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打胰島素控血糖會失明?醫闢謠:謬誤

打胰島素控血糖會失明?醫闢謠:謬誤#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診後回到家,王先生告訴老婆:「醫師叫我要開始學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王太太驚呼:「什麼!聽說打胰島素打到後來會去洗腎、截肢耶!」「不是這樣啦!」王先生回答:「衛教師說,要趁現在把血糖控制好,之後才不會搞到腎臟壞掉、或糖尿病足。」「真的嗎?」王太太依舊遲疑著。聽到施打胰島素針劑,總讓患者與家屬有諸多遲疑,究竟胰島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它?請控糖專家來解說。奇美醫院內分泌科田凱仁醫師表示,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人體不可或缺荷爾蒙,其功能是幫助葡萄糖進入體內細胞。在我們進食、消化之後,葡萄糖會由腸道吸收進到血液中,也就是所謂的「血糖」。胰島素能促使身體細胞吸收血糖,使血糖濃度下降,並讓葡萄糖成為肌肉、腦部等各個器官的燃料。「假使身體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差,血糖就會居高不下,」田凱仁醫師提醒,「超標的血糖,等於讓器官泡在糖水之中,會持續造成各種器官的損傷。」不能靠感覺 血糖超標不能拖!究竟血糖多少叫做超標呢?田凱仁醫師解釋,目前常用的幾個診斷標準,包括空腹血糖值超過126 mg/dL,口服葡萄糖測試兩小時後的血糖值大於200 mg/dL,或抽血檢查醣化血色素(HbA1C)數值超過6.5%,都叫做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現出「三多一少」的症狀,變得吃多、喝多、尿多,體重反而下降。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有些人在被驗到血糖過高時,還會質疑的說,「我都沒有不舒服,為何要吃藥?」田凱仁醫師指出,若檢測到血糖值超標,醫師會請患者調整飲食內容,並增加運動。假使血糖仍舊很高,就得使用藥物降下血糖。會建議患者服藥,通常不是為了治療症狀。因為糖尿病相關症狀,往往要在血糖值很高,甚至高到3、400 mg/dL時才會出現。糖尿病初期,血糖通常沒那麼高,需要靠檢驗才曉得。然而,即使沒有症狀,超標的血糖已經在持續侵蝕破壞我們的身體。高血糖可能造成血管損傷,連帶使各個器官受損,像是視網膜病變、視力愈來愈差、腎功能下降、或神經病變、手腳麻木等。血糖超標千萬不能靠症狀來感覺,為了避免慢性併發症,一定要趕快治療。盡早治療糖尿病 有機會完全擺脫藥物 田凱仁醫師說,在糖尿病的治療中,胰島素一直是個很重要的藥物。第一型糖尿病起因於本身胰臟難以分泌足量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可能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夠敏感,但病情加重後,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也愈來愈差。胰島素是身體調控血糖的必要荷爾蒙,當胰臟無法自行分泌出足量的胰島素,就需要仰賴針劑補充,才能避免血糖居高不下。「傳統觀念常認為,糖尿病要非常嚴重,才需要使用胰島素。」田凱仁醫師解釋:「其實不然,我們認為胰島素是很好的治療工具,不要延誤打針的治療,反而能讓胰臟獲得最好的保護。」胰島素是人體本來就需要的荷爾蒙,補充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失明、截肢;反而是不將血糖控制好,才會導致洗腎、失明、截肢。田凱仁醫師提到,現在高血糖的患者年齡下修,許多患者可能年紀輕輕才30出頭,就因為生活壓力大、生活步調緊湊、工作需要輪班等諸多原因而讓血糖失控超標,公司體檢時抽血一驗血糖值甚至高達400 mg/dL到500 mg/dL。面對這些患者,除了飲食、運動、口服藥之外,針劑的介入也很重要。目前有很多研究報告認為,如果盡早用胰島素介入,胰臟有機會修復。「之前遇到一位年輕患者,血糖值高達5、600 mg/dL,還曾經住到加護病房。他能接受這樣的治療觀念,所以使用口服藥,並加上一天一針長效型的胰島素。」田凱仁醫師回憶,「經過幾個月後,我們停掉胰島素,甚至後來連口服藥也停掉了,他就靠著調整生活、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維持得不錯。從前糖化血色素很高,現在都能在正常範圍內。」面對糖尿病,一定要盡早介入治療,胰臟才有機會復原,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利。田凱仁醫師說,部分患者恢復得不錯,甚至有機會完全擺脫藥物呢!使用胰島素的障礙臨床上建議患者使用針劑胰島素時,常會遇到幾個障礙,一個是「聽說」用胰島素不好,另一個則是不太會操作。患者經常聽信謠言,誤以為施打胰島素對身體有害,可能導致洗腎,然而這些副作用其實是「沒有好好控制血糖的結果」,並不是「藥物造成的結果」。田凱仁醫師一再強調,放任血糖過高,就是讓身體泡在糖水裡,全身器官都會愈來愈不健康,產生帶來愈多的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大家不要再錯置這些因果關係了!唯有早一點介入,好好控制血糖,才是避免洗腎、失明的最佳策略。另外,因為大家對打針較不熟悉,聽到要打針就很怕麻煩,覺得吃藥比較簡單。為了幫助患者克服障礙,多數醫院都有衛教師,能好好教導病友們如何抽藥、打藥。目前也有很多病友團體,只要與有經驗的糖友們聊聊控糖的歷程,便能更有信心、更正向的面對糖尿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糖尿病不忌口 這細胞會加速衰減老化

