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

惡露的多寡 可了解媽媽產後恢復狀況的進度

惡露的多寡 可了解媽媽產後恢復狀況的進度#生產

文/媽咪窩雜誌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吳憲銘台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 陳琇麗產後沈浸在迎接新生兒喜悅的同時,對於自己身體的復原狀況也輕忽不得,觀察惡露,就是瞭解自己身體復原狀況的最佳指標。產後媽咪的陰道會流出類似經期的血,但量稍微多一點,這就是所謂的「惡露」。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憲銘表示,寶寶出生後,胎盤也會立即娩出子宮外,但子宮內膜的碎片、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部分的胎盤組織等,會在產後數天內慢慢脫落,並且經由陰道流出體外,因而產生惡露。惡露的顏色、量會隨著產後時間的長短而有所變化。台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陳琇麗指出,產後24小時內,惡露量最多,大約1個小時就需更換1次棉墊,每次更換棉墊時,不妨觀察一下惡露量,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量大概占棉墊三分之一的面積。反之,若1小時內更換2~3次的棉墊,甚至次數更多,且棉墊全濕,即代表惡露量過多,可能有產後大出血的危險。產後1~3天子宮所排出的惡露,主要的成分是血液及少部分的黏液,這些黏液的來源,主要是胎盤著床的位置上一些殘留的組織所組成,也可能帶有一些殘留的胎膜或胎盤的碎片,其顏色呈鮮紅色,稱為「鮮紅惡露」。產後5~7天惡露量會逐漸變少,顏色變成粉紅色,或是帶有血絲的分泌物,稱為「漿液性惡露」;到了產後7~14天左右,惡露已經慢慢變為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吳憲銘醫師表示,惡露持續的時間,會依每個產婦體質而定,多數的產婦於產後1~2週後惡露會慢慢的消失,有些產婦的惡露則可能會持續約4~6週左右。至於自然產跟剖腹產的惡露是否有差異呢?吳憲銘醫師指出,通常自然產產婦的惡露是自行排出,因此惡露量比較多;剖腹產產婦因醫師會在寶寶娩出時,一併將子宮內的血塊、胎盤、胎膜等清除乾淨,惡露量比自然產產婦要來得少。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剖腹產產婦在產後10~14天左右,惡露量可能會突然變多,這是因手術後子宮傷口的血塊在此時才溶解,只要沒有合併其他異常症狀,就毋須擔憂。延伸閱讀「產後各階段惡露變化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67

待產階段的身體變化 妳了解多少?

待產階段的身體變化 妳了解多少?#生產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余靜雯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蘇鴻文      馬偕醫院婦產科門診護理師 陳碧雲越接近生產的時刻,準媽咪越擔心:「我什麼時候會生呢?」、「該怎麼判斷我要生了呢?」…,其實當寶寶要誕生之前,身體會出現許多徵兆,而「如何察覺產兆?」就成了每位新手媽媽必修的課題。懷孕37週後正式邁入待產的階段,也意味著寶寶隨時都會出生,此時,孕婦的身體會開始出現一些變化,為生產作準備。通常在生產前兩週左右,許多準媽媽會發現原本隆起的肚子有逐漸下移的趨勢,呼吸也會變得比較順暢,胃所受到的壓迫感減少了,全身湧起一股「輕鬆感」,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蘇鴻文表示,這是因為胎兒的頭部已經進入骨盆腔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初產婦身上特別明顯。也因為胎頭位置逐漸降低,有些孕婦甚至會有便意與頻尿的感覺,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需特別緊張。此外,部分敏感的孕婦可能會察覺胎動減少了,除了因胎兒成長迅速,羊水減少,胎兒可以活動的空間相對的減少之外,胎頭進入骨盆腔更使得胎兒「行動不便」。至於胎動的次數多少算是安全呢?目前尚無定論,因為胎動的次數因人而異,而且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也不同。蘇鴻文醫師倒是建議孕婦最好利用睡前靜躺在床上時觀察胎動,只要在2個小時內可感受到10次左右的胎動,就可以放心。不過出現上述的情況,並不足以代表馬上要生了,到了真正生產的時刻,有些人會有痛經的感覺,有的人會腰痠、下腹悶痛、肚子有下墜感,這些都可能是子宮活動加劇,即將生產的徵兆。一般而言,當出現落紅、破水、規律的陣痛三大產兆,就有可能是寶寶要誕生的徵兆,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狀況不一定會一起出現,也沒有一定的出現順序,但只要有任何一種狀況發生時,都有可能即將分娩。當進入產程時,子宮頸會開始變薄,子宮頸口上的黏液會隨著掉下,這時微血管也開始破裂,陰道會摻雜一些粉紅色或暗紅色黏液分泌物,這就是所謂的「落紅」,屬於正常生產前的前兆。落紅後通常不會馬上生產,如果尚未出現陣痛或破水等其他產兆時,準媽咪可以先洗澡,然後再前往醫院檢查,醫師會評估子宮頸打開的狀況,再建議準媽媽先回家休息或直接入院待產。比較擔心的是有部分的出血並非落紅,而是意味著某些警訊,孕媽咪不可不慎。例如:可能出現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等危險情況,蘇鴻文醫師指出,如果孕媽咪發現流出來的分泌物是血紅色,甚至是鮮紅色,出血量如同月經來時的量甚至更多,這時就該盡快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452

