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肝炎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C型肝炎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

解黑便?!寒冬慎防上消化道出血#C型肝炎

王伯伯(化名)最近膝關節疼痛難耐,就自行到藥房買「消炎藥」服用,幾天後忽然解大量的黑便,眼前一片黑暗,就在廁所暈了過去。您可能已經猜到,王伯伯是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失血過多而休克。在胃腸科住院病患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於上消化道出血,它是一個急症,必須立刻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 張君照醫師表示,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可能有吐血、解黑便(典型的表現是像柏油般黑黑亮亮的,若短時間內大量出血也可能解鮮血便)。若失血過多造成低血容積休克,可能會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甚至昏倒。臨床上將上消化道出血分成:1.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因為肝硬化引起門靜脈高壓而形成食道或胃靜脈曲張,其出血往往是爆裂性的,瞬間大量失血,危險性極高。2.非靜脈曲張出血:大多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即民眾常服用的消炎止痛藥)、或壓力(如重大創傷、手術、敗血症等)所引起。其他原因有血管異常 (如Dieulafoy病變)、急性胃黏膜病變(如喝烈酒、服用藥物、吃麻辣火鍋所引起)等。 張君照醫師說,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首要在於穩定生命徵象,包括靜脈輸液、輸血、給予氧氣等。在初步穩定後,要儘快作胃鏡,其目的不只是診斷,更重要的是治療。若是靜脈曲張出血,可施行結紮術或施打硬化劑。若是高危險的潰瘍出血,如噴血、滲血、或露出血管,可以注射法、止血夾、熱探子等來止血。內視鏡止血後,仍須密切觀察及治療,包括空腹、靜脈輸液、輸血、藥物等;若有再出血現象,可能須重複內視鏡止血。當然,仍有少數患者出血太嚴重、出血部位難以內視鏡靠近、或超過內視鏡可深達的範圍,則可能須接受手術或血管栓塞術。張君照醫師指出,預防上消化道出血有下列原則:1.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烈酒等;減輕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2. 勿任意服用消炎、止痛、退燒藥。若有慢性肌肉關節疼痛,必須就醫治療,醫師會考量年齡、潰瘍病史、是否併用類固醇等狀況,而調整服用較不傷胃腸的止痛藥。3. 若曾有消化性潰瘍,又需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應考慮合併使用預防潰瘍藥物。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接受藥物根除治療後,可減少潰瘍復發及併發症。4. 若肝硬化合併食道或胃靜脈曲張,須規律作息、避免飲酒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視需要服用抗B型或C型肝炎藥物,以減緩肝硬化的進展;可考慮藥物或內視鏡結紮術以預防出血。寒冬期間,上消化道出血似乎隨著氣溫下降而日漸增加。若您有前述症狀,千萬要立刻就醫;當然,最好是平時即注意胃腸的保養,胃腸顧好,身體就強健沒煩惱。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

小心成就越高,肝指數爬的更高!#C型肝炎

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細胞癌(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其時未必然,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育賢說,反覆肝發炎易轉成肝硬化,若能採取適當醫療,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被扭轉。但,如果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感染、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李育賢說,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感染B肝、C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由於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所以針對B、C型肝炎患者定期做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是讓高危險群可以早期發現肝癌,並接受有效治療唯一方法。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或早期肝癌)絕大多數(95%以上)無症狀,有症狀時多已病入膏肓,治療困難存活率差,所以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同時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肝癌治療後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對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的預防及積極治療,是減少發生肝癌最有效的方法。李育賢建議,要有效保肝只要注意三件事,就可以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惡性循環。(1)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沒有抗體之新生兒或成年人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等。(2)積極治療慢性肝炎:抑制病毒及調整免疫系統使肝炎病情改善,使得肝炎進展至肝硬化的可能性降低。(3)肝癌篩檢:早期肝癌是無症狀的,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三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有鑑於臺灣肝癌的高發生率,台灣肝癌醫學會將於2008年12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之『2008年臺北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舉辦『2008年台灣肝癌醫學會第一屆第二次國際肝癌學術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外賓Dr. Kiwamu Okita與Dr. David A. Brenner演講,以及國內各個對肝癌研究領域專精教授及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會議精采可期。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

