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染疫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不打疫苗染疫就有無敵星星?醫警告:沒打滿3劑「小心變流星」

不打疫苗染疫就有無敵星星?醫警告:沒打滿3劑「小心變流星」#染疫

不想接種疫苗,以為只要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就能獲得抗體有無敵星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各大國際期刊都已提出,未接種疫苗者,重症與死亡風險皆倍增;且就算因染疫獲得免疫力,也有不夠持久、抗體濃度不足等問題,呼籲民眾趕快去接種第3劑疫苗,否則萬一得了Omicron就算有無敵星星,3個月後也會變「流星」。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

嗅覺喪失、手抖⋯巴金森氏症怎麼檢測?醫教1表速查#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本土近日新冠疫情升溫,民眾若出現嗅覺異常,可能擔心是染疫,但醫師指出,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新冠肺炎的可能症狀,也是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現齡62歲男子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早在10年前就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等多重問題,就醫確診巴金森氏症。但經醫師提醒,他才回想自己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3、4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只能灌腸解決,且當時嗅覺就已有異常,例如去海港遊玩時卻聞不到「海的味道」,睡眠也常出現做夢哈哈大笑的情形。巴金森氏症10大症狀自我篩檢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已知致病原因為是腦內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生成不足,造成肌肉活動受限,影響身體活動能力。當黑質細胞一旦凋亡超過50~80%時,大腦其他參與運動控制的區域無法合力運作,運動變得混亂與無法控制。目前沒有根治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等治療,可以明顯減緩症狀,使患者可以獨立生活,並享有正常餘命。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該如何自我檢測巴金森氏症呢?葉篤學說明,以下10大症狀若符合3項或以上,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進一步診斷:1. 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手肘和手腕彎曲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 步伐小常跌倒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 面具臉,頸部後方或肩膀常僵硬疼痛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 音調變小或沙啞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除了動作相關症狀之外,巴金森患者的早期症狀,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葉篤學進一步解釋,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且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約4年以上。巴金森病友好困擾!常動作慢、不穩、身體斜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陸清松也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統計172名巴金森氏症病友用藥紀錄、164名巴金森氏症病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 動作緩慢,61% 平衡或不穩,43.9% 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34.8%此外,「便祕」也讓患者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10大困擾第4名。比較家屬與病友的困擾差異可以發現,兩者差異最大的是絕大多數病友不覺得受到「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的困擾,反倒是分別有18%、15%的家屬因病友「心情情緒改變」「焦慮緊張」而感到困擾。陸清松鼓勵巴金森氏症患者,有症狀時避免拖延就醫,才能掌握維持生活品質最黃金的治療時間。近年巴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後遺症,幫助控制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可保有對自我精彩人的生規劃權。(10大症狀若符合3項,就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圖片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延伸閱讀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

怕染疫不敢回診又擅自停藥 心肌梗塞連環爆#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三級警戒解除前,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不願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如今同家醫院一周內竟有五名民眾因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室急救,比過往一般夏天狀況多了許多。經病史詢問後發現,不少是因不敢來醫院,自行停用心血管疾病用藥所造成,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 停用心臟衰竭藥物恐呼吸衰竭 停用降血壓藥恐致腦出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回診,連帶中斷服用藥物。沒想到近期一周內竟出現多名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 潘泓智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例如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 此外,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善用視訊門診 兼顧防疫及健康雖然新冠肺炎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對於年長者、三高慢性病患者也有相當程度的威脅。為了避免染疫,減少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合是絕對有必要的。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潘泓智提醒,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

要腰瘦!內臟脂肪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千禧之愛基金會於8月9日「89量腰日」,呼籲三高慢性病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疫情期間應更積極於瘦腰及控制三高,才能讓防疫效果加倍。內臟脂肪過高 疫苗效果可能打折扣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45歲以上民眾逾半過胖 飲食採三低一高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的民眾,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 (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

老菸槍發燒咳喘急送醫 嚇壞親友以為染疫

老菸槍發燒咳喘急送醫 嚇壞親友以為染疫#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詹先生菸齡超過30年,多年前因容易呼吸喘至醫院拿藥,卻未規律追蹤,近來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起初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發燒情形,令家人相當緊張,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住院治療後康復出院,他大呼:「這次要徹底戒菸!」罹慢性阻塞性肺炎 爬三層樓梯就喘吁吁詹先生表示,自己多年前便得知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卻無規律追蹤,這些年來經常出現呼吸喘情形,僅間斷服藥症狀控制,直到最近發現僅僅爬三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咳嗽,近一星期內更出現發燒,適逢疫情期間,家人見狀嚇得先赴藥局買快篩試劑,所幸結果呈陰性,但家人還是不放心,連忙帶至醫院進一步詳細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並且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建議儘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相關藥物治療10多天後,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污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結構上變化(例如:呼吸道狹窄、痰液累積不易清除),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缺氧)、二氧化碳累積。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生仍主要與抽菸相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的發生。用藥雖無法完全恢復呼吸道正常 但能延緩肺功能惡化陳鈴宜指出,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族群容易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提醒民眾檢視自己與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有以上初期症狀需儘早就醫。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陳鈴宜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