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

糖尿病患者 辛辣食物少碰!#高血脂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估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一億七千萬人左右罹患糖尿病,而在過去廿五年全球患者增加一倍左右。2002年國民健康局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15歲以上高血糖的盛行率為7.47%,而依中央健保局2003年健保就醫資料統計:目前臺灣地區糖尿病患就醫人數已達80萬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萍和表示,臨床上觀察到的糖尿病患者來就診時,以典型吃多、喝多、尿多,這三多症狀為主表現的已經不多見了。這是因為大多數中老年的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通常罹患疾病多年而不自知,早期的三多症狀早已消失,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時或者出現併發症時才發現的。另外,還有些患者已經服用西藥的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在血糖尿糖上控制理想,但是為了尋求另外的方式治療而來中醫求治。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容易倦怠、不耐操勞、虛胖無力、食後易睡、容易感冒等正氣虛弱的表現,陳萍和醫師指出,這說明儘管吃再多的飲食,營養精微進入人體,都沒有被人體充分使用,而排出體外,這在中醫的觀點是脾失健運、精氣不升、生化無源的氣虛證,因此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常會有合併慢性血管、神經病變,這時表現肢體疼痛、麻木、皮膚顏色變深、心前區疼痛,痛處固定不移、面色晦暗、婦女閉經或者經量稀少、黑紫血塊、舌質淡黯或有瘀斑,表現為中醫所謂的瘀血症候,此時治療應該兼顧活血化瘀。陳萍和醫師建議,對於已經在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在飲食控制的前提下,服用中藥時先不要停服西藥,而是逐步減量控制病情。糖尿病發病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先天稟賦體質有關之外(也就是遺傳),還與過食肥甘,過度飲酒,情志失調的關係密切。平常飲食禁忌,糖尿病飲食原則以均衡的飲食內容、定時定量、少油、少糖、少鹽、多蔬菜, 除了這些一般營養師建議之外,中醫建議辛辣的食物少碰,這是因為辛溫之品會助熱傷陰,更不利於血糖控制。此外,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避免憂慮、惱怒、失眠等不良情緒的影響,更是控制糖尿病的不二法門。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

餐後3-4小時餓得發抖 當心是「血糖代謝」亮紅燈#高血脂

常在看診時請問病人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許多人的回答有,但隨即補上一句,「可是他們是年紀大了以後才發生的,這算遺傳嗎?」許多人誤以為所謂家族性指的是先天性,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都有家族史,而且比常在幼年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更為顯著。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 馬文雅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同時有胰島素阻抗及胰島細胞功能不良的情形,這種代謝異常早在疾病診斷前十年甚至更早就已存在,可能與基因遺傳或肥胖有關。當產生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胰島素降血糖的效果較差時,身體會代償性的分泌更多胰島素,此時雖然血糖正常,但容易出現饑餓感,往往在餐後3-4小時便覺餓得發抖,若因而導致過度進食,體重增加,則會進一步使胰島素阻抗情形加重,長此以往,當胰臟無力負擔胰島素分泌時,血糖才開始上升。之前曾有研究發現,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在糖尿病診斷之初,僅存50%,之後每年下降2-5%,這也是長期罹患糖尿病患者總是有藥越吃越多,甚至需要打胰島素來控制的原因。馬文雅醫師表示,臨床上診斷糖尿病,乃是空腹8小時血糖超過126mg/dl(正常為100)或是口服75克耐糖試驗後兩小時血糖超過200mg/dl(正常為140)。至於介於兩者之間則稱作「前糖尿病」,這些病人若能提早發現並採取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代謝便有機會恢復正常,反之若未加以注意,日後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大增。馬文雅醫師說,常有病人問她,糖尿病會不會好,根據上述疾病發展的過程,糖尿病發病時已經喪失一定程度的胰臟功能,只能透過治療預防併發症的發生,普遍認為高血糖本身會進一步破壞胰島細胞,因此控制血糖是最基本的治療,然而對於糖尿病不可逆的進展,醫界也期待找到治療藥物。目前某些新藥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可以延緩胰臟功能惡化,似乎帶來一線曙光,然而在人體是否能有保存胰臟功能的效果仍待研究;理論上,罹病時間越短,殘留胰島細胞功能越多者應有較佳效果。在更多藥物問世之前,早期診斷並加以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馬醫師提醒,如果您的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與其擔心自己是否也將步上後塵,不如早點接受檢查,必定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