拯救沈默的”肝” 從健康檢查做起#C型肝炎

大家都知道,肝病是中國人的「國病」,但捫心自問:「您真的了解您的肝嗎?」您曾經做過肝功能檢查嗎?您曾經做過B型肝炎及C型肝炎檢驗嗎?您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及血中甲種胎兒蛋白檢查嗎?您知道要完全通過以上三大考驗,才表示沒有肝病嗎?肝病的種類很多,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臺安醫院一般內科兼胃腸中心主任蔡青岩醫師表示,許多肝病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患者說不定仍精力充沛、能跑能跳),或者光做一兩項檢查是無法看出來的(有部分B肝帶原者、肝硬化或肝癌病人,血液中的GOT及GPT值是正常的),等到有不適症狀出現,往往已經是晚期了。因此,了解自己的肝臟狀況,做好適當的防範,並好好善待它,是相當必要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三部曲廣為人知,因此肝炎的預防便成為拒絕肝病最重要的一環。以國內帶原率達到五分之一的B型肝炎為例,很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過、或者是不是帶原者?其實只要抽血檢查就可以清楚了。B肝的篩檢健保並不給付,自費大約數百元,算盤打得精的人也可以利用醫院或社團舉辦免費篩檢的時候去檢查。蔡青岩醫師指出,檢查結果如果血液中沒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體也無核心抗體的民眾,代表從未感染過,建議自費注射B型肝炎疫苗,以一勞永逸。其次是要避免輸血、刺青、共用刮鬍刀、針頭重複使用等可能「血見血」的傳染途徑。至於母子垂直傳染途徑,自民國七十三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之後已經降到極小比率。如果檢查為慢性帶原者,則務必三到六個月追蹤檢查(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一次,不可因為沒有特殊症狀而掉以輕心。此外,「外食族」以及經常到大陸、東南亞等落後地區旅遊的民眾,蔡醫師建議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飲水、飲食)傳染的疾病,在公共衛生環境差的地區容易流行;國內卅歲以上的成年人,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感染過,或者已經產生抗體,但更年輕的一代幾乎從未感染過,也沒有抗體,所以一旦有人感染,就可能爆發局部小流行。保肝、愛肝的積極之道為施打疫苗、定期檢驗,至於坊間販售的「保肝藥」,由於成分不明,不但不一定能增強肝功能,反而還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甚至引發藥物性肝炎,即使標榜「純中藥提煉」的成藥,也不應隨意食用。簡言之,不隨便吃藥,才是保肝的不二法門。其他正確保肝之道還包括:不喝酒、不熬夜、多吃新鮮食品、少吃發酵的加工食品等。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C型肝炎

