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

看到「魔神仔」出現?專家籲:小心是巴金森氏症作祟

看到「魔神仔」出現?專家籲:小心是巴金森氏症作祟#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1歲李老先生罹患巴金森氏症已經8年,並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但在罹患巴金森氏症第4年後,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隨後開始出現幻覺,就算停藥也無法改善。李老先生表示,自己每天都會看到臉部不清晰、會改變大小像霧氣一樣的鬼怪,這些幻覺每天都會在夜間出現,且很怕光線、聲音或揮動手勢。幻覺中的鬼怪有時幻覺會出現在背後,每當他轉身想去抓住時,就看不到它們。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恐懼,認為已經跟幻覺中的鬼怪熟識,也清楚它們不是真實的,但自己偶爾還是會跟它們說話,因為它們看起來很真實。巴金森氏症常見幻覺型態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的患者除了出現明顯的動作障礙之外,也常出現憂鬱症、知覺障礙及幻覺等各式精神症狀。常見的幻覺型態有:1. 輕微型幻覺或錯覺,25.5%:知覺到有人出現、動物經過或產生幻影錯覺。2. 具體型視幻覺,22.2%:患者通常會說是「看」到人或東西。 3. 聽幻覺,9.7%:如果出現幻聽,則聲音內容通常是中性的,不會像思覺失調患者所聽到的威脅性或批評性聲音。4. 少數患者也可能出現觸覺、嗅覺或味覺等幻覺。何應瑞指出,患者通常對於幻覺處之泰然,或是怕別人認為他們很瘋狂,所以多數不會主動告訴別人他有幻覺經驗。由此可見巴金森氏症的幻覺盛行率,可能比已知研究中所呈現數還要高很多。巴金森氏症的視幻覺特徵1. 栩栩如生的影像:具有色彩的且內容多樣化,通常是出現自己所認識的人、動物、建築物或物體的形象,但是也會有怪異或扭曲的影像。2. 出現時間以夜間居多:白天或晚上都可能出現視幻覺,但是主要是在夜間或照明較暗的地方出現。3. 可以區分幻覺和真實:如果出現視幻覺的時候,患者的其他感覺(或感官)是清楚的,那麼通常他們不會害怕,且他們可以洞察幻覺是不真實的。有少數患者會因為幻覺而出現焦慮或恐懼等偏執的幻覺行為,大多數患者在出現幻覺時依舊保有洞察力(insight),但如果患者出現失智症,則通常對幻覺內容沒有洞察力,並且常因幻覺而出現妄想。視幻覺是巴金森氏症者最常出現的精神症狀之一,根據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視幻覺的盛行率約為40%,通常是在患病10年後出現。患者有這6大特徵,可能出現視幻覺何應瑞說明,由於巴金森氏症會導致腦部神經系統持續退化,因此有出現幻覺的患者,其認知功能通常較低。年紀大且動作障礙症狀嚴重之患者,發展成失智症的風險是其他患者的10倍,而合併出現失智症的患者其中有70%出現視幻覺,但無失智症狀的患者僅有10%出現視幻覺。可能出現視幻覺之巴金森氏症患者,具有以下徵兆: 認知功能較差 患病較久 白天精神不濟 年紀較大 運動功能較差 憂鬱症狀較嚴重

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

顫抖、常跌倒?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中3項就需注意#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雙手不明原因出現顫抖、四肢無力、常常跌倒,要注意可能罹患難治癒的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一項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除了規律用藥,亦需要保持運動習慣、營養均衡、良好的睡眠品質。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哪裡不同?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指出,巴金森氏症3大症狀為動作慢、肌肉僵硬和放鬆時不自主顫抖,後期有三分之一會併發失智症。他分享,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雖同屬大腦神經退化疾病,但病因和表現的特徵不同:阿茲海默症與大腦顳葉中的神經纖維糾結,或類澱粉蛋白攻擊大腦皮質和負責記憶的海馬迴,最先的症狀是記憶缺損、個性改變並容易迷路,後期才會有動作障礙。但巴金森氏症中腦的基底核,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造成各種活動障礙,後期才會併發失智症。失智症有多種類型,醫師首要透過詢問詳細的病史,了解病患的失智類型,給予最合適的醫療處方。 巴金森氏症10大警訊 中3項需就醫診斷可留意自己或家人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出現以下特徵,有超過3項以上就要留意,可能為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需進一步至醫院診斷:1. 手在放鬆休息時會出現顫抖2. 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 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 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 步伐小、常跌倒6. 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 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 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 音調變小或沙啞10.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膽固醇指數影響失智機率邱百誼表示,近年失智人口不斷攀升,除了高齡化趨勢所致之外,根據研究發現,膽固醇過低也是原因之一。膽固醇是腦部與神經連結的主要成分,過低會傷害大腦,增加失智風險。因膽固醇為重要的脂質類分子,在身體中被用來保護細胞膜的強度及流動性,它也是每個細胞製造細胞膜所需要的原料;當陽光曬到皮膚,皮下的膽固醇會轉變成身體所需的維他命D。邱百誼強調,足夠的營養和維繫剛剛好的總膽固醇,可降低罹患失智的機會。雖然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與血管動脈硬化有關,但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太高或太低對身體都有不好的影響,建議總膽固醇指數維持在160~220;低密度膽固醇維持在80~140。老藥促腦神經新生 台灣研究獲專利依中山醫學大學教授何應瑞研究發現,一個已經在臨床上使用數十年的老藥——「頭孢曲松」,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並且獲得美國FDA及衛福部核准,在台大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醫師團隊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期待為這項疾病帶來治療曙光。

