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 永續守護癌友生命線

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 永續守護癌友生命線

2025/10/1

感謝賴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亦看見癌友在治療上的迫切需求,以公務預算先行挹注50億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並以暫時性支付專款於今年正式啟動,以縮短癌症病人等待新藥救命時間,台灣癌症基金會公布專款預估支用情形,據統計,今年八月一日前,基金已收載11項癌症新藥、分別治療包括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神經纖維瘤等,預估受惠人數超過三千三百人,平均每名癌友一年可減輕逾百萬元的經濟負擔!

根據估算至10月1日已核准的新藥,到今年底預估將支用約23.58億元,今年度剩餘額度加上115年度新編50億元預算,估計明年約有七十億到八十億預算可用於新藥給付。

基金讓許多病人適時地用藥,減輕病人負擔亦落實醫療平權,然鑑於目前基金僅靠行政預算暫行運作,預算來源不穩,為確保未來給付不斷炊,基金會呼籲政府應儘速完成「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明訂癌藥基金的財源、運作方式,於行政端、立法端推動癌症防治法修法作業。


圖/主持人分享癌友小蕭受惠新藥基金的故事,感謝基金如即時雨,搬走「醫不起」的恐懼,並呼籲政府加速制度法制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不只求有、更要永續!財源要穩定 程序要明確。有賴癌藥基金法制化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9/30)召開「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 永續守護癌友生命線」記者會。包括立法院劉建國委員、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臺大藥學院沈麗娟教授等各界人士與會。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近年台灣癌症治療面臨等待新藥健保給付的時間長,且給付限縮等,而新藥自費昂貴,即使治療成效良好,癌友也常因為高額藥費而被迫放棄治療。

為了減少患者因為經濟因素無法獲得及時醫治,台灣癌症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 ,以幫助癌症家庭並兼顧健保永續。2024年行政院為強化國家癌症防治策略、落實健康台灣願景,正式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並以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施行。

曾自費百萬完成治療的癌友 Amanda 表示,若非當初有保險協助,她根本無力負擔數百萬元的免疫治療,可能選擇放棄治療,但一想到雙胞胎孩子的未來,便不知如何是好。「癌症新藥基金對病人而言是一場『及時雨』,能及時用藥,減輕家庭負擔,也替健保節省往後惡化後更多的醫療支出。」Amanda 感謝政府推動此基金,讓資源真正用在需要的癌友身上。

而實際受惠於基金的肺腺癌病友小蕭表示,半年多咳嗽、喉嚨發癢,原以為只是新冠後遺症,直到連呼吸都困難才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因不敢讓85歲高齡母親擔心,她努力維持工作,假裝日常如常。起初化療每次自費五千多元尚能負擔,但聽聞免疫治療一年藥費高達百萬時,一度覺得等同「宣判死刑」。所幸在醫師與個管師協助下,她於6月1日基金上路後成功申請,8月起展開免疫療程。「沒有基金,我醫不起,只能放棄。基金讓我安心治療,不用每天算錢過日子。」她感謝基金搬走「醫不起」的恐懼,也呼籲政府應將制度法制化,才能永續守護病友的希望。


圖/立法院劉建國委員表示,會持續推動《癌症防治法》修法,促使基金法制化,保障癌友用藥權益並減輕經濟壓力,提高新藥可近性。(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蔡麗娟副執行長指出,感謝賴總統以及衛福部傾聽病友的聲音,在資源有限、財務壓力極大之下,透過暫時性支付專款提升癌症新藥可近,幫助廣大的癌症家庭有更好的治療。而自政府宣布規劃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後,「病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藥什麼時候用得到?”」為了讓社會即時掌握進度、即時反應需求,基金會推出「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進度追蹤資訊平台」,公開藥證核發日、藥品審查通過日、給付生效日、總等待天數與支用規模、受惠人數。從這次的公開資訊可以看到,約有3千多個家庭受到幫助,平均每年減輕病友約117萬元的經濟負擔, 然而我們也看到因為癌藥基金元年的執行率偏低,因為流程建立需要時間,相信這只是暫時性的現象。尤其隨著越來越多藥品收載,未來支出必然大幅增加,如果政府僅維持50億的挹注,病友恐怕仍會面臨有藥等不到的困境。我們期盼政府能盡速補滿百億,並加速審查,才能真正落實賴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