貴婦級月子調養,讓您產後更亮麗!

貴婦級月子調養,讓您產後更亮麗!#生產

產後30-40天,是身體修復能力最旺盛的黃金調養期!這段時間只要透過適當藥膳及正確作息,不僅可以幫助內臟收縮,而且還能將身體的老廢細胞全面汰舊換新;媽咪們只要把握產後這段時間做好月子,不僅可以補足生產時流失的元氣,甚至還能夠改善原本孕前的不良體質。因此老一輩的人才會說:坐好月子,就能改變人生!uho優活健康網此次特別籌辦「預約幸福饗宴」活動,希望號召所有懷孕媽咪們,藉由簡單的小測驗,建立正確的坐月子觀點。只要完成測驗的民眾,就有機會獲得多項優質好禮!獲得頭獎的媽咪將可免費享用三十天、價值六萬元的坐月子餐點!在享用餐期間將有個人專屬的調養師可供諮詢,教導產後綁腹帶、餵母乳等事宜,同時還提供中醫師親自到府把脈,讓產後媽媽能放心、無虞的調養身心,享受貴婦級的坐月子方式,針對產後媽媽的體質及宿疾,調配個人專屬的中藥湯。活動只到98年3月16日止,快上uho優活健康網預約您的專屬幸福吧!火速前往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event/misscare/index.asp

改善產後脹氣 有助恢復孕前身材

改善產後脹氣 有助恢復孕前身材#生產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產後護理之家開幕起至去年10月,照顧數十位產婦經驗,中醫科進行一系列統計、分析與檢討,發現產後婦女發生症狀十分多樣且頻繁,例如:乳房脹痛、硬塊,乳汁不足,脹氣,肩頸僵硬,腰酸,手麻、手痛,痔瘡,頭暈、頭痛…等。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卓雨青指出,該院區統計結果顯示:常見於產後症狀竟有21種之多,其中頻率最高就屬乳房脹痛、硬塊。85%入住於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深受其苦,但同時亦有77.5%媽媽有乳汁不足問題。可見乳脹不等於產量豐富,許多媽媽是又脹又排不出來。如果是自己在家坐月子,沒有專人指導如何處置,真的會很辛苦。常常乳脹問題還沒解決,媽媽手或是肩頸僵硬問題就會因為每天按摩、哺乳而產生。卓雨青表示,脹氣也是很常發生在產後媽媽身上症狀,住在該院區產後機構媽媽47.5%有脹氣問題,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都有機會發生,月子期是媽媽補養身體重要關鍵期,如果腸胃狀況不佳,一定會影響到調理功效,所以陽明院區中醫科主張,脹氣媽媽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論調理目的是分泌充足乳汁還是恢復孕前身材,脹氣媽媽一定會覺得事倍功半。卓雨青針對在治療產後媽媽多種症狀中,發現中醫療法皆有極佳療效,例如:因懷孕、生產所產生痔瘡,幾乎每位治療過的媽媽都可以發現:一週內痔瘡不但已經不腫、不痛,有些案例病灶甚至可以縮小到沒有感覺。她說,從5月開幕至10月底出院的入住媽媽中,或飲用中藥方劑或使用針灸、拔罐、藥薰療法,幾乎每位媽媽都需要中醫介入治療她們在月子期間所產生症狀。而且根據該院區統計資料顯示,中醫介入治療可以讓媽媽快速脫離症狀折磨,讓月子調理更有效率,她強烈建議坐月子媽媽除了要讓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建議產後藥膳種類外,也可以將媽媽月子中所產生症狀諮詢中醫師,藉由中醫師幫助,相信月子可以作的更好。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生產

