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

一彎腰就骨折! 婦女五成以上有骨質疏鬆

一彎腰就骨折! 婦女五成以上有骨質疏鬆#類固醇

72歲的張阿嬤彎下腰欲提起一個水桶洗澡,只聽她「啊!」叫了一聲,僵住身子,久久不能挺直。張阿嬤的媳婦見狀趕緊送阿嬤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張阿嬤的第12胸椎骨折。經骨科陳振輝醫師解釋後,張阿嬤住院接受治療。陳振輝醫師說:「隨著高齡化的社會,因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根據統計,在六十五歲以上,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因骨質疏鬆症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八十五歲以後,則上升到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尤其都會婦女,六十五歲以上約50%在X光可看出骨質疏鬆。在台灣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手腕之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背痛與駝背。也有少數病患沒有明顯的疼痛,只覺得自己漸漸變矮小了。背痛的程度因人而異,輕者不影響日常之活動,嚴重者劇痛致不能坐或站,必須臥床休息。但有些病患即使躺著,症狀依然不能緩解。駝背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造成的一個結果。骨折最好發的部位是胸腰椎交界處,胸椎的骨折常見多節連續性。腰椎的骨折會造成腰駝,它的疼痛比胸椎更為明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分為保守療法及手術療法。當壓迫性骨折發生時,急性期應多臥床休息,使用對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加上非類固醇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使用特製的背架,可固定脊椎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以達到止痛的目的。至少需穿上三個月以確保骨折癒合。但長期的藥物治療容易造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腎臟疾病等,因疼痛而臥床時間太長會加速骨質流失而導致更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因此有些患者保守治療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外科治療分為:傳統手術:神經減壓手術或合併椎骨融合手術,手術時間長、癒合時間也長,病人若合併有嚴重的內科疾病不適合此種手術。新型的椎體成型術:包括灌骨水泥(骨漿)及植入鈦合金支架兩種。「灌漿」是局部麻醉,過程只要半個小時,是目前老年人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安全的手術。要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要有均衡的飲食,尤其鈣、維生素D、蛋白質的攝取,盡量避免喝酒及咖啡,負重運動可預防骨質疏鬆,如走路、游泳等,但要預防跌倒。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應避免搬重物,建議當物品超過3~5公斤時,老人家最好不要提,同時更要防止跌倒。如需舉物,先將雙腿分開,膝蓋彎曲,然後再蹲下,盡量將身體靠近物品。一旦發生了骨折,應找專業的醫師診治,以免病情惡化。

自體免疫疾病病童社交能力差?長期病痛缺乏自信?!

自體免疫疾病病童社交能力差?長期病痛缺乏自信?!#類固醇

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的小朋友,長期對抗病痛,過程相當辛苦,需要父母、社會的關懷、支持,來呵護這些小太陽的希望。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臨床上發現,病童容易因為長期的病痛而缺乏自信,台大醫院小兒部日前針對院內的該科病友家庭進行的深度訪談發現,在疾病接受妥善治療後,約半數認為病友的人際互動情形獲得改善,同時也更為積極樂觀。為鼓勵病童參與人群,與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及輝瑞大藥廠將共同於上週(8/1)舉辦「魔法森林互動劇場夏令營」,希望藉此能讓家長與病童在活動中,增進與學習人際互動。財團法人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學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伯倫教授表示,約有一成的家庭反映,孩童因為藥物副作用或疾病本身,造成病童明顯不適的情形,江伯倫教授說明,藥物的副作用,的確常成為患者中斷治療的原因,近期則有一個令人遺憾的臨床案例,一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患者,原本疾病控制情形良好,但因患者對藥物副作用存有疑慮,即自行停藥,採用從網路蒐集而來的民俗療法,病情復發後,不但未及時回診,患者本身及家屬也不願配合醫囑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的嚴重結果。JIA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中人數最多,因病友發病時期正值生長期,因此治療最重要的目標在於:「關節功能的維持」、「不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外觀」以及「不導致後遺症」三大重點。現行的治療藥物中,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為主,另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對於寡關節炎(oligoarthritis)有相當顯著的效果,而針對多發性關節炎(polyarthritis)及全身型關節炎(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常需要使用疾病修飾藥物(DMARDs),一般可提高到約70%-80%的控制率,如果上述的藥物治療效果均無達到治療目標,則可考慮進一步使用最新的生物製劑治療。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及治療效果,視使用劑量與病友而不盡相同,例如類固醇恐有造成小朋友骨骼結構提早密合的疑慮。楊曜旭主任指出,患者如果對於目前用藥有任何疑慮,應及時提出,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轉換藥物治療;目前藥物及血液檢測醫學發達,例如最新具突破性療效的生物製劑,抑制這些過多的細胞激素或不必要的抗體所造成的發炎反應,且具有療效精準、副作用低的特點,如患者接受傳統藥物治療發現耐受性不佳或副作用過高時,可經由專科醫師評估,申請健保給付採用anti-TNFα類生物製劑治療,可以讓病童有更妥善的治療。為瞭解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生長狀況,一項進行三年的追蹤報告中發現,在使用生物製製治療一年後,病友可因疾病得到控制,而使小朋友的骨質可得到改善。除了藥物治療外,另外在病童心理層面的部分,江伯倫教授與楊曜旭主任同時呼籲,家長面對幼年型自體免疫疾病的孩童時,除了與醫療院所積極配合外,還要多付出關懷與愛心,讓病童提升自信的正面力量。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

