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肝炎

B肝C肝未來肝癌風險 公式能算出來

B肝C肝未來肝癌風險 公式能算出來#C型肝炎

根據性政院衛生署衛教文章指出,肝癌患者約有98%曾經有B型肝炎感染,而C型肝炎也是引起肝癌的原因之一,可見B、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肝癌的主因,中央研究院士陳建仁等人發表最新研究指出,依據一些指標,可計算出B、C肝未來罹患肝癌風險高低,準確率高達8成。衛生署指出,肝癌是台灣地區男性癌症死因首位,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而肝癌高危險群除了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或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容易罹患外,B型肝炎或C型肝炎慢性帶原者也都是主要的高危險群。中研院陳建仁院士過去在2010年曾發表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模式,可藉由帶原者的性別、年齡、家族史、酗酒史、肝功能指數、B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病毒量、病毒基因型等八項指標,作為肝癌風險預測因子,由於B肝風險預測公式無法套用在C肝上,因此陳建仁院士發表最新研究,指出C型肝炎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式,包含了年齡、肝功能指數、肝硬化、C型肝炎病毒的血清RNA濃度及基因型。醫療人員照表來計算風險分數,總分從0分到25分,若分數愈高,表示未來罹患肝癌的機率愈高。陳建仁以一名53歲男性為例,表示若他的肝功能ALT指數為80、AAR比值大於2,有肝硬化,同時感染第1型C肝病毒,其風險指數為23分,預估10年內罹患肝癌機率有6成,未來15年則有9成之高,準確率有8成。陳建仁提醒,慢性B肝和C肝病患的肝癌終身罹癌機率都是25%,若同時罹患B肝與C肝,機率上升到60%,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也表示,初期的肝癌診斷,台灣目前約30%~40%,因此在篩檢上還需加強,也呼籲高危險群肝癌定期檢查,已達到早期治療的效果,而處於低風險狀態者,也不可輕忽,須定期追蹤為佳。

醫訊/如何診斷C型肝炎? 病友注意

醫訊/如何診斷C型肝炎? 病友注意#C型肝炎

為讓民眾認識C型肝炎、了解如何預防及妥善治療等,基隆長庚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胃腸科錢政弘醫師主講「慢性C肝的診斷」及胡瀞之醫師主講「慢性C肝的治療」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時間:11月19日下午1時30分至3時30分活動地點:基隆長庚醫院5樓大會議廳※活動訊息由長庚醫院提供台灣過勞人數暴增 34位「血汗」勞工死亡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4&HN_Yr=0&HN_Mon=0紀政與你行腳全台灣 健走迎向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19&HN_Yr=0&HN_Mon=0醫療機構收費浮濫 監察院糾正衛生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20&HN_Yr=0&HN_Mon=0

死於肝癌病患 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

死於肝癌病患 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

肝病是我國的國病,其高盛行率與慢性B、C型肝炎有關。一旦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患者時,肝臟會因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呼籲國人應注意自己B、C型肝炎感染狀況,如果是慢性B、C型肝炎患者,請接受治療或定期接受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我國每年約有1萬人被診斷罹患肝癌及7,700人因肝癌死亡,高居癌症發生率第3名及死亡率第2名,另,每年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民眾亦將近5,000人,肝癌及肝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很大。慢性B、C型肝炎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大部分的人會痊癒,但約有五分之一會成為帶原者,帶原者之中約4成會持續有肝炎發作的情形,此類病人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之後發生肝癌機率會大大增加。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慢性B、C型肝炎患者不得不慎。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肝炎的治療成效相當好,慢性B、C型肝炎患者,請務必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需要治療的民眾應接受治療,方能遠離肝癌及肝病的威脅,慢性肝炎患者應定期接受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早期治療。

