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

認識防曬係數,了解正確防曬原則

認識防曬係數,了解正確防曬原則#防曬

在所有化妝品中,防曬劑是目前唯一效能具有定量化保證的產品,因為理論上所有防曬劑在出廠前,都應經過客觀的效能測定,將其功能指數化,也就是常看見的SPF ( Sun Protection Factor),一般稱為防曬係數。聽過SPF的人也許很多,但真正了解SPF的人事實上不多,因為坊間充滿了太多錯誤的訊息,如一般專家常建議的將SPF數值乘上10~20,就等於此一防曬劑的保護時間,如SPF 15的產品,在150~300分鐘後需要重新補擦,就是一個明顯的錯誤,而事實上,將SPF視為防曬係數,就是錯誤的開始。SPF的觀念是德國人 Rodolf Schulze 在二次世界大戰間提出,純粹只在測定防曬劑防止皮膚曬傷﹝曬紅﹞能力,而在1977年國際化粧品大會中建議個國統一測試方法,目前許多歐洲國家、美國、日本、澳洲、南非,都有政府頒布之測定方法,大原則雖然一致,但在使用光源,防曬劑塗抹厚度上,仍小有差異,這也是為何在一些歐洲產品上,有時會同時標示兩種SPF的原因。目前世界各國仍在對測試方法協商當中,以利商品全球化之推廣,但因涉及本位主義,短期內恐怕仍無法真正統一。SPF代表什麼?簡單來說,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劑後,在人工或天然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之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舉例來說,如果原本不擦防曬劑時20分會產生皮膚發紅,塗抹某防曬劑後需2小時才發紅,此防曬劑SPF即為6 (120/20=6)。不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防曬劑的作用原理,是藉吸收或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所以SPF所真正代表的是近似過濾紫外線的能力,而非防曬或保護皮膚能力。一般人常視SPF為延長曬傷之能力,而誤以為只要定時重新補充塗抹,即可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其實即使在塗抹防曬劑時,紫外線仍持續而累積的進入皮膚,而在產生一般人所觀察到的曬傷現象前,皮膚在功能及微細結構上,早已產生許多傷害!紫外線依據其波長及生物效應,一般分成長波UVA、中波UVB及短波UVC,而在引起皮膚發紅或曬傷上,主要是由中波紫外線所引起,因此SPF主要所代表的還是對中波紫外線的過濾及防護力。因為不同波長對皮膚的傷害也不同,長波紫外線也許在皮膚曬傷及皮膚癌形成上,不及中波紫外線重要,但仍具有加強輔助中波紫外線之效果。此外長波紫外線由於穿透性較強及作用機轉不同,在皮膚老化、色素形成及過敏反應上,佔有重要地位。在歐美推廣防曬劑其實主要是為了防癌,據統計美國每年死於皮膚癌者高達9000人,然而在東方國家,其實皮膚癌,尤其惡性黑色素瘤,相對稀少。因此我們雖然相信SPF的重要性,但SPF並非唯一考量。化妝品界其實也已注意到長波紫外線之重要,也使用類似SPF測定的原則,而開始標定PA、PFA、IPD、PPD等指數來代表防曬劑對長波紫外線之防護效力,但除日本及澳洲因為有公認測定法外,這些數值常不具公證效力。當然,根據最近消基會的報告,即使是SPF也不一定正確。自去年夏天起,繼英、美、德、法、加、澳洲、瑞士、瑞典等國,我國也加入紫外線指數﹝UVI﹞播報行列,然而知道紫外線指數其實只測定中波紫外線的人恐怕不多,而長波紫外線之強弱並不像中波紫外線那麼容易受到雲層影響。相同的, SPF也只代表防曬傷係數,而非全面之防曬指標。雖然 SPF 及UVI 並不完美,但仍具重要參考價值。不過如果您關心的不只是曬傷及皮膚癌,那麼長波紫外線之防護也該列入考慮。不過在目前長波紫外線之測定法尚未統一前,一般消費者只能粗略的根據高SPF、物理性防曬、及特別標示之長波紫外線﹝UVA﹞隔離,來作為選購防曬劑參考。

