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心肌梗塞

過年期間易暴飲暴食,而且缺乏運動、熬夜等,加上冷氣團陸續到臨,寒流來襲,氣溫突然下降,急診室裡心肌梗塞、腦中風、氣喘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別容易急劇增加,就診病人感染、過敏、呼吸道、皮膚問題也增加。根據研究也發現,天氣變冷時,不論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心臟疾病的發生率都大大提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羅士翔主任表示,天氣變化,氣溫急速變化是一種外來的壓力,會改變心臟血管收縮狀態,增加心臟負荷,導致缺心肌缺氧變化。冬天外出時突然遇冷、血管急遽收縮,造成血壓突然的升高。六十五歲以上有高血壓的老人,心臟血管變化較不穩定,碰到天冷,血管收縮更易促使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發作。同時,身體為了要抵禦寒冷,必須增加熱能,這將增加心臟負擔而提高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尤其是周邊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家,特別容易感覺不適。同時,引起心律不整的機率也大大升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血管因疾病關係,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發生問題的機率更高。另外,羅士翔說明,春節期間飲食油脂攝取多,蔬菜水果攝取較少,加上天氣冷、活動量低,體內好的膽固醇下降、壞的膽固醇增加,更加速了血管硬化的機率,使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大為提升。溫度驟降,也容易誘發高血壓中風及上消化道出血。如有突然手腳不靈活,記憶力變差,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注意是否有腦中風可能。胸痛、胸悶、盜汗,小心是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肌梗塞的發作。胃疾患者排黑便,身體不適等,要留意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以上都要儘速就醫。羅士翔提醒說,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患者,應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必要由醫生調整藥物。寒流來,天氣驟變時,應留意保暖,避免深夜大清早出門運動;若一定要出門,要做好保暖措施。飲食宜清淡,少點鹽和酒,減少心臟、腎臟、腸胃負擔。洗澡時,水溫不要太高,且浴室要保持通風。出門注意衣物保暖,戴大型厚布製、可同時包覆口鼻的口罩,可保暖鼻腔,減低乾冷空氣對鼻腔和氣管的刺激。春節假期愛心護心運動+避免中風小撇步:飲食配合:食物烹煮要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與動物內臟。戒菸戒酒:喝酒宜少量、應拒絕吸菸。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肌肉與血管彈性,每周兩到三次,每次約半小時。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生氣及動怒。預防便秘:多喝水、多攝取纖維質,都能預防便秘的發生。注意保暖:氣溫低時,更要注意做好保暖準備。定時服藥:依照醫生指示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心肌梗塞

依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腦血管疾病則居第三位。研究調查也發現,國內六十歲以上老人,幾乎半數的血壓都超過正常值,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更是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心臟疾病。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表示,隨著心肌梗塞後病人的存活率與高血壓患者的增加,心臟衰竭的發病率與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心臟衰竭病患來說,若沒有良好的自我照顧,生活上常需面臨呼吸困難與活動功能受限,使得疾病預後每況愈下,對生活品質的干擾極為顯著。因此,心臟復健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根據美國心肺復健協會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以規律運動的心臟復健計畫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症狀,對於患者的血脂肪及吸菸情形、體重等都能獲得改善,並可降低整體死亡率達25%。由此可知,心臟復健對於心血管患者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常常被提醒說要規律運動,但到底應該如何進行運動呢?要怎麼做才會有效呢?甚至做了運動以後會不會讓心臟沒有辦法負荷呢?會不會有危險呢?復健科許振榮副院長提到:「心臟疾病復健」的概念就是以運動訓練為主軸,在接受心肺功能檢查評估後根據檢查結果和目標,為個人量身訂作安全而有效的運動計畫,來改善心肺耐力和心血管的危險因子。許振榮副院長解釋,心臟復健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及心臟移植後這三類患者,在心臟復建治療的過程中也會有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指導,並有持續心跳、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濃度監測,來確保運動安全。經過持續復健後,也可以讓患者體會運動當時身體的各種變化及反應,讓患者在沒有儀器的輔助下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許振榮說明,對於比較沒有辦法到醫院來做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如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但要注意運動時的強度以有點喘又不太喘,最好能從容的唱歌或對話作為準則,每次運動以30~50分鐘為主,每週約3~5次。同時,也要特別注意運動時,一開始的暖身運動和最後的緩和運動都不可以省略,避免造成意外傷害或因為突然剎車急停引發心律不整及其他心臟方面的問題。另外,針對冬天一波波的寒流到來,氣溫驟降,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也要提醒民眾,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因血管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必須多加留意加強注意保暖及規則服藥,減少因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延伸閱讀「十大死因排名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63

