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台灣

台灣內科醫學會爭取國際性醫療學術盛會 推動成人疫苗實踐健康台灣

台灣內科醫學會爭取國際性醫療學術盛會 推動成人疫苗實踐健康台灣 #健康台灣

成功爭取在台灣舉辦國際醫療學術盛會,將吸引全球超過 8,000 位頂尖內科專業人員來 台交流  為實踐「健康台灣」願景、延長國人健康餘命,認同並承諾將加強推廣成人疫苗  為了提升台灣醫療能量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並實踐「健康台灣」願景,台灣內科醫學會積極 採取行動,不僅成功爭取「2026 世界內科醫學國際研討會」在台灣舉辦,更承諾深化內科醫學領域對疾病預防的重視,強化成人疫苗在提升國人健康中的關鍵角色。透過跨界合作與政 策倡議,台灣內科醫學會展現其在提升醫療品質、延長健康餘命、實踐「健康台灣」願景上 的堅定承諾。 世界級醫學盛會落腳台灣,展現醫療實力與國際接軌 台灣內科醫學會將於 2026 年 11 月 12 日至 15 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 2 館舉辦「第 38 屆世 界內科醫學國際研討會」(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6, WCIM 2026)。本次大 會將以「AI, Medicine, and Humanity into the Future」為主題,預計吸引超過 8,000 位來自 全球各地的內科醫師、學者與研究人員齊聚一堂,是國際內科醫學界年度最具指標性的學術 研討會。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醫師表示:「這不僅是台灣醫學界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實力的絕佳機會。本次台灣再次取 得 WCIM 主辦權,不僅是對國內醫療實力的國際認可,也充分展現台灣內科醫學會與臺大醫 院聯手推動學術外交的成果。」 預防醫學為核心,推動成人疫苗接種以延長健康餘命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台灣內科醫學會積極響應政府「健康台灣」政策,強調「預防勝 於治療」的重要性。透過與葛蘭素史克 GSK 藥廠合作,加強成人疫苗教育並推廣疫苗接 種,期望能在多方努力之下,為整體健康環境帶來正面且實際的影響,延長國人健康餘命。 台灣內科醫學會長期致力於持續性的人才培育,提供醫師參與學術與臨床研究的機會,鼓勵 創新思維與跨領域合作。台灣內科醫學會秘書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 院副院長盛望徽醫師補充:「學會每年舉辦年會與多場學術活動,讓醫師們能在專業領域中發 聲並持續學習成長,提升整體醫學研究水準。」 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盛望徽秘書長強調,成人疫苗接種是維護高齡者健康不可忽視的一 環。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力逐漸下降,長者面臨流感、新冠、肺炎、帶狀疱疹等感染風險顯 著提高。一旦感染上述疾病,不僅病情可能較年輕人嚴重,住院與死亡風險也隨之上升。盛 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系統性的成人疫苗接種政策,不僅能有效預防疾病、減少醫療資源耗 用,更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降低高齡者對家人或他人的依賴。透過本次台灣內科醫學會進一步投入成人疫苗的教育與推廣,盛秘書長希望台灣內科醫學會能與政府及社會大眾一起攜 手打造更具韌性的超高齡健康社會。 攜手邁向健康永續的未來 台灣內科醫學會以實際行動落實健康政策,從國際會議的舉辦到成人疫苗的推廣,展現其在 醫學專業與公共健康領域的領導地位。透過與產業界的合作與國際接軌,台灣不僅可以在醫 療實力上持續精進,也能夠朝向全民健康、永續發展的目標穩健邁進。未來,台灣內科醫學 會將持續扮演橋樑角色,連結政府、產業與醫界,共同打造更健康、更有韌性的台灣。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健全健康治理體系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健全健康治理體系#健康台灣

