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心肌梗塞

大腸長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到一百六十公分,是腸道中最容易生病、好發癌細胞的位置,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國內罹患結直腸癌人數,在九十五年首度破萬,超越肝癌,躍居十大癌症首位。高油脂、多肉食,過度西化的精緻飲食,很容易就造成便祕。當大便停留在體內,毒素日積月累,就容易引發體內腸道的癌症病變。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已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像在中部就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國二學生個案,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都會吃學校附近的烤香腸,結果年紀輕輕便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錯失醫治的黃金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愛電視台「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將在二十日晚間邀請賴煌仁醫師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保健腸道的方法,並在生活中注意腸道的變化。賴煌仁醫師也將以小倩與秀枝阿嬤的這二例個案故事,說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希望鄉親能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之餘,時時注意身體狀態與變化,與健康的腸道和平相處「腸腸久久」。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

捍“胃”健康 九成五民眾失守#心肌梗塞

2008年,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趙寧因膽囊癌病逝令人感到惋惜;藝人徐華鳳長期胃痛,警覺有異時已罹患胃癌第三期,所幸即時開刀處理、抗癌成功,讓她深刻體驗到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根據聯安2008年針對5,114位受檢者的健診數據統計顯示,腸胃及心血管危險因子出現異常的比例高,是威脅國人健康的兩大因素。前十大健康異常排名分別為:痔瘡、胃部異常、體重過重、脂肪肝、飯前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GPT(肝功能)、尿酸及低密度膽固醇偏高。  ■ 胃腸問題 位居健康異常之首鄭乃源院長表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經常外食、熬夜及吃宵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腹脹、胃痛、便秘或腹瀉等不適症狀卻不以為意。5仟多位受檢者當中,高達九成五的受檢者檢查出發炎、潰瘍等異常,但卻僅有一成的受檢者在健檢前有主訴腸胃狀況不佳,顯見腸胃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長時間下來,即可能發展成痔瘡、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錯過早期篩檢腸、胃癌的可能性。■ 七項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異常比例高鄭乃源院長進一步指出,除了腸胃問題之外,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即有高達六項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相關,包括超過五成的受檢者體重過重、近五成有脂肪肝、約兩至三成有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異常現象,顯示除了腸胃問題外,心血管問題成為第二大的健康殺手,若不加以控制,即可能導致血脂代謝異常、血管阻塞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建議民眾平時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再透過運動,做好體重及血脂的控制,改善異常狀況以遠離疾病威脅。■ 健康異常的潛在危機--癌症鄭乃源院長表示,透過健康檢查除可及時掌握健康狀況,更能預防重大疾病或及時攔截致命的危機—癌症。根據聯安2008年統計,共篩檢出36位受檢者罹患癌症,其中女性罹患乳癌比例最高(7位)、男性罹患肝癌次居(6位),其他包括腸、胃、肺、鼻咽、子宮頸癌等;罹癌男性年齡集中在50~60歲,女性集中在40~50歲,但仍發現年僅33歲的受檢者,沒有家族病史也無不適症狀,卻罹患卵巢癌的案例,顯示罹癌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且不一定有徵兆可循。從聯安2008年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統計可反應出國人健康狀況,但許多民眾習慣自己當醫生,因而錯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良機。鄭乃源院長建議,民眾應透過專業人員的諮詢,依據年齡、性別、個人及家族病史等因素,量身訂做符合需求的健診項目,透過定期做健檢了解身體發出的警訊,進而依循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改善作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高品質的健康人生!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搶救猝死 全民學習CPR