天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注意保暖過「心」年

天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注意保暖過「心」年#心肌梗塞

接連的寒流不斷,早晚與室內室外溫差大,正是包含心血管疾病在內的許多疾病好發的時期。花蓮就有一名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被緊急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檢查後發現患者合併有心律不整、休克等症狀,最後在救心團隊合心協力下,經過CPR、電擊、心導管等治療後,病人不僅恢復心跳,在加護病房觀察期間,十日脫離葉克膜(ECMO),十二日撤除主動脈氣球幫浦,十四日脫離呼吸器輔助,十六日下午轉進普通病房。這位五十歲的男子被送到急診室時已十分危急,經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送到心導管室治療,在放置主動脈氣球幫浦後,出現心跳停止的情況,在醫師急救下,完成心導管植入治療,並救回男子的生命。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每當寒流來襲的時候,求診的病患都會特別多,因為人的血管會因冷收縮造成對心臟的負擔,加上許多民眾喜歡在這個時候吃火鍋等高膽固醇的食物,這些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的機率。所以特別提醒民眾隨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有許多主要血管與神經通過的脖子,再來就是要避免過度攝取動物性蛋白,還要減少高糖、高膽固醇的食物。最後王副院長呼籲,本身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除了要隨身攜帶必須的藥物之外,身體不舒服就要盡快找醫師檢查,隨時注意保暖加上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能健健康康過個好「心」年。

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 男子火鍋吃一半心肌梗塞

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 男子火鍋吃一半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入冬以後,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光田綜合醫院最近接獲因心肌梗塞而就醫的患者估計超出平時就醫人數的三成!眼見強烈大陸冷氣團又要來襲,心臟內科黃炳賢醫師特別要呼籲民眾在氣溫急遽變化的季節,應注意保暖及身體狀況。日前沙鹿總院急診室來了一名胸痛的患者,這名57歲張姓男子表示當天全家人興高采烈的到麻辣鍋店吃火鍋,吃到一半時突然覺得一陣急遽胸口疼痛,家人緊急將他送醫院檢查。張姓男子表示自己雖然有點高血壓,但平時身體少有不適,加上很久沒到醫院做健康檢查了,因此一開始不太能相信自己是心肌梗塞,但經心臟內科醫師檢查發現病人出現典型激烈的心絞痛、胸口悶,透過心電圖與抽血檢查後證實他罹患的正是急性心肌梗塞,經醫師親切詳細說明後,家屬同意進行心導管的手術,將堵塞的血管打通,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黃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後的3~6小時內是救命的關鍵期,發作超過12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將達高達16%。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把握黃金急救時間。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劇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能出現心律異常,並發生猝死或出現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會導致死亡。病人胸痛是最常見、最明顯的症狀,此疼痛通常比一般心絞痛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導致病人反覆輾轉不安。而老年人由於心臟功能退化,如果再發生心肌梗塞,很容易引起心臟衰竭,臨床上更會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黃炳賢醫師另外提醒民眾,心肌梗塞常發作於吃飯時、飯後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而氣溫驟降溫差大對心血管慢性病患者亦有潛在的危機,容易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有些是因為有家族心臟病史、也有的是因為老人家清晨起床或入夜時,沒有注意保暖,出現血壓突然飆高情況。在此建議民眾在寒流來臨時,不妨提醒家人於早晚外出多攜帶一件外套以保暖。若發現親友出現胸口悶、喘不過氣,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甚至第一時間昏倒或暈眩時,千萬不可輕忽,記得要趕緊送往醫院急診室,以免錯過救命的黃金時間。