作者/翁瑞宏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 公衛系教授 蔡秉兼/台北市公共衛生師理事   桃園壽山高中 健康與護理教師 今年適逢《公共衛生師法》通過五週年,回顧其立法初衷,正是為因應人口高齡化、慢性病負擔、健康不平等、新興傳染病,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健康風險等挑戰。隨著這些問題日益嚴峻,民間機構、地方政府與學術界紛紛呼籲,應讓公衛師發揮專業,積極參與健康治理。如今正是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補足制度缺口的關鍵時刻。 更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多年來積極爭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強調自身公衛能力與國際貢獻 然而,國內至今尚未建構完善的公職公衛師制度,使公衛專業人員無法制度性參與政府決策與實務工作。此一內外落差,不僅削弱我國對外爭取的說服力,也限制健康治理體系的整體效能。若要真正與國際接軌,必須正視此制度性斷裂,儘速補足公部門缺乏專業公衛師的關鍵環節。 公衛師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公衛專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制度明確界定公衛師於環境健康、疫病防治、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等領域的職責,體現出台灣朝向現代化健康治理的制度設計。然而,現行政府體系仍無對應職系與職稱,使取得證照的專業人才能投入卻無定位,有能力卻無法充分發揮。借鏡公職社工師制度,儘速設立「公職公衛師」職系與職稱,賦予法定地位,健全專業人力結構,勢在必行。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新興傳染病風險、食品安全與環境健康衝擊,現行政府公部門的人力配置與職責分工已難以有效因應這些複雜多元的挑戰。若要提升健康治理的專業性與韌性,補足體制中缺乏公衛師的環節已刻不容緩。設置公職公衛師,不僅是補足人力,更是推動健康治理體系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公衛師將成為除衛生行政與衛生技術外的「第三支柱」,專責政策研究、風險評估、健康倡導與跨部門整合,全面提升政府應變與治理能力。 在中央層級,公衛師可支援部會政策規劃、數據分析與跨部會協作,強化疾病防治、慢性病管理、新興傳染病防疫、食品風險評估、長照與健保制度等領域的科學性與整合力,補強現有職系功能,並強化決策與執行的連結。在地方層級,公衛師則能深入社區,積極投入健康促進、疫病防治、食品查核與篩檢服務,強化地方執行能量,推動社區為基礎的整合型照護模式。 目前公部門由衛生行政與衛生技術職系承擔健康任務,但其訓練內容未必涵蓋公衛核心能力,如健康促進、社區動員、跨部門整合與健康不平等介入等,仍需仰賴具系統性思維與倡導能力的公衛師。設立公職公衛師制度,正是彌補此結構性缺口的關鍵政策。雖然職稱、職等與進用方式尚需進一步規劃與協調,但仍可透過階段性試辦計畫建立制度雛型,並與人事行政及考選制度接軌,逐步實現兼具專業化與公平性的制度設計。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是達成專業治理、永續發展與全民福祉的關鍵一步。唯有制度保障與專業力量並行,「健康台灣」才能從口號化為實踐。

《T-CaReMe》三高護腎跨界聯手宣言,「健康台灣」接軌國際落實個人化照護

《T-CaReMe》三高護腎跨界聯手宣言,「健康台灣」接軌國際落實個人化照護#健康台灣

全球與台灣邁向高齡化趨勢加快,慢性病防治已成全球關注焦點,台灣為響應國際趨勢並推動「健康台灣」政策,宣布啟動「三高防治888計畫」,設定2030年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發表 《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期盼透過深化跨科協作與公私整合,打造台灣永續且具韌性的慢病照護模式。

