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雜音

心跳出現「心雜音」就是心臟有問題?醫教辨識「2關鍵」這種最要注意

心跳出現「心雜音」就是心臟有問題?醫教辨識「2關鍵」這種最要注意#心雜音

「學校健康檢查發現孩子有心雜音怎麼辦?難道是有心臟病嗎?」這是許多家長收到學校發的健康通知書後很常見的反應。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科醫師黃斯煒表示,大部分的心雜音是屬於良性的,通常成年後症狀就會消失,原則上家長無需太擔心。他也教民眾可透過2關鍵來判斷,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

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喘?醫:恐有先天心臟病不自知

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喘?醫:恐有先天心臟病不自知#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幾歲年輕女性,近來爬樓梯感覺會喘,經過健康檢查發現有心雜音狀況;另一位60歲女士也有同樣情況,平時活動偶爾會喘,健檢之後發現心臟擴大。這2個案例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後,經醫師診斷是「心房中膈缺損」需手術。 心臟血液跑到肺動脈致右心室衰竭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說明,「心房中膈缺損」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正常人左心房與右心房互不連通,由心房中膈隔開,若是心房中膈有破洞就稱為「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解釋,心房中膈缺損會造成血液經此破洞從左心房流到右心房、右心室再到肺動脈,導致右心室與肺動脈擴大,因而會產生活動耐受性降低、容易喘等右心室衰竭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肺動脈高血壓等嚴重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 年輕時沒有明顯不適  健檢時才發現問題多數患者在年輕時可能沒有明顯不適,或者健檢時僅發現輕微心雜音,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較明顯症狀。因此有些人到成年,甚至中老年後才被診斷出有心房中膈缺損。傅俊閔表示,心房中膈缺損根據缺損所在之解剖位置分類,其中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可利用心導管手術將其關閉,效果好且恢復快,只有腹股溝會有個小傷口。其他型的心房中膈缺損則因為破洞位置較不適合關閉器放置,仍有可能需要傳統手術治療。 新竹台大分院小兒心臟科團隊過去幾年與該院麻醉科合作,已陸續成功完成多例「經心導管心房中膈缺損關閉手術」和「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手術」,前述2名病人也在傅俊閔安排心導管手術後,順利關閉心房中膈缺損,術後皆恢復良好,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

胃食道逆流喉嚨卡卡 竟是心臟長腫瘤

胃食道逆流喉嚨卡卡 竟是心臟長腫瘤#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陳姓婦人因感覺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與胸悶等症狀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診斷除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狀況外,亦留意到她的心跳伴隨明顯心雜音。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進行檢查時,果然在心臟發現腫瘤,及時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陳婦安排微創手術、摘除腫瘤。 阻礙血液循環 潛藏致死危機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賴韋良表示,患者的心臟腫瘤屬於黏液瘤,位於左心房,大小約為5×4公分,是良性腫瘤。但因位於心房中,加上質地脆弱,因此腫瘤越大,對全身性血液循環造成阻礙的影響也越大;或是若瘤體碎片造成血栓引起體外循環的栓塞,都有可能導致患者暴露在中風、器官缺血或休克致死的風險中。 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症狀包含胸口悶痛、頭暈、喘不過氣等,目前發生的原因不明,多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年族群。手術摘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且預後佳,手術後症狀多能解除。此次治療,醫師以微創手術,透過體外循環系統輔助,自右邊胸側第四肋間切開傷口,打開心包膜,成功為陳婦摘除左心房的黏液瘤。而微創傷口僅7公分,出血少、感染風險下降,也讓陳婦術後恢復時間縮短,並在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生活。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期縮短傳統心臟手術需從患者胸前的正中間,切開胸骨約20公分傷口,術後疼痛感大,進行心肺復健也較費力。若再加上患者年紀大、體力不佳,更經常讓患者與家屬在治療前卻步,甚至可能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心臟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完成,若有心臟問題,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這天下午,媽媽憂心忡忡的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原來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她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病理性可能與心臟結構異常有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呂馨詠表示,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醫師一般可以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和聲音特性來診斷。呂馨詠解釋,兒童心雜音可能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病理性的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特性,聲音大小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生理性在運動、興奮、害怕等心跳加速情況下變得明顯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生理性心雜音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因此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有生理性心雜音,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加速心跳的情況下,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而成人之後則大部分會消失。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飲食運動不需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定期追蹤。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傾聽孩子「心聲」 有心雜音需要治療嗎?