台東基督教醫院致力母嬰親善服務,以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協助媽媽哺餵母乳、讓寶寶獲得最好的食物──母乳,去年底通過國民健康局的「母嬰親善」認證,成為母嬰親善醫院。以2007年和2008年的統計數字相較,產後純母哺率從30.67%提昇到43.62%,今後東基將再接再厲,繼續提昇母乳哺餵率。 母嬰親善醫院是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發起的全球運動,目的是希望媽媽能回歸哺餵母乳,給寶寶一個好的開始。東基產兒照護團隊提供孕婦產前、產中、產後的連貫性服務,包括:4D立體超音波、定期衛教講座、LDR(樂得兒)產房、母嬰同室、產後居家訪視等,照顧媽媽寶寶的身心靈健康,也積極推廣並協助媽媽哺餵母乳。徐文成及梁華英兩位婦產科醫師、黎璧賢及樂俊仁兩位小兒科醫師,以及他們帶領的產兒科病房、門診組成了東基產兒科照護團隊。去年十月加入產兒照護團隊的梁華英醫師,具有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的資歷,以親切的問診風格贏得民眾的肯定與好評。再者,婦產科門診也設置「產科個案管理師」提供孕婦個人化、專業化的服務。為了提供更準確的產前診斷,以及提供準媽媽準爸爸直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寶寶的模樣,東基去年度添置4D立體超音波掃瞄儀,這是台東第一家使用4D為孕婦產檢的醫療院所。它不但能呈現傳統的3D立體靜態影像,還能以高速掃瞄,呈現即時的胎兒動態影像,而且具有超越一般超音波的解析度及空間感,使婦產科醫生更能精準的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與發育。只要是妊娠廿~廿八週孕婦,掛婦產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由產科個管師安排檢查時間即可。定期衛教講座方面,「Daddy, Mommy先修班」針對孕婦、嬰兒相關話題提供準爸爸準媽媽系列學習課程,例如:妊娠期間常見不適及症狀處理、剖腹產與自然產介紹、生產減痛舒緩運動──拉梅茲呼吸法及生產球、哺乳姿勢指導及寶寶含乳技巧、為您的寶貝沐浴及臍帶護理、嬰幼兒常見呼吸道及皮膚問題、等。「哺餵母乳分享會」則與民間團體「祕密花園」合作,成立哺乳支持團隊,並舉辦哺餵母乳座談會。LDR「樂得兒」產房則是提供產婦人性化的服務。從陣痛(Labor)至醫院待產開始,到生產(Delivery)、恢復期(Recovery),都在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度過,讓產婦覺得好像在家中生產一樣。「在東基生產很好,很有安全感,而且先生可以在旁邊陪伴我。」曾在東基LDR病房生下一名小壯丁的張太太高興的分享著。還有,鼓勵並協助母嬰同室,例如:產後,護理人員會即刻把寶寶送至媽媽身旁,即協助母親在產台上擁抱嬰兒,讓媽媽與寶寶有第一次的肌膚接觸,促進嬰兒情緒及體溫保持穩定,藉此觀察嬰兒尋乳反應並建立親子關係。出院前,醫護人員會再教導如何在家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或是吸乳器擠乳與如何貯存母乳;並提供出院後的免費諮詢。過去在醫院常見奶粉廠商進出病房推銷,自推動母嬰親善後,這樣的活動已被禁絕,目的就是希望母親親自哺餵母乳。產後居家訪視是東基的另一項貼心服務。做過月子的女人都知道,做月子時既要照顧新生兒、又要調理產後身體的不適,還得面對一堆接踵而至的各式問題。因此,特別針對剛出院返家的產婦提供延續性服務,由護理師深入家庭給予正確的育兒觀念,讓媽媽寶寶不用出門就能得到貼心的諮詢。訪視的對象有新手媽媽、青少年產婦、高齡產婦、外籍新娘、高危險妊娠或經電訪有需要者。一位新手媽媽經護理師傳授撇步並成功學會躺著哺餵母乳後,心情大為放鬆,她說:「這樣,我明天就可以放心的回南部娘家做月子了!」對嬰兒來說,「母乳」是最合適、天然,也是最珍貴的食品,雖然坊間各廠牌奶粉強調添加多種營養素,就是無法等同於母乳。母乳不但可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對母親及嬰兒雙方,在精神及心理層面都有益處,還能增進寶寶的免疫能力。東基的產兒照護團隊,獲得政府「母嬰親善」的認證,與所有媽媽及家庭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打拼。台東基督教醫院相關院所導覽:http://www.uho.com.tw/search.asp?mod=hos&keyword=%A5x%AAF%B0%F2%B7%FE%B1%D0%C2%E5%B0%7C&page=1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