極罕見!心肌梗塞造成心臟破大洞竟無自覺

極罕見!心肌梗塞造成心臟破大洞竟無自覺#心肌梗塞

家住梧棲,五十初頭的黃福星先生罹患心肌梗塞並出現極為罕見的心室中隔破損併發症,而他本人在命在旦夕之時竟無自覺,還以為是「肚子不舒服」,好在經光田心臟內外科診療發現,並進行極困難的心室重建手術後才撿回一命。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患者合併心室中隔破損的個案極少見,患者手術死亡率超過30%至50%,且幾乎都癒後不良。但透過該院心臟內外科的全力搶救,黃福星先生不僅手術成功且如今生活恢復如常,他本人直呼自己實在是”福星”高照,真要感謝醫療團隊的妙手回春。22日早上,院方也特別為他舉辦了一場慶祝會,祝賀他重獲「心」生。心臟內科黃炳賢醫師表示,一開始,黃先生只是覺得腹部「怪怪的」、呼吸有點喘,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整個心臟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支都塞住,且由於部分心肌壞死,導致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間出現一個大破洞,心臟科醫療團隊評估心導管手術已無法治療,必須緊急進行心室重建手術。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郭達智主任指出,這種因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室中隔破損發生率低於1%,極為罕見,印象中遇到的前一個個案已是多年前。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發病者多為年輕體健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推測原因可能是由於中壯年心肌梗塞都來的較突然,不像老人家是經年累月「慢慢塞」,所以心臟一時間難以承受下,就可能出現心室中隔破損的情形。郭達智主任表示,過去手術的治療方式,是將整個壞死的心肌切除後直接縫起來,但這種手術方式由於心室的壓力大,心臟再度破裂的機率較高,患者日後健康會大受影響,也因此過去這類患者不是死亡,就是術後健康狀況一落千丈。但現在利用馬的心包膜重建心室,修補破洞,成功率高,復發率低,黃先生在手術之後恢復的很順利,已經能進行日常的活動。醫師也呼籲,心肌梗塞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顯示心臟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患者症狀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劇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容易被患者忽略,像這位黃先生,一開始還以為是腹部問題而延誤了治療時機,若嚴重者,可能出現心律異常,並發生猝死或出現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心肌梗塞的致病原因除肥胖之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情緒問題,以及交際應酬過多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造成心臟動脈阻塞,進而心臟肌肉缺血壞死造成心臟衰竭。醫師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年輕就輕忽了心臟疾病找上門的危機,維持適當的體重及拒絕菸酒,同時做好控制血脂肪的動作,才能遠離心肌梗塞的威脅,若自知自己是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更別疏忽了身體所發生的警訊,即早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檢查

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檢查#心肌梗塞

一名四十五歲男性,兩天前胸悶至急診求診,在使用藥物之後緩解回家。兩天後,患者至心臟科回診。患者有抽菸的習慣,患有高血壓且未規律服藥,在胸悶時使用硝酸甘油舌下含錠可以改善症狀;通常是工作的時候會胸悶,休息或躺下的時候可以改善。在病史訊問和檢查之後,醫師認為患者的心電圖有陳舊型心肌梗塞的跡象,並且又發生不穩定心絞痛,建議住院治療並且考慮施行心導管檢查。患者很猶豫,問「醫生,什麼是心導管?」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 邱威儒表示,通常醫師會建議施行心導管檢查,絕大部份是強烈懷疑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就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而造成的疾病。隨著年齡增加,合併糖尿病、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易在動脈管壁內層堆積脂肪形成的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狹窄,並可能減少血流,甚至完全阻斷。此時患者可能因此產生心絞痛的症狀,甚至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有好幾種,最常指的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而這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的方法。冠狀動脈攝影是在局部麻醉之下,由股動脈或橈動脈置入導管,沿著血管到達心臟的冠狀動脈,注射顯影劑,在X光機底下檢查是否有阻塞?由於技術的進步,目前絕大部份的心導管檢查可由手腕的橈動脈進行檢查,可減少由大腿股動脈進行檢查所帶來的併發症,以及術後必須壓迫止血、平躺六小時以上的不適。做完檢查後,結果及臨床病況,醫師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做不同的建議。邱威儒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可能有底下三種情況:一、若有顯著的硬化狹窄,而且影響血流,而且狹窄的型態是適合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者,可以考慮內科的介入性治療。二、病患沒有冠狀動脈狹窄,或是狹窄不顯著且未影響冠狀動脈血流,可接受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調整,避免疾病惡化。三、當左側主冠狀動脈有顯著狹窄,或是三條主要冠狀動脈都有顯著狹窄,如果合併有糖尿病或心衰竭時,就應考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經過幾十年的演進,心導管檢查已經是相對安全的檢查,但是只要是侵入性的檢查,都會有風險。目前全世界心導管檢查的風險,據統計合併症約有1%,包括血管穿刺部位假性動脈瘤、心律不整、腦中風或全身性動脈栓塞症、動脈血管損傷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病患死亡(死亡率約為0.1%)。雖然有風險,但是如果心臟冠狀動脈有問題,如果不檢查或是治療,依然會有心絞痛、影響生活品質、心肌梗塞或是猝死的可能性。這位四十五歲男性在醫師詳細解釋後,住院治療並且施行心導管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患者的冠狀動脈左迴旋支有95%的狹窄,在氣球擴張術和支架放置術後,患者的心絞痛改善並且恢復正常工作。