孩子愛眨眼,怎麼辦?#類固醇

文/新竹國泰醫院 陳祐瑲 眼科主治醫師Tina是個三歲半的可愛小女孩,爸爸說她這半年來一直眨眼,有時候甚至緊閉雙眼不願意張開,之前有醫師說是過敏引起的問題,但藥點了半年卻沒有好轉 …我好不容易請Tina小妹妹打開眼睛,發現的確有些許過敏性結膜炎,但程度並不嚴重,對照Tina爸爸手上一瓶瓶愈開愈重的類固醇藥水,我眉頭一皺,直覺: 「案情並不單純 …」我請Tina爸爸到診間外面休息一下,把燈光關暗,試著向她「溫情喊話」:「Tina,妳是不是有什麼事可以跟醫生叔叔說? 妳是不是有想念什麼人?」Tina遲疑了一會兒,這時突然淚水潰堤:「我想媽媽 … 我好久沒看到媽媽 … 我要媽媽 …」原來Tina的父母半年前離異,一個三歲女娃從此離開母親,可想而知其心裡有多麼痛苦。請Tina父親進來診間後,我說:「Tina的過敏結膜炎還算輕微,你可以把手上的藥都停了,我會另外開一瓶不含類固醇的抗組織胺藥水即可。不過,要解決她眨眼的問題,解藥…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婉轉地將Tina的心聲轉告給父親,他點點頭,答應要帶Tina見母親。以上情節由陳祐瑲醫師門診真人真事改寫因為幼兒不懂得表達心理,常會運用作鬼臉、聳肩、眨眼等方式釋放壓力,造成臨床上的困擾與誤解,如果家長與大人能多花點時間試著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相信愛眨眼的小寶貝心裡一定還有更多未知的祕密。陳祐瑲醫師的叮嚀:兒童過度眨眼是很常見的毛病,可以分成幾個原因:視覺原因: 因為近視、散光、視力疲勞造成的眨眼行為,適度休息與配鏡、用藥可能可以改善。眼刺激: 包括眼過敏、角結膜炎、乾眼症等問題,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可能可以改善。兒童心理: 孩子對外在環境壓力的潛移行為、嚴重者包括妥瑞氏症。可以透過與孩子的溝發找到心理的徵結所在。當然,還是得由眼科醫師做完檢查,才能分門別類,對症治療囉!

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消炎止痛劑,避免腸胃道出血的風險?