長輩睡著突然拳打腳踢?留意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長輩睡著突然拳打腳踢?留意是「巴金森氏症」前兆#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若家中長輩出現動作緩慢、走路小碎步、身體靜止時出現顫抖、臉部表情僵硬等動作症狀,可能需留意是否患有巴金森氏症!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郭怡真表示,巴金森氏症分為典型、非典型及次發性巴金森氏症,這三大類皆因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方式也有所差別。因此,早期診斷病因很重要,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嗅覺異常、焦慮或睡眠障礙  可能是神經退化前兆!其中,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因腦內黑質腦細胞快速退化,導致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引起的疾病,腦內缺乏多巴胺就會產生前述的動作症狀。郭怡真補充,其實在病人出現動作症狀之前,會先出現指標性非動作症狀,像是嗅覺異常、易焦慮或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疾病(如睡覺時突然拳打腳踢、大吼大叫等),這些都是神經逐漸退化的表現。 然而,許多中老年人會以為出現這些症狀只是年紀老了退化,因而延誤診斷時間。其實,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動作症狀後,腦內的多巴胺已經死亡約50~80%以上,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非動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根據病人需求調整藥物  搭配積極運動有效延緩病程談到巴金森氏症治療,目前能以藥物與手術治療,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根據病人年紀、病程及症狀來調整合適的藥物治療組合。若本身年紀較大,服用中藥物也多,就會建議搭配複方藥物,減少病人服藥的顆數,減輕服多顆藥的心理壓力。 此外,研究也證實,積極運動對延緩病程相當有幫助。郭怡真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的病人,「運動和復健」都需要持續執行,延緩神經的退化。若長期藥物治療,有些病人會因藥效吸收不穩定而無法有效控制症狀,就可考慮手術治療緩解症狀,維持正常生活。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一同對抗巴金森氏症!郭怡真常鼓勵病人和家屬,巴金森氏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癒,但目前有很多治療武器可以幫助病情獲得控制,維持及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她補充,病人在每次回診時,都會與個管師一同協助衛教及解釋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讓病人及家屬遇到副作用時都能放心,也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此外,她建議病人在服用藥物時盡量避免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可搭配維生素C泡水一同服用,增加藥物的吸收。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 寫字從左到右會愈寫愈小

