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吃東西趕走壞心情?研究:無效且更胖

吃東西趕走壞心情?研究:無效且更胖#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出現壓力、心情不好等負面情緒時,想藉由大吃大喝來宣洩情緒,而這種情緒化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更會造成體重暴增!所謂「升壓食物」吃越多反而心情更憂鬱,包括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以及酒精、咖啡因飲料。根據一篇2019年3月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紓壓,進而導致肥胖的現象。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學者進行,以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為對象,透過調查問卷,瞭解參與者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參與者的社會經濟指標(收入、教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的增加與情緒化飲食和肥胖風險亦有高度關連。該研究者認為,社會經濟差異會影響到肥胖的原因通常是:相較於更富裕的社區,在較貧困的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其造成健康上的不平等,主要是低社經地位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相較於高社經地位者來的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發現也與此現象相呼應。他呼籲,政府應努力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進而避免肥胖風險,以降低健康不平等帶來的衝擊。高糖高脂飲食 導致抑鬱、情緒不穩定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負面情緒雪上加霜,喝含糖飲料、甜點、餅乾使工作效率更差,疲倦感高出2.3倍、注意力不集中感高出1.9倍。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可以改善菌叢、助腸道健康、提高血糖穩定度及補充維生素C。血糖波動越大,越容易表現更高比例的負面情緒;相反,膳食纖維有助減緩糖分吸收,從而控制血糖上升速度,穩定血糖,抵抗負能量來襲。情緒化飲食徒增懊惱 應理性思考入口的熱量臨床發現,有許多憂鬱症患者合併飲食疾患,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過不了多久很容易被懊惱情緒所取代,要避免這種情況,倒不用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滿足自己空虛或排解壓力的過程後,提醒自己有這麼一次理性去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也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例如吃一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平日的換算,即使於情緒失控時,短時間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要運動多久,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她同時提醒,不單是低社經地位者,環境富裕的人也要注意,因為「無聊」、「無所事事」也容易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增加肥胖風險。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

研究:年輕時耳鳴 增未來患腦瘤率#研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當心未來腦瘤易上身!臺灣團隊以臺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追蹤12年後發現,年輕耳鳴患者未來罹患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族群的1.65倍,罹患惡性腫瘤的機會則是1.66倍。研究發現 耳鳴患者罹惡性腦瘤率增1.66倍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黃俊豪表示,許多耳鳴的民眾最怕腦子裡長腦瘤,為了探討耳鳴者得腦瘤的比例是否真的較高,與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副院長、研究員辜美安共同研究。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針對20至50歲的年輕人與中年人,選取15819位耳鳴患者,4倍沒有耳鳴的人數對照組63276人,並校正年齡、性別、11種慢性疾病等因子後,從2000年追蹤到2012年,發現這些耳鳴患者,未來產生良性腦瘤的機會,是沒有耳鳴這群人的1.65倍,罹患惡性腦瘤的機會則增加1.66倍。耳鳴雖是腦瘤危險因子之一 但發生率並不太高黃俊豪主任說明,50歲以上的成年人,因聽力退化造成耳鳴很常見,跟腦瘤關係比較低,但是年輕人鮮少聽力退化,一旦發生耳鳴,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早期徵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身體缺氧等情況,會增加惡性腦癌機率,也有其他研究者報告指出,頭部外傷、癲癇、抽煙、喝酒、常聽手機、電磁波等,也會增加腦癌機會。本次研究發現,耳鳴也是腦瘤的危險因子之一,雖然如此,民眾不用過度恐慌,因為腦瘤的發生率不太高。根據黃俊豪主任的研究顯示,2001年至2012年期間,臺灣地區大於20歲的民眾,聽神經瘤的年發生率大約是每10萬人約2.66人得病,換算全國2300萬人,一年約有611名新發個案,女性發生率比男性稍高。耳鳴超過1週 最好就醫檢查耳鳴是一個複雜的疾病,症狀非常多樣化,需透過詳細問診,加上一些耳科、聽力學、平衡功能、影像學等檢查,醫師才能找到病患耳鳴的確切病因,並給予適當治療。黃俊豪主任提醒,有耳鳴的民眾不必太過恐慌,然而,無論是哪一種耳鳴聲,若是超過1周以上沒好,最好到醫院仔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另外,針對慢性神經性耳鳴,可考慮進行整合性的耳鳴舒緩治療,約近7成耳鳴病患明顯感覺耳鳴困擾大幅下降。呼籲民眾發生耳鳴時,不要聽信誇大不實的治療,以免受騙上當。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