亞洲糖尿病國際會議發表T-CaReMe台北宣言:八年內八成患者達控制三高護腎目標

亞洲糖尿病國際會議發表T-CaReMe台北宣言:八年內八成患者達控制三高護腎目標#健康台灣

隨著全球高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的預防與照護已成各國首要課題,台灣政府也積極響應國際趨勢,推動「健康台灣」政策,並啟動「三高防治888計畫」。在上個月召開的第三屆「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上,更宣布新目標,要在2030年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期望透過公私協力,強化慢性病防治措施。 台灣憑藉全民健保的完善體系,確保每位高風險族群都能及早接受預防與個人化管理,在慢病照護的可及性與完整性上具備國際競爭力,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慢性病挑戰,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與慢性腎臟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日前在第17屆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17th Scientific Meeting of A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AASD)中,在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健保署、國健署、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臺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等政府機關、學術機構以及醫學會的見證下,正式發表《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呼應政府「健康台灣」揭櫫願景及888計畫中對於延緩失能及提升餘命的目標,提出以風險分級、精準醫療及數位管理為核心的慢性病全程健康照護模式,進一步促進全人健康照護與醫療服務一體化,並結合跨領域合作,推動慢性病防治的全新典範。 健康台灣新目標: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糖尿病學會發表T-CaReMe宣言,推動三高護腎精準照護藍圖 隨著高齡化、病齡長期化、新發病年輕化的趨勢,慢性病防治已成全球關注的焦點。台灣緊跟國際腳步,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 訂定未來八年內兩大健康目標:將國人平均餘命從 79 歲提升至 82 歲,並將不健康餘命比例從10% 降至 8%。為強化慢病管理,政府近期在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議上提出 「2030 年前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 的目標,並將推動從 健康生活型態、肥胖防治到慢病全方位管理的完整策略,透過公私協力強化健康政策,減少慢性病與失能風險。 為響應「健康台灣」願景及888計畫,也接軌國際「精準預防」慢病防治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發表 《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將「三高護腎」列為核心,透過T-CaReMe 計畫落實「風險分級、精準醫療、數位管理、餘命提升」願景,並提出五大行動綱領,推動精準風險診斷、標準化臨床指引、個人化健康管理、數據共享及跨專科合作,目標讓8成三高和腎臟病患者可以達到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並確保8成腎臟病患接受個管師的照護及指引建議用藥,提升存活率並改善健康品質,為國人慢性病照護打造更穩固的防線。 風險分級 × 精準醫療,T-CaReMe 計畫啟動慢病新未來 跨國專家齊聚響應,奠定台灣作為慢病照護示範基地 T-CaReMe台北宣言聚焦精準風險診斷分類評估,以精準識別高風險族群、提升慢病管理效能為核心目標;並透過專家共識與臨床風險分級以及醫療指引,整合臨床數據與國際標準,確保患者獲得以個人精準健康管理與適切治療。此外,宣言亦強調跨國與跨學會協同合作,與亞太地區共同合作慢性病領域精準醫療與研究成果,影響公衛政策與周全慢病照護改善預後,發展更精準、可及的全人健康照護,奠定台灣作為區域示範基地的地位。 本次記者會齊聚健保署、國健署、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國際糖尿病聯盟(IDF-WPR)與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AASD)的專家學者,並邀請糖、心、腎等相關醫學會代表,共同見證《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正式發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表示,台北宣言的發表,不僅奠定台灣在慢病精準照護及落實三高護腎照護的發展藍圖,更期許推動慢病管理模式升級,促進跨領域協作,打造更完善的健康照護體系,從臺灣出發,推動全球慢性病照護品質的進步與繁榮。