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 寫字從左到右會愈寫愈小#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婦女吃力地攙扶先生來看診。她的先生前年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有吃神經內科的藥物,但今年以來,病情明顯變不好,不但身體僵硬、走路困難,而且做什麼都需要人幫忙;因為長期吃藥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藥物副作用,幻覺、噁心、全身不自主的肢體舞動,「不知道他到底認不認得我了!」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西元1817年,英國的巴金森(James Parkinson)醫師觀察到有些行動不方便、肢體不自主抖動的人,會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像是肌力減退、易跌倒、走路碎步、向前直衝等,後來這一類的疾病,就被命名為巴金森氏症。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 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後來的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是因為大腦的黑質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造成運動功能受影響,會出現肢體活動的障礙。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三種表現: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疾病初期,症狀不一定很明顯,但是仍有一些特定症狀可以觀察,包括像是肢體出現抖動、僵硬、遲緩症狀、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碰撞,而在寫字時,由左到右的字會愈寫愈小。另外,最常見幾乎都是從單側的手部開始,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抖動的相當厲害,抖動的樣子很像銀行櫃員以手指數鈔票一般,約每秒三到五下的抖動頻率。若把手伸直或是拿東西作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目前治療上,最多是使用左多巴的藥物,這是多巴胺的前驅物,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多巴胺,此藥物在多數患者身上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使用一段時間後,藥物療效會下降且需要增加劑量,因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神經細胞仍在不斷的退化死亡,藥物治療只能夠補充患者體內多巴胺濃度不足,無法抑制退化持續進行。    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是屬於「振掉」、「震顫」、「顫振」、「肝風」的範疇。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的「掉」就是搖動的意思,這個搖動的範圍覆蓋全身,直接就描述了相關的症狀。一般認為震顫多屬於肝風內動的臨床表現,肝腎陰精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腎氣是人體元氣的根本,腎氣虛是引起震顫的重要病理基礎,在《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陽氣者,若天雨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氣旺精足,震顫除矣。但是,巴金森氏症患者往往氣血陰陽俱虛,氣虛的臨床表現也很常見,如精神呆滯、身困乏力、流涎、納呆等症。明朝著名醫家孫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顫振門》中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這些理論提供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指引,不管是針灸、還是內服藥物,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祛痰化濕、活血化瘀、平肝熄風、補益心腎等,加上滋養肝腎、益氣養血的專門調理,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而且又沒有西藥的副作用。(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右肩常痠痛,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症狀未改善,直到骨科醫師發現林先生右手會抖,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林先生在神內門診時,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醫師仔細詢問後,陪診的林太太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醫師評估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林先生的肩膀緊繃痠痛和右手抖動的部分已改善許多。致病原因部分可能源自腸道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局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患者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患者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焦慮到處求診 恐造成藥物難以調整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病變退化的疾病,疾病產生的病理原因包含基因突變、遺傳、環境毒素和退化,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L-dopa),此藥物雖然沒有辦法阻止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預防患者出現失智症,但是依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可以減輕運動功能障礙,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改善巴金森式家庭的身心環境,學習運用社會資源,並教導巴金森氏症患者延緩疾病的運動技巧。 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崇文主治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病是一種會影響活動的腦部疾病,隨著時間病情會漸進式演進,目前40 歲以上人口,巴金森氏病的盛行行率約0.3%,70歲之後約有2-3%的人口罹患此病,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全世界估計有800萬名患者。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動作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大約30- 50%的患者在患病3- 5年內會合併出現失智症,80%的人在十年後會有失能的情形。目前沒有檢驗可以直接診斷,只能從神經科醫師根據症狀及對藥物療法的改善情形判斷,呼籲病患與家屬需要配合醫生診斷,才不致判斷錯誤或延誤治療期。用正面的思考 從日常起居調整在醫務社工及病友照顧組織中有豐富經驗的中山醫大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侯建州副教授指出,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是從「急性病的接受醫療」變成「慢性病的自主照護」,期待「有品質的老年生活」。隨著巴金森氏症靜止性顫抖、臉部表情僵硬、平衡失調的症狀出現,影響病人原有的社會角色,這時家人的支持與包容會相對重要。因此家人需一起從日常起居開始調整適應,用餐時調整速度陪伴患者緩慢用餐,更改衣服的穿法從頭套改為鈕釦或拉鍊,增加止滑墊與保持家中整潔等。用正面的思考角度,把疾病當成重新認識家人的機會、學習營養學等專業知識的機會,並且善用長照2.0日托、喘息服務、重大傷病卡等社會資源,才不會被負面情緒壓垮身心。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 助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弘光科大物理治療師呂麗華教授指出,儘管目前藥物治療能幫助病患在某些時間保持「正常」,不過如果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更能保持及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因巴金森氏症患者肌肉僵硬姿勢不良易駝背,並且平衡感不佳,所以常常會跌倒。為了使病患拾回身體自主權,日常需要藉由漸進式增幅的大動作,延展肌肉和軟組織,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和肌肉力量。平日可坐在有背靠的椅子上練習腹式深呼吸放鬆運動,緩慢伸展頭頸軀幹,並將手肘伸直、肩外旋展,延展胸腔肌肉。此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可以個別化練習肌耐力活動,幫助四肢及臉部肌肉放鬆,長期下來能樂觀掌握活動自主權,增加關節靈活度與心肺功能。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抑制神經死亡、2)增加神經新生、3)恢復神經正常活性。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巴金森氏症自發現到自今已被記載200年,目前雖然仍沒有藥物能直接根治巴金森氏症,延緩神經退化或幫助神經新生。但童綜合醫院正在進行針對此一疾病的臨床藥物實驗,期待將來能夠直接改善病情,幫助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避免此一疾病所衍伸的無奈和家庭悲劇。你須知道的延伸閱讀: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李小姐因壓力性頭痛至神經科就診,醫師問診後發現李小姐是長期睡不好造成,起因是先生在睡覺中會不自覺的手舞足蹈,常常踢到她以致長期下來睡眠不足而為頭痛所苦。安排先生也就醫診斷,原來是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作遂,經治療後夫妻才得以安心入睡!巴金森氏症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 但常被忽略巴金森氏症是腦部慢性退化疾病,致病機轉主要是因腦幹中黑質分泌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一般人印象中的巴金森氏症,是年長者身體僵硬、動作緩慢、雙手顫抖、面無表情、走路時身體前傾合併小碎步前進易跌倒,其實這只是巴金森氏症的外顯的運動障礙而已。台東馬偕神經科林慧琦醫師提醒民眾:其實巴金森氏症更大一部分是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常見的有:睡眠障礙、自律神經障礙、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全身的肌肉無法自我控制,且常出現生動但通常是不愉快、令人害怕的或恐怖的夢;例如與人爭吵、扭打、被人或動物追趕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大叫,影響枕邊人或造成自己跌倒受傷,嚴重至骨折、腦部出血等狀況。建議「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改善方式1)  作息正常2)  睡眠定量3)  睡前勿喝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飲料4)  避免睡前運動5)  可藉由看書、聽音樂幫助入睡6)  為避免受傷可睡在睡袋裡或鋪床墊睡於地上7)  移除床邊尖銳物品8)  於床週邊固定軟墊9)    單獨睡10) 至神經科就診接受藥物治療另一種易被一般人忽略的症狀是不寧腿,約有15-2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有四大症狀:莫名的腳不適或疼痛、不適感在靜止時更嚴重、動一動腿部後可緩和症狀、多發生於夜間會有間歇性的腿部抽動,常造成患者睡眠中斷,也影響睡眠品質。原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常因巴金森氏症、懷孕誘發;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則與長期洗腎、缺鐵性貧血、脊髓或周邊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相關。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者 10-20年後恐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約40%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10-20年後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需持續追蹤治療,以延緩巴金森氏症神經退化之產生。醫師呼籲,若枕邊人半夜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狀況,不要以為只是做惡夢而已,應儘早尋求醫療的診斷及治療。

