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

指節疼痛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悄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台灣健保數據統計,近十年來,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年年增加,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健保申報人數,更從2006年至2015年成長了57%,已成為不可輕忽的疾病。一名47歲婦女,平常興趣為繪製中國傳統畫作,但自從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後,在關節劇烈腫脹與疼痛下,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與興趣。雪上加霜的是,該婦人對於口服藥的適應性較差,並出現肝功能受損與發炎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成長57% 關節疼痛為前兆這位婦人經由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陳一銘醫師收治,並開立生物製劑的治療處方。約莫三個月後,病情逐漸穩定,日常生活也無任何不便,並順利回歸工作與重拾畫筆,讓她十分滿意。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又以30~50歲居多。但由於初期症狀不具特異性、治療不易,亦常被誤認為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陳一銘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多以關節對稱的腫熱痛、晨起關節疼痛、僵硬等症狀出現。若是發現每天早上起床出現關節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無法握拳,且持續時間較長,則應盡速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生物製劑助益四成RA病患 有效延緩關節惡化陳一銘醫師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患容易忽視診治重要性,等到關節出現變形的症狀,才感受到嚴重性並接受醫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是不可逆狀態了。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佳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初期前二至三個月,雖然以現行的醫療技術仍無法完全痊癒,但經過治療卻可以達到有效的症狀緩解,盡早治療才是唯一的途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已趨向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針對每位病人的狀況,對症下藥,陳一銘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治療方式包含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多數病人可利用口服藥達到病情穩定,但約近四成民眾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可經由評估後,並利用生物製劑以延緩關節惡化與相關併發症的狀況。 陳一銘醫師補充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改善關節發炎狀況,並且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目前生物製劑的機轉,包括抑制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和B細胞,以及作用在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血球介素(IL-6),抑制發炎作用,減緩對關節的傷害;主要分為皮下注射及靜脈注射兩種劑型,病患用藥前,會先視其狀況討論適合的劑型,作為選擇的依據。醫病合作與順從用藥 有效維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穩定陳一銘醫師提醒,雖然現在已經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是不夠的,病患對於日常的照護需要特別注意,才不會導致病情加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日常照護應注意:1、有規律的運動、適當休息、睡眠充足2、健康飲食、加強鈣質的攝取3、保持理想體重4、抗拒沮喪、保持心情愉快5、保持積極的態度6、藥物控制7、戒除菸癮、避免過度飲酒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應配合醫護、復健、營養諮詢、心理治療團隊的照護以及社福、家庭、病友會支持。透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醫病合作,順從用藥,才能有效的長期穩定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 「HOLD」4步控病情#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范女士將近1/2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共存。發病初期心理畏懼,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至醫院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研究顯示,超過5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按時服藥,其中高達2成以上故意不吃藥。類風濕性關節炎 藥物選擇多元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評估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目前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擅自停藥易使關節變形 「HOLD」原則控病情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然而並非所有RA病友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林孝義主任說明,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病友應與主治醫師溝通及配合,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林孝義主任及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一起「HOLD」住幸福:1)「H」(Highly-compliant)提高服藥順從性/遵從醫囑按時服藥,才能維持良好的治療成效。2)「O」(Oral drug)小分子口服藥/治療選擇多元,現有健保給付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提供患者及醫師治療選擇。3)「L」(Less pains)減輕發炎與疼痛/透過適當的治療,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4)「D」(Discussion)主動與醫師討論/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病情,共同設立治療目標。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

手部關節最先疼痛 這病女比男多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發炎腫脹、變形、疼痛,從行動不便發展至最後可能四肢開始無法完整運作,這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日常寫照。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因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體正常細胞,造成發炎、破壞組織,需終身治療,屬全民健保重大傷病範圍。RA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女性比男性多3倍罹病率,至今致病原因仍然不明。隨著新藥物的研發,RA病友只要及早治療、遵從醫囑按時用藥,日常生活的影響可以降到最低。病友協會成立25年 面對疾病互相陪伴扶持民眾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了解不多,罹病時往往不知所措。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成立25週年,每年定期舉辦衛教活動,促進全台各地患者交流。此外,協會也為病友和醫護、社工人員建立溝通橋樑,給予心理輔導,聚集病友分享彼此的治療心得,讓病友們互相陪伴扶持,坦然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身為病友近20年的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病友帶來的身心壓力之大,需要家人、朋友積極地陪伴和給予支持,而協會更像是家人,凝聚各位病友,給大家治療的正能量。盼健保擴大給付 讓病友走出戶外樂活人生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初都是從手部關節開始疼痛,許多人罹病後,再也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活動自如,嚴重者連外出活動都有困難。而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全台只有20%的RA病友得以接受完善的治療,協會多年以來積極替病友爭取用藥,希望每位病友都可以使用到「應該用的藥物」,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能與一般人一樣,走出戶外、自在出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

