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

不明胸悶勿忽視男子心肌梗塞險送命#高血脂

日前一名59歲男子,差點因爲3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而送命,所幸在心臟血管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撿回一命,如今恢復健康的他,已經開始計畫要出國旅遊,到處趴趴走。      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 夏治平醫師表示,多數人年輕時往往工作過於繁忙,飲食習慣較差,所以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的「三高」問題。日前,一名男子因突然一股莫名的胸悶、胸痛湧上來,簡直讓他喘不過氣,至醫院經詳細檢查後,竟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全部阻塞,情況十分危急。所幸施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將阻塞的冠狀動脈打通後,才渡過危險期,重獲健康。      夏治平醫師提醒民眾,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除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的食物外,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若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或本身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都應特別小心冠狀動脈方面的疾病,維持良好的運動與飲食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一旦發覺胸口悶、痛,呼吸困難且倦怠無力的狀況,則須儘快在親友的陪同下就醫,以免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危及生命。

國人診療高血脂年花511億,足以建設半條蘇花高

國人診療高血脂年花511億,足以建設半條蘇花高#高血脂

【定時定量攝取植醇,預防控制膽固醇更方便實惠】高血脂症是由於血中脂肪物質,例如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過高所產生的疾病,它是造成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台灣約有131萬人有高血脂問題,由於高血脂需要長期服藥追蹤,為了控制血壓、血脂,不少患者成為名符其實的「藥罐子」!平均每人每週診療與藥品的支出約在750~800元,若以每人每週花費750元推算,每年在血脂的控制的花費幾乎高達511億,足以建設半條蘇花高速公路還綽綽有餘。【預防勝於治療,學界最新發現:植醇可幫助預防控制膽固醇】與其靠著藥物在疾病形成後控制血脂,近年來醫、學界回歸老祖宗「醫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的道理,重新在大自然中尋找控制高膽固醇的方法,其中最新的發現就是「植醇」。「植醇」是萃取自天然植物的微量成份,摘錄2007年六月出版的『藥物食品分析』期刊,一篇由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針對植醇降低血中膽固醇的研究發表指出,動物攝取適量植醇後,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含量。同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曾提出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建議:每日分2次共攝取1.3g的植醇,搭配低膽固醇飲食,可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植醇的來源可從各種天然蔬果中獲取(註),每天若要攝取足量的植醇,就得一口氣吃下5到10多公斤花椰菜、蕃茄、菠菜…等才能達到每日攝取建議量,但目前現代人忙錄的工作生活及飲食習慣,這根本無法達成,更提高膽固醇自主管理的困難度,因此選擇直接、簡單、方便的機能性產品,是現代人最迫切的需求。【臨床實驗證實,植醇可降低血中膽固醇】為了進一步證實「植醇」功效,日前國內學界首次進行「植醇調降血脂臨床實驗」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不改變生活習慣(包含飲食與運動習慣)狀況下,每天攝取添加1.8g植醇的牛奶,並連續飲用2週以上,平均血中膽固醇降幅達15%,同時,造成血管阻塞、血液中脂肪沈澱的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相較於實驗前,也有顯著的降低。從「植醇調降血脂臨床實驗」研究結論可證實,每日攝取1.8克植醇並連續食用兩週以上,就能調降血膽固醇含量,並可幫助降低22%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曾參加「植醇調降血脂臨床實驗」受試者趙政球先生,平常就保持每天跑步的運動習慣,再加上夫妻兩人的工作都與醫院相關,對於身體健康或飲食熱量的攝取,也比一般人更謹慎。但是隨著年齡增加,即使生活習慣並沒改變,趙先生卻發現體重上升的速度卻加快,也比較容易疲勞,所以開始更積極的重視健康問題,在抽血檢查過程中,他特別發現,膽固醇的指數雖然還沒有超過標準,但也在危險邊緣徘徊。趙先生在參與本次實驗過程中,連續喝添加植醇的牛奶2週以上,個人的總膽固醇和LDL-C與實驗前相比都有明顯的數值變化,這也讓趙先生對於「植醇」更加有信心。他遵循營養師建議,每天兩次共攝取超過1.8g植醇,在早餐時以添加植醇的牛奶取代原來的飲料,此外,中餐與晚餐間也再次飲用含植醇的牛奶,降低晚餐中攝取的動物性膽固醇在腸道吸收的機會。這樣的飲用時間和份量,不但達到營養師建議的「每日兩份奶」,也在攝取植醇的同時,補充牛奶中的優質蛋白質和鈣質。除了趙先生考量便利性而採用的奶類商品外,目前市面上也可購買供烹調使用,並添加植醇的食用油,作為自主控制膽固醇的另一種健康新選擇。現在,趙先生藉由定時定量攝取植醇、維持生活中的清淡飲食與固定運動以外,創造自己全方位自主管理膽固醇最便利直接的方法。

