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準爸爸40歲以上 增寶寶自閉症風險

準爸爸40歲以上 增寶寶自閉症風險#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而女性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占19.54%。依國民健康署資料,生育第2胎平均年齡提高至35歲,年齡為35歲以上占41.45%以上。準爸爸40歲以上 寶寶罹患自閉症風險增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研究發現,準爸爸的年齡對亦造成寶寶健康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除生育力下降外,也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的健康相當重要。國民健康署呼籲年輕男女,及早規劃人生大事,婚育趁早,如果已經有一個孩子,也要及早規劃下一胎,給孩子一個伴。準爸爸3不要 菸、酒、檳榔準爸爸有三不要—「不吸菸、不嚼檳榔、不飲酒」。研究指出,吸菸或二手菸提高孕婦血中鉛濃度,更會經由胎盤傳給胎兒,影響孩子智力發展;檳榔子中的致癌物會導致遺傳基因突變,若父親嚼檳榔,所生子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為一般人的2倍;喝酒會影響精子基因,干擾胎兒正常發育,父親如果大量酗酒,小孩也很容易出現異常。妻子懷孕期間,準爸爸應多予支持,盡可能陪伴另一半接受產前健康檢查。如果是34歲以上孕婦、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的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應該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準爸爸也要一起接受遺傳性疾病檢查,才能及早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新婚健康手冊 結婚登記新人可免費獲得國民健康署編製「新婚健康手冊」,每對新人至全國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時,皆可免費獲得一本。此手冊電子檔已置於「國民健康署官網(goo.gl/8deqxj)」、「健康九九網站(goo.gl/Gr3KPc)」及「孕產婦關懷網站(goo.gl/cMse2R)」供免費下載閱覽,另外也可多加利用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

「恐嚇式教育」再不乖叫警察來抓你哦!

「恐嚇式教育」再不乖叫警察來抓你哦!#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記得女兒剛出生,全家開心去餐廳吃飯,起身幫大家拿飲料,冰箱旁坐了個小家庭,有個約3、4歲小男孩,不知怎麼一直在哭鬧,聽到小男孩哭聲,沒有特別在意,反正他父母都在就讓他們處理吧。沒想到小男孩爸爸忽然說了「你再不乖,那個外國人會把你抓走!」當場不敢相信在如此國際化的台灣,還是有父母像這樣用「外國人」恐嚇他們孩子,好像我是個壞人。「對不起,你是說我嗎?」我問小男孩爸爸。「對……」(顯然這爸爸沒想到外國人也懂中文。)「那麼,你是說我會綁架孩子嗎?」「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但是他不乖啊!」我一開口,小男孩爸爸就開始緊張出汗了,大概覺得他怎麼這麼倒楣,遇到一個聽得懂他可笑威脅的外國人。我當然知道這爸爸沒什麼惡意,但這整件事令人憂心的是家長使用「恐嚇」方式教育孩子。「恐嚇教養法」在台灣似乎很常見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再不乖,警察伯伯會把你抓走!」台灣父母用「警察」或者「外國人」來恐嚇孩子,大多是因為覺得孩子「不乖」,想要禁止孩子重複這些不好行為。恐嚇式教育算是種失敗的「禁止性規矩」。荷蘭爸爸真心話「這麼說太低估孩子認知能力,孩子知道警察不會真的來抓他。」這樣的教育有四個嚴重問題問題1:父母沒有設立清楚規矩,無法讓孩子知道爸媽的要求及期待問題2:被當成解決緊急情況的手段,致使「禁止性規矩」過多問題3:孩子無法搞清楚規矩背後的道理問題4:低估孩子的認知能力,他知道爸媽的懲罰其實不會被執行荷蘭父母這樣做荷蘭父母去餐廳前通常會訂好幾個「禁止性規矩」,跟孩子溝通哪些規矩需要遵守,並對孩子說明背後道理。但荷蘭孩子當然也會有哭鬧不聽話狀況,記憶中當荷蘭父母遇到孩子哭鬧不休時,通常是先帶孩子離開現場,用其他事物吸引孩子注意力,等心情穩定下來,孩子比較好溝通後,再好好解釋剛才行為為什麼不乖,透過說明和溝通,讓孩子理解規矩和行為的標準,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地建立日後的行為模式,他就可以成為一個乖寶寶了。因此,各位爸爸媽媽,下次當你們喊出「你再不乖我就……」時,請吞下恐嚇話語吧!好教養從清楚規矩與良好溝通開始,先採取「清楚」、「有道理」與「少而美」原則設立「禁止性規矩」,再跟孩子說清楚你的期待與要求,良好親子溝通絕對比空虛威脅有用多了!(本文摘自/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野人文化)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父母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孩子卻還賴在床上,身為父母的你,想必一定是焦急萬分吧!有些父母認為子女動作慢是因為不懂得爸媽的苦心;有些父母認為是孩子故意作對,不肯配合父母的行程盡快跳下床。然而親愛的父母,你知道孩子的睡眠夠嗎?學齡前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清晨起床,如果有機會站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到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有的哭鬧不肯進校門,有的手上拎著早餐站在原地賭氣。其實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對孩子睡眠品質的重新認識和調整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小朋友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美國睡眠專家,布朗大學教授馬利.卡斯卡登(Mary Carskardon)表示,青少年的理想睡眠是9小時又15分鐘。由此推估一下,一般小學生的睡眠需求就介於其中的10小時了。青少年作息難改 恐致失眠以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數來估計,5、6年級生在晚上10點上床,隔天6點半起床,只有大約8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若扣除睡前在床上吵鬧、聊天約半小時的時間,實際上的睡眠時間更少。然而,即便躺在床上睡眠的時間足夠,還是不足以代表孩子的睡眠品質好。因為不少孩子可能因為身體病痛、白天犯錯被責罵、隔天有考試,或是比賽等壓力因素,使得他們一個晚上睡下來惡夢連連、囈語不斷。更有報導指出,青少年因為暑假期間連夜上網成癮,等到開學後生活作息調不回來,上了床還輾轉難眠,導致失眠現象日益嚴重。1) 孩子睡眠時間已充足,卻仍精神不濟,哈欠連連。2) 孩子上課時經常打瞌睡,似乎沒睡飽。3) 孩子整天心情沮喪,缺乏活動力。4) 孩子的睡眠時間一直往後拖延,並不是功課未完成,而是了無睡意,成了夜貓子。4) 睡夢中經常哭泣或尖叫,或是冒了一身冷汗,但又很難被叫醒。5) 臨睡前怕黑、怕孤單、一直把大人留在身邊,話講個不停。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影響睡眠時間類似這些情況,父母需要提高警覺,注意孩子是賴床?還是失眠引起而爬不起來?這時不妨請教醫師,或邀家庭成員一起調整生活作息,以改善子女的睡眠品質。5個引導步驟不只是子女需要充足的睡眠,大人也一樣需要呢!應盡量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太多而影響睡眠時間。至於引導步驟,建議方式如下:1) 培養睡前互道晚安、給予祝福的好習慣。2) 培養睡醒時和子女共同享受至少5分鐘、10分鐘賴床的樂趣。3) 接受子女偶有怕黑、怕獨睡的情形,先適度的陪伴,之後再逐步訓練獨睡。4) 清晨時分,可拉開窗簾讓陽光柔和入室,也讓子女學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健康原則。5) 早上起床不妨放些輕柔美妙的音樂,或父母親以親切愉快的聲調來呼喚,有助於子女一天美好情緒的開始。(本文摘自/爸媽的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華文精典出版)