難治乳癌新突破!TKT抑制劑併化療#研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6年國人死因統計,乳癌持續蟬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科技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支持研究團隊,突破性發現為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TKT調控代謝平衡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暨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王陸海院士及曾建偉博士研究團隊,與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張金堅教授及郭文宏醫師合作,在科技部與國衛院長期共同支持下,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調控葡萄糖糖解代謝與有氧呼吸代謝的動態平衡,會影響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與轉移能力。此突破性發現為乳癌治療,特別是目前最難治療的三陰性乳癌(TNBC),提供新策略方向。癌細胞對能量的快速需求 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新陳代謝變異是促進癌症進展的重要因素。正常細胞代謝,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透過2種代謝途徑產生能量,絕大部分(80%)透過粒腺體的有氧呼吸途徑,只有一小部分透過無氧的葡萄糖糖解代謝產生能量。癌細胞正好相反,由於對能量的快速需求,癌細胞使葡萄糖代謝機制重塑,葡萄糖糖解代謝的途徑比例增加到85%,只有5%左右透過粒線體的有氧呼吸途徑。這種現象被稱作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這種葡萄糖代謝現象,幾乎存在於所有腫瘤細胞,而癌細胞也成癮於這種快速產生能源的糖解代謝途徑。減少TKT或添加α-KG到癌細胞 抑制乳癌細胞生長和侵襲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生長相關因子轉酮醇酶(TKT)隨著腫瘤生長而增加,在乳癌病人有顯著表現,特別是三陰性乳癌病人中表現最高。研究團隊利用小型核醣核酸干擾片段(siRNA)方法減少TKT表現後,發現相關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在癌細胞裡被提升。進一步研究發現,減少TKT或添加其代謝物α-KG到癌細胞後,可抑制乳癌細胞的葡萄糖糖解代謝途徑,增加有氧呼吸代謝途徑。讓乳癌細胞的葡萄糖代謝狀態趨向於正常細胞,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和侵襲能力。進一步利用三陰性乳癌細胞在老鼠致癌模型,證實抑制癌細胞的TKT或注射α-KG到帶有腫瘤的老鼠,可有效的抑制乳癌的生長以及淋巴腺和肺部的轉移。TKT的抑制劑結合化療藥物 加強抑制癌細胞生長基於上述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TKT的抑制劑oxythiamine和目前乳癌(特別是三陰性乳癌)臨床治療的第一線化療藥物doxorubicin及docetaxel結合使用在體外及老鼠模型,測試抑制癌細胞的效果。發現oxythiamine單獨使用可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生長和轉移,尤其是和上述化療藥物結合使用,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王陸海院士研究團隊證實,降低轉酮醇酶(TKT)或添加抑癌代謝物α-酮戊二酸(α-KG)後,可讓乳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趨向正常細胞,透過粒線體進行有氧呼吸的正常葡萄糖代謝運作,減緩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增強葡萄糖的攝取和糖解代謝途徑幾乎是所有腫瘤細胞成癮的偏好,此研究發現的抗癌策略,不僅可應用於乳癌治療,更可望應用在乳癌外的其他癌症。