天氣冷,血壓高!

天氣冷,血壓高!#高血脂

中風根據定義,就是因為腦血管突然的阻塞或破裂,造成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血管破裂稱為出血性中風,血管阻塞稱為缺血性中風、或稱為腦梗塞。由於中風後死去的腦細胞無法再生,所以中風後會造成神經功能的缺損。為什麼血管會阻塞或破裂?《年齡》腦中風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之病人為主,因為此時多半已有血管硬化之現象,醫學上稱為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壓是腦中風發生的最危險因素。如果血壓沒有適當控制,會對心臟、腎臟、腦部血管造成負擔,發生動脈硬化,此時如果腦血管受不了上升的血壓,造成血管破裂時,就會造成出血性腦中風;如果因為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壁增厚,血液循環不良,產生血栓,就會有腦梗塞。《心臟疾病》心臟的肌肉或瓣膜出現病變,或是心律不整,血液流動就會不順暢,容易凝固,最後造成腦栓塞。《糖尿病》會加速腦血管阻塞與血管硬化。《高血脂症》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量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有預防的效果。《香菸》統計顯示,抽菸會增加心肌梗塞、腦梗塞的機會,吸煙會增加2倍腦中風機率。《肥胖》容易併發高血壓和糖耐受異常,增加罹患腦梗塞的機率。《缺少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降低血糖和血脂,也可以減輕體重,避免中風危險因子的危害。《紅血球過多》血球容積比過高者,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循環不流暢,而增加腦缺血或梗塞的機率。《藥物》如口服避孕藥、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增加中風的機率。《壓力》壓力是導致血壓上升的要素。《季節性的影嚮》中風好發在冬天,因為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天氣寒冷時,人的血壓容易升高,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在冬天時,不要處在溫差極大的地方;另外,吃太鹹的食物也容易使血壓上升。腦中風的預兆症狀包括:突然臉部或肢體無力、感覺異常、麻木。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糢糊,俗稱眼中風。語言障礙,即失語症,或聽力障礙,俗稱耳中風。暈眩、噁心、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突然劇烈頭痛,頸部不適,或暫時性失去知覺。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 黃尚本醫師表示如有腦中風的症狀,醫師會安排緊急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如確定診斷為急性腦中風,醫師會視病人情況安排血栓溶解劑、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來治療。等病情穩定再安排復健治療。中風病人出院後要按時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等預防二次中風的藥物。如有胃不舒服要提醒醫師加胃藥。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膽固醇並紀錄,按時服用降血壓、血糖、或降血脂的藥物。多補充水分,注意季節變化,避免太冷或太熱時外出。要定期回診、定期復健。如有任何不適要趕快回醫院。