迎接孩子獨立 先打好心理預防針

迎接孩子獨立 先打好心理預防針#父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給身為父母的你:我們都是一邊長大,一邊遺落某些幼時曾有過的夢想或願望,這些失落,或許是因為能力的限制,環境的不允許,或是經濟方面的不足,帶著這些遺憾往前走,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父母」,有些人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並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自己的期待,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孩子聽話 容易使我們忽略他們的聲音孩子,更不是我們的「事業」,別把他們當成事業來經營,尤其是當孩子乖巧、聽話,更容易使我們慣性忽略他們的聲音,而只專注在我們自己身上,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議題得面對,也會有自己的生涯、婚姻與家庭,這些課題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路走來,我們都深刻有感,卻總在面對稚幼的孩子時拋諸腦後。順從與聽話 容易讓父母誤以為沒感覺給身為孩子的你:相對的,親愛的孩子,我也希望你能明白:很多時候,父母以愛與保護為名,實則出於他們自身的焦慮,並不自覺強加他們的價值觀在孩子身上,走在他們以為安全舒適的軌道上,但他們沒有能力覺察,導致你需承受這些不合理的期待,以及他們的失落。基於對父母的愛,你選擇順從、聽話,默默承受這一切,卻讓自己越來越辛苦,因為,順從與聽話,容易讓父母誤以為你喜歡,或是你沒意見、沒感覺,日積月累下來,反倒愈加鞏固他們「慣於主導孩子生命方向」的互動模式,以為這樣對子女是好的,並且越來越難加以鬆動。強化父母心理 親子間減少衝突與傷害隨著他們日漸老邁,適應與調整能力也會漸弱,若此時才被迫去面對子女的不順從,不也是種殘忍?就像我在諮商室裡時常被問到:「我這樣做,對我爸媽會不會太刺激?他們承受得了嗎?」而我,通常會反問:「如果你什麼都不做,1年後的他們,會有辦法承受嗎?」子女,往往出於好意,不忍父母難過與失望,所以不敢跨出那一步。然而,假使「獨立自主」是你期盼的道路,那麼或許真正該思考的是:可以如何幫父母打「心理預防針」,強化他們的心理準備度?即使無法以優雅的姿態面對孩子獨立紀念日的到來,至少親子間可以少些衝突與傷害,甚至避免如同上述故事中的孩子與父母那般,付出過大的代價,招致我們最不樂見的「雙輸局面」。 (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晚睡不健康?別再被爸媽騙!