預防肝病 檢查不可三缺一

預防肝病 檢查不可三缺一#C型肝炎

肝病是台灣最大的本土病,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三千七百個人死於肝硬化,加上肝炎及其他肝病過世的,台灣一年有一萬人死於肝臟的疾病。台灣有將近三百萬個B型肝炎帶原者,但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的大概只有一百萬人,三十萬個C型肝炎患者,其中約有三萬人知道自己有患C型肝炎,這些人若不做定期的追蹤檢查或治療,有部份的人可能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 柯萬盛醫師表示,由於肝臟沒有神經,所以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當疼痛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當疼痛出現時,肝臟的腫瘤都已經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肝癌的病人在求醫時,往往只剩下三至六個月的生命。相較於其他器官的癌症,肝癌似乎來勢洶洶,身旁人的不幸遭遇、或媒體的報導,讓愈來愈多的人了解肝病的可怕,甚至會主動到醫院做肝功能檢查,但是對斷診肝病的檢查卻一知半解,以為做了肝功能檢查就足夠了,卻不知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作用,而究竟應該做什麼樣的檢查?才能萬無一失,對自己的肝臟提供最好的保障。首先,不能只做肝功能檢查,要知道自己是否有肝臟的疾病,應該做好以下幾種檢查:一、肝功能檢查(GOT和GPT)二、B型肝炎和C型肝炎檢驗三、腹部超音波檢查四、胎兒蛋白檢查柯萬盛醫師指出,只知道肝功能檢查(GOT和GPT)正常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做B型肝炎和C型肝炎檢驗,才知道自己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在台灣B型肝炎病毒是造成肝癌的頭號兇手(約佔百分之八十),而C型肝炎病毒是第二號兇手(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更有數字顯示,B型肝炎帶原罹患癌的比率比非帶原者高出一百五十倍,因此,若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就要進一步做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檢查,以確定肝臟是否有腫瘤。胎兒蛋白和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目前篩檢肝癌的第一線工具,但兩者都有限制,所以需要共同配合,找出可能的肝癌腫瘤。在統計數字上,有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肝癌病人的胎兒蛋白指數會升高,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不會升高。有三分之一小型肝癌(小於五公分)病人胎兒蛋白也不會升高。因此,胎兒蛋白正常,不一定代表沒有肝癌。超音波檢查不痛,也沒有副作用,而且檢查肝癌的敏感度也很高,所以成為醫師診斷肝病的第一線影像檢查具,但超音波也有極限,例如有些腫瘤長在超音波監測的死角,腫瘤太小也掃不到。研究發現,一般肝癌由一公分長到三公分,最快需要四至六個月,而超音波可以發現一公分的腫瘤,所以第一次做超音波沒照到的腫瘤,四至六個月再再照一次,腫瘤應該還在三公分以下。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建議肝癌高危險群,應該在四至六個月之間要做一次超音波和胎兒蛋白檢查。胎兒蛋白和超音波檢查能初步篩檢肝癌,但有時候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來診斷,例如電腦斷層攝影,因為沒有一種檢查能百分之分找出所有肝癌。柯萬盛醫師說,電腦斷層是利用X光透視的原理,配合電腦,將人體結構由上而下,一層一層的顯示出來,它能診斷腫瘤的位置和數目。當胎兒蛋白升高,而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時,電腦斷層是最好的第二線檢查工具,另一種是腹腔血管攝影,血管攝影是從腹股溝找到股動脈,插入一根細長的管子,向上沿主動脈到肝動脈,打入顯影劑以後,連續照像。血管攝影能幫助醫師鑑別肝腫瘤是惡性的肝細胞癌,還是良性的肝血管瘤;超音波、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對於肝癌的診斷是相輔相成的。要真正確定是肝癌,只須要肝穿刺,肝穿刺通常是採局部麻醉,在超音波指引或定位下,進行穿刺,取出一小部份的肝組織或肝細胞,檢查病人是否有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肝穿刺不會對肝病有不良影響,反而可幫助醫師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癌最好的方式,若有症狀才發現的肝癌很少是早期的,但是定期追蹤檢查而發現的肝癌,常常都是早期。因為肝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構造特殊,外覆一層膜,即使有了腫瘤,但不到膜破掉前,病人通常不會感覺腹痛。所以柯醫師提醒,屬於肝癌高危險群的人,一定要做定期、密集的追蹤。二十歲以後要每年做檢查,四十歲以後每半年就要檢查,因為肝癌高危險群容易在四十歲以後發病。