糖尿病不忌口 這細胞會加速衰減老化#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老先生來看診,一坐下就說:「不管我去哪間醫院看病,我都會問醫師,我的糖尿病為什麼都治不好?蔡醫師,我也要問問你,為什麼我的糖尿病總是好不了呢?」他拿出最近的檢驗報告,糖化血色素HbA1c是10.2,空腹血糖是280,飯後血糖是421,小便檢驗呈現有尿糖、還有尿酮、及尿蛋白,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我問他平常都吃些什麼?有運動嗎?老先生表示:「有什麼就吃什麼,像今天早上吃炒麵、燒餅還有一杯奶茶,到公司後,大家一起訂披薩炸雞配可樂,下午有點餓吃了一小塊蛋,等一下還要和客戶去應酬,工作這麼忙,怎麼會有時間運動,當然是沒有啊!」他停了一下繼續說:我就是不懂為什麼,每個醫師都治不好我的糖尿病?」胰臟製造胰島素功能僅剩2、3成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阻抗所造成的疾病,和遺傳、飲食、作息、運動、免疫、藥物、環境等各方面都有相關的疾病,病人無法維持良好且穩定的血糖。根據研究顯示,胰臟控制血糖的功能惡化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出現糖尿病的症狀,這時候,胰臟的胰島素生成功能通常是遠低於正常值,大概都只剩下20~30%左右而已,而隨著病情的進展,胰臟β細胞更是以每年約有近5%的速度衰減老化,如果沒有好好配合飲食控制及運動,則會惡化得更快。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中醫治療糖尿病,主要是著重在功能的恢復,讓身體逐漸恢復自行調控血糖的能力。糖尿病在中醫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而這位老先生,發病之後,仍然持續亂吃不運動、應酬,即使是華陀再世,也是束手無策吧!患者需運動調整飲食 否則華陀再世也無策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中提到「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所以,糖尿病的治療,飲食控制甚為重要,利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大方向,加上補氣健脾、滋陰固腎來恢復胰臟的功能,另外配合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加以不同調理,例如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五臟運行逐漸重上軌道,對血糖的控制能力就會慢慢回復。如果患者有相關問題,建議配合醫師治療,自己也要努力調整飲食、作息、運動,糖尿病不是單靠醫師就可以好的疾病,病人也要付出努力才行。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妊娠糖尿病憂早產 中醫調理穩定血糖

妊娠糖尿病憂早產 中醫調理穩定血糖#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挺著肚子的孕婦來看診,憂心地說:「蔡醫師,我上次產檢時『喝糖水』檢查,結果在及格邊緣,該怎麼辦?」她拿出檢查報告,停了一下又問:「這樣就是妊娠糖尿病嗎?對寶寶會有什麼影響?」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妊娠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懷孕中才出現的糖尿病,也就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根據統計,大約4~7%的孕婦會發生妊娠糖尿病。合併症恐造成胎兒先天畸型懷孕的婦女因為要供應胎兒營養及保護胎兒,胎盤會製造多種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抵消胰島素的作用,而使孕婦血中的胰島素需要量愈來愈大。懷孕12周以後,胰島素的需要量會開始增加,懷孕20周以後,維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島素增加,這時候胰臟若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就會造成血糖過高,這就是妊娠糖尿病。一般來說,妊娠糖尿病只會在懷孕的中、後期出現,等生產完,胎盤排出,造成血糖偏高的主要因素消失了,胰島素的分泌自然恢復為懷孕前的狀態。妊娠糖尿病可能會產生的合併症很多,有羊水過多症、酮酸中毒、妊娠高血壓、水腫、急性腎盂腎炎、早產等。胎兒則可能會產生先天畸型、胎死腹中、巨嬰症、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低血糖症、新生兒黃疸症或低血鈣症等,如果不能及早發現並加以控制,生產時發生肩難產或需要剖腹產的機會大增。妊娠糖尿病最重要的是飲食及運動的調整,正確的飲食方式,在不影響胎兒生長的情況下,控制熱量攝取,適量運動對血糖的控制也有幫助。如果經過飲食控制及適量的運動,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好,此時就必須給予胰島素注射治療,減少併發症產生。