參加『禍藏糖心』宣導講座 預防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高血脂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於98年5月30日(星期六)至9月26日(星期六)假警察廣播電臺地下一樓演講廳辦理5場次「『禍藏糖心』-糖尿病併發視覺障礙健康促進預防宣導講座」,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依據統計,糖尿病連續9年位居臺北市第4大死因,96年臺北市糖尿病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6.42人,約佔全部死亡人數的6.61%。根據研究,約有80%糖尿病病患至少合併一種併發症,如心臟病、腎臟病、失明和足部病變等,其中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病變則為正常人的17倍。這些慢性併發症若能「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則可延緩疾病發生與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本次講座邀集國內專業的醫師、護理師、營養師以「認識糖尿病─診斷與治療」、「健康的糖尿病飲食」、「糖尿病的預防策略」、「多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及「現代人的體重控制」等不同議題為主題,進行糖尿病防治衛教宣導講座,讓參加活動的糖尿病人建立正確的飲食、運動、醫療等健康生活型態。每場次預計120個名額,民眾可事先電話預約免費報名。報名專線: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02)2599-4236分機17陳小姐,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

顧好三「腰」 糖尿病不上身

顧好三「腰」 糖尿病不上身#高血脂

糖尿病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慢性疾病, 近年來越來越盛行, 主要是因為現代人普遍不重視預防保健,尤其是三腰的保養。 所謂的三腰,其實是指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等其他慢性病都需要重視的:腰尺,腰圍及腰子。■ 腰尺功能損壞 一堆慢性病上身腰尺,就是胰臟,尤其是其中的胰島細胞,它分泌的胰島素,幾乎主宰了血糖控制的好壞。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內分泌科 - 陳世爵主任指出,先天基因的因素固然是很大的致病因, 但是隨著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當、運動不足、情緒壓力、酗酒等,也造成越來越多足以提早破壞胰島細胞功能的狀況發生,導致糖分、脂肪等代謝不良,進而引起肥胖、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甚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腰尺細細扁扁的沒甚麼重要性,不好好改進生活習慣,不出幾年,它就會無聲無息的損壞了,到時候一堆慢性病及併發症就會找上您。■ 腰圍越大易罹患糖尿病腰圍, 就是指肥胖度,很多文獻都指出無論男女, 腰圍越大 ,不只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罹病率高, 而且也與癌症有關。另外,陳醫生建議,提早注意或減少腰圍的尺寸, 對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應該有絕對的幫助。目前, 國人成年男性的腰圍應該不能超過90公分 ,女性的腰圍不能超過80公分,如果超過或接近了,最好是經過營養師以正確控制高糖高脂飲食,及透過運動教練加強運動強度或加長運動時間,來達成減重減腰圍的目標。 如果仍然超過太多, 也可以經由醫師評估後處方合法的減肥藥或食品配方。■ 腰子病變極可能成洗腎病人最後談到腰子,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腎臟 ,很多原因及疾病都會造成腎臟病變,糖尿病是尿毒洗腎的最常見原因,據統計國內目前的洗腎病人中約有四分之一是糖尿病引起的,而在美國則已高達百分之四十。由於國人糖尿病日漸增加,糖尿病腎病變也愈來愈普遍。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也常導致病人的死亡。不旦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也花費許多醫療資源。■ 三腰確實與代謝疾病密切相關陳醫師表示,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的腎病變,是按照權威學者丹麥之Dr. C.E. Mogensen分類,可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期(高過濾及肥大期)、第二期(靜止期)、第三期(腎病變初始期或持續微白蛋白尿期)、第四期(腎病變明顯期)、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或尿毒症期)。第二型糖尿病腎病變則只分四期:第一期正常尿蛋白期 ( ACR<30 )、第二期微蛋白尿期 ( ACR 30-300 )、第三期巨蛋白尿期 ( ACR >300 )、第四期末期腎病變 ( GFR < 15 )。綜合上述, 可以知道三腰 ( 腰尺、 腰圍 、腰子 ) 確實跟很多的代謝疾病密切相關, 而且三腰彼此間也互相影響 、互相輔助、 互為表裡, 要能兼顧三者 真的需要很多方共同合作。 例如專業糖尿病及腎臟病護理衛教及營養衛教, 給予生活上及飲食上諮詢輔導介入, 還有家庭社區醫學科 、糖尿病科及腎臟科醫師等的共同醫療照護 ,才能給病人完整健全的服務。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高血脂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少油煙、減油脂 聰明烹調享健康