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雖然台灣已發展風險分級與數據驅動的個人化治療,但尚未納入標準化指引,臨床應用仍具提升空間,特別是在腎臟病與糖尿病的整合管理上仍待強化,透過T-CaReMe 計畫,能促進跨科合作,讓腎病風險與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管理更為整合,有助於提升患者存活率與腎功能維持。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則強調,透過風險分級與數據驅動的個人化管理,能更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進一步強化國人的健康防線。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惠恒副院長表示,精準醫療的應用在未來慢性病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國衛院正積極嘗試多項計畫,例如運用AI技術與大數據建立智慧風險預測系統,相信在T-CaReMe計畫的願景行動下,更優化心血管與腎臟與代謝疾病風險精準預測,為慢性疾病原發與續發併發症/器官損傷預防,提供更好科學依據,實現台灣健康藍圖。 接軌國際!T-CaReMe 計畫推動精準慢病管理新典範 台灣將於兩年內建構共病風險資料庫,T-CaReMe號召各界共築慢病防線 國健署近年積極推動「科學算病館」及風險預測工具,強化民眾健康識能與自我管理意識,並以主動衛教模式延緩慢病發生;健保署則導入 AI 風險分級工具與分級照護制度,推動「大家醫平台」與全人全程照護,提升照護效率與資源運用效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教授表示,T-CaReMe 計畫正與政府從預防到治療的整合政策高度契合,展現888計畫所倡議的核心精神。未來也期盼攜手各界,深化跨科協作與公私整合,打造永續且具韌性的慢病照護模式。 全球醫療界已將精準風險評估與個人化治療視為慢病管理的關鍵趨勢。例如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最新糖尿病照護指引中,特別針對三高與腎臟病共病風險,建議更早期介入心血管與腎臟健康管理,並提升數據驅動的診斷模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於前年發布最新腎臟病報告,強調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要性;英國腎臟研究組織(Kidney Research UK) 去年發表的白皮書則指出精準風險評估與患者資料整合將是未來慢病管理的核心發展方向。這些國際趨勢顯示全球慢病管理正朝向精準醫療、數位化監測以及跨專科整合方發展,與T-CaReMe 計畫目標高度一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早在2023年即率先行動,攜手台灣12家醫療機構加入iCaReMe全球登錄計畫,透過跨專科的整合照護、病患追蹤及臨床數據的運用,不僅提供更精準的風險評估與患者輪廓,也有效監測與優化治療結果,而且已被證實可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黃建寧理事長分享,T-CaReMe 計畫的短期目標,便是要在兩年內建構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庫,透過分析生活型態因子,更能準確評估不同患者的共病風險;要推動完整的慢病精準照護模式,除了醫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機構、學術單位、產業夥伴與公民團體的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數據整合與個人化健康管理,讓風險分級與標準化指引更臻完善,攜手提升台灣與亞太區的慢病管理成效。 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主席Yutaka Seino表示,台灣在亞洲的慢性病防治表現一直屬於前段班,期待未來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領域合作,從台灣出發,引領全球慢性病照護品質的進步。 圖/左為中央研究院 陳建仁院士,右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黃建寧理事長,一同為T-CaReMe台北宣言發佈合影。 圖/國家衛生研究院 許惠恒副院長 分享T-CaReMe台北宣言推動慢性病精準醫療的目標與策略。 圖/亞洲糖尿病研究學會會議 (AASD)主席 Yutaka Seino教授 分享亞太區慢性病精準醫療的目標與策略。