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消炎止痛劑,避免腸胃道出血的風險?#類固醇

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但其可能引起的腸胃道副作用卻是用藥時的一大隱憂。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最新一期發表的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骨關節炎患者服用傳統NSAID類藥物 diclofenac時,即使與胃酸抑制劑(俗稱胃藥)omeprazole合併使用,出現腸胃道副作用的比例仍比單獨服用celecoxib*來得高,尤其是腸道出血方面。最近刊登在刺胳針的一項跨國性大規模研究CONDOR試驗註一採雙盲隨機分組,將受試者分為單獨服用celecoxib組,以及服用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的diclofenac + omeprazole組。結果發現,diclofenac + omeprazole組的受試者,用藥期間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檢驗值出現顯著下降的人數達81人,而celecoxib組則僅20名;顯示服用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仍無法完全降低消化道傷害風險。這項研究共在全球32個國家進行,包括台灣在內,總計超過4,400名受試者參加。賴嘉君醫師解釋,研究中監測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主要是為了觀察下消化道的出血情形,配合內視鏡等相關檢查,可反映消化道黏膜的受損程度。傳統NSAID加上胃酸抑制劑,可以防止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這項研究也證實,兩組的確在上消化道的風險相差無幾。但從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顯著下降的人數比較卻可發現,兩組在小腸或大腸之出血風險具有顯著差異:celecoxib組出血風險明顯較低。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余光輝醫師表示,以往有關NSAID的腸胃道風險研究多藉由內視鏡檢查,確認患者有無胃潰瘍或出血等病兆,但這次採用綜合性研究指標,除了內視鏡外,也將與消化道出血相關的血紅素與血球容積比納入,可更周全的研判上、下消化道的黏膜傷害情形。余光輝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已知長期使用NSAID可能對上消化道造成傷害,包括胃與十二指腸,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出血等副作用也可能發生在下消化道(小腸及大腸),若患者出現血便,或是血紅素指數偏低,就得懷疑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余光輝醫師指出,服藥的劑量與時間的長短,會影響腸胃道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服藥時間最好儘可能縮短,只是不少關節炎病患必須長期服藥以緩解疼痛,因此,除非患者有嚴重心血管方面的病史,否則用藥仍以COX-2抑制劑為優先選擇,以降低腸胃道的風險。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因服用消炎止痛藥物而出血的比例從百分之一以下至百分之四不等,而服用COX-2抑制劑的發生比例則比傳統藥物要減少一半以上。CONDOR 試驗的主要成果,已於紐奧良舉辦的 2010 年消化疾病週公開說明,相關數據亦在羅馬舉行的 2010 年歐洲風濕病學大會發表。註一:Celecoxib vs. Omeprazole aNd Diclofenac for at-risk Osteoarthrit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註解:Celecoxib在台註冊商品名稱為CELEBREX 「希樂葆」,藥理分類為COX-2抑制劑,目前已獲得 120 個國家的上市許可。CELEBREX 經衛生署核准,用以紓解成人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兩歲以上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並可治療成人急性疼痛、原發性經痛,以及與常規用藥合併使用,減少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的腺瘤性大腸息肉數量。

你是「黴人家族」一員嗎?

你是「黴人家族」一員嗎?#類固醇

都是黴菌惹的禍!!這是民眾對灰指甲的認知,北醫附醫醫院皮膚科主任 李婉若解釋,灰指甲是一種長期慢性的黴菌感染,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感染的部位就像個黴菌倉庫,黴菌不但會感染身體其他部位,造成股癬、手癬等問題。對於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氣喘患者和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還可能因而造成身體廣泛性的感染。 此外李婉若說明,灰指甲很容易傳染給家人,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多人共同感染的「黴人家族」。黴菌是寄生在指甲內,只要甲屑掉落,就有可能將黴菌傳染給別人,統計也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家人也同時受到感染。其實,近年來對於灰指甲的治療已經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李婉若解釋目前的口服抗黴菌藥物,手指甲受感染者需服用六週,腳趾甲服用十二週,就有不錯的治癒率,但是等健康的指甲完全長出,仍需要六到九個月的時間,民眾須按時服藥,並耐心等待。李婉若也提醒民眾,口服抗黴菌藥有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機能障礙較常見,另外頭痛、疲倦感,也可能發生。此外,它由肝腎代謝,因此服用時最好先確認肝腎功能正常。除了口服藥物治療之外,非甲根侵犯型灰指甲的治療方式還可以透過抗甲癬油劑來治療,它就像塗指甲油一樣,將藥物塗在患部,一週使用一次,可保持一週不脫落,而達到殺死黴菌的效果,一樣有不錯的治療率。這種外用藥因為不經由肝腎代謝,適合肝腎功能不佳者,或是副作用較明顯的病人,和不願意服藥的患者,北醫附設醫院目前已經有引進此一最新劑型。李婉若再次強調,對於指甲保養,皮膚有黴菌感染,如香港手、香港腳時,就應治療,以免黴菌傳染到指甲,而一旦接受治療不宜隨意中斷,同時家人也有感染時,最好一起治療,才能根絕相互傳染。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類固醇