圖/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全人照顧是健保核心,不僅涵蓋癌症,也包含傳染病、急診與罕病。癌症新藥基金雖有基金收支管理辦法作為執行依據,未來仍須提高法律位階,以確保制度穩固永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為使基金穩定,不再讓癌友被迫放棄治療,蔡麗娟副執行長呼籲,形塑永續癌症新藥基金的支持機制,提出三大方向:

1.賦予法律位階:現行以行政預算暫行運作,欠缺法源、缺乏長期穩定性因此基金會主張將癌症新藥基金明文納入《癌症防治法》,避免年度預算掣肘。目前也已獲得一百零六位立委連署支持。
2.確保財源永續:日前行政院編列預算僅再挹注50億元,與既定規劃及臨床需求有明顯距離,今年至10月1日已經收載11款新藥,明年整年支用預估將來到約40億,而明年僅再挹注50億元,此並未對齊賴總統政見,補足到百億以上,尤其癌症治療的需求逐步往早期治療與精準醫療邁進,「提早介入、延長存活」已成趨勢,代表藥品需求與人數都會上升。亦懇請健保署具體公布「未來兩年癌症新藥前瞻科技評估(Horizon Scanning)」給付優先順序、預估受益人數、年度財務影響與缺口,檢視預算是否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與臨床需求,並據以逐年調整規模。
3.強化病友參與:病友權益是癌症新藥基金制度的核心,擴大病友參與健康決策是國際趨勢。應建立病友參與制度,才能真正回應病友的治療需求,守護病友生命線。

長期與病團一起推動「癌症新藥基金」的劉建國委員表示,推動立法是「癌症新藥基金」永續的重中之重,自己也是在2023年第一個提出修正「癌症防治法」納入癌藥基金的委員。尤其賴清德總統提出「健康台灣」路線,包括提升健康投資、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擴大早期篩檢、發展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的核心目標,就是為了確保癌友能持續得到最適當的藥物治療,能更快用到有效新藥、減輕經濟負擔,而他也會持續推動立法工作,確保癌藥基金的永續與充足,才能支持每一個癌友及他們的家庭。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指出,癌症新藥基金已助逾三千家庭、每人年省117萬元,籲政府補滿百億、加速審查,並提出「法制化、財源永續、病友參與」三大方向,確保基金永續運作。(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填補健保空窗 給付無縫接軌!有賴健保、新藥基金、醫療科技評估協同運作

臺大藥學院沈麗娟教授表示,癌症新藥基金提升到「法律位階」不只能讓預算來源明確。另一方面,還能將癌藥基金的給付程序、時程、責任機關、行政規範完整明訂。

沈麗娟教授指出,未來新藥基金就像是幫健保「先行支付」,同時蒐集「真實世界證據(RWE)」,三年內須進行醫療科技再評估。一旦新藥經再評估後,證實符合成本效益且掌握明確財務衝擊,則可改由健保常規支付,形成制度上的無縫銜接。而若新藥未能證實所稱效益,則停止支付。

至於新藥如何成為新藥基金暫時性支付的對象呢?建議不妨由CHPTA(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科學性評估與建議,除了事先透過前瞻性評估,掌握兩到三年內潛在新治療項目,讓健保署能預先掌握即將上市的重要新藥;並結合醫療科技評估、了解成本效益之外,是否有優先排序等?也應明確界定。

同時,還要納入病友與臨床意見。最後,由健保署依據基金財務運作數據與評估結果,進行財務規劃與總額銜接。確保新藥供應平穩順利。避免臨時編預算、導致病人等待。以期順利有效填補健保空窗,減少病人錯過治療黃金期的遺憾。

台灣癌症基金會強調:基金上路是正確第一步,下一步是法制化+制度化協作。唯有讓病友在最需要的時刻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台灣才能真正打造永續的癌症醫療安全網。


圖/臺大藥學院沈麗娟教授強調,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可確保財源與制度,更能透過「先行支付」蒐集真實世界證據,三年內完成再評估,作為健保是否納入常規給付的重要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圖/ (大合照) 癌症新藥基金法制化記者會貴賓齊聚,籲政府加速推動,確保癌友即時用藥、減輕負擔。左起為蔡麗娟副執行長、劉建國立法委員、龐一鳴副署長、沈麗娟教授。(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