果酸化妝品,用後別忘防曬

果酸化妝品,用後別忘防曬#防曬

不少愛美的女性朋友喜歡使用果酸化妝品換膚,但卻不知使用後應加強防曬,結果換膚不成,反而越擦越黑;有鑑於此,衛生署要求從11月起,果酸化妝品須加強風險標示,提醒民眾使用後須注意防曬。衛生署在八十七年時,即要求果酸化妝品的酸鹼(PH )值不得低於三點五,由於果酸對皮膚容易引起刺激性,因此要求產品必須標示的注意事項包括:皮膚過敏者,使用前應先做皮膚敏感性測試;有損傷、傷口或紅腫時不得使用;嬰兒及孩童不宜使用;皮膚如有異常應暫停使用;皮膚有持續紅腫或出現不適應症狀時,立刻就醫診治。但許多消費者在使用時,看完說明書,仍不知道使用果酸須注意防曬,結果造成皮膚越擦越黑,因而衍生消費糾紛;有鑑於此,衛生署最近修正「果酸化妝品PH值與說明事項」,除上述五點外,還須包括:本產品含有果酸成分,可能增加皮膚對陽光敏感及曬傷的可能性;使用後必須使用防曬劑、穿著有保護的衣物及一星期內應避免陽光曝曬。衛生署日前已正式公告,並將於11月起實施,至於之前已製造或輸入的產品,其標籤、仿單或包裝應於10月31日以前加刊新增兩點的注意事項,業者是否回收產品重新包裝,或是在開架上放置新版說明書等,可以自行決定,屆時衛生署將加強抽查,如違反規定,將處十萬元以下的罰鍰。台灣美醫師專欄顧問: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表示,果酸主要是用來治療青春痘、粉刺,去除臉部細紋、淡化黑斑,達到美白效果。三、四年前國外就有研究指出,使用果酸會把角質去除,因此如果不注意防曬,很容易曬傷,而且會越擦越黑。由於果酸過於刺激,加上新治療技術出現,因此現在皮膚科已很少建議使用果酸換膚。 台灣美醫師專欄:http://www.taiwanmey.com.tw/doctor.asp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防曬

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皮膚前期癌,顧名思義是日光(紫外線)照射所引起。雖然明為前期癌,但真正會轉成侵入性癌症,也就是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不高,在不同研究中1年轉成癌症機會由不到0.1-1%都有報告,10年則為10.2%,及16.86%。在Marks的一份研究中,追蹤616位患者4717個病灶12月,有11個最後診斷為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惡性率0.24%,但因未作精密照像比對,因此不確定是否真是轉變,還是新形成。在隨後更精密比對中Marks發現追蹤五年,其中有4%是新形成的癌症而非轉變而來。也就是說轉變率不到1/1000,但因原本病灶就可能誤診,也許原本就是癌症,因此可能癌化率更低(Lancet 1988, i, 795-7))。相對的,在12月的追蹤後,有21% - 74%病灶會自行消失。日光性角化症的外形上多數呈面表面角化異常,底部微紅,病理上又分為委縮型、增厚型、色素擴散型、增生型、苔癬型及類波文氏型。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採用冷凍、電燒或光動力治療,也有塗藥如5-fluorouracil、imiquimod及外用diclofenac (NSAID)的方式,但單純好好防曬也可能消退。

