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開一瓶果醬是輕而易舉,還是得費一番力氣?別小看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它其實是衡量你整體健康狀況,甚至可能反映壽命長短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顯示,開罐時所需的手部施力可能達到10幾公斤,依照瓶蓋的密封狀況有所不同。能否產生這樣的握力,不只是肌肉強度的體現,也反映了你日常是否有維持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
你打開一瓶果醬是輕而易舉,還是得費一番力氣?別小看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它其實是衡量你整體健康狀況,甚至可能反映壽命長短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顯示,開罐時所需的手部施力可能達到10幾公斤,依照瓶蓋的密封狀況有所不同。能否產生這樣的握力,不只是肌肉強度的體現,也反映了你日常是否有維持身體活動的生活型態。
75歲的王姓阿嬤時常走路跌倒,家人以為骨質疏鬆症,經過肌肉量分析檢查僅4.2,遠小於亞洲女性基準5.4,診斷為肌少症。醫師提醒,年長者無力跌倒,常被誤為骨質疏鬆症,其實肌少症機率很大,如又有骨質疏鬆就易骨折。養護肌肉需從強化營養和運動著手,年長者提升蛋白質數量,能減少肌少症發生機率。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及體能下降的現象,已被認定是老化有關的肌肉疾病,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甚至會增加死亡率。營養師提醒,肌肉悄悄流失,可能導致長者失能、行動力降低,及早透過飲食與運動介入,有助於延緩肌肉流失、維持身體機能與生活品質。
端午節吃粽子,小心長輩吞嚥安全!85歲李爺爺和家人團聚吃粽子,家人貼心準備北部粽,以為配水吃比較好吞,沒想到卻導致爺爺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在加護病房住了整整一週才出院。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口腔肌群衰退,潛藏吞嚥危機,可透過居家訓練健口操,有助於提升吞嚥功能,讓長輩安心進食。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肌肉流失雖與年齡增長有關,但肌少症並非只挑年長者,不當的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的體能活動不足,也會讓青壯年有「危肌」!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呼籲,青少年在30歲後,應盡早存骨本,避免加速肌肉流失、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研究也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長輩牙口不好吃不下,小心肌少症報到!76歲林先生平常身體健朗,最近因為牙口狀況不佳,進食量也跟著減少,走路步伐不穩容易跌倒,現在以久坐看電視居多,幾乎足不出戶。後續,他至醫院營養諮詢門診進行糖尿病飲食諮詢時,不經意透露出生活近況,營養師懷疑罹患「肌少症」,建議林先生從飲食與運動調整,半年後相關症狀也逐漸改善。
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人口老化趨勢不斷加劇,許多長者面臨健康挑戰,特別是在營養不良、衰弱及肌少症的風險上。北市聯醫營養部主任張惠萍提醒,飲食習慣、肌力流失是造成肌少症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指出,光台北市就有半數長者存在肌少症飲食迷思,營養不良的長者更可能導致肌力衰弱,增加跌倒、失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