新政府上任一年 健康投資政策體檢 各界代表同台發表健康政策建言

新政府上任一年 健康投資政策體檢 各界代表同台發表健康政策建言#健康台灣

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今(12/27)舉辦「健康投資政策建言」記者會,公布2024網路上「健康投資」相關的十大關鍵字,並檢視新政府上任一年來推動健康政策的成績;同時號召產、學、研、醫、護及病友團體等各界代表齊聚,共同發聲期許政府應帶頭推動健康投資政策,真正落實台灣醫療與國際接軌。 公布健康投資十大關鍵字  分析民眾關注的重點健康及醫療議題 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透過網路搜尋分析一年來健康投資的「十大關鍵字」,藉此揭示台灣社會對健康政策當前關注方向。這十大關鍵字包括「健保永續」、「藥物給付」、「癌症治療」、「精準醫療」、「新藥預算」、「預防醫學」、「醫護工作環境」、「國際接軌」、「點值保障」及「心理健康」。 這些關鍵字不僅反映出台灣健康政策的現況與挑戰,也為政府、醫療機構與產業界對於未來策略布局的提供重要參考。特別在「新藥預算」與「醫護工作環境」等議題上,持續為台灣的健康投入資源更是至關重要。 台灣健康聯盟檢視健康投資政策  期許政府持續打造健康台灣 賴政府上任將近一年,為呼應社會對健康議題的重視,在總統府下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並在8月、11月召開兩次委員會議,委員會亦發布醫療及健康相關政策。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針對目前推動的相關政策,與2023年《台灣健康投資報告》的建議內容進行比對,健康台灣推動聯盟吳玉琴召集人指出「健康台灣」政策目標已採納部分建議,像是將「提升平均餘命」、「降低癌症死亡率及兒童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已列為改善指標;然而,在「提升醫療保健支出GDP占比至8~11%」一項,暫未見於2024年健康政策中具體落實。此外,在新藥可近性、給付與國際接軌等目標上,與病友及產業所期待的政策方向仍有差距。 台灣健康聯盟以「健康台灣」為基礎,集結各界意見,協助台灣邁向2050 年全世界追求健康平等的目標。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吳玉琴召集人強調,健保永續與健康投資規劃不僅關係到國民福祉,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希望政府能進一步優化政策,回應各界對健康議題的高度關注。 匯集各界代表同台 為台灣健康政策發出建言 記者會中更邀請醫藥相關代表,針對台灣健康政策發表多項建言,呼籲政府持續健康投資,改善國民健康指標、優化醫療環境,並加速新藥給付效率,以打造更具韌性的健康體系。 臺大公衛陳秀熙教授表示,台灣在2025至2050年間會面臨各種不同世代多元健康照護負擔, 例如年輕人跨世代健康照顧負擔、老化疾病加速醫療負擔、罕見疾病照護、長照照護、心理衛生問題等,都需要社會整體資源投入。陳秀熙教授建議,解決健康照護議題, 必須有(1)前贍系統規劃、(2)精準智慧科技、(3)資源可近平等、(4)共融世代包容、(5)健康平等人權、(6)國際永續經營。讓台灣全民以「健康台灣」為基礎,邁向2050 年全世界追求健康平等的目標。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洪子仁理事長提供書面資料指出,政府應建立合理的醫事人員薪資制度,確保薪資與工作強度、專業技能及責任風險相匹配;其次,優化醫事人員執業環境至關重要,政府也應加強醫院管理政策。而政府更要重視投資醫事教育與人才培育,並需要和醫療機構、社會大眾需共同建立對醫療支出的正確認知,將醫療投資視為國家發展的基石。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林綉珠副理事長則關注醫護人員的工時環境與待遇問題。優化醫護勞動權益強化醫療體系韌性,才能迎向超高齡社會的醫療需求及全球人力短缺的事實,提升護理人員的薪資待遇、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強化護理環境韌性,不僅是保障護理人員權益的重要措施,更是為整體醫療體系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 病友界及產業界則強調,新藥給付的速度與給付範圍嚴重影響病患就醫權益。目前台灣新藥給付生效平均需等待超過700日,僅55%符合國際標準。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副理事長呼籲,政府應加速新藥給付流程,縮短等待時間,並逐年編列充足的新藥預算,確保給付範圍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發揮新藥最佳治療效果。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協會孫啟德常務理事則指出,受限於健保預算有限,新藥給付速度與給付範圍受到影響造成與國際治療指引的顯著差距。另外,健康投資不足影響整體國力,建議應從總統府和行政院層級統籌國家資源,成立直屬於行政院的跨部會健康投資小組。 台灣健康聯盟彙整各界意見,五大健康投資政策建言包含: 一、政府持續增加健康投資,改善國民健康指標;拓展多元財源及推動改革,確保健保永續經營; 二、醫療支出是投資,呼籲政府持續優化醫事人員薪資及執業環境; 三、全球護理人力短缺,應優化醫護勞動權益,強化醫療體系韌性; 四、增加新藥預算,加速新藥給付時間及生效率,確保病友就醫權益; 五、確保新藥給付範圍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新藥治療效果最佳化。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簡文仁委員也受邀到現場,簡文仁委員表示,健康投資是全民目標,也需要建立平台,才能有效率彙整各界意見,共同為健康台灣的目標努力。台灣健康聯盟籌備會吳玉琴召集人強調聯盟將成為與政府溝通的平台,亦呼籲政府採納今日各界代表建言,透過跨部門合作與資源投入,推動更多具體行動,以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讓全民共享更完善的健康保障與醫療資源。 台灣健康聯盟簡介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支出將大幅增加,健康投資報告亦顯示,台灣因健康投資不足導致多項健康指標落後日韓,應盡速研擬增加健康投資相關政策。台灣健康聯盟協助政府推動並執行「健康憲章」,整合各界針對健康促進各項訴求。 台灣健康聯盟期待政府盡速打造健康台灣之目標,並彙整各界意見後集結為健康投資政策建言, 並確保「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納入醫、護、藥、產、學及病友各界訴求,定期進行必要之調整及修正。並籌組「健保永續」、「食品安全」、「健康科技」、「社區健康」四大委員會,跨越四大重要領域,一同為健康台灣目標努力。 圖/健康台灣聯盟召集人吳玉琴邀請各界代表提供政策建言,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左起)、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常務理事孫啟德、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簡文仁、台灣健康聯盟籌備處召集人吳玉琴、臺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全聯會副理事長林綉珠 圖/2024十大健康投資關鍵字 圖/健康投資政策對比