俗語說:「人未老,關節先老」,即便是機器,經年累月的使用也會有損壞的一天。尤其是越精密的機器,越容易磨損。人類的膝關節就是如此。膝關節是構成人體最精緻的部位之一。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張棋楨醫師表示,膝關節為大小腿骨骼交接處猶如齒輪,中間有富彈性的軟骨,其週邊附著支持關節活動的韌帶及肌腱,這些組織彼此巧妙配合,讓我們能站立、行走、蹲跪、跑步、跳高、上下樓梯。膝關節到承受身體多少重量呢?站立時,它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四倍;爬昇時為體重之七倍;跳躍時為實際體重之十五倍。舉例說明,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其膝關節在跳躍時,所承受的壓力為七百五十公斤。膝關節雖然是一部構造精良的機器,然而每天承受這樣巨大的負擔,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不斷磨損,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慢慢消失,若再加上過胖的體重及不適當的運動,任憑怎麼樣耐用的機器也會有運轉失靈發生障礙的一天。根據醫學統計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超過五十歲的人發生率為二十~三十%,到了七、八十歲可高達七成左右。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廖學聰醫師指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原因如下: (一)老化;(二)關節有外傷;(三)因新陳代謝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四)關節有細菌感染等疾病,在治癒後,容易退化;(五)體重過重者;(六)先天性關節結構不良。 一般來說,病人會抱怨膝蓋疼痛,不能蹲跪,無法久站,上下樓梯困難,坐久了就站不起來,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感覺,逐漸地關節腫脹連移動走路都會痛,甚致關節變形,當天氣變冷或潮溼時會加重關節症狀,故常被稱為退化性的「風濕」猶如氣象台一樣。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一) 膝關節疼痛併以下任一點区年齡大於40歲参晨間僵硬小於30分鐘哑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二) 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符合(一)及(二)即可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張棋楨醫師指出,大多數人習慣地相信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一部分,它的病程沒辦法被遏止或改善。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近年來國外知名的風濕期刊研究報告支持,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可供患者選擇:(一)藥物治療方面:第一類-改善症狀的藥:最近新型的非類固醇止痛抗發炎藥物(CO-2抑制劑)能減輕關節發炎疼痛,且避免腸胃的副作用及腎毒性,有別於傳統的止痛藥,可降低病人對止痛藥的害怕與疑慮。第二類-修飾關節構造的藥:意味著這些藥物是真正在治療關節軟骨組織構造,不只是減輕關節疼痛發炎而 已。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和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是屬於此類藥物。1. 葡萄醣胺(glucosamine)及軟骨素(chondroitin):這二種物質為天然的營養劑(有軟骨保護劑之稱),是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 (軟骨成份)所必需之原料,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恢復退化及修補損傷軟骨細胞的功能。廖學聰醫師說,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後之分佈情形亦經證實能被膝關節軟骨快速地吸收,同時具有緩和的抗發炎作用。所以早期診斷並服用此類藥物是積極的方法之一。健保有給付此藥但規定適用於六十歲以上的病人,且一年內只可使用六個月。 2.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有關節潤滑劑之稱)本身即為關節軟骨組織的一部分,也是關節液的成份,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保護潤滑關節及降低發炎反應,現在已有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製劑(如Artzd、Synvisc、Hyalgan等)在各個國家使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關節退化嚴重(X光分類為第四級)則治療效果不佳。玻尿酸僅適用於膝關節退化,標準的療程為每週注射一次,要連續五週,至於是否能治療其它的退化關節如髖、肩等,有小型的研究報告然未有結論。(二)復健治療:病人應儘量避免蹲、跪、跑、跳、爬或上下樓梯。必要時可使用拐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張棋楨醫師鼓勵病人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加強大腿肌力;其他還包括熱療、電療、短波等。 (三)手術治療:當關節嚴重退化軟骨磨損殆盡變形時可用切骨術、清創術或人工關節置換來恢復關節功能。廖學聰醫師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遠景通常是良好的,雖然病程是長期慢性地,經由藥物治療、適度運動、關節保養及復健便能獲得控制不會再惡化,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或畸形的現象。就現在而言能改善或治療關節退化的藥物不斷地在研發上市,再加上先進的人工關節替代手術,已提供了無窮希望及提昇生活品質的保障。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千萬不可氣餒。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