同時調理胰島素不足 穩定寶寶發育中醫對於妊娠糖尿病的治療,是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辯證論治。臨床上常見以虛證為主,又以氣陰兩虛證較為常見,其他像是脾腎兩虛證、肝腎兩虛證、心脾兩虛證、心氣陰虛證、心腎不交證、脾胃兩虛證等,在調理各臟器虛損的同時,又要同時針對胰島素不足及胰島素抗性來調理,不但可以穩定孕婦的血糖,也可以讓寶寶的發育穩定,減少併發症的產生,又可以加速孕婦產後的恢復,可說是一舉數得!(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超過160 mg/dL;然而今年農曆年節期間,她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g/dL,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狀,才驚覺自己誤會大了!所幸在醫師的評估下,暫時改採胰島素積極治療,幫助她血糖回穩。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 血糖控制難上加難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體重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課題,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形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患者在高血糖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積極控制血糖,像上述個案自覺飲食正常,也未察覺自身血糖變化,反而很開心體重減輕,在醫師追問下才發現她飲食過量,攝取過多油脂與糖份,回診當天還吃了蛋糕、餅乾等高糖精緻食物,無形之中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逾5成患者糖化血色素未達標 飯前飯後都要測血糖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8年糖尿病品管報告顯示,台灣有高達56.9%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王舒儀主任指出,血糖監測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變化,進而認識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也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治療的依據。而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值,只能知道平均血糖有沒有達標,無法得知期間內血糖變化的情形,因此,平時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監測仍有其必要性。藥物可協助控血糖 治療方法多元王舒儀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前血糖目標值為80-130 mg/dL,而飯後血糖目標值則是80-160 mg/dL,同一餐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超過60 mg/dL。此外,臨床也常遇到患者飯前血糖值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未達標準,這時醫師就會懷疑是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目前許多藥物都可以協助改善飯後血糖,若服用口服藥仍不見改善,建議改用針劑治療,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作為治療選擇,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加用藥的便利性,也不用擔心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醫籲積極控血糖 用藥前諮詢醫師王舒儀主任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高血糖的危害,認為後續控制下來就好,但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會隨時間持續累積,建議患者應更積極地控糖,配合良好飲食與運動習慣,讓治療加分。此外,坊間很多減重法不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每位患者的藥物處方不同,有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建議患者在進行特殊減重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控糖才能更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罹糖尿病卻拒打胰島素!嚴重恐致洗腎