晚睡不健康?別再被爸媽騙!#父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強迫孩子在他們不想睡覺的時候睡覺,是一項犯罪行為,告訴父母孩子一天該睡幾個小時的表格,是很荒謬的東西,要確認孩子一天該睡幾個小時很容易,你只要有鐘就好了,有了它,你可以測量孩子該不間斷地睡多久,才能睡飽,我說的是睡飽,而不是有活力,有些時候孩子需要睡比較久,有些時候孩子沒有在睡,但想要躺在床上,因為他累了,但還不想睡。 睡前講話會「把瞌睡蟲趕跑」疲累的時期:晚上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地上床,因為他不想睡,早上他心不甘情不願地下床,因為他不想起床,晚上他假裝他不想睡,因為大人不允許他一邊躺著一邊剪圖畫、玩積木或娃娃,他們把燈關掉然後禁止孩子交談,早上他假裝他在睡覺,因為大人命令他立刻下床,用冷水洗澡,這些孩子是多麼開心地迎接咳嗽和發燒啊,因為這些症狀可以讓他留在床上,雖然他沒有在睡覺。和諧的時期:很快睡著,但是在清晨之前起床,精力充沛,需要動來動去、調皮搗蛋,不管是陰沉的天空或是房間裡的涼意,都不會讓他萌生退意,他很晚睡,甚至到11點才睡,就讓他在床上玩吧,如果人們認為睡前講話會「把瞌睡蟲趕跑」,那為什麼他們不覺得,不得不聽話所產生的怒氣不會「把瞌睡蟲趕跑」呢 ? 父母貪圖方便 創造睡覺規則先不管這合不合理,規則就是:睡得越早,就起得越早,父母為了貪圖自己的方便,創造了另一個虛偽的規則:睡得越多,就越健康,除了白天那有氣無力的無聊,他們現在還要變本加厲,在晚上也把那令人痛苦的、等待睡意降臨的無聊強加在孩子身上,實在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獨裁、更殘酷的命令:「快去睡!」那些晚睡的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他們常常徹夜喝酒狂歡,然後又必須早起工作,於是睡得很少。 神經衰弱的人,若有一次黎明即起,並且神清氣爽,那時候他就會聽從建議,早睡、沒有長時間待在人工燈光下的孩子,其實在大城市裡也沒有享受到多大的好處,因為在清晨的光線中,他們無法跑到戶外,只能在拉下的百葉窗後躺著,他們已經開始心情陰鬱、滿腔忿怨,這對一天的開始來說不是什麼好兆頭。(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父母有高血壓 小孩罹患風險50%

父母有高血壓 小孩罹患風險50%#父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高血壓不是一個機會均等的疾病,絕對有偏好目標。一些風險因素,可能出自身體的部分組成無法改變,但是絕大多數的因素都可以改善,而且改善後,可以大幅增進健康。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年齡-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事實上,50%六十歲以上的成人,和80%七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尤其是收縮壓)。很可能是由於隨年齡而發展出動脈粥狀硬化,但也可能是因為肥胖、缺少運動、飲食營養習慣不良,或腎功能的普遍低落。遺傳-如果父母任一方有高血壓,自己大概有25%機會;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高血壓,風險則會上升到50%。五十歲以前罹患高血壓,和遺傳有高度相關,具有家族病史的機率是三點八倍。種族-非裔美國人是高血壓最喜歡的目標:1/3的非裔美國人有高血壓,只有1/4的白種人有高血壓。高血壓也往往發生在年輕的非裔美國人身上,而且比其他種族有較高的罹病率和死亡率。1999年,每十萬名非裔男性中,高血壓的死亡率是46.8%,非裔女性為40.3%,而白種男性12.8%,白種女性也是12.8%。性別-不到六十歲的婦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男性低,但是六十歲以後女性會比男性高,尤其是收縮壓。然而從長期來看,女性似乎比男性較少受心血管疾病之苦。可以改變的風險因素酗酒-過量飲酒,會逐步增加收縮壓和舒張壓,對某些人可能就是高血壓的起因。如果有高血壓,最好完全戒酒,但有些人可以容許少量酒精,而無健康疑慮。如果要喝的話,每天啤酒不可超過720cc,或葡萄酒300 cc、烈酒60 cc。(請注意,我說的是「或」而不是「和」)。吸毒-某些處方藥、成藥,和提神藥品,都會使血壓升高。問問你的醫生,正在服用任何處方藥或成藥,是否可能升高血壓。至於提神藥品,能避免就完全避免吧!(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為人父母不簡單 四面項檢視自己是否合格