少油煙、減油脂 聰明烹調享健康#高血脂

農曆春節將至,從年夜飯開始,過年期間大宴小酌不斷,餐餐大魚、大肉,加上糖果、餅乾、零食,導致飲食「三高一低(高油、高鹽、高熱量、低纖維)」嚴重不均衡,腰圍與體重在過年期間不知不覺向上飆升。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聰明烹調,智慧選購過年食品,才能健康年年、事事如意。衛生局指出傳統年俗,過年期間飲食一定要豐盛,餐餐大魚、大肉,加上糖果、餅乾、零食,年假結束,健康也亮紅燈,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參考以下原則:(一) 烹調方法儘量減少油炸、油煎,改以蒸、煮、川燙、涼拌等「少油煙、減油脂」的烹調方法,「煮」出家人健康。(二) 選用當令食材,除了採購方便、營養價值高外,價格也實惠。(三) 飲食適可而止,切勿貪多,暴飲暴食,造成腸胃不適。(四) 多用新鮮食材,少用加工食品:一般加工品的油脂與鹽分含量較高,建議以新鮮食物代替加工品。(五) 蔬菜、水果不能少,每天要吃三份蔬菜、二份水果(1份蔬菜約等於半個飯碗熟菜的份量,1份水果大約是1個拳頭大小或切好約1碗),達到『天天5蔬果』的目標。(六) 飲料選擇對身體負擔較少的無糖飲料或茶,飲酒要節制。(七) 零食或甜點慎選擇,可以考慮選用蒟蒻乾等讓量低或以天然食材烹煮的湯品,高熱量的核果類(花生、瓜子、核桃、腰果、開心果等)要適量。(八) 聰明選購不貪多,注意適當保存,冰箱只能延緩食品腐敗、變質的時間,並不能殺菌、防腐,食物貯存過度擁擠會影響冷氣流通,導致冰箱內冷凍(藏)溫度不足,適量購買食品,才是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的上策。此外,包裝食品要注意保存條件為『冷凍』或『冷藏』,不要擅自更改保存條件。(九) 乾貨、蔬果清洗要仔細,可以使用少量的水多沖泡幾次,再將乾貨、蔬果仔細清洗,就可以免於食品添加物與殘留農藥的危害了。此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慢性病患者更應注意,不要吃得太多、太鹹、太油、太濃(火鍋等湯類越煮越濃,溶出的普林也越多,是痛風病患大忌),以免加重病情。把握上述飲食原則,落實「三少一多」、「天天5蔬果」及飲食多樣化,相信必能健康無「腹」擔,樂活過好年!