罹糖尿病卻拒打胰島素!嚴重恐致洗腎#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重破百的老翁,罹患糖尿病已有20餘年,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近10%,過去一直誤以為胰島素與洗腎有關,始終抗拒施打,直到出現嚴重蛋白尿與下肢水腫等明顯腎病變症狀後,才一改對胰島素的成見,開始接受治療。不過,也由於血糖過高,即使加強胰島素劑量,僅改善飯前血糖值,在醫師評估下,改採胰島素配合腸泌素(GLP-1 RA),才進一步穩定飯後血糖。糖尿病易併發腎臟病 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才是主因收治該名患者的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曾耀賢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疾病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報告指出,腎臟病變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台約有近40萬名糖尿病患者併發慢性腎臟疾病,當中又以65歲以上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增加幅度最多。曾耀賢主任進一步說明,常有患者將胰島素與洗腎做連結,實際上,會進入到洗腎的患者就是因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拖到腎臟病變才會如此。而胰島素治療對患者有其必要性,就像近視需要戴眼鏡才能獲得清晰視野,糖尿病患者則需要胰島素的幫助才能穩定控制血糖。飯前飯後血糖都重要 降低心血管等併發症若是糖化血色素無法控制到7%目標值,會以基礎胰島素搭配速效胰島素,針對飯後血糖不佳的患者會配合腸泌素(GLP-1 RA)治療,曾耀賢主任強調,能兼顧飯前與飯後血糖,低血糖風險就相對低,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發生。而現階段有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的複方控糖筆,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進用藥的方便性。併發症的預防是現今糖尿病治療的重點,曾耀賢主任呼籲,患者平時應落實自我血糖檢測,紀錄飯前與飯後血糖作為後續治療調整的依據。此外,糖尿病的治療也應更加全面,不僅要控制血糖,更須兼顧共病管理,建議患者可以定期安排腎功能與尿蛋白檢查,及早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蔡小姐時常睡醒後容易感到無力、肌肉痛,由於不嚴重,日前早上醒來後更是全身癱軟、無法下床,「簡直就跟鬼壓床一樣」,嚇得家人緊急將她送往急診,抽血檢查發現為低血鉀所致,經緊急施打鉀離子數小時後,四肢肌肉力量恢復,進一步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吃藥控制甲狀腺功能亢進後,低血鉀不再復發。甲亢恐造成其他器官併發症 勿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表示,患者過去常因反覆低血鉀,出現疲勞、無力、嗜睡等情形,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使得血液中的鉀離子被甲狀腺激素轉入細胞,血清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而導致「急性肌肉麻痺」,患者意識清楚但舉臂艱難,甚至有爬不起身的症狀,像是是民間稱「鬼壓床」的狀況。「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好發於年輕人,誘發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甜食、吃大餐時過量享用澱粉及醣類食物,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或是在晚上激烈運動等,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未必有明顯症狀 需靠檢驗才可診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典型症狀如心悸、手抖、緊張、出汗、體重減輕等不一定很明顯,此時要靠檢驗甲狀腺功能才可確定診斷。有些年輕男性雖然無甲狀腺功能亢進,但仍有機會發生「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這是由於遺傳基因的變異,導致「鈣離子通道」異常,進而使鉀離子突然降低。甲亢有三大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及手術,國內多以藥物控制為首選,通常還會配合交感神經抑制劑及精神安定劑,來輔助控制心悸、手抖、焦慮等症狀,治療一般約需12至18個月,之後可逐漸在醫師指導下減少藥量進而到停藥,然而完全緩解機率僅20~60%,仍有相當數量的病患會復發。勿大量食用澱粉及醣類食物 以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若民眾發覺外觀上改變,諸如眼突、脖子腫,或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手抖、體重驟減、四肢肌肉乏力、怕熱、失眠、易怒、緊張,眼睛異常,像流淚、怕光、眼睛酸澀、轉動不靈活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而且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十分重要,平日應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限制攝取含碘量較多之食物(海帶、海苔、含碘鹽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菸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變(心衰竭、心律不整)、眼睛病變〈角膜受傷,視力受損〉、骨質疏鬆等,不可不慎!