油取代豬油來製作蛋黃酥,則升膽固醇指數就會降低。一顆蛋黃酥大約等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如食用蛋黃酥,當日應減少澱粉及油脂攝取,以免熱量超標。柚子恐影響藥效 心血管患者留意油脂是不可或缺的食物類型,臨床上曾有家長過度限制小孩攝取油脂,造成孩子不明原因起疹子,後來查出是欠缺油脂內所含必需脂肪酸。油並不可怕,如何使用及分配才是要務。平日料理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菜籽油,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奶油、白油、烤酥油等及其製品。陳麗如營養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時食用柚子與部分藥物將影響藥效,在吃柚子或葡萄柚同時,要特別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有禁忌食物。

防中風別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

防中風別只看膽固醇 NG早餐更傷身#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早餐都吃中式還是西式呢?哪些NG組合會影響血管健康?從腦中風的兩大分類可以看出端倪。營養師表示,「出血型腦中風」和「血管栓塞型腦中風」絕對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還有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及所有調味料。少吃高鹽、加工製品和奶茶常見的燒餅油條,每份含有約45cc油脂和近2公克鹽分,若天天吃,膽固醇指數與血壓漸漸飆高!千禧之愛基金會營養師陳扆洵指出,出血型腦中風主因就是血壓控制不佳,飲食中的鹽分與調味料多寡影響最直接;其次為天氣寒冷、溫差大、高壓力、過度疲勞、情緒起伏過大及飲酒過量等,若是坐冷氣房辦公的小資族,室內外溫差導致血管異常收縮,外食又NG就很傷「腦」筋。西式早餐搭配熱狗、火腿、培根等高鹽又加工的再製品,脂肪含量也比較高,陳扆洵營養師建議少吃。另外簡單方便的包子、蘿蔔糕、蛋餅等,則屬於黃燈區,建議偶爾吃即可;早餐飲料可以選無糖紅茶、無糖豆漿、無糖優酪乳或低脂鮮奶,若需要提神可以選美式咖啡、拿鐵,至於奶精為基底的傳統奶茶,也是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要盡量避免。攝取4種食物 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為什麼吃早餐這麼挑剔呢?近日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驟逝,陳扆洵營養師認為除了先天基因缺陷,臨床上多數中風患者是因慢性病、生活習慣病(如三高、代謝症候群)引起,多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累積而成。想降低風險,多數人會聯想到少吃「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海鮮,其實改善飽和脂肪酸、鹽分攝取超標、改掉NG飲食,可先避開危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進一步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含鎂食物/豆類、全穀類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堅果等。含鉀食物/深色蔬菜芹菜、空心菜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時記得少加醬料。含鈣食物/牛奶、豆腐當身體缺乏鈣質時,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相對穩定血壓。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山藥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多攝取。想要保護腦血管健康,明天起將NG早餐改成不加油條的紫米飯糰,或是不抹沙拉醬、蔬菜加倍的總匯三明治吧!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

控好膽固醇 別讓心梗帶你走訪鬼門關#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80歲的李婆婆回診時跟醫師炫耀「現在我的健康『脂數』都很正常吧!」,但其實在一年半前她因心肌梗塞走訪了二次鬼門關,從此她才開始認真用藥控制。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後,醫師已處方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來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期間數值控制在88mg/dL,不料,卻在服藥後的二年內發生了第二次的心肌梗塞,這次成功救回李婆婆性命後,除口服用藥外,同時再搭配PCSK9抑制劑,才成功讓她的壞膽固醇降至25mg/dL,目前「脂數」控制良好且對治療生活品質也感到相當滿意。最新治療指引 你的膽固醇應落在哪個「脂」南?收治該名案例的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李婆婆透過服藥治療確仍然無法獲得控制,根據2019歐洲心臟學會最新指引,這類極高風險族群已服用最高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並於兩年內發生第二次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指數降於40mg/dL以下,因此,後續搭配PCSK9抑制劑治療,才成功讓李婆婆的壞膽固醇指數下降至25mg/dL。林柏霖醫師說明,依據風險性來分類,每個族群各有不同的「脂」南,若是一般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年輕型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低於100mg/dL;若是高風險患者,如高血壓患者或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低於70mg/dL;極高風險族群,也就是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伴隨視網膜病變或腎病變的患者,就建議應該要低於55mg/dL。膽固醇與你「心心相連」 應積極控制林柏霖醫師解釋,多數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但當壞膽固醇控制未達標時,便會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這也是台灣107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分別位於第2和第4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膽固醇指數,才能確保心血管健康。對此,林柏霖醫師呼籲,可以透過抽血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篩檢後若無需治療僅需每兩至三年透過健康檢查來檢視膽固醇指數即可;但若檢查後發現壞膽固醇數值比較高的患者,則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數值,約三至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若確診需要治療的患者,就必須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香菇可降膽固醇 選購請認清安心標章