臺中榮總參加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智骨篩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

臺中榮總參加第一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智骨篩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健康台灣

臺中榮總由李政鴻副院長率隊至台北參加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宣示超高齡社會的醫療與養護大未來的願景。博覽會中,臺中榮總展示的「智骨篩」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殊榮,由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獎。這一殊榮顯示了臺中榮總在高齡健康領域的創新與潛力。 在開幕式上,賴清德總統宣示了健康台灣以及高齡照護的3個方向:第一是強調產官學研攜手同行的重要性;第二,健康台灣的實現需要運用科技,包括設置超級資料中心與推動人工智慧;第三,眼界要廣,科技沒有國界,台灣應立足本地,佈局全球,抓住科技帶來的機會。臺中榮總在陳適安院長的領導下,全力推動智慧醫療與尖端醫療的未來發展,並成立了全國最大的遠距照護中心,由護理師24小時輪班,運用遠距智慧科技監測,實現全人照護及智慧照護的美好願景。 此次博覽會中,臺中榮總骨科部與宏碁智醫共同開發的的智骨篩(VeriOsteo® OP)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 智骨篩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標準的胸部X光片來預測骨密度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預測結果與傳統骨質密度攝影(DXA)掃描結果高度相似,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智骨篩提供了一種新的診斷方法,無需傳統DXA掃描即可在骨質疏鬆的初期階段提供早期警告。該產品已獲得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的批准,成為台灣首款智慧醫療設備,這一突破性工具將革新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此外,臺中榮總也展示了其他高齡健康產業中的創新成果,包括呼吸道疾病居家復健與肺功能自我監控的穿戴系統。該系統以簡易穿戴裝置提供3種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並能監控肺功能狀態,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部復健。臺中榮總家醫部還實地展示了居家遠距生理監測照護服務,並讓參展民眾進行體驗。 透過照護包租賃,內含多種生理監測設備,讓民眾在家中進行監測,並藉由網路上傳數據,通過後端遠距AI智能系統即時分析,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體驗的民眾透過雙手按壓平板,心電圖及可即時記錄並上傳遠距中心,民眾都感到非常新奇。李政鴻副院長表示,目前此系統已經運用在社區民眾和住宿式機構,能即時偵測生理徵象的變化,預先做出反應。