別再卡「關」!醫病溝通要主動#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全身都卡「關」!54歲的何女士,10年前起腳趾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症狀,當時以為是長期爬山導致不小心扭傷,一個月間反覆到中醫師及復健科就診,症狀都好好壞壞,直到有一天起床,何女士發現全身都不能動,到免疫風溼科就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開始出現「晨僵」情形,早上起床都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及時間。小關節晨僵明顯 改小分子藥物治療103年發病期間,何女士小關節晨僵、疼痛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她表示,只要一出現狀況,她就會積極與醫師討論,由於害怕針頭不敢打針,醫師建議何女士可以嘗試小分子藥物治療,與傳統口服藥治療方式相同,可降低轉換治療的不安感。維持原有用藥習慣 抑制發炎反應類風溼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高達90%病友在發病頭2年,骨骼會遭到破壞導致關節變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選擇非常多元,對中、重度病友而言,可使用小分子口服藥物治療,可維持原有用藥習慣,抑制發炎反應。與醫師對話 不要客氣詢問其他治療蔡文展醫師表示,55%的病人會不好意思與醫師開口討論症狀,約73%的病患也擔心在開口說出症狀時,會被醫師認為是在抱怨,何女士表示,診間也常聽到許多病人與醫師的對話,認為他們對就醫非常害羞,由於自己的身體疼痛指數、發生症狀醫師不知道,因此她認為精準與醫師對話很重要,並且不要客氣向醫師詢問其他治療方式。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病友在面對疾病帶來的負面情緒時,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同症病友互相交流也有助於紓解情緒,蔡文展醫師補充,掌握黃金治療期,積極與醫師對話,才是緩解治療的不二法門。

藥吃2年沒用?腳腫竟是脊椎炎!

藥吃2年沒用?腳腫竟是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王先生,國一升國二時,出現了腳踝發炎、腫的症狀,反覆的腳踝腫痛,讓他必須經常請假看醫生,因此休學1年,直到20歲,剛出社會腳踝腫痛又發作,當時一直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購買成藥自行服用了2年後,直到2007年,就醫做了磁振造影(MRI)檢測,發現原來王先生的長年反覆腳腫痛是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痛才吃 脊椎逐漸出現沾黏因疾病所帶來的疼痛,有時痛到一天要吃4次消炎止痛藥,然而王先生都是「痛才吃,不痛不吃」,這樣斷斷續續的用藥習慣,長期下來讓他的脊椎也逐漸出現沾黏情況,發炎指數持續升高,不受控制,長期用藥習慣不正確的他,6年前發現自己的脖子無法正常轉動。長效型生物製劑 脊椎沾黏好轉醫師發現他的發炎指數,已經不是口服消炎止痛藥可以控制,為他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一開始使用短效型生物製劑,發炎指數經常都降不下來,直到開始使用長效型生物製劑,王先生的血球沉降速率(ESR)從ㄧ開始的90幾降到40幾,C反應蛋白(CRP)從4點多降到1點多,讓他的脊椎沾黏情況終於不再持續節節惡化。正確治療 預防沾黏用過3種生物製劑的王先生,目前使用的長效型生物製劑1月1針,雖然因為當時的不正確用藥習慣,讓他脖子無法轉動,但這6年下來身體僵直的情況,已經有良好的改善,王先生呼籲其他患有僵直性脊椎病友,如果早期發現確診的話,一定要留意正確治療,預防沾黏。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40~50歲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40~50歲#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為一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估計全球盛行率約介於0.5~1%,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身體關節滑膜,及其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狀態,以致肢體呈現疼痛、僵硬與腫脹感,若無適當治療與照護,恐引發關節受損而抑制身體功能。值得關注的是,此病好發於40~50歲之中壯年人,且有二至三成患者於發病後三年內,因肢體變形失去功能,以致無法工作,對個人、家庭或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調查顯示,該病因病程較長且復發機會明顯,故美國用於治療RA的醫療費用高達808億。「SMALL」5撇步 啟動治療為了幫助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走上順勢、減壓、正循環的治療之路,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醫師,與中華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理事長,提出以下SMALL五撇步,包括:1)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積極了解病情,相信專業醫師不要誤信偏方,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2)Meet主動與醫師溝通治療決策/就診時多與醫師討論目前疾病控制與治療目標,有了良好的醫病溝通,不管是重、中、低度疾病活動度的病友,都有機會得到疾病緩解。3)Allow 允許自己放鬆/病情發作時常讓病友感到緊張或憂鬱,輔助療法以及紓解壓力,有助於減輕臨床症狀,包括均衡飲食、戒菸、適當運動(太極拳等)、芳香療法、水療、物理及職能治療等。4)Listen參與病友團體/透過病友支持團體吸收資訊,參與交流討論,共享彼此的治療經驗,對舒壓與疾病控制有正面的幫助。5)Live用正念與疾病共處/一旦確診罹患RA,病友需要用積極正面向的心態,面對這個惱人的慢性疾病,與醫師溝通,持續規律的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多愛自己一點,舒緩壓力,維持正念,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共處。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