曬不黑的秘訣

曬不黑的秘訣#防曬

《秘訣一》多擦幾層防曬。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在下水前15分鐘以上,每位同仁都在猛塗防曬,一層又一層,塗的好像日本藝妓一樣白,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擦法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曬效果。因為防曬乳液要達到效果,塗抹的厚度關係重大,塗抹太薄可能讓防曬係數50以上的防曬,只有不到係數3的效果。多塗幾層自然就加強了塗抹的厚度,可以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秘訣二》不斷的補擦防曬。只要有空就再次的補擦防曬,可以讓因為浸泡海水或是流汗所流失的防曬效果再度建構起來。即使是使用防水性的防曬乳液防曬的效果也會逐漸流失,再次的補擦就顯得非常重要。《秘訣三》防曬帽、長袖衣物不可少。我們每天的旅遊活動都免不了要接觸熱帶的陽光,除了防曬乳液以外,使用有防護紫外線的防曬帽以及長袖衣物,就可以提供另外一層的保障。《秘訣四》躲在陰影處。縱然有以上的防護,赤道的陽光依然非常毒辣,所以大家都盡量躲在樹蔭下或是走廊的陰影下,這樣可以大幅減少紫外線的曝曬量。除了以上秘訣之外,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更建議防曬乳使用防曬係數SPF30以上,以及可以防護長波紫外線(UVA)的廣效性防曬乳液。補擦防曬時最好以」物理性防曬」較佳,因為可以一擦上去馬上見效。會造成皮膚曬黑所需要紫外線的量,只有造成皮膚曬傷所需要紫外線的量的一半以下;也就是說如果要防止曬黑,至少需要比防曬傷加強一倍以上的防曬效果才能達到。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表示,對於有肝斑(黑斑)或是雀斑的人來說,因為這些斑點部位的黑色素細胞,對於紫外線的敏感度比正常皮膚強上數倍,也就是說有黑斑雀斑的患者,需要比一般人更加數倍努力防曬的原因了。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

長期日曬,引發粟粒腫危機#防曬

粟粒腫在醫學上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稱為原發性粟粒腫,在任何年齡,甚至於出生就可能有,沒有性別差異,成人主要發生在臉部,集中在眼睛周圍及臉頰部分,幼兒則在鼻子也很常見;另一種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的。蔡呈芳 醫師指出,原發性粟粒腫的形成並無明顯外傷,與皮膚上的小傷口,或清潔用品的刺激也扯不上關係;因使用過於油膩的眼霜或其他眼部保養品而引發的狀況,也無正式的報告。新生兒的粟粒腫,可視為皮膚內毛囊汗腺的原始細胞分化異常的現象,而在成人則原因不明,少數是在日曬等傷害後形成。續發性粟粒腫則是因皮膚受傷而形成,也有些情形是汗管因發炎 或外傷而在皮膚內斷裂,留在皮膚內的汗管增生後,無法與表皮接通而形成粟粒腫。引起續發性粟粒腫的原因,還包括外用類固醇的使用導致的皮膚萎縮、放射線治療等原因。原發性粟粒腫,由於跟表面並不相通,因此即使用力擠也不容易清除。醫療上醫師會以小針或尖刀將表皮挑破,再將粟粒腫擠掉,不過如果囊腫壁未能同時清除時,很容易在原來的位置復發。另一種方式是直接以電燒將粟粒腫燒掉,雷射自然也可以有相同的作用。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如果與表面相通,則可以輕易擠掉。蔡呈芳 醫師表示由於原發性粟粒腫病因不明,自然是無從預防,不過有一小部分是與曬傷及慢性日曬有關,所以防曬還是有一定幫助,而一旦形成,除非有適當工具,否則不易自行挑除。至於續發性粟粒腫多數是與外傷及手術、換膚有關,以磨皮雷射而言,約有百分之十四會產生。術前使用外用維生素A酸或果酸,或許有些預防效果。

防曬係數﹝SPF﹞多少才算夠?