ST波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 把握急救黃金時間

ST波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 把握急救黃金時間#心肌梗塞

不久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同時有兩位年近八旬的男性病人就醫,平常都有抽菸習慣,ㄧ天兩包香菸已經40~50年。一位病人在早上八點多發生嚴重胸痛且冒冷汗,因持續胸痛到達該院急診就醫,心電圖有明顯典型ST段上升,急診醫師立即給予氧氣、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等標準治療,因為還在黃金時間內,經病人及家屬同意,立即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治療,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之後進行血栓抽吸術、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併支架植入術,術後病情穩定並於住院五天後繼續門診追蹤治療。另一位病人則是在凌晨發生嚴重胸痛且冒冷汗,早上曾至診所就醫,診所醫師安排完心電圖後特別吩咐趕快到大醫院接受治療,但因胸痛還可以忍耐,於隔天早上才到該院急診。其心電圖有明顯典型ST段上升,並且ST段上升導極已經有Q波產生,急診醫師立即給予氧氣、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等標準治療,在給予詳細解釋後,安排至加護病房住院。住院後所測得的上升心臟酵素也在下降中,病人因心因性休克併急性肺水腫,立即由該院安排心導管檢查治療,冠狀動脈攝影檢查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當時進行血栓抽吸術、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併支架植入術,病人雖然在住院中沒有惡化致呼吸衰竭,升壓劑也慢慢停掉,但病人住院天數卻到達15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李修豪表示,這兩位病人不管在危險因子、心導管檢查結果、心導管治療方式方面都幾乎一樣,但是一位是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標準心導管再灌流治療,另一位卻是在黃金時間後才至醫院急診,雖然也接受了心導管再灌流治療,但所發生的併發症、總住院天數、社會醫療成本、家人所承擔的身心負擔卻差距很大。李修豪說,急性心肌梗塞分成透壁型(transmural)及心內膜下型(subendocardial)兩種,最初標準藥物治療大致類似,但是典型透壁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如果及時到醫院,最重要的就是在黃金時間十二小時內實施再灌流(Reperfusion)治療,打通已經完全阻塞的血管。這兩型心肌梗塞在臨床上是以心電圖判斷,典型透壁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若及時到醫院,心電圖會有明顯ST段上升,在這種狀況下,搶時間把血管打通是很重要的。其目的是要使正在壞死中的心肌組織恢復血流灌注,越晚打通,併發症越多。但他說,往往最常被延誤的部份,就是病人抵達醫院急診就醫太晚,這類病人根據西方(1987 to 2000)統計資料,有50%病人從有症狀至到達醫院的時間已超過4小時,有9~30%病人從有症狀至到達醫院的時間已超過黃金12小時。另外,女性、老人、低社經地位、少數種族、及晚上六點後到早上六點發作比較會有延緩就醫現象。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

年輕胖嘟嘟 心肌梗塞可能提早找上門#心肌梗塞

肥胖不是病,但胖起來可真會要人命!一名三十一歲的男子,因胸悶前來光田大甲分院看診,起初以為是工作姿勢不良所造成,經醫師診斷才赫然發現,該名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及冠狀動脈阻塞的情形,心臟功能只剩常人的一半且持續惡化中,所幸經由開刀治療後,心臟已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該名患者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原供給心臟養份的三條主要血管阻塞得很厲害,使得養份無法達到心臟,造成部份心臟肌肉壞死,而且狀況還在持續惡化中,若不及早接受開心手術,很有可能因為突發性的心臟衰竭而死亡。郭主任指出,由於臨床上接觸到的心肌梗塞患者,多半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年輕的也有四十歲左右,但該名患者僅有三十一歲,值得一般人有所警惕。醫師指出,歸咎原因除了病患的家族史外,患者一百六十公分左右的身高,體重卻高達八十五公斤,過於肥胖也是造成患者心臟出現危機的主要因素。再者,根據臨床案例顯示,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而引起的心肌梗塞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顯示心臟病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除了肥胖的因素之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情緒問題,以及交際應酬過多飲食不規律等,都容易造成心臟動脈阻塞,進而心臟肌肉缺血壞死造成心臟衰竭。因此郭主任呼籲民眾,不要以為年輕就輕忽了心臟疾病找上門的危機,維持適當的體重及拒絕菸酒,同時做好控制血脂肪的動作,才能遠離心肌梗塞的威脅,若自知自己是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更別疏忽了身體所發生的警訊,即早就醫才是保命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