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的朋友,想必對脂肪肝不陌生。很多原因會造成脂肪肝,習慣上我們將脂肪肝區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顧名思義是因為喝酒所導致的,酒精不僅會引起脂肪肝,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當然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會,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與預防,很簡單就是「不要喝酒」。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不喝酒的人產生的脂肪肝,50-100%的人同時有體重過重、50-60%的人同時有高血壓,50-60%的人同時有血脂肪異常現象。目前相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源頭是來自「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98%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具有胰島素阻抗性,8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病人(Metabolic Syndrome)。什麼樣的人有代謝症候群?我們採取一個最容易了解的定義:1. 腹圍(腰圍):男性≧40英吋或102公分,女性≧35英吋或88公分,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遺傳傾向的,定義稍為嚴格一些,女性上限是31-35英吋,男性上限是37-39英吋2. 三酸甘油脂≧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130/85mm Hg5. 空腹血糖≧100mg/dL以上5項,只要符合3項以上的人,就是屬於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也就是脂肪肝的高危險族群。為什要麼特別注意脂肪肝呢?因為脂肪肝相關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5到3.0倍,產生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蔡青岩醫師強調,雖然代謝症候群患者剛開始時,僅僅是腹部肥胖,但是如果不注意,隨著時間,其他的危險因子就會逐漸顯現,一旦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緊接著就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血管阻塞;萬一產生糖尿病時,容易併發腎衰竭、糖尿病相關心肌病變,以及各式各樣的神經病變。如果合併罹患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時,生存的品質將會大打折扣,當然死亡率也會增加。此外,脂肪肝不僅僅是脂肪堆積,脂肪肝依嚴重程度可以區分為脂肪肝疾病、脂肪變性肝炎(NASH,發炎和纖維化)、甚至會轉變為肝硬化。日本曾經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患者進行長期追蹤,總共205位非酒精性脂肪變性發炎患者,其中64位患者一開始肝臟已經有纖維化現象,在平均60.3個月(20-137個月)的追蹤時間,發現了7位病人產生肝癌,統計上,5年肝癌累積發生率為22%。脂肪肝不僅僅只是一個症狀,近幾年來,我們已經逐漸認清脂肪肝是一個症狀跟慢性B、C型肝炎一樣,會導致肝癌的疾病。其中,非酒精性肝疾病會產生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蔡醫師提醒必須謹慎看待。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

《愛肝族》預防ABC肝炎 先檢測有無抗體#C型肝炎

臺灣有10至15%的人口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有1至2%的人口是C型肝炎患者,由於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罹患肝癌的機率,相對於沒有感染的人高出兩百多倍。因此,對於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不管是健康帶原者、慢性肝炎患者,或是已經進展至肝硬化的患者,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建議都必須接受每三至六個月的定期檢查,而檢查的內容必須包含肝功能,胎兒蛋白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目的就在於早期診斷出肝癌,早期治療。由於台灣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度傳染區域,因此每一位台灣人實在有需要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狀況,但是有很多病毒都會引起肝炎,到底必須偵測哪些病毒呢?蔡醫師表示,目前文獻上確認且常見的肝炎病毒有A、B、C、D、E五種,其中A型、E型病毒是經口傳染的,只會引起急性肝炎,不會造成慢性肝炎,因此不會產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也與肝癌發生無關;B、C、D型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的,可能導致急、慢性肝炎,進展成肝硬化,與肝癌發生有關。D型肝炎病毒是一種缺陷病毒,只會感染B型肝炎患者。這五種病毒肝炎中,有疫苗可以預防的目前只有A型和B型肝炎。蔡青岩醫師建議每一位台灣人應了解自己:■ 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偵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如果是表面抗原陽性者,可能是B型肝炎感染者,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表面抗原呈現陰性,建議再加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呈現陰性,可以考慮施打疫苗,當然如果表面抗體已呈陽性,那就代表身體已具免疫力,不怕被傳染。■ 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A型肝炎病毒傳染的途徑是「經口傳染」,有點像腸胃炎,得過一次後,會產生抗體,終生免疫。由於個人、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因此現今得過A型肝炎的人越來越少,相對的可以被傳染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一個不小心搞不好就會鬧個局部的群體感染,或是前往環境較差的東南亞或是大陸,都有機會被傳染A型肝炎。如果檢驗沒有A型肝炎抗體,可考慮打疫苗。■ 檢驗是否有C型肝炎,如為陽性,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如果已經是慢性肝炎患者,更必須小心,不要感染上其他種類的肝炎,因為如果產生其他病毒的重複感染時,往往有較高比例的急性肝衰竭發生,因此如果是B型肝炎患者,應檢驗是否有A型肝炎抗體,如無,建議施打疫苗;預防C、D型病毒感染,也就是避免危險性行為,避免共用針頭,避免消毒不良的針炙、穿耳洞、刺青等;預防E型肝炎感染,注意飲食、飲水的衛生,特別是旅行至位於南亞的國家。如果是C型肝炎患者,當然也需檢驗A型肝炎抗體,另外B型肝炎的狀態也必須了解,如未曾感染,也有打疫苗的需要。