香菇可降膽固醇 選購請認清安心標章#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論是過年期間或平時,大吃大喝容易引發高血脂症,若在食譜中加入洋蔥、海帶、香菇、葱、大蒜、芹菜、辣椒、黃瓜、茄子、玉米、豆腐等食材,都助於降低血脂,佐料中加入醋、檸檬、蕃茄,也有類似的功效。根據研究,從香菇中發現能夠降低膽固醇的香菇嘌呤(eritadenine),是最近最受注目的植化素。此外,曬乾後的香菇香氣中所含的 香菇精(lenthionine)成分,可以有效潔淨血液。香菇若是加熱時間過久,營養成分會被分解,因此請留意烹調時間。選購香菇 務必認定產銷履歷標章年節即將到來,為防範中國大陸香菇走私入境混充國產香菇在市面販售,行政院積極推動「市售乾香菇原產地標示查核計畫」,針對南北貨業者販售之散裝香菇進行查核,計查核5家,合計抽查12件,其中5件疑似大陸香菇。經鑑定非屬臺灣產香菇者,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查處,並依同法第45條裁罰;標示國外產地者(如韓國)則由地方農業機關將鑑定報告、抽驗單影本移送關務署查證其產地,如經查證產地與標示不符,則由衛生機關依前開法令查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呼籲國人選購香菇時,務必認定產銷履歷標章及臺灣香菇標章之國產香菇產品,以享用到最優質安心的國產香菇。高血脂症患者,大多會有胸悶、心悸、心絞痛、手麻、腳麻、頭痛、頭昏、等症狀,蔡郁玟指出,患者舌頭可能較紅、舌苔看起來黃、厚又油膩,更嚴重時舌頭會出現瘀斑,有上述症狀者,要趕緊治療,避免中風或心血管阻塞。若是因為遺傳因素造成,必須即早就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給予適當治療。