訂購餐盒 可認明OK標章認證#生產

為維護市民及學童食用盒餐之衛生安全及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本市餐盒食品業之盒餐進行抽驗。97年下半年共抽驗24家,抽驗結果均符合規定。本次抽驗全程採取無預警方式突擊抽查,並以生產線上亂數抽查、餐盒不離眼方式稽查,且依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作為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為(1)微生物限量: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最確數(標準:1,000MPN/g以下)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最確數(標準:陰性);(2)性狀:鏡檢有無黴絲。本次共抽驗24家餐盒食品業,其中6件衛生標準不符合規定,經令業者限期改善期屆後,再次前往複抽結果皆符合規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衛生指標菌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抽驗餐盒食品檢驗衛生指標菌時,係以模擬供餐時間、不破壞原菌相之形態,及供餐之常溫狀態下於製備完成起3小時以內送至該局檢驗室進行檢驗,避免引發爭議。同時呼籲學校午餐供應廠商及製作人員應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確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原則,按部就班謹慎操作,另辦理外購午餐之學校,於學童食用前應確實做好餐盒的衛生保存措施,以防範食物腐敗,避免食物中毒發生。各機關學校團體訂購餐盒時,可認明通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自主管理「OK」標章認證之食品業者,才能吃得衛生、健康、有保障! 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結果除適時發布新聞外並公布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歡迎查詢,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政府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及食品資訊網查詢相關訊息。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

餵寶寶喝母乳 10大秘訣#生產

受到大陸「毒奶事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媽媽發現「天然的尚好」。母乳是寶寶最天然,最符合生理需要的食物,沒有任何一樣人工食物會比母乳更適合寶寶。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兒科吳淋禎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母乳的量沒有辦法應付寶寶的需求。其實,要增加奶水的分泌有10大秘訣,把握住10大秘訣,奶水一定會足夠。一、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產檢及生產。像是有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認證核可的母嬰親善醫院,可提供一個順利哺餵母乳的環境。二、出生後儘早肌膚接觸。出生後的最初1-2小時是出生寶寶頭幾天最清醒的時刻,也是寶寶和媽媽產生銘記的最佳時機,此刻與媽媽肌膚接觸可以激發媽媽的母愛及奶水分泌。三、除了母乳還是母乳。健康足月的寶寶頭幾天的需求不多,即使是剛生產後的頭三天,媽媽的初乳就可以滿足寶寶的需求了。四、不限時間且經常的哺乳。只要寶寶想吃就應該餵奶,產後經常且不限制時間的餵奶可以刺激奶水的分泌,也可以避免隨之而來的乳房腫脹。五、24小時親子同室。寶寶不但需要奶水,更需要父母陪伴所提供的溫暖及安全感,並減少寶寶院內感染的機會。六、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吃到奶水。寶寶在吸吮乳房時必須含住乳頭和大部份的乳暈,下巴貼緊乳房,如此才可以有效吸吮奶水。七、吸一邊乳房後,再餵另一邊。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如果寶寶還要再吃,再給他吸另一邊的乳房。如此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都可製造奶水。八、適時擠奶。擠奶除了可以緩解奶脹情形外,在寶寶與媽媽分開時也時維持奶水分泌的重要方法之一。九、確認寶寶吃得夠,不隨意添加其他食物。評估的最佳表徵為每天至少換6次以上顏色清澈,尿濕重重的尿布(初生前三天為每天1-3次);五到三週內的寶寶一天至少解三到四次的黃色大便,三週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十、不要以寶寶的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自己是否沒有足夠的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的食物。吳淋禎護理長提醒,新生兒及寶寶只有三個最基本的需要:母親溫暖的懷抱、母乳、母親身旁的安全感,這是每個母親都做得到的。把握以上10大秘訣,每個媽媽都可以驕傲的說:我的寶寶喝母乳、天然的尚好!(資料參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