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之道

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之道#C型肝炎

健康第一大殺手莫過於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針對男性部份十大癌症死因,包括肝癌、肺癌、結腸直腸癌、胃癌、口腔癌等,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表示,其實男性癌症預防及保健是很容易的,大部份皆可預防或可做到早期篩檢大幅提昇治癒率。依統計,人類癌症的發生大約三分之一是因吸菸所致。郭集慶醫師表示,吸一口菸,除了吸入尼古丁,一氧化碳及刺激物外,至少也同時接觸到四十種以上致癌原。生物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和抽菸有密切關係癌症至少有以下這幾種:肺癌、咽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腎臟癌、胰臟癌、胃癌及子宮頸癌。其中五種目前就已名列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之內。抽二手菸和自己抽菸一樣有害,大家應戒菸及遠離菸害,就可減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男性也應避免嚼食檳榔,戒檳榔以後,每半年應接受完整的口腔及口咽檢查;檳榔的殺傷力很大。郭醫師建議,一旦有任何異樣應該接受切片檢查,因為早期口腔癌治癒率遠比延誤治療來得高,此外,男士們應避免飲酒過度,尤其是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因為酒精濃度高的酒可導致肝癌、口腔癌、咽喉癌及食道癌。離開菸、烈酒和檳榔後,日常飲食保健應儘量避免動物油、回鍋油、烤肉燒焦部份及醃製食品,對身體好的食物為蔬菜、水果、青菜、新鮮豆腐及魚肉可多攝取。減低精神上的壓力,多做運動也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雖然男性不必接受「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郭醫師還是建議,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像是胸腔X光檢查、尿液及糞便中的紅血球及潛血檢測、直腸指診、鼻咽鏡檢查都是輕鬆不具侵入性的檢查,應按年齡層及按個人會得癌之風險高低來定時完成。此外,正如女性每月應自我乳房檢查一樣,男性尤其是年輕者也應每月定期自我作睪丸檢查,一旦發現不同於過去的感覺經驗,就得提早看醫師,因為睪丸癌是可根治的癌症。 若每位男性都能做到上述注意事項,那麼健康是不會離您而去的。

肝臟的隱形殺手-C型肝炎

肝臟的隱形殺手-C型肝炎#C型肝炎

C型肝炎病毒是經由皮膚、黏膜的傷口,接處到帶有C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其他身體的分泌物而進入體內感染,在南台灣有所謂的「C型肝炎村」,也就是某一鄉村其居民感染C型肝炎比例高,而其原因大多與該地區的傳統民俗醫療或非拋棄式的針頭使用有關。其實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有2%至4%的人口,即約有30萬人感染C型肝炎,而感染C型肝炎之後,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且經過20至30年後,則約有20%至30%的患者會演變為肝硬化,而其中每年更約有5%的人會併發肝癌,尤其目前尚未研發出C型肝炎疫苗,所以無法預防C型肝炎傳染,尤其C型肝炎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往往在接受健康檢查中才會被篩檢出來,因此C型肝炎病毒可說是僅次於B型肝炎病毒外,另一個肝臟的隱形殺手。所幸近年來在C型肝炎治療上有明顯的進步。光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柯萬盛指出,近年來醫界研究使用干擾素合併口服Ribavirin療法來治療C型肝炎,其療效可達70%至80%,因此目前C型肝炎是可以根除,且值得治療及可預防傳染的疾病,而目前健保局亦有給付,若患者符合治療的條件,及可以節省約15萬元左右的醫療費用,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柯醫師也建議民眾,切勿私自重複使用針頭注射,若接受傳統民俗療法如針灸時,亦應使用拋棄式針頭,且也勿與他人共同使用牙刷與刮鬍刀等,以避免C型肝炎感染,此外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民眾若出現易疲勞與黃疸等症狀,即要提高警覺就醫檢查,以利及早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