少喝酒多篩檢!避免C型肝炎吸”肝”人生

少喝酒多篩檢!避免C型肝炎吸”肝”人生#C型肝炎

肝病可謂是我們的國病。而C型肝炎是除了B型肝炎以外最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什麼是C型肝炎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 - 張君照主任表示,C型肝炎是一種由病毒性肝炎,它會寄居在肝細胞內,導致肝臟發炎。以前C型肝炎病毒又叫非A非B型肝炎病毒,因為它與常見之A型肝炎病毒或B型肝炎病毒不同。在1989年它被分離出來,直徑大小為30 nm~50 nm,具脂質外套的單股RNA病毒,現在它已經被正式稱為C型肝炎病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計有一億七千萬人感染C型肝炎,約佔世界總人口數百分之三,在台灣約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的人罹患慢性C型肝炎,全台灣C肝帶原者約有三十萬人至六十萬人,而某些特殊偏遠地區鄉鎮C型肝炎的盛行率甚至可高達到40-60%。研究顯示,慢性C型肝炎患者經過20年到30年之後,約有百分之20-30%會進展到肝硬化,之後每年有2-5%之肝硬化患者會產生肝癌。此外在洗腎病人及靜脈毒癮者,其C型肝炎感染率高達30-50%。C型肝炎是台灣肝病的第二號兇手(僅次於B型肝炎),因此C型肝炎之預防與治療是值得全國人民的重視。 張君照指出,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以輸血為主,台灣地區自從民國八十一年七月開始篩檢捐贈血液中的anti-HCV之後,因為輸血而感染到C型肝炎的機會幾乎沒有了。急性C型肝炎的潛伏期平均大約60天,初期會有全身倦怠、嗜睡、肌肉酸痛或黃疸等症狀,急性C型肝炎肝炎期的病人,大約有15-25%的病人,其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將病毒清除掉,其餘75-85%的病人最後會發展成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期的病人,會產生一些輕微的臨床症狀,包括容易疲勞以及肌肉酸痛等。 在慢性C型肝炎方面,約10-20%會發展成肝硬化;一旦有肝硬化或肝癌會便可能有黃疸、腹水、水腫、噁心、食慾不振、倦怠、體重減輕、食道靜脈曲張出血 等症狀。在這些肝硬化的病人中,每年又大約1-5%最後會進展成肝癌。 C型肝炎共有6種基因亞型,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接種。國內有很多人不知自己已感染C肝肝炎,也沒有進行篩檢,因此張君照建議民眾多接受篩檢,以確定是否感染C型肝炎。對於已感染C型肝炎的國民,應每4-6個月接受抽血檢查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每6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C肝主要傳染途徑是經血液和體液,極容易經由未消毒的針頭、刺青、紋眉或穿耳洞的器械感染,此外若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或接觸到被污染的血液等,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根據研究發現C型肝炎由母親垂直傳染給下一代,或藉由性行為而感染的機率比B型肝炎低,但是安全性行為仍是必要的。張君照指出,C型肝炎不會經由飲食傳染,因此不需要特別飲食隔離。由於酒精會造成酒精性肝炎,所以慢性C型肝炎患者應避免喝酒。 目前除了預防感染C型肝炎外,近年來對慢性C型肝炎的治療也有重大的突破。使用長效型的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再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 (Ribavirin),治療6-12個月後,其治癒率可高達50-80%。所以鼓勵慢性C型肝炎患者,應定及期接受檢查並且與醫師討論如何治療。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C型肝炎

藥癮者透過共用針具而感染愛滋病毒已成為我國愛滋病防治上之新隱憂,尤以94年,新增愛滋感染者當中有7成都是藥癮者,創下歷史新高,為因應日益嚴峻之愛滋疫情,有效控制預防靜脈毒癮群體間之愛滋病傳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7年1月起,依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政策執行「清潔針具交換計畫」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自動販賣機及社區藥局交換回收據點,有效提高清潔針具與保險套使用率,藉由提供清潔針具給藥癮者,以避免因共用針具、稀釋液及容器而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及愛滋等血液或體液感染性疾病的傳播蔓延。臺北市「清潔針具交換計畫」之執行,與社區藥局、醫療院所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等,設置47處針具交換執行點,其中社區藥局有30處,免費提供毒癮者清潔針具交換,另經評估以藥癮個案常出沒之區域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販賣機共17處,讓藥癮者使用清潔針具之便利及可近性之需求,避免因共用針具或稀釋液而感染愛滋或相關血液及體液傳染疾病之罹病風險與潛在危機,以阻絕毒癮愛滋危害。且考量其安全性,該局自97年7月起販賣機販賣之針具皆為安全針具,針具一旦使用後,針頭會自動內縮,避免扎傷民眾,另在設置點避開國小校區400公尺內,確以評估其安全性與防疫之平衡。臺北市95年度起配合行政院衛生局疾病管制局執行愛滋減害試辦計畫後,除了加強愛滋病毒篩檢及教育防治外,漸漸得以控制驟升的靜脈藥癮愛滋感染趨勢,至97年底毒癮愛滋新增個案已下降至1.5%,顯示減害策略之運用在已獲得具體成效。