眼前黑矇矇,擔心腦中風

眼前黑矇矇,擔心腦中風#高血脂

一般人對於視覺上的問題直覺都會認為是眼科方面的疾病,孰不知眼睛這靈魂之窗小雖小,卻經常會透露出許多有關於全身性疾病的警訊。眼睛有短暫性的視力喪失,就是中風前一個很典型的預兆,臨床上稱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亦即俗稱的眼中風;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營養眼部的內頸動脈發生了粥狀硬化,血管壁產生潰瘍性的斑塊,斑塊掉落隨著血流至眼部視網膜動脈,造成眼內血管暫時性的栓塞;另一種是頸動脈的狹窄,也就是眼球動脈灌溉不足,常見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這些患者因為長期疾病造成血管彈性變差,若是又處在易使血管收縮的環境裡,如:寒冷的天氣、抽菸等情況下,當血液流過視網膜的小動脈便會造成血流受阻;這是眼科急症之一,發作時通常是突發性的單隻眼睛喪失視力,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或是幾秒鐘的時間,不痛不癢,所以經常讓人忽視,但其後卻可能隱含著可怕的全身性疾病。無論是上述何種原因,只要是視網膜血流受阻,都可能造成視網膜出血、視神經水腫的現象,而黃斑部因為特別薄,較為容易看出有出血點,故形成了特有的「櫻桃紅點,醫師便可透過眼底的檢查,正確的做出診斷。 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表示,視網膜動脈阻塞在初期的治療重點放在降低眼壓及衝開血栓,除了給予抗凝血劑及促血液循環劑外,穿刺減壓及立即罩住口鼻呼吸,提高血中二氧化碳濃度以促血管擴張增加血循,也是立即處理的好方法。倘若眼球在高壓下持續缺氧過長,超過了治療的好時機,則容易造成青光眼。根據統計,如果視網膜動脈完全阻塞九十分鐘後,視力要恢復的機會便十分的渺小,發病後約有六十六%的病人最後視力不到○‧○五(約近視一千度以上);而視力恢復的程度除了和最初發病時視力降低的程度有關之外,和治療時間的快慢也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一旦發現有視力喪失的現象,無論幾次、時間多短,都應立即尋求醫師的協助,以免遺憾終生。另外,視網膜動脈的阻塞是腦中風的一種警訊,除了要治療眼睛外,引發中風的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脂症,都必須一併檢查或治療。若已有上述疾病的患者,一旦發生暫時性的視力喪失,一定要警覺到是腦中風的前兆,儘速請眼科及相關科別醫師診治。

月圓人圓健康緣,許一個健康中秋節

月圓人圓健康緣,許一個健康中秋節#高血脂

中秋佳節是團圓的好日子,免不了又要大快朵頤各式美食。月餅、柚子以及烤肉活動是迎接中秋佳節所不可或缺的,但是美食當前,如果沒有節制往往會額外攝取過多的熱量。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更應該注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黃美智營養師表示,一般來說,港式月餅熱量約250 ~ 560大卡,台式月餅約250 ~450大卡,蛋黃酥約250大卡,吃下一個蛋黃酥就相當於吃下一碗飯的熱量囉!月餅所含的營養成分並不均衡,其中所含的油脂熱量高達50 ~ 60 %,且大份使用豬油或白油,如有高血脂和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更應酌量使用,以免過完中秋佳節血脂和膽固醇也跟著增加。除了高血脂的患者要酌量使用月餅外,糖尿病患者更不能夠忽視。月餅本身也含有許多醣類,一個100公克的月餅含醣量相當於半碗飯,因此食用月餅,要記得少吃半碗飯,以免攝取過多的糖分。柚子雖然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和纖維,但是2-3片(約165公克)柚子就有60大卡,相當於一份水果的份量。對於要減輕體重者和糖尿病患者,均要適量食用。攝取過多的柚子,可能產生消化不良、腸胃道不適應的症狀如腹脹、排氣等。黃美智營養師建議,烤肉的材料應選新鮮的食材,多選用蔬菜類食物,適量攝取肉類食物,建議多選取脂肪含量較低肉類,如雞肉、海鮮類食材、瘦豬肉片等;酌量選取香腸、培根、秋刀魚等高油脂肉類以及含有高量膽固醇的柳葉魚(含卵)和內臟類。市售烤肉醬均含有高量的鹽分和油脂,建議加開水以1:1的比例稀釋,以減少醬料的攝取。搭配烤肉或月餅的飲料,可選擇白開水或無糖的綠茶、麥茶或烏龍茶等等,可去油解膩,若是真的想喝汽水,可以選擇添加代糖的可樂。因此,中秋節健康飲食觀為均衡攝食各類食物,酌量食用月餅、柚子和飲料,飲酒要節制,勿暴飲暴食。遵守上面的飲食原則,就可以健康過個好佳節。