中醫祕傳養生帖 吃蛋不必擔心膽固醇

中醫祕傳養生帖 吃蛋不必擔心膽固醇#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人類是肉食性動物,具備代謝膽固醇的能力,而草食性動物就無法代謝膽固醇,如兔子。餵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給不能代謝膽固醇的動物,膽固醇自然累積的多。再者,美國的那篇研究報告中,有些受試者患有天生無法代謝膽固醇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大約五百人之中會有一人罹患這種疾病,若排除這類患者,一般膽固醇值高的人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並不高。後來實際去分析動脈硬化血管裡的物質,膽固醇實際佔的比例非常少,大約才百分之一。探討動脈硬化真正的成因,原來竟然是「糖類」攝取過多,過多的糖分卡在血管裡造成血管發炎,而趕來修復血管的膽固醇反倒被誤會成元凶。而讓狀況更雪上加霜的是,人體的白血球諸如巨噬細胞,在發炎的情況下會集合起來,釋放活性氧攻擊因為血管受傷跑進來的異物,而這活性氧剛好同時活化正在修復血管的膽固醇,便會讓動脈硬化的情形更嚴重。總歸來說,過去的科學家似乎有點倒果為因了。其實人體每天會自行合成約一千~兩千毫克的膽固醇,約占膽固醇來源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它會組成我們體內諸如脂蛋白、性荷爾蒙、維他命D等重要物質,並強化細胞膜、活化腦細胞及神經細胞。體內的膽固醇經過陽光照射後會轉變成維生素D,可使免疫系統正常,促進鈣質吸收進入骨骼。人體的肝臟對膽固醇會進行兩種處理:其一是將膽固醇和卵磷脂結合成磷蛋白,再以血液輸送至目的器官來製造賀爾蒙;其二則是先將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再將膽汁酸與卵磷脂結合成消化液,輸送到十二指腸進行脂肪的消化及吸收。膽固醇其實是一種油性物質,對血液的親和性並不高, 所以必須靠對水分親和性高的蛋白質幫忙,才能在身體內運輸,所以依照運輸膽固醇的脂蛋白密度來區分膽固醇的好壞。優良的膽固醇,由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所攜帶,所以全名是HDL-C,C 就是Cholesterol, 即膽固醇的英文字首,它可以將沉積在動脈管壁多餘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優良的膽固醇在血液中的比例約占百分之三十~四十,濃度最好在40mg/100mL 以上為佳;另外就是壞的膽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所攜帶,所以全名是LDL-C,專門幫倒忙,會把肝臟內的膽固醇運送到周邊,在血管內形成小硬塊,造成動脈硬化,引發諸如心肌梗塞、腦梗塞或是中風。壞的膽固醇在血中的濃度最好要低於150mg/100mL。醫學界曾經一度認為,由於雞蛋當中的膽固醇含量太高,會引起人類的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然而這一說法在近年已經改變。多份研究報告指出,人身體內百分之八十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合成,與食用膽固醇無關。會刺激膽固醇含量上升是因為吃了太多飽和脂肪及非常不健康的人造反式脂肪。二一五年美國《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就是研究人員追蹤兩萬名測試者長達二十年,證實每周食用數顆含蛋黃的雞蛋,也不會增加罹患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的機會。二一六年四月初,美國膳食諮詢委員會也頒布了最新的膳食指南,剔除每日不應攝取多於三百毫克膽固醇的限制,取消長久以來食用雞蛋會引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等的說法。雖然一顆蛋裡約含有兩百五十毫克的膽固醇,但好消息是其中又以優良的膽固醇(HDL-C)佔大多數,而蛋黃中的卵磷脂又能夠溶解壞的膽固醇(LDL-C),所以吃蛋時真的不必太擔心膽固醇的問題。(本文摘自/蛋療:中醫祕傳五大內臟對症蛋食養生帖/幸福文化)

瓜子、堅果一口接一口 小心血脂飆高

瓜子、堅果一口接一口 小心血脂飆高#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女子狂吃瓜子、堅果類零食從早吃到晚,結果腹痛就醫時,血糖飆高,就連血液也變成乳白色的「牛奶血」。瓜子、堅果類幾乎是居家必備零食,許多民眾卻不忌口,導致本身慢性疾病復發,尤其是高膽固醇疾病。每天堅果攝取不超過1份 約等於腰果5顆部立桃園醫院護理師賈善閎提醒,堅果富含脂肪,易讓人不小心吃太多,導致血脂與血糖攀升,嚴重時可能血糖過高而導致酮酸中毒。根據衛生福利部健康署建議,每天堅果種子類攝取量為1份,約是大顆的堅果(腰果、杏仁果)5顆或是小顆的堅果(花生)10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C,過多時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使動脈硬化狹窄,長久累積就可能形成各種心血管疾病,被稱為「壞」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HDL-C,被認為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被稱為「好」膽固醇。根據衛生福利部健康署資料顯示總膽固醇數值,是由HDL、LDL與三酸甘油脂所計算而成,正常值為200 mg/dl 以下,若超過240mg/dl即為高膽固醇血症。改善高膽固醇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若想要降低膽固醇問題,應更注意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建議可適當攝取蔬果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幫助控制血中膽固醇濃度,水溶性膳食纖維的來源以瓜果類、蕈菇類蔬菜和水果為主,如蘋果、柳丁、柑橘、花椰菜、胡蘿蔔等,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除了瞭解食物中哪些可以降低膽固醇,你還必須知道如何選擇食物,才不會不知不覺間,又讓膽固醇升高。選擇肉類時,選擇瘦肉、雞肉要去皮。建議每天吃5兩肉,1兩約是2根手指大。另外培根、火腿、香腸這些食物的油脂很高,都是飽和脂肪,會增加膽固醇的量,儘量避免。盡量使用橄欖油烹調,避免動物油及奶油。賈善閎護理失表示,運動方面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施行「運動531法則」,一周至少5次、一次30分鐘,心跳快至110下/分,需依個人身體狀況再做調整。