注意!氣溫驟降 類風濕性關節炎易纏輕熟女#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關節卡卡、手指腫脹,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一名64歲女士20多年前,突然全身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經過多次就醫檢查、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改善,直到去了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原來已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多年奮鬥,才得到緩解。困擾20餘年 關節嚴重變形據了解,女士第一次發病時全身僵硬劇痛,去了許多醫院檢查,從痛風科、神經科到骨科都找不到答案;甚至求助中醫門診,嘗試中藥、推拿、貼藥布等方式卻沒有改善。直到去免疫風濕科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搞鬼!當時41歲的她,連拿起杯子、倒水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嚴重的關節變形更是打擊信心、笑容不再。初期症狀:晨起身體僵硬、關節紅腫、精神差對此,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而破壞身體關節部位;初期症狀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好發20~40歲女性 多為環境、基因造成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發生於20~40歲女性,不過當年齡到了60、70歲後,男女比例會轉為1比1;80歲後男性發病率更會快速上升、高過女性。由此可見,這是個從年輕到老都有可能發生的疾病,且需要透過長期、持續治療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而近日氣溫驟降、濕度提高,很可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趁虛而入」;蔡世滋醫師說,目前我國已有千分之3~4的病友,其中誘發疾病的原因多為環境、基因造成。因此他提醒,此時因氣候不佳、更是發病期,民眾應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損、運動傷害,一旦發現關節紅腫、發炎、熱痛等就得儘速就醫。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

調查:多數RA患者慣性忍痛 加重關節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名30歲女子過去在銀行服務,自從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嚴重的發炎疼痛讓她無法專心上班;進而產生悲觀心理,認為一輩子都要「與病共存」,且擔心病痛傳給後代,決心與男友分手、變成恐婚族!4成7病友因病中斷喜好 3成換工作對此,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的關節疼痛、不適造成生活品質低落;根據調查發現,有4成7的患者因病痛中斷日常喜好,甚至有3成病友就此換工作!而這位女子正是因為三天兩頭無法好好上班,最後選擇離職。不只如此,她甚至害怕疾病影響下一代,進而產生悲觀意念,放棄論及婚嫁的男友、斷絕感情。張玲瑗理事長指出,其實很多病友都是在罹病初期以消極心態面對、沒有積極治療而耽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關節變形、影響生活,甚至放棄工作、興趣及追求幸福的夢想!6成病友不清楚治療目標 自行停藥根據全球調查顯示,雖然有8成病友滿意現在的治療情形,卻僅有3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也有超過5成病友期待更多治療選擇。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醫病溝通上,也常陷入消極心態;有6成病友認為與醫師說明症狀會不太自在、3成3患者害怕問太多問題影響醫療品質;更有6成6病友從未與醫師分享治療目標。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蔡世滋表示,由數據得知,許多患者面對疾病時多習慣隱忍、以為「不痛」即可、不清楚治療目標甚至自行停藥;其實這些都是讓病情加重、造成關節變形的最大原因。他強調,發炎疼痛除了透過檢查外,病人主動告知更是幫助診斷的依據,若醫病間溝通不完全對治療會有很大影響。藥物抑制發炎反應 積極治療可緩解蔡醫師進一步說,事實上,國內已有許多藥物可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可有效緩解病情,且透過長期追蹤治療都能維持生活品質;如罹病初期就積極治療,關節也不易變形。他提醒,只要積極面對、及早治療,都能控制好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