「靈芝多醣」成新寵:輔助醫學門診學術交流圓滿成功

「靈芝多醣」成新寵:輔助醫學門診學術交流圓滿成功#健康台灣

當前,輔助醫學特別門診已在許多醫院等主要醫療機構開設,為病患提供主流醫學以外的多種輔助醫療療法。最受矚目的當屬輔助功能性營養調理療法,預期能為病患帶來顯著的健康改善。 5月26日,臺灣輔助醫學學會舉辦了首場輔助醫學特別門診學術交流研討會,34位各專科醫師和18位醫藥集團代表出席 會議由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致開幕詞,他以自身94歲高齡的健康狀況為例,強調輔助醫療對癌症患者的潛在益處。 臺灣輔助醫學學會副理事長蔡富聰在會上闡述了輔助醫學特別門診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生技製藥系教授林志城則強調,輔助功能性營養調理療法需經科學驗證,並避免與藥品混用。他以靈芝活性多醣的研究結果為例,說明新專利技術提取的實用菌菇多醣體具有抑制代謝症候群、免疫調節和抑制腫瘤細胞的功能,並能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惡病質和化療副作用,適合用於健康維持與癌症輔助治療。林教授還指出,這些多醣體與鱸魚蛋白結合預期將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潤惠生技營運長陳俊叡博士則提到,靈芝活性多醣體也可以用於流感預防。多位專科醫師在會議中分享了他們使用輔助醫學治療病患的成功案例,並強調這些療法在縮短病期和減少化療副作用方面的優勢。會上,抗癌鬥士也現身說法,描述靈芝活性多醣在癌症治療中的顯著效果。 此次學術交流活動圓滿成功,為「健康台灣」的未來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賴副總統參訪北榮 讚揚重粒子尖端治癌

賴副總統參訪北榮 讚揚重粒子尖端治癌#健康台灣

賴清德副總統今(4/10)日參訪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馮世寬主任委員陪同出席,由陳威明院長代表接待,並由李偉強副院長、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劉裕明主任等主管陪同實地參訪。賴副總統對於臺北榮總引進重粒子設備,提供國人最先進精準癌症治療十分敬佩,並對於重粒子治療的適應症及療效等先進癌症治療領域相當感興趣,陳威明院長逐一詳盡說明,讓賴副總統更了解臺灣在癌症治療上的重大成就。 賴副總統表示,「健康台灣」是他念茲在茲的政見之一,期待不僅國人的平均壽命能更長,而且還要更健康,而癌症是國人死因之首,有效對抗癌症的威脅是他未來全力以赴的任務。臺灣作為亞洲醫療科技發展的先鋒之一,能夠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僅是對我們國家的醫療事業與科技產業的肯定,更是對病人及社會的責任與承諾。臺北榮總著重發展急、重、難症醫療,發展具國際領導與創新的醫療技術與研究,設置研發中心並積極發展國際醫療雙向合作,成為國際醫事人才培育、精準醫學及尖端研究之卓越中心,造福許多來自國際的癌症患者,充分展現臺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 臺北榮總是全球少數在醫院內擁有重粒子治療設備的醫學中心,提供跨團隊與全方位的癌症治療照護 自112年5月開幕至今已治療近200位病人,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完成治療案例中以胰臟癌症佔最多數,約三分之一;攝護腺癌約四分之一居次;肝癌約佔五分之一,其他如肺癌、骨肉癌、頭頸癌,脊索瘤等也已完成多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原本無法切除、不易治癒的胰臟癌有突破成效,重粒子治療後腫瘤縮小成可開刀切除根治。重粒子療法亦可讓攝護腺癌、肝癌、肺癌等病人總治療次數較早期光子治療減少一半以上,除治療成效佳之外,病人亦可保有高生活品質;另外目前已完成1位弱勢病人免費療程,未來院方仍持續保留每年2%名額免費提供給需重粒子治療挽救生命的低收入病人,為大眾健康福祉努力。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基於「與人共好」的理念,與其他國內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包括去(112)年5月1日與衛生福利部北區十家部立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12月12日與馬偕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今年2月22日另與三軍總醫院建立合作關係;國際上更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自去(112)年4月簽訂雙方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合作申請臺灣科技部及美國衛生研究院(NIH)重粒子醫療研究計畫,除提升臺灣在國際醫療能見度,並朝向建構更完整轉診模式及醫院間轉介合作重粒子治療,攜手共同照護民眾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