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 脫臼機率低#類固醇

當髖關節受到酗酒或類固醇影響,造成缺血性壞死,或因為先天發育不全,造成關節提早磨損,使的年輕人就有關節炎而造成行動困難。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已經是常規手術,但因為年輕人活動力大,植入人工關節多年後,磨損仍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任陳弘毅表示,因為年齡老化造成退化關節炎,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時,手術中主要問題與骨質疏鬆以及骨頭形狀比較有關係,如何植入一個合乎病人大腿骨粗細的人工髖關節,在現代骨科技術已經不是大問題。因為病人比較年長,活動力較弱,傳統金屬頭對PE塑膠碗摩擦係數雖然比人類自身軟骨對軟骨摩擦大,也比較沒有關係。但是如果同樣材質用在仍然需要大量活動的年輕人身上,就可能在十多年後出現磨耗,而造成必須重新翻修再置換問題。陳弘毅指出,人體不是機器,第一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若是只有十多年,第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常常只有第一次的一半,第三次則更少。因此除非是固定不良或是感染造成不得已必須翻修再置換以外,植入人工關節所使用材質,在不斷研究改進中都已盡量減少摩擦係數,以追求使用壽命更長為目標。目前醫療市場上所使用的人工髖關節摩擦係數最低有兩種:第一種是精密陶瓷頭對陶瓷碗,第二種則是精工磨成的金屬頭對金屬碗。兩者摩擦係數相差不大,都比人類自己原有軟骨頭對軟骨碗摩擦係數要低近十倍,也因此可使用年限大幅增加,兩項產品各有千秋,難分軒輊。陳弘毅說,人工髖關節有第三種選擇。人類髖關節是一個球在碗中旋轉的關節,因此目前標準人工髖關節基本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份:大腿骨部份有卡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以及放在莖上的頭,骨盆部份有固定在髖臼的金屬碗以及卡在金屬碗中負責接觸面的塑膠碗,由頭在塑膠碗中旋轉達到活動目的。主要關鍵是為了植入股骨髓腔中間的金屬莖,一定要把原有股骨頸切除,才有辦法做到。對股骨頸沒有任何破壞的人而言,切除股骨頸雖然是不得已方式,但終究是一種不必要傷害,也因此英國人發明表面置換人工髖關節,提供第三種選項。陳弘毅說,所謂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設計構想出發點,就是在不要切除股骨頸,因為關節破壞都只有在軟骨表面。所以置換時可以只把壞掉表面磨除,再換上人工製作關節表面即可。以前因為工業技術較差,這個目標不容易達到,現在技術改進,已經可以完成。近來國內已經引入,雖然因為技術較為困難,醫療市場上並不常見。陳弘毅強調,陽明醫院骨科在十多年前已經為多位年輕病患植入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歷經多年追蹤,成效良好。人工髖關節的破壞,常常造成病人生活大破壞,置換後宛如新生。但是因為人工髖關節金屬頭或陶瓷頭一般都比較小,脫臼機率較高,病人關節活動角度因此受限,比如不能坐在太低椅子上…等,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因為金屬頭大小跟原有關節大小相同,脫臼機率大幅下降,因此病人活動幾乎完全不受限。目前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為了使病患能有更多選擇,不論傳統人工髖關節、陶瓷髖關節、精密金屬頭髖關節、或是表面置換的人工髖關節,一應俱全,配合病人病情狀況,可說是病患最大福音。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

胃藥不捍”胃” 吃藥觀念要正確#類固醇

多數人認為西藥會傷胃,服藥時需配胃藥來保護,這是錯誤觀念或習慣。大部分制酸劑都是指示用藥,亦即有足夠安全性,民眾大多可以自行在藥局或藥房購買服用。但制酸劑仍是一種「藥」,如果長期拿來「配藥」吃,還是有副作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藥劑科主任王淑孟說,少數會傷胃藥品如阿斯匹靈、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消炎劑等,但也不是所有服用這些藥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往往需長期服藥或患者本身原來就有胃部不適症狀,醫師才會斟酌情況開些胃藥或隨餐點服藥以降低刺激性,原則上能不吃就不要吃。王淑孟表示,胃藥包括有制酸劑、潰瘍癒合劑、抑制胃酸分泌製劑與抗胃部痙攣劑等等。一般所稱胃藥多是指制酸劑,劑型可分為胃乳、胃散、嚼片等三種型態,因劑型不同,吸收速度也有不同。其中以胃乳吸收速度最快,嚼片則最慢。注意胃乳服用前最好先搖勻,避免懸浮液因靜置,造成上下濃度不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胃藥包含的成份不同,有鋁鹽、鎂鹽、鈣鹽或鋁鎂混合製劑等,如胃酸過多而導致胃部不適或疼痛時。其可中和胃酸而緩解不適症狀,一般而言,制酸劑算是安全性高藥品,但若長期、高劑量服用或併服其他藥品時,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王淑孟說,胃酸是體內殺滅細菌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胃藥,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則可能因胃酸過低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另外,即使是胃藥也可能對人體引起不良反應,如鎂鹽會產生緩瀉作用、鋁鹽易產生便秘現象。胃藥也會與一些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如會影響某些藥品吸收,也會使某些腸溶錠提早在胃分解而失去作用等等。王淑孟提醒,如遵醫囑確實需要服用胃藥時,最好先服胃藥,約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服用其他藥品,另外,胃藥制酸劑一般體積較大,不苦,具芳香味,千萬不可勉強吞服,應將胃藥咬碎,才有助於迅速在胃部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某些藥品對胃產生刺激性傷害。在服藥期間若有明顯因服藥而引起的胃部不適時,應請教醫師或藥師。另外如就診1位醫師以上時,要注意胃藥是否重覆開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