研究:按摩促進寶寶發育 增肌肉協調性

研究:按摩促進寶寶發育 增肌肉協調性#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尋求撫慰是人的本能,透過肌膚相觸,人們得以傳遞溫暖親愛。早在胚胎時期,觸覺便是發展最快的神經系統,當嬰兒出生後,更需藉著豐富的感官刺激讓身心發育成長。嬰兒按摩能促進寶寶發育 增加肌肉、關節的協調性近40年來,撫觸對嬰兒的幫助已逐漸被肯定,研究顯示,嬰兒按摩能促進寶寶發育,增加肌肉、關節的協調性。常被撫觸的寶寶較少生病、哭鬧,睡眠穩定,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功能較佳。此外,嬰兒按摩還能緩解疼痛及不適。撫觸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親子間正向的肢體接觸,讓孩子自覺被愛、被重視,強化自信及自尊,父母也可以在溫柔的親子撫觸互動中學習溝通技巧,敏感地理解與支持寶寶的身心需要。這種覺察能讓爸媽掌握孩子的狀況,了解自己的獨特寶寶,進而建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做好父母的角色。研究也發現,這種互動能讓父母放鬆而樂在其中,變得更慈愛、親切,以正面的態度處理問題。• 該如何為寶寶按摩?• 對初次按摩的敏感寶寶,一定要慢慢來。採用好用又適合寶寶當下需要的手法,可以滿足寶寶,有效調節他們的神經系統並安定身心。• 較大寶寶的按摩準備(4個月大以上):在寶寶能放鬆的時間做按摩,例如洗澡後或清醒、心情愉快時。選一個乾淨清爽的地方,將毯子或大毛巾鋪在地上,讓寶寶舒服地躺著。靜下心、不要掛念其他瑣事,可以放輕柔的音樂,專心準備按摩。穿著寬鬆的衣服,拿掉戒指,剪短指甲、洗淨雙手,摩擦掌心溫暖,滴數滴按摩油潤滑雙手。建議選用天然的植物按摩油,如杏仁油、葡萄籽油,易於吸收且能防止皮膚乾燥。記得深呼吸 用緩慢、有韻律的節奏進行開始動作前先告訴寶寶,按摩時則要注意寶寶的反應,不要勉強。在按摩的過程中,記得深呼吸,用緩慢、有韻律的節奏進行。你可以讓按摩成為寶寶每天或每星期的固定行事,但要慢慢來,剛開始只按摩少數部位,每個部位可隨著寶寶喜好的程度,逐漸增加時間和次數。記住,不是所有手法全都得一次做完,也不要硬幫寶寶按摩,這樣會讓寶寶感覺到壓力,比沒幫孩子按摩更糟。• 依寶寶反應 調整力道和時間/環境的光線、聲音、氣味及溫度,都要適合寶寶,例如為了避免寶寶著涼,必須在溫暖舒適的密閉空間做按摩,室溫約28 ~30℃,以穿薄衣仍覺得熱為準。秋冬時需開暖氣及除濕機。並將外界干擾減到最低,關掉電視,暫時不接電話。• 按對穴位,養出健康孩子/嘗試選擇依寶寶能接受撫按的身體部位來開始,有可能是腿部、背部等,再逐步慢慢增加其他身體部位的按摩。隨著寶寶可接受的部位逐步開放,父母一樣能按摩到寶寶的全身。按摩關節時要特別小心。按摩的過程中,試著保持一手不離開嬰兒的身體。不要在吃飽時按摩,稍等半小時後再做。力量要給得剛剛好是寶寶要的,溫柔而均勻。父母要學著辨認出寶寶被撫觸與按摩的接受與喜好程度,有彈性地調整力道。過程中隨時補充按摩油,但臉部則不需塗抹。寶寶發燒、身體不適時不要按摩。以寶寶的信任與反應做為引導,親子間的肌膚之親,就能建立在真正互信互愛的基礎上。(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常頭暈目眩 動脈阻塞機高1.12倍

