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小姐(化名)去年七月懷第二胎時,於某天發現左手背腫脹疼痛,休息幾天後腫脹又自行緩解,原以為是使用電腦過度,但過幾天又換成右手拇指腫痛,接著換成右膝腫痛,疼痛就這樣反覆於手指、手腕、膝蓋或腳踝發生,每次都是單一關節發作,並於一週內恢復。黃小姐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經醫院詳細檢查後,診斷她是罹患復發性風濕病,但當時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於是僅選擇於急性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今年三月順利生產後,黃小姐發現關節腫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時侵犯的關節數由單一個增加為二至三個,緩解的時間也由一週延長為二至三週,甚至持續腫痛超過兩個月,尤以早上起床時症狀特別明顯。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國棟表示,像黃小姐這種狀況,已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要給予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就會逐步改善。洪國棟醫師表示,復發性風濕病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之間,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男性與女性比率相同,常以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與肩膀關節紅腫熱痛表現,但也可能以關節旁組織發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每次發作大多侵犯一或二個部位,很少同時侵犯三個部位以上;即使不治療,大多也會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自行緩解,很少會持續發作一週以上。兩次發作間期可由數天至數年之久,不發作時病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此病目前確切原因不明,大部分病患無特定誘發因素。發病多年後約有一半患者仍停留在復發性風濕病,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會進展成類風溼性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進展成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等。由於該項疾病易被診斷成痛風,故需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診斷,尤其停經前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不高,若有關節反覆腫痛情形,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之可能。而痛風患者大多先由腳趾或踝關節開始侵犯,較少一開始就侵犯手指或手腕關節,也較少以關節旁組織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因此若病患發作方式非典型痛風表現,也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的可能。復發性風濕病的治療,在急性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急性期過後即可停藥。但有些病患關節炎發作十分頻繁,洪國棟醫師建議,則可給予免疫調節藥物,以降低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時侵犯關節數,縮短發作天數。若病患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使用改變病程抗風濕藥物,同時配合物理治療等,使關節炎獲得改善。而近幾年來,隨著腫瘤壞死因子擷抗劑等新型生物製劑上市,即使過去對傳統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患,其治療成果也可獲得大幅改善。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果您發現家中成員發燒超過三週而且體溫高達38度以上,或是出現異常腹瀉,糞便中又帶有血絲的話,您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罹患了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而不自知!發生不明原因發燒的因子包括感染、惡性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藥物等,在台灣地區,如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含愛滋病)等感染因子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年輕人則常因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不明原因發燒。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 陳應盛 醫師指出在診斷上,首先必須確定病患是否有發燒,其次,由於不明原因發燒通常是某種疾病的不典型表現,所以詢問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諸如近來是否出國?飼養寵物?職業及工作環境為何?以及瞭解其家族病史、生活、飲食及用藥習慣等。至於桿菌性痢疾,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急性傳染性胃腸炎就是桿菌性痢疾所引起的。桿菌性痢疾係由志賀桿菌(shigella)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發生於夏季,常出現腹瀉、糞便血絲、噁心、嘔吐、痙攣、有時伴隨發燒或毒血症,如果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抽搐,少數病患會形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導致死亡。日常家中糞便的處理應注意是否直接排放至衛生下水道、廁所保持清潔以及便後與工作後一定要洗手等都是應當遵行的。其實,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都屬於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只要您及早發現並儘早就醫,切實遵從專科醫師的指示服藥治療,還是可以及早痊癒的。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

搞懂身體關節發生的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

在日常門診的骨科病患中,因身體關節發生疼痛或運動不良而求診的為數不少。發覺不少病患對什麼是關節炎不都很清楚。由於大部份的人對似懂非懂的事物會格外產生恐懼與憂慮。台東基督教醫院 潘文惇醫師指出其實關節炎是指,身體中能活動關節產生病變的一個統稱。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發熱、運動不良,甚至到了末期,發生病變的關節還會變形。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因老化、使用過當,或是曾經因碰撞受傷時讓關節面受損而導致的關節病變,是所有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身體發生自體過敏所引起的關節病變,真正發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種決定性的原因,但是有許多的推測,包括個人的體質、所居住的地區,以及自小是否常常感冒有關。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僵直性關節炎」及「紅狼瘡性關節炎」都與自體過敏反應有關。  因為細菌感染所導致關節的損害,稱為「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被破壞的程度,視感染的細菌種類而異,同時也受是否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而大大的影響其癒後。除了細菌以外,在衛生環境比較差的地區,還會發生由結核病菌所引發的「結核性關節炎」。「風濕熱關節炎」,是病患曾重複感染鏈球菌而引發的關節病變,常見於小孩或是體能比較衰弱的病患中。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所謂化學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中沈積了尿酸的結晶而導致關節被破壞,這種關節炎跟家族及飲食習慣有關。「神經性關節炎」,是關節裡支配關節的神經因為受損,致使關節在行走或載重過程中使用不當而被磨損。這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一種併發症,常見的疾病如痳瘋病、梅毒、糖尿病、脊椎損傷引發下肢神經傷害等。  「血友病性關節炎」是一種先天性凝血功能失調,導引關節中重複出血所引發的關節病變,只見於男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