纖維素你吃得夠不夠?(下)

纖維素你吃得夠不夠?(下)#高血脂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是不是食物愈粗糙就含有愈高的纖維質呢?竹筍、鳳梨是不是代表高纖維呢?其實並不是的。因為現在的營養學已不再狹隘的以粗糙無營養價值的物質來定義纖維質,乃是以具有實質腸道生理與營養效益來說明膳食纖維。凡是能不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且在大腸中有部份或全部可被發酵的植物性成分或是相類似的物質,包括:非澱粉性多醣類、木質素、黏膠質,甚至看起來不像纖維質的寡醣和非植物性的幾丁質,均廣義的被包含在膳食纖維的範圍裡了。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不同的膳食纖維具有不同的功能,膳食纖維大致可分成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的,例如:果膠、黏質物、植物膠、海藻膠、寡醣等,在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蒟蒻等食物中含有相當的量。非水溶性的,包括:木質素、植物表皮質、半纖維素、幾丁質(甲殼素),木質素與植物表皮質一般存在未加工的麩質、全麥、穀物、豆類、根莖類、果皮等食物中。因著不同的特性,水溶性的比非水溶性的在胃內滯留時間較長,對腸內PH變化、與膽酸結合、發酵性、腸黏性物質影響較明顯,能進一步更有效的降低血膽固醇、緩和血糖上升。所以,對身體預防慢性疾病,水溶性纖維有較大的益處。慢性病、動脈硬化的預防大家常看到「XX大燕麥片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電視廣告,要宣稱醫療功能的健康食品是必須經過實驗的證明,衛生單位才能發給健康食品認證,許可其「療效」的訴求。因為燕麥比很多的全穀類含更高的水溶性纖維質,在腸道中水溶性纖維質可與膽酸結合,進而幫助膽酸隨著糞便排出體外。膽酸是膽固醇的代謝產物,由肝臟分泌進入腸道中,以協助消化脂肪。一旦膽酸的排除增多,肝臟為了補足需要的膽酸,就會促進膽固醇的代謝,進而間接降低血中膽固醇。反之,腸道中未被排出的膽酸,就會經由「腸肝循環」被再吸收回到肝臟,再利用形成膽汁,如此一來膽固醇的代謝就會減慢了。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不但核准燕麥為有益心臟的健康聲明,更建議每日攝取三公克的燕麥水溶性纖維(葡聚醣β-glucan),就可達降低膽固醇的功效。(三公克的燕麥葡聚醣β-glucan=一碗半燕麥粥)。另外,有一個本土的研究,是以海帶芽做試驗,證明海帶芽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海藻膠)也可降低血膽固醇。嘉義縣中埔鄉的家政推廣班,選定罹患高血脂的十二位農村婦女,每日食用海帶芽廿公克連續兩個月,或四十公克連續一個月後,他們的血脂肪均下降至正常值範圍內,效果顯著。糖尿病情很在乎血糖值,研究發現水溶性纖維質在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效果上比非水溶性纖維質好。果膠、植物膠、黏質物使得食物在胃內滯留時間延長,降低醣類吸收及血糖上升的速度。富含果膠的水果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甚至比吃白飯要來得低(升糖指數:以葡萄糖為標準=100,白米飯=84、蘋果=36),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與改善。益菌生也是膳食纖維的功能膳食纖維就因為不被腸道分解消化才能發揮其保健功效。纖維質可刺激腸黏液分泌,黏液可提供緩充和保護腸壁細胞的作用,避免有害物質的侵入。此外,水溶性纖維中的寡醣可以成為腸內乳酸菌大量繁殖的營養劑,有助於調整腸道細菌生態,抑制害菌的孳生。有健康的腸道,膳食纖維的存在功不可沒,其重要性應可與六大營養素並駕齊驅了。附表:食物的水溶性纖維、非水溶性纖維、膳食纖維的含量資料來源:Sally F. Schakel, Janet Pettit, and john H. Himes. Dietary fiber values for common foods. In: Spiller, G. A. 2001.The CRC Handbook of Dietary Fiber in Human Nutrition. 3 ed. CRC Press, London. 延伸閱讀:纖維素你吃得夠不夠?(上)