好壞膽固醇知多少?醫師破解3迷思

好壞膽固醇知多少?醫師破解3迷思#膽固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般在醫院接受健康檢查時,大多都有「血脂肪」抽血檢查,常看到「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4項指標出現紅字,讓人看得霧煞煞!烏日林新醫院家庭醫學科古育瑄醫師表示,常遇到民眾拿著健檢報告詢問,分不清楚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其實只要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或低密度脂蛋白超過正常值,就代表您患有三高中的「高血脂」。認識血脂肪的4大指標古育瑄醫師說明,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頭號警訊,通常不會有不舒服徵狀。如果血液中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造成硬化或血管阻塞。當發生感染、天氣溫度下降、情緒高漲時,恐怕會引發中風、心肌梗塞或猝死等緊急重病,危害生命。認識與控制膽固醇相當重要!血脂肪4大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1) 總膽固醇/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含量。2) 三酸甘油酯/為中性脂肪,提供人體熱量。3) 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為血管清道夫,將血管管壁上沉積的壞膽固醇,運送至肝臟清除代謝,維持血管健康。4)  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是引起血管管壁變窄、硬化阻塞的危險因子。讀懂您的血脂紅綠燈總膽固醇(TC)正常值應小於200 mg/dL,200~239 mg/dL為警戒值,240 mg/dL以上為危險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正常值應小於130 mg/dL,130~159 mg/dL為警戒值,160 mg/dL以上為危險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正常值應大於40 mg/dL、女性50 mg/dL,若男性小於40 mg/dL 、女性小於50mg/dL即為警戒值,甚至危險值;三酸甘油酯(TG)正常值應小於150 mg/dL,150~199 mg/dL為警戒值,200 mg/dL以上為危險值。怎麼吃提升好膽固醇?醫師解答3迷思對於膽固醇、高血脂,民眾常有諸多疑問,像是不明白好膽固醇、壞膽固醇的實際影響,或只想以飲食、健康食品調理而不用藥,還有該怎麼提升自身好膽固醇值?古育瑄醫師針對最常見的3個迷思進行解答。迷思1/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邊? 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可將血管中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則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回血管。當血管中囤積過多壞膽固醇,會開始引起血管管壁狹窄硬化,進而產生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等。建議要盡量提升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在血液中的濃度。迷思2/高血脂一定要吃降血脂藥嗎?可否只靠飲食、健康食品降膽固醇?發現高血脂的時候,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減少油脂攝取量。食物烹調宜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煮、滷等方式,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少用高湯、滷汁、肥肉、豬皮、雞皮、鴨皮等。少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豬油、牛油、奶油等。少吃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糕餅、西點、速食食品等。除了飲食控制,也建議戒酒、戒菸、規律運動以及正常的生活型態。迷思3/ 好膽固醇太少了,該怎麼調整?影響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因素分成3個層面:基因遺傳、運動、攝取優質油脂。無法改變天生基因,但可以適量運動,搭配好的飲食習慣來補充ω−3脂肪酸。例如家用油品方面,可選用魚油、海藻油、雞蛋黃油、魷魚油、磷蝦油、沙棘果油、亞麻籽油、車前葉藍薊油、南美印加果油、大麻籽油等含較多的ω−3脂肪酸。每周2~3次適量攝取魚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秋刀魚、鮭魚、鯖魚、鮪魚等。另外堅果內含豐富的天然油脂,不僅有助提升好膽固醇,保護血管健康,內含的膳食纖維亦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排便。只是食用堅果時要注意是否有發霉情形,避免攝入黃麴毒素,造成中毒或致癌的可能性。並且盡量挑選無調味堅果,以免攝取更多熱量和鹽分。古育瑄醫師表示,民眾在面對膽固醇超標該如何控制的問題,建議可直接向醫師詢問,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給予用藥建議與飲食指南,遠離高血脂對健康的威脅,才能夠健康保平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