搶救猝死 全民學習CPR#心肌梗塞

針對台東縣議員施向青二日在縣議會問政突然心肌梗塞,急救後宣告不治的消息,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胡勝川指出,遇到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當下除了立刻給病人做心肺復甦術,並能在五分鐘內給病人電擊、八分鐘內給病人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急救仍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 胡勝川說,現在的急診醫學對於因心肌梗塞造成的猝死之急救是很有效的,如果看到一個人倒地不起,能立刻打電話一一九、立刻給病人做心肺復甦術、五分鐘內給病人電擊、八分鐘內給病人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急救成功率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前面三件事情是任何目擊者都可以做,而第四項高級心臟救命術則是專業人員才會做的。 如果急救時間提早到倒地的一、二分鐘內,則光是前三項就可將病人救回來,特別是施作高品質心肺復甦術,就是以每分鐘一百下的速率按摩心臟,並且每按摩三十下,人工呼吸二次,最重要的是按摩速率得維持,且按摩要夠深到胸廓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按摩時間要夠長,亦即在救護車抵達前,有足夠的人力持續做心肺復甦術。 胡勝川建議,一、每一位國民都應學習心肺復甦術,尤其是有高危險因子的家屬更要學習,特別是配偶。所謂高危險因子包括:曾經中風、心肌梗塞、心絞痛、猝死被救活者。二、有高危險因子的人出門,一定要帶手機,以防萬一;最好不要單獨一人外出。三、看到有人倒地,馬上進行「叫叫ABC」的動作,亦即叫病人看有無反應、再請旁人去打一一九、如無脈搏無呼吸馬上進行心肺復甦術就要從呼吸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等三方面,按照步驟做處置。四、如附近有自動體外電擊器,馬上請人去取來給病人裝上。 胡勝川認為,猝倒的病人大多是因為心室纖維顫動造成,若台東縣議會有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配合高品質心肺復甦術,將有助於搶救生命的效能與效率。遇特別是電擊器是救命的機器,因此建議政府應在遊憩區廣設公共電話亭,供民眾呼叫一一九;並在公共場所、遊憩區、國際機場、越洋航線的越洋航線的飛機上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同樣的,一般公司機關若有配置自動體外電擊器更能以備不時之需,投入搶救生命行列。 花蓮慈院在每年九月、十月、十一月間有開辦高品質心肺復甦術研習課程,只需要利用四小時的研習、演練,通過測試者還可獲發急救訓練證明卡,除了提供院內醫護、同仁研習,屆時更歡迎社區鄉親報名。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北市老人健康檢查 3/2開始現場預約

北市老人健康檢查 3/2開始現場預約#心肌梗塞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42,777名老人健康檢查服務,3月開始現場預約,4月增加電話預約服務,長者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查詢特約醫院。凡設籍於臺北市今年年滿65歲以上老人(民國33年12月31日前出生)或55歲以上之原住民(民國43年12月31日前出生),皆可參加,請北市長者多加利用,以保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呼籲近年未曾接受老人健康檢查之長者,關注自身的健康,踴躍受檢。惟每位長者參加健康檢查次數以每年1次為限,若重複、超次或自行要求增加檢查項目者,其費用由受檢者自行負擔。衛生局提供A、B兩套健檢方案,供長者任選一套,但97年已選擇含腹部超音波(B套)方案之檢查者,今(98)年只能做A套,需間隔1年(即99年)才可再選擇B套。臺北市老人健康檢查服務,凡符合資格的長者(或委託代理人)可持健保卡與相關身分證件(原住民長者請加多攜帶戶口名簿或證明文件),至鄰近住家或方便就醫的臺北市老人健康檢查特約醫院,辦理現場預約登記。若要瞭解各特約醫院登記預約情形,可洽詢臺北市市民當家熱線(電話:1999轉9)、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各特約醫院(如表2)、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或上網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資訊公告/老人健檢或各特約醫院網站,查詢各項老人健康檢查資訊。