防曬係數﹝SPF﹞多少才算夠?#防曬

SPF是選購防曬油之基本課題,SPF即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的簡稱。SPF為四,即可阻隔3/4 (75%)之紫外線。如果以最常見的SPF15及SPF30商品,其阻隔效果分別是14/15 (93%)及29/30 (97%)。SPF是指過濾紫外線能力,而非延長曬傷能力。在選購防曬品時,一般消費者第一個反應是防曬係數﹝SPF﹞多少才夠?高SPF產品往往也較油膩,且不少人相信高SPF產品,因有較高濃度化學物質,較容易引起過敏及皮膚刺激反應。消費者在使用防曬劑時,常點到為止,只擦了建議量的1/2~1/4,而防曬功能與厚度呈現乘冪關係,尤其是高防曬係數商品。使用SPF4.1產品,但僅使用一半用量,發現僅得到SPF2.0的效果,使用1/4用量,則得到SPF1.4的效果,如果塗抹兩倍厚度,則可達SPF16.9。當以紫外線照射皮膚至輕微發紅時,SPF30所提供之的防護事實上是SPF15的2.5倍。當觀察到皮膚產生輕微曬傷時,事實上皮膚已產生顯著之傷害。所以歐洲是以SPF50+為最高之建議標示上限。UV-A最初被認為與皮膚傷害無關,防曬油問世以來,都以UV-B防曬為主,UV-A還一度被認為具保護功能。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UV-A除了造成皮膚變黑外,也曬紅皮膚,造成皮結締組織變性,引起皺紋。UV-A還會引起許多陽光敏感反應,及一種特殊的小痣,進而形成惡性黑色素癌。UV-A本身致癌性雖不強,但卻會明顯加強UV-B的致癌性。因此,若刻意以UV-A來達到曬黑而不曬傷,或使用一般防曬油而不自覺延長日曬時間,就容易形成皮膚癌。目前全世界對長波紫外線之防曬效果標示,基本分為四大派系,即日系PA(+ ~ +++),法系PPD/IPD,英系,(* ~ ****)及澳洲/德國派系。至於在UVB的防護上,因防曬劑塗抹後可能有少量皮膚吸收(<1%),其中部份有極輕微的雌激素作用,也就是環境賀爾蒙,所以一些幼兒用的防曬劑,常會以物理性防曬劑為主要成分。與防曬油相關的概念,是防曬油的抗汗及抗水性,所謂抗汗是指在大量流汗下可維持三十分鐘的效能。而抗水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的效能。另外還有耐水性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八十分鐘的效能。水溶性的防曬劑如PABA,可能遇水流失,完全失去效能。因此對於從事水上活動,游泳或運動出汗,或平時易出汗者,抗汗及抗水就格外重要,而為了保障防曬劑之效果,首先要塗抹足量,因此防曬劑建議用量是臉、頸約半茶匙,肩、臂約一茶匙,前胸、後背各半茶匙,小腿、足背邊各半茶匙。全身約需60-75 gm(60-75 ml) 。塗抹時必需均勻,且需按摩,此外在日曬前15-30分鐘即需擦用,使用中也要適當的補強。至於劑型的選擇,在炎熱的台灣氣候下更重要,年青人似乎不含油質或清爽型產品較易被受,但在老人或乾性皮膚或在冬天,則可選擇較保濕或質地較滋潤之商品。由於嬰兒皮膚結構不成熟,建議嬰幼兒六個月後再使用防曬產品。此外,撐傘,穿長袖衣物也有阻擋紫外線作用,衣服織得愈密、愈不透光、愈有防曬功能,而衣物本身之染料,也有類似防曬劑之功能。【對於防曬有以下建議】1. 避免日曬:尤其是10-15(早上10點,至下午3點),即使陰天(80%穿透)2. 使用防曬油:至少SPF153. 戴帽子:3吋寬邊4. 戴太陽眼鏡:須有標示UV400寬邊無色尤佳5. 以衣物遮蓋6. 避免太陽燈7. 每月定期自我檢查皮膚