想降低血膽固醇 食用海帶芽、燕麥效果佳

想降低血膽固醇 食用海帶芽、燕麥效果佳#高血脂

是不是食物愈粗糙就含有愈高的纖維質呢?竹筍、鳳梨是不是代表高纖維呢?其實並不是的。因為現在的營養學已不再狹隘的以粗糙無營養價值的物質來定義纖維質,乃是以具有實質腸道生理與營養效益來說明膳食纖維。凡是能不被人體小腸消化吸收,且在大腸中有部份或全部可被發酵的植物性成分或是相類似的物質,包括:非澱粉性多醣類、木質素、黏膠質,甚至看起來不像纖維質的寡醣和非植物性的幾丁質,均廣義的被包含在膳食纖維的範圍裡了。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不同的膳食纖維具有不同的功能,膳食纖維大致可分成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水溶性的,例如:果膠、黏質物、植物膠、海藻膠、寡醣等,在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蒟蒻等食物中含有相當的量。非水溶性的,包括:木質素、植物表皮質、半纖維素、幾丁質(甲殼素),木質素與植物表皮質一般存在未加工的麩質、全麥、穀物、豆類、根莖類、果皮等食物中。張靜芬指出,因著不同的特性,水溶性的比非水溶性的在胃內滯留時間較長,對腸內PH變化、與膽酸結合、發酵性、腸黏性物質影響較明顯,能進一步更有效的降低血膽固醇、緩和血糖上升。所以,對身體預防慢性疾病,水溶性纖維有較大的益處。大家常看到「XX大燕麥片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電視廣告,要宣稱醫療功能的健康食品是必須經過實驗的證明,衛生單位才能發給健康食品認證,許可其「療效」的訴求。因為燕麥比很多的全穀類含更高的水溶性纖維質,在腸道中水溶性纖維質可與膽酸結合,進而幫助膽酸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張靜芬進一步說明,膽酸是膽固醇的代謝產物,由肝臟分泌進入腸道中,以協助消化脂肪。一旦膽酸的排除增多,肝臟為了補足需要的膽酸,就會促進膽固醇的代謝,進而間接降低血中膽固醇。反之,腸道中未被排出的膽酸,就會經由「腸肝循環」被再吸收回到肝臟,再利用形成膽汁,如此一來膽固醇的代謝就會減慢了。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不但核准燕麥為有益心臟的健康聲明,更建議每日攝取三公克的燕麥水溶性纖維(葡聚醣β-glucan),就可達降低膽固醇的功效。(三公克的燕麥葡聚醣β-glucan=一碗半燕麥粥)。另外,有一個本土的研究,是以海帶芽做試驗,證明海帶芽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海藻膠)也可降低血膽固醇。嘉義縣中埔鄉的家政推廣班,選定罹患高血脂的十二位農村婦女,每日食用海帶芽廿公克連續兩個月,或四十公克連續一個月後,他們的血脂肪均下降至正常值範圍內,效果顯著。糖尿病情很在乎血糖值,研究發現水溶性纖維質,在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效果上比非水溶性纖維質好。果膠、植物膠、黏質物使得食物在胃內滯留時間延長,降低醣類吸收及血糖上升的速度。富含果膠的水果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甚至比吃白飯要來得低(升糖指數:以葡萄糖為標準=100,白米飯=84、蘋果=36),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與改善。張靜芬強調,膳食纖維就因為不被腸道分解消化才能發揮其保健功效。纖維質可刺激腸黏液分泌,黏液可提供緩充和保護腸壁細胞的作用,避免有害物質的侵入。此外,益菌生也是膳食纖維的功能。水溶性纖維中的寡醣可以成為腸內乳酸菌大量繁殖的營養劑,有助於調整腸道細菌生態,抑制害菌的孳生。有健康的腸道,膳食纖維的存在功不可沒,其重要性應可與六大營養素並駕齊驅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