破除健康檢查的三大迷思

破除健康檢查的三大迷思#心肌梗塞

一般民眾因過年期間大魚大肉,擔心健診數字滿江紅而逃避做健康檢查,但隨著健康觀念的提升,春節後安排健康檢查的民眾有增加的趨勢,但是,究竟要如何挑選「對」的健診機構呢?許多民眾經常會陷入迷思,包括「價格高低等於品質好壞嗎?」、「健診項目愈多愈划算嗎?」及「到底是選擇醫院還是健診中心比較好?」。面對包裝華麗的「健診說帖」,多數民眾往往不知如何選擇。事實上,只要破除迷思、釐清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適的健診機構並不難。                                                      ■迷思一、健診收費一分錢一分貨?                                                                             健診收費從數千元到數萬元都有,若加上高階影像檢查,費用高達六、七萬元,但不能只用收費標準來衡量健診機構的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指出,因為健康檢查是高度「量身訂作」的醫療服務,除了基本的篩檢項目外,必須仰賴專業的醫護人員依照每位受檢者不舒服的主訴,並考量家族病史、生活型態與年齡性別等,來為受檢者規劃符合個人需求的健診項目。即使收費便宜,但無法量身訂作,而是一套健診套餐適用於所有人的陽春型健診服務,完整性不足,自然無法滿足受檢者的需求除了檢查項目之外,不少健診中心引進價格不斐的檢查設備,加上營造舒適且注重受檢者個人隱私的健診環境,例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就擁有1,000坪的健診空間,除了從各大醫學中心聘請各科專業醫師專職服務,光是護理人員就多達50名,平均1.3位護理人員服務一位受檢者,這種高規格的健診服務,可能就無法用幾千元的收費去衡量了。                                                                          ■迷思二、健診項目愈多就愈好?                           健診絕不是「俗擱大碗就好」。有些人認為健診項目一定要愈多愈好,如果價格差不多,A健診中心的檢查項目是75項,B健診中心則有80項,就認為B健診中心是最好的,這種心態並非正確。即使健診項目多,但多半不是自己需要的,這樣健康檢查項目再多、再便宜都沒用。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表示,大部份的受檢者並非醫護背景,面對林林總總的健診項目時,常常不知該如何選擇合適且必要的項目,因此健診前一定要與健診中心進行項目的討論。專業的健診中心懂得尊重個體的獨特性,並有能力因應受檢者的需求進行個人化的規劃,不會要求所有受檢者選擇相同健診套餐。此外,不少民眾認為「高階影像」納入健診項目,才是最「高檔」的健康檢查。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檢查並非人人都需要,除非有嚴重的不適情形,或有癌症、心臟病等家族遺傳史,才建議將高階影像檢查納入。                                                              正因為健康檢查是高度量身訂作的服務,民眾在選擇時,就不能用價格與檢查項目多寡去衡量了,而應懂得考量健診中心的專業規劃能力。                                                                          ■ 迷思三、在醫院檢查發現異常轉診較方便        轉診的便利性亦是一般人考量到底要在醫院亦或是健診中心檢查的因素。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表示,在醫院健診強調一旦檢查出異常,可立即在醫院內安排治療,但健診中心則強調,每位受檢者的健康異常及疾病嚴重程度不同,專業的健診中心可與受檢者進行深度溝通,考量治療專業性、交通便利性等因素,為受檢者推薦適合的醫師,並協助受檢者跟醫師溝通治療方式。                                                      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為例,特別設置一個健康管理中心,一旦受檢者出現健康異常狀況,健康管理師就會立即與受檢者溝通,安排轉診治療,聯安醫護人員也會事先與轉診醫院作好溝通,協助受檢者獲得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健康。曾碧娟建議,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此時為自己和家人安排健康檢查,有助奠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心肌梗塞

廿七歲青年因運動時出現胸悶症狀日漸嚴重,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嚴重缺氧,在花蓮慈院心臟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建議下,今天上午完成心導管治療,及時暢通阻塞的冠狀動脈。王志鴻指出,冬天氣溫低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民眾如感到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鴻說,這位年輕人最早是在打籃球時感到胸悶,而這症狀越來越嚴重,胸悶的症狀向喉嚨延伸,背部也出現疼痛、麻的症狀,最後蔓延到左手臂,甚至近日連在家爬個樓梯也會出現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時,才至醫院就醫。經過初步的心電圖檢查,即有心肌缺氧症狀,問診時,獲悉青年的家中也有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且家族中也有猝死的病史,考量到此青年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立即安排到心導管室進一步檢查、治療,果然在青年心臟的三條冠狀動脈中發現,最重要的左前降支的第一分叉前端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阻塞,情況十分危急。 幸在放置心導管支架治療後,青年的冠狀動脈隨即恢復暢通狀態,也及時預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王志鴻說,醫學界很早就發現,天氣冷時,冠狀心臟病發作的人數遠高於平日,最近歲序已過冬至,不僅深夜到凌晨的氣溫低,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民眾應慎防發生心血管疾病。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危及性命的危險。

心肌梗塞發作 50%心律不整猝死

心肌梗塞發作 50%心律不整猝死#心肌梗塞

現代人因生活壓力,飲食習慣改變,心血管疾病逐漸增加,這樣的隱形殺手,不僅居十大死因重要一環,且發生年齡有年輕化趨勢。有位男性46歲,嚴重吸菸數年,無任何疾病史,前日偶發數次前胸悶痛,並有心悸情形,不適情況於活動時疼痛加劇,但皆於2、3分鐘內自行緩解,因此不以為意。次日劇烈胸痛並冒冷汗,送達急診室時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引發心律不整,即刻沒有呼吸心跳並喪失意識,陷入昏迷。經緊急電擊搶救及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枝完全堵塞,立即予以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入才挽回一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內科主任陳鴻毅指出,心肌梗塞在發作時,有一半會引發心律不整而猝死,這是心肌梗塞最可怕及早期死亡最大原因,唯有即時電擊去顫才是決定生死關鍵。陳鴻毅表示,雖然致死性心律不整多為突發,但大部份在心肌梗塞發作前,都會有一些預先症狀。如該病患前一天活動時胸悶及心悸現象,這是典型心絞痛症狀,絕不可掉以輕心,應儘快就醫,以預防心肌梗塞發生及不可挽回悲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