常頭暈目眩 動脈阻塞機高1.12倍#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走出戶外就頭暈可別以為是中暑,許多病患常有眩暈、耳鳴等問題,這些症狀多是源於內耳或腦感微血管循環不佳,根據以往研究顯示,經常發作的患者要小心周邊動脈阻塞,未來發生恐增加中風機會!眩暈症病人有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高1.12倍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以臺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探討以前是否有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長期追蹤10年後,發現有眩暈發作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眩暈症人的1.12倍。天氣變冷時,病患眩暈、耳鳴、突發性耳聾等問題更為明顯。黃俊豪醫師從臺灣健保資料庫中,追蹤2006到2010年間被診斷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5340位患者,發現有眩暈的病人,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是沒有眩暈者的1.12倍,其中女性較高,是1.15倍,而眩暈的男性未來得到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機會並不會顯著上升。有眩暈的人避免吃巧克力、起司、咖啡黃俊豪主任表示,眩暈症狀大多是內耳微血管循環不佳引起,當眩暈發作表示人體的微血管已經出了問題,慢慢人體內的中大型血管也會開始出問題。雖然耳鳴或突發性耳聾,也常是內耳的耳蝸微血管循環不佳所引起。太累、壓力大、睡不好、免疫力下降等也容易產生疾病,黃俊豪醫師呼籲,眩暈與後腦及內耳循環不好相關,所以有眩暈的人要小心,最好找專科醫師積極治療,才能避免未來發生中風、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危害。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吃巧克力、起司、咖啡。

研究:聽音樂治憂鬱 唱出來更舒壓

研究:聽音樂治憂鬱 唱出來更舒壓#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心情不好就聽首歌吧!音樂治療有助改善憂鬱症狀,至少能維持短期的效果。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以79位18~50歲被診斷有憂鬱症者為對象,隨機分配至常規治療組及常規治療合併音樂治療組,研究進行三個月,結果發現,接受合併治療的受試者在憂鬱緩解、焦慮症狀緩解以及一般功能改善,分數上皆高於常規治療組,且其參與治療的出席率較高。增加免疫球蛋白A 降低焦慮恐懼另一篇發表於國內《科學發展》期刊的相關研究指出,聆聽和歌唱可增加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並產生催產素以減低焦慮與恐懼。西方許多研究也指出古典音樂可舒緩情緒,其獨特的療癒性,對憂鬱患者很有效。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韓德彥表示,一般民眾除了聽古典音樂,其實藉由流行音樂亦可達到紓解情緒的效果,他建議民眾平日多收藏自己喜歡的歌曲、不斷學習新曲拓展歌單,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即可選擇合適的歌曲來抒發情緒。他表示通常正向歌詞與優美旋律可以讓人心情變好,而透過憂傷小調、與聽者產生共鳴的歌曲,也能紓解內心深處的傷痛。音樂有撫慰、轉移注意力之效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中的劇情發展其實很容易隨著音樂起伏,一部恐怖片如果少了片中音樂,驚悚的程度可能降低;歡慶的場合如果配上沉重的音樂,被慶祝的事情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快餐店會放些快節奏的音樂讓翻桌率增加、唱軍歌壯膽或鼓舞士氣,都是音樂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顯示,「聽音樂」為青少年、大專生以及上班族,最愛的紓壓方式之一,聆聽和唱歌都會增加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並產生催產素,這就是音樂在人體的作用,因為催產素有廣泛的影響力,包括增進人際互信、母子間的依附行為及許多情感的連結,而且反覆聽音樂除了原有的音樂療效,撫慰失落及悲傷的人,也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法。如果個性害羞,在大眾面前唱歌紓壓有難度,可以找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像是家中、洗澡時、騎腳踏車時等。建議心情不好時不妨聽個音樂、哼唱首歌吧。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