每個人必備的日常保養-防曬

每個人必備的日常保養-防曬#防曬

要知道防曬的重要,首先要瞭解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在那裡?紫外線A(UVA),會使皮膚曬黑,並使皮膚提早老化;紫外線B(UVB),會使皮膚曬紅、曬傷,並增加皮膚癌的機會。此外,長期日曬還會使皮膚粗糙,皺紋明顯,黑斑雀斑加深,因此想讓皮膚看起來更美、更白、更年輕,防曬絕對是必要的。       簡單的說,就是要隔絕陽光的照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防曬乳液」的使用。防曬乳液應該是每個人必備的日常保養品。從天一亮,不論陰、晴或雨天,也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都應該使用防曬乳液。此外在烈日下或從事戶外活動時,要更加上其他防曬用品,如傘、帽子、口罩及任何可遮掩的物品,以彌補防曬乳液不足之處,加強防曬功能。《 防曬乳液的選擇及使用 》1、選擇防曬乳液:要考慮防曬係數(SPF 及 PA)、外在環境、個人的膚質及化粧習慣。沒有適合每一個人的防曬乳液,也沒有最好的防曬乳液。您可以和您的皮膚科醫師一起討論,應選擇什麼樣的防曬乳液?2、防曬乳液的使用方法:(1) 步驟:清潔→(基礎保養)→防曬乳液→(粉底及彩粧)(2) 再好的防曬乳液,都不可能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持續有效的隔絕紫外線。因此,應該早上擦一次,中午補充一次;如果您是上班族,下午下班時,應再補充一次。(3) 防曬乳液應均勻地塗抹在陽光照得到的皮膚,厚度要適中,太薄達不到防曬效果,太厚則容易阻塞毛孔及汗孔。3、隔離霜不一定具有防曬效果,隔離霜的主要功能,在隔離彩粧、灰塵及環境中有害物質對皮膚的傷害。雖然目前市面上所販賣的隔離霜,大多已加入隔離紫外線功能,但是若想以隔離霜代替防曬乳液,選購時,應注意是否標明 SPF≧15,且能隔離 UVA 及UVB。

想美白,你下對功夫了嗎?

想美白,你下對功夫了嗎?#防曬

炎熱夏天的到來,避免皮膚不曬傷讓既有的黑斑不再惡化或顯著,平常則要懂得如何保養及美白皮膚,一般針對黑斑或美白的方法如下:1. 去斑藥膏:要將藥膏當作保養品,持續使用才能維持療效,然而有些黑斑是起因於女性荷爾蒙再加上陽光的影響,可能會因洗斑藥膏之停止使用又再次產生黑斑。2. 果酸換膚:可去除變厚的角質層,加速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具有淡化黑斑的作用。3. 左旋Vitamin C : 至今有一般美容保養品供美白使用,也可藉超音波導入皮膚以淡化黑斑而達到美白效果。4. 防曬: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最大,不是造成黑斑就是曬傷,無論如何治療黑斑,防曬是必然的功課。5. 靚白彩衝光:可將對皮膚有害之光譜過濾掉,留下可被皮膚之黑色素與含氧血紅素吸收的光,藉由選擇性光熱效應,不僅可去除黑色素,達到美白效果;增生血管同時刺激膠原蛋白再生 • 也對黑斑、細紋、血管絲具療效。6. 美白點滴:以點滴的形式,達到迅速且全身均勻補充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毒素,阻斷黑色素形成,達到抗氧化、延緩老化及全身美白。比佛利美容整形診所 林玲嘉醫師建議白天美白防護,紫外線的隔離是主要關鍵,對於平常不上妝、卻又想要擁有白皙亮麗健康肌膚的女性朋友們來說,選擇白天使用的保養品,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一般來說,在具滋潤效果的日間用乳液之後,最好選擇具防曬效果的美白隔離乳,除含美白成份外,還可以積極淡化現有的黑色素,最要的是要在美白的同時,配合日常正確防曬,即可同時隔離紫外線,避免黑色素形成。除早晚日常的基礎美白保養外,在大量照射紫外線後,可在夜間加強具美白作用之精華液,或是敷上美白面膜,鎮定與保溼日曬後的肌膚外,還可加強肌膚細胞活化與修護,加速黑色素代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