傾聽孩子「心聲」 有心雜音需要治療嗎?#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感冒發燒,就醫後醫師發現有心雜音,許多家長會非常煩惱,是不是代表心臟有些隱性疾病產生呢?出現心雜音需不需要治療呢?有心雜音不代表有心臟病 反之亦然豐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林聖哲表示,有心雜音不代表有心臟病。超過30%的兒童會在就醫時被醫師聽到無害的心雜音。心雜音又分為功能性心雜音及病理性心雜音。兒童發燒、感染或焦慮時會產生心雜音,3~7歲的病人最容易被聽到。另外,無害的心雜音也會因發燒、興奮或運動增強。而病理性心雜音通常是心臟疾病的徵兆。這些心臟異常包括心臟腔室的隔間有破洞、瓣膜狹窄、瓣膜關閉不全有裂縫或其他構造上的缺損。有些先天性心臟病可能聽不到雜音或是雜音很不明顯,另外像是急性心肌炎、心肌病變等心臟病也常是沒有心雜音。因此,沒有雜音並不表示絕對沒有心臟病。心雜音需要治療嗎?林聖哲醫師醫師表示,對於嬰幼兒的身體檢查,除了仔細地聽診,以分辨功能性和病理性雜音外,尤應謹慎注意其他有關的徵兆。有時醫師會做個簡單、無痛、非侵襲性的心臟超音波檢查,以決定心雜音可能代表的意義,以及其對心臟功能的影響。心雜音會好嗎?林聖哲醫師醫師表示,無害的心雜音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也不會傷害孩子。家長應避免對孩子採取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兒童處於擔心害怕的情緒下對其自我形象會有負面影響,無形中也會影響人格發展。當孩子有疑慮或害怕時,父母可以向他們解釋心雜音並不表示他的心臟有問題。事實上,隨著成長的過程,無害的心雜音會愈來愈少,且通常會完全消失。

頭暈容易累 恐為二尖瓣脫垂

頭暈容易累 恐為二尖瓣脫垂#心雜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心臟有二尖瓣脫垂的問題,而且好發於身材瘦高者,通常是沒有症狀,而且很多是因為感冒就醫,醫師藉由聽診器聽到有心雜音,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然而,也有些二尖瓣脫垂會出現不適症狀,甚至合併有心律不整,病況嚴重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 胸悶、走路會喘、下肢水腫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大約2至3%,而且有家族遺傳傾向,有人會出現二尖瓣脫垂症候群,會有容易疲勞、心悸、胸悶、呼吸不順、頭暈、偏頭痛等症狀;台北榮總心臟內科李慶威醫師表示,若是二尖瓣脫垂嚴重時,病人會有胸悶、走路會喘、下肢水腫等症狀,且會導致心律不整,恐有猝死風險。 超音波評估血液逆流程度李慶威醫師指出,二尖瓣脫垂會出現血液逆流的現象,如果仍屬於輕度至中度,只需要藥物治療與追蹤,但若是達到重度病況,就會需要手術治療;可藉由超音波評估血液逆流到心臟的程度,血液逆流60cc以上是重度,30-60cc是中度,30cc以下是輕度。 外科手術為主 高風險病人可用導管修補二尖瓣脫垂出現重度病況時,通常仍然以外科手術為主;不過,李慶威醫師進一步指出,除了外科開心手術之外,也可經由導管將瓣膜修補好。國外仍建議50歲左右病人以外科方式開心手術做修補,但若是高齡者無法手術,或是曾有心臟開過刀,以及屬於高風險病人,曾有人換過腎臟在吃免疫調節抗排斥藥物,因而以導管方式修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