全方位預防肝癌

全方位預防肝癌#C型肝炎

肝癌是十分惡性的癌(壞人中的壞人),如果未經治療,病人往往在半年內就可能會死亡。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近二、三十年來癌症一直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在男性為第一位,在女性則為第二位。肝癌好發之年齡在45~55歲之間,正值壯年期,若靠臨床有症狀而診斷出的肝癌,一般預後較差,平均存活率約6~9個月,因此罹患肝癌之後,不論對個人、家庭、社會或國家,均造成一重大損傷,值得個人重視與警愓。相較早期肝癌第一年的存活率約為90%,第五年約為50%可見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暨視聽中心 - 郭行道主任表示,肝癌致病原因目前公認最有關係的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C型肝炎病毒感染、任何原因造成之肝硬化、肝毒性物質如黃麴毒素、酒精性肝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其他罕見因素。大型肝癌病人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74%)、食慾不振(65%)、體重減輕(59%)、腹脹(55%)、全身虛弱(53%)、黃疸(21-43%)、腹部腫塊(41%)、發燒(24-33%)、腹瀉(12.8%)。 最常見的始初症狀是腹痛及腹脹。黃疸並非重要症狀,它只有在肝癌末期才較易出現。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者) 約有60%是沒有症狀,30%有非特異症狀如不明顯的上腹不舒服感覺、右上腹痛等,其他的症狀則可歸諸於肝硬化及其併發症(如食道靜脈曲張出血)。郭行道指出,肝癌的診斷方法最直接可靠的是腫瘤組織切片或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影像學方面的檢查配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在診斷上相當有幫助:影像學方面的檢查,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首推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僅方便、經濟且不會有痛苦,同時目前對小型肝癌(小於3公分)已有良好的診出率,是最佳的篩檢工具。其他尚有電腦斷層掃瞄、核磁共振掃瞄、血管攝影、動脈化門靜脈攝影(CTAP)、鐵劑磁振造影(SPIO- MRI)。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亦可作為肝癌標記之一。在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血清α胎兒球蛋白(AFP)值超過400ng/ml,配合典型之腫瘤動態影像檢查就有助於正確之診斷。肝癌的治療一般可區分為根除性(curative) 與緩解性(palliative)的治療方式。前者根除性治療如肝臟移植、手術切除、經皮穿肝燒灼治療( ablationtherapy)如純酒精注射(PEI), 微波凝固治療術(PMCT)以及射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等,多適用於腫瘤數目在三顆以下、大小在三公分以下,或單顆腫瘤大小在五公分以下。無法接受根除性治療者才考慮緩解性治療,如經動脈栓塞治療術(TAE或TACE)、肝動脈化療(IAIC)、局部放射線治療(如本院使用最新的電腦刀,能隨著病人輕微移動修正機械手臂的位置,精準地將放射線照射到腫瘤部位)以及近來正發展中之標的療法等。郭行道提醒,治療應由腸胃肝膽專科醫師完整檢查評估之後,會診各專科醫師(如肝膽外科、放射科、腫瘤科、放射治療科)研討治療對策,再由醫師及患者共同商量出最適切可接受的治療方式。【肝癌的預防】1. 就未感染B型肝炎的人而言,建議接受疫苗的接種。2. 已感染B/C型肝炎的人而言,應該積極尋求肝炎病毒的治療。3. 對下列的高危險群而言, 包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 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最好至少每半年做血清α胎兒球蛋白、 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4. 最後建議不管任何人都應避免不正確的醫療行為、打針、輸血,服用過量藥物如類固醇、荷爾蒙動情素,戒煙、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的或發霉的穀類、豆類。年輕人應該避免刺青、紋身、濫用毒品所帶來之病毒感染。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C型肝炎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