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高血脂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淨化血液,每天過濾兩百公升血液,把資源回收、把廢物排泄,形成約兩公升尿液。腎衰竭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腎衰竭就像是垃圾處理場一時故障,無法清除廢物,可能的原因是尿路阻塞、感染、休克等,通常可以找到致病原因並加以治療,讓腎臟恢復原本功能。但慢性腎衰竭則是腎功能無法再恢復到原本的效率,也就是腎臟有一部份永久受損。這一部份也許是一小部份,病患不會有症狀,也不會造成尿毒的堆積,也不用擔心需要洗腎;但也許是一大部份受損,剩餘的腎功能無法處理掉全身上下的廢物(尿毒),因而產生種種尿毒症狀,這時是沒有藥物能幫忙的,必須長期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初期或輕微的腎衰竭不會有症狀,大多數患者是由體檢時驗血發現肌酸酐異常;而晚期腎衰竭患者常因尿毒症狀而就醫,例如:食慾差、水腫、疲憊、貧血而頭昏、蒼白等,這時剩餘的腎功能往往不到20%。腎功能是否健全可由簡單的抽血來篩檢,一旦發現異常,可藉由核醫掃瞄或抽血驗尿來計算腎功能還剩多少。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 類成運醫師指出,在台灣以慢性腎絲球炎和糖尿病造成的比例最高,其他如高血壓,多囊腎,不當使用成藥、中藥、止痛藥等,都可能是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原因。和糖尿病一樣,慢性腎衰竭目前無法治癒,但可以積極控制,控制惡化的速度、控制並治療其併發症。切忌聽信熱心親友報的祕方或昂貴的電台成藥,因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導致腎功能急速敗壞而提前進入洗腎。唯有配合醫師處方,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配合飲食衛教並定期追踨,才能有效延緩甚至避免洗腎。

心導管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應用

心導管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應用#高血脂

心導管手術係一項非常重要且實用的手術,不只可以妥善處理心臟及周邊的血管疾病,也可以診斷與治療心律不整,或是其它心臟的疾病。但因目前心臟血管疾病的病患佔了接受心導管手術的一大部份,因此本文特就心導管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應用作一詳細的介紹,俾讓民眾能夠瞭解這一項日趨重要且運用深廣的手術。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 劉傳捷醫師指出,在為病患做心導管檢查時,首先必須先建立一個通道,由於此通道必須能夠讓導管順利的進入病患的血管,所以醫師要先在股動脈(鼠蹊部)或撓動脈(手腕處)的皮膚上,先切一個小傷口,傷口的大小約在0.2公分左右,之後再將一個叫做套鞘的塑膠管送入血管,將它的尾端留在傷口外,然後便將導管尤套鞘導入血管,順著動脈進入主動脈瓣附近的冠狀動脈開口,接著再由導管內打入顯影劑,並以放射線透視顯影的血管,即可知道病患是否有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如果發現病患血管有狹窄或阻塞的問題時,則便應施行氣球擴張術,此時醫師會使用一根極細的網絲(即導線),經過導管進入冠狀動脈,並且要運用一些技巧,將這一條導線放到病灶的下游處,接著便將氣球順著導線向狹窄處推進,如果能到達狹窄的地方,醫師會利用加壓器,將氣球打開,如此便可將病灶撐開,經過幾次的加壓,再利用顯影劑看看病灶是否已被打開,以達到血液暢通的目標。如果不甚理想,則必須接著置放血管支架,將病灶處撐起,以確保血管的暢通。最近幾年因為醫學的進步,心導管手術運用新的醫療器材及藥物,使得手術的成功率大幅增加,尤其是使用經撓動脈進入做心導管,病患在做完手術後即可坐起,並不會像經股動脈進入的患者,必須臥床幾個鐘頭,這樣的改變,對病患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話說回來,即使心臟血管順利打通,我們仍要建議並要求病患繼續服用心血管藥物,並要戒除抽菸的習慣,同時也要求病患改變生活形態,「少吃油膩,多運動」。預防重於治療,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以及對於危險因子的排除(糖尿病、高血壓、吸菸、家族病史及高血脂症),如此才能使我們免於心血管疾病的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