巴金森氏症的預防與保健 專家來教你

巴金森氏症的預防與保健 專家來教你#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四肢顫抖僵直無力,導致運動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在疾病確診之後3- 5年內約有30- 50%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症,5- 7年可能導致患者完全失能,因此造成患者、家屬與社會很大的衝擊。藥物控制可減輕運動功能障礙 維持日常生活功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陳安芝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病變退化的疾病,疾病產生的病理原因包含基因突變、遺傳、環境毒素和退化,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L-dopa),此藥物雖然沒有辦法阻止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預防患者出現失智症,但是依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可以減輕運動功能障礙,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巴金森氏症患者日常應多做運動 訓練肌耐力有22年臨床經驗的弘光科大物理治療師呂麗華教授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肌肉僵硬動作緩慢,有顫抖現象導致平衡不佳無法立刻調整重心,常常會跌倒,日常保健可藉由漸進式增加運動幅度的大動作原則,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學習無痛練習,長期可增加關節靈活度、訓練肌耐力與心肺功能,預防及延緩退化,也可以讓患者安全地自主生活,保持平衡不再摔跤。醬菜、牛肉、奶製品及氣泡飲料 會加速巴金森氏症惡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指出,根據科學研究,醬菜、牛肉、奶製品及氣泡飲料都會加速巴金森氏症惡化,平日盡量多吃高纖蔬果、非油炸食品及魚類,才能延緩疾病退化之速度。另外要依據患者的吞嚥狀況,選擇將食物煮軟爛或打成泥狀;若是患者經常喝水嗆到,則需要考慮將液體或湯汁變得濃稠一些以增加阻力,可以購買食品增稠劑或以少量太白粉或地瓜粉使湯汁變稠,有利於吞嚥;在保健食品選擇上,建議詢問醫師必要性及可行性後再進行購買。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瑞金基金會董事何應瑞博士指出,患者的認知退化與憂鬱問題必須由生理、心理、社會等三個面向積極介入,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抑制神經死亡、2)增加神經新生、3)恢復神經正常活性。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何教授以其神經科學與藥物學的專業背景,採用頭孢曲松治療巴金森氏症,他的研究結果獲得許多國家授予專利,並且獲得美國FDA及我國食藥署核准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