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飲食到底有多困難?簡單做個小測試,您知道糖和醣的差別嗎?概括來說,「糖類」指的是一般常見的佐料、單糖、雙糖等;「醣類」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包含所有產糖的類別。雖有程度的差別,但兩者皆會影響血糖起伏,因此食用時都要特別注意。第一題答不出來嗎?再來一題,請問「玉米、綠豆、紅豆、黃豆、黑豆」他們分別是屬六大類食物的哪一類呢?答案是「玉米、綠豆、紅豆」是屬於澱粉類,「黃豆、黑豆」是屬於豆魚蛋肉類。您心中的疑問是不是「為什麼一樣都是豆,但分類卻不一樣呢?」您的疑問其實就是一般糖友的疑問。定期食物九宮格講座 粉碎糖友錯誤迷思台中開業診所陳美惠衛教師指出,在執行衛教時,那些為含糖或含醣食物糖友常分不清楚,追其根本就是糖友們並沒有正確六大類食物觀念,分不清楚那些食物會影響血糖、可能知道飯是澱粉,卻用麵條、麵包來代替,不理解其實它們都是屬於澱粉類,會影響血糖。這類的情況不是個案,因此,為了讓糖友更簡單了解食物的分類代換,陳衛教師的診所便積極推動新飲食教具「食物九宮格」。「我們將8-10位糖友分成1組,共有3組的活動同時進行,每組都有相對的營養師、衛教師來帶領。每次活動糖友們都會自發性的彼此討論、競爭,反應十分良好。」陳美惠衛教師開心的說。藉由這樣的遊戲互動,糖友們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衛教師還能利用「空白卡」填入客製化的問題,即便是運動或藥物治療的迷思都仍一併列入。正值青春卻罹病 胰島素讓他人生重回行列陳美惠衛教師提到,台灣的胰島素迷思也經常困擾糖友,5年前比現在更嚴重,許多人一聽到要施打胰島素便聞之色變,但隨著正確胰島素治療觀念的推廣,加上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散,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用胰島素治療。陳美惠衛教師進一步分享一則案例:「我曾接觸一名18歲的家族遺傳性糖友,剛確診時他的糖化血色素在10以上,狀況十分不樂觀。他一開始也抗拒胰島素治療,但我們深入了解他的想法、持續進行衛教,他終於願意嘗試,因為胰島素及早介入,後續他的情況十分良好,糖化血色素得以一直維持在7左右,十分平穩,到現在已持續兩年多。」陳美惠衛教師表示,無論是因飲食觀念的改善或是施打胰島素,其實血糖逐漸獲得改善的案例有很多,這都是需要糖友全心的相信和配合才得到的結果。在此也期許糖友們三餐要適量攝取醣類食物,低油低鹽,同時配合運動,才能控糖順利,健康滿分!

愛喝飲料致糖尿病!越早控糖易成功

愛喝飲料致糖尿病!越早控糖易成功#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1歲男性,原本愛喝含糖飲料。某天肛門附近傷口化膿住院,檢查才知道患糖尿病。施打胰島素一個半月後,不僅已不需施打,且改用低劑量用藥。胰島素「三不一沒有」,不傷腎、不會痛、不上癮、沒有罪惡感。夏日氣溫一路飆高,習慣來杯清涼飲料解暑,然而飲料裡的「糖」不論是蔗糖或是高果糖玉米糖漿,不僅造成肥胖,也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傷腎、很痛、罪惡、上癮 胰島素4迷思全錯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聖德醫師表示,許多初期甚至中期的糖尿病病人,一開始用口服藥血糖反應不佳,使用短期胰島素治療1至2個月後就停掉,這時再使用口服藥就可控制良好。近期研究發現,早期施打胰島素,不但可短期內將血糖控制下來,還可提升胰臟功能,也就是胰島素「救援療法」。民眾對胰島素有「傷腎、很痛、罪惡、上癮」等4種迷思。然而黃聖德醫師表示,傷腎的是高血糖,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可保護腎臟,而且打胰島素是注射在皮下,針也改良到很細,降低疼痛感。有些人會覺得施打胰島素乃因過去沒有節制生活習慣,然而胰臟功能隨著年齡退化,靠藥物控制血糖不夠,加上胰島素幫助是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另外,胰島素不是嗎啡,不會上癮。早期使用胰島素控血糖 遺留體質越好胰島素在早期施打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便可將胰島素停掉只靠藥物治療。但若罹患糖尿病時間過久或發現過晚,可能會遭遇胰臟功能不足,這時單靠藥物功效有限,即時補充不足的胰島素,成為必要手段,此時才需終生施打。黃聖德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即越早將血糖控制下來,就會遺留給身體越好的體質,減少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大小血管併發症機率。早期使用胰島素,有助快速將血糖達到標準不傷身體,可爭取更多的遺贈效應好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