課業壓力大!研究:體能活動減少焦慮感#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學測已經放榜一段時間,全國12萬9千多名考生接獲成績,幾家歡樂幾家愁。從準備到考完,學生們經歷的情緒如同坐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嚴重者甚至有焦慮不安、肚子痛、頭痛或睡不好等身心狀況。接踵而來還有4月的統測、7月的指考,台灣學生不得不面對這種「考世」的現實,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指出,課業問題為台灣學生最大壓力源之一。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 還能提升學習力根據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建議,體能活動能夠減少焦慮感,有助建立面對壓力的能力。而另一項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也指出,久坐的孩子面對壓力情境時,比活動量大的孩子分泌更多可體松(cortisol)。研究者將252名8歲的兒童依照活動量分為活躍、中度、久坐三總類別,給予他們做數學和說故事等任務。結果發現,活躍組的可體松水平在執行任務時改變不大;久坐組則明顯增加。這顯示精神和體能活動量有關,透過運動調節壓力荷爾蒙對壓力源的反應,能讓心理更健康,進而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規律作息及運動 從容面對考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表示,臺灣多數學生面對考試,總會為自己設立特定目標,而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他建議學生,可試著將大考當作人生中的一個考驗,而非「唯一」的考驗,在考試準備時除訂定讀書計畫,更要維持平常的休閒生活,同時與周遭的親人、師長、朋友分享心情,避免讓考試壓力成為心理上的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準備大考的情緒就如同跑馬拉松,除了平日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與均衡飲食外,可透過與自己的比較,增加快樂經驗,例如完成讀書進度就給自己鼓勵、與自己前一次的成績做比較、讀一小時或完成一個段落複習,就聽首喜歡的音樂或看部影片等,但需避免像是大吃大喝、夜遊、電玩等刺激活動,造成情緒過度起伏。逾8成學生 運動後心情更好從董氏基金會歷年調查中發現,因情緒不佳而去運動的學生中,有82.2%認為運動過後心情會變好。葉雅馨建議同學們,可多從事慢跑、快走、定點伸展操、跳繩等,自我易掌握時間的運動,甚至養成習慣,透過規律作息與運動,讓好情緒如同跑馬拉松般持續,以面對大考壓力及降低焦慮感。

研究:飲用雞精助代謝、血循 大腦更年輕

研究:飲用雞精助代謝、血循 大腦更年輕#研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抗老」話題蔚為風潮,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腦」也需要抗老!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上周末舉辦「老化健康照顧國際研討會」,來自新加坡的營養保健博士曾暉發表以雞精進行的臨床實驗,發現飲用雞精不只能增強體力,還可幫助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延緩大腦老化。雞精提升專注力、記憶 還能控制血糖大腦也會老化!腦部密集運作時會產生許多代謝廢物,長期下來,會妨礙腦神經訊息傳導,出現像是容易忘東忘西等老化現象。實驗顯示長期飲用雞精者,透過儀器測量發現其大腦的運作較為活躍,老化的現象明顯較未飲用者慢。曾暉說明,這是因為雞精在科學化的製程中經過高溫高壓蒸煮超過10小時,將雞隻的營養成分,分解成小分子胺基酸及各種活性胜肽,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恢並調節壓力荷爾蒙,因此能夠活化腦部,提升專注力、決策力、與記憶力等,延緩老化。 除了延緩大腦老化,雞精對於人體的功效,也可發揮於血糖控制上。曾暉指出,現代人普遍都有工作壓力、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等問題,一項2015最新的人體試驗發現,「吃白飯」與「吃白飯搭配飲用雞精」者,前者的血糖會在飲食後迅速提升,但後者卻較為緩和,可見飲用雞精有助於增進胰島素分泌,幫助調節血糖,進而預防糖尿病,避免身體老化。 正常作息+充足睡眠 適當補充保健品曾暉呼籲,無論是身體或是大腦,都應提早做好抗老化管理,民眾應配合正常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搭配適當的運動與飲食,另外可根據需求適時補充經過科學實證的保健食品,如雞精,有效延緩腦部與生理的老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