坐月子新趨勢 中藥食補結合現代營養學#生產

現在年輕一代也多少都聽過長輩提到坐月子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坐月子?臺安醫院婦產科主任陳思銘表示,生產的過程中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因為用力出汗,或是產後出血而消耗掉許多精神和體力,使產婦的身心處於疲憊虛弱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調理,讓身體慢慢恢復以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許多女性會藉著坐月子這段期間改善自己的體質,但現代社會的腳步越來越快,許多產婦的婆婆、媽媽,其實都還是職業婦女,不一定有充裕的心思與人手幫忙,為了不讓坐月子成為自己與家人的壓力,產後護理之家已逐漸成為一個好選擇。最近,毒奶粉事件搞的人心惶惶,陳思銘主任卻不擔心會影響產婦坐月子,一方面是因為臺安一向強調母乳哺育成效一直很好(97年1月至8月臺安坐月子中心平均母乳哺育率高達98﹪),另一方面崇尚天然的食材,讓產婦控制熱量又能讓寶寶吃的健康。產婦吳小姐說,第一胎是在家裡坐月子,而第二胎選擇到醫院來坐月子,主要的原因是要讓「自己與家人都沒壓力」。而且醫院一直以來針對孕婦及產婦都有許多健康促進的資源,入住的產婦更安排許多體雕課程,像是抗力球體雕。吳小姐說原來做月子不是只有吃飽睡、睡飽吃,還能兼顧到產婦愛美的需求,有專屬的運動空間及專業的教練指導,產後瘦身也能好玩又不怕運動傷害。此外,吳小姐認為,定期為新手父母上的衛教課程尤其實用,例如請小兒科醫師、專業護理人員,提供新生兒護理照護指導,還有嬰兒按摩等等,這些父母往往要多花好多時間研讀的知識,在專業講師口中重點式的提醒一下就變的容易的多。美容中心劉明偉主任說,產後媽媽們「附加」的外在改變,往往是揮之不去的困擾。所以適當的產後肌膚調理及產後運動,是可以改善孕期皮膚暗沉與腹部脂肪堆積。劉明偉認為,媽媽們不妨提醒自己,除了要孕育培養出身心健康、優秀的小寶貝外,也要在坐月子的過程中珍視自己,日後回到職場時更加精神抖擻、亮麗動人。營養課林子又課長表示,傳統坐月子的食補主要是提供高油脂、高膽固醇、高熱量的食品,但隨著時代進步,坐月子的進補菜單,應該視個人體質來調整。林子又說,透過安排營養師評估個人體質,提供飲食指導及諮詢,調配月子食補素食套餐(四無一高飲食~無精緻糖、無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結合現代營養學和中藥食補觀念,才能調養產婦產後補血、補氣、調整子宮收縮食補,並提供適當熱量、油脂供應以及豐富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坐月子所需要的營養。每日早、中、晚三正餐以及早、午、晚點心,都可使用的補血、補氣中藥材,像是當歸、黨參、黃耆、川芎、熟地、黑棗、紅棗、枸杞等,補品則可使用蓮子、紅豆、黑豆、黑芝麻、腰果等,腰果等食材,都對舒筋活血、恢復體力,可提供分泌乳汁的營養素,對身體的代謝有很大的助益。坐月子期間產婦若能吃得巧、睡得飽,自然就無須擔心產後身材會無法復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