為人父母不簡單 四面項檢視自己是否合格#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為人父母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從小讀書到出社會工作,都得要考到相關執照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要成為父母,又怎能不做「功課」呢?精神科醫師表示,想要迎接一個身心靈各方面都健全的孩子,需要正面能量來引導,同時父母也能從四個面向來觀察自己,是不是準備好要迎接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身體面相精神科醫師施佳佐說明,父母身體健康與否,對胎兒有很大的影響,健康的父母才會有健康的小孩,孩子在母體子宮內的體驗,會變成他自己的生命體驗;因此,母體健康與胎兒息息相關,媽媽需要吃得健康補足營養,同時父母兩人都不應該有惡習,如抽菸、吸毒、喝酒。●心理面向人的大腦有六個基本需求,父母要先滿足自身需求,才有能力供給孩子;施佳佐醫師指出,這六個基本需求包括:(1)穩定性:財務以及夫妻關係的穩定。(2)多樣性:能夠提供孩子生活多樣性。(3)重要性:感受自己是重要的(4)愛:接受或付出愛。(5)成長:願意學習與進步。(6)貢獻:對社會、家庭有付出貢獻。●情緒面相施佳佐醫師指出,每一對父母都是自己父母的孩子,若你與父母關係很好,相對這樣的情緒關係也會遺傳給下一代,除了生理上的DNA,你還給了孩子你對自己父母的態度以及關係;因此,想要孩子愛自己,先去試著愛你的父母。與父母的關係就像是一種能量機制,若與母親關係不好,則容易面臨生命上的阻礙;若與父親關係不好,就容易面臨財務上的困難。伴侶之間的角色十分重要,孩子在子宮內會感染母體的情緒,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容易生出一個難教養的小孩,例如易吵鬧、不好帶、沒有安全感等等,因此維持孕婦的開心是重要的課題。●靈性面相施佳佐醫師表示,以下的說法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或體會,但根據長期觀察確實有這麼回事,提醒準爸媽要多注意,「受孕時的心態會影響到孩子,在懷孕過程中,寶寶的狀態是天人合一的,因此他對父母親的感知會相當清晰,若父母有想要墮胎的念頭,即使最後選擇把小孩生下來,這個小孩也會一輩子帶著在子宮內曾有過的創傷,可能會產生較缺乏安全感、隨時會被丟棄,或有較多的敵意。受孕時的心態應要是充滿喜悅、和平以及愛,父母的任何念頭都會影響到孩子。」

父母有憂鬱症 研究:孩子學業恐不佳

父母有憂鬱症 研究:孩子學業恐不佳#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憂鬱疾病不僅會損害患者本身的身心發展,也會影響家庭裡的其他成員!據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若父母任一方陷入憂鬱,孩子的學業表現會受到影響。研究顯示成績的差異不是很嚴重,然而也可能造成及格或不及格的差別。父母罹患憂鬱症可能影響孩子的居家生活,造成壓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這份研究以超過一百一十萬名出生於瑞典的兒童為對象,研究者將父母罹患憂鬱症與父母未罹患任何情緒疾患的孩子,比較其最終學習成績。結果發現,父母親的憂鬱症影響孩子在學校裡最後一年的表現,即使父母親的憂鬱症在前幾年就發生了,影響仍然存在。研究還提到,若在嬰兒時期,母親即罹患憂鬱症,孩子可能在早期發展上未得到良好照顧,影響孩子長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而言,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所發生的憂鬱症都與孩子的學業表現不佳有關。母親有憂鬱症,對女孩在學業表現的負面影響比男孩大。母親罹憂鬱症 全面性影響孩子開業身心科吳佑佑醫師表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當母親罹患憂鬱症,對孩子有全面性的影響,不但學業可能表現較不好,在生活照顧上也會有負面影響。不過他認為,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家庭性問題比較難被認定,因此學校需更積極關懷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透過陪伴與支持的技巧,幫助孩子擁有較佳的學業表現,及正向的生活態度。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也說,憂鬱症除了影響個人層面,也會影響家庭與人際關係。當家庭關係有緊張壓力存在時,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另有研究顯示,憂鬱症常與遺傳有關,因此,父母罹患憂鬱症,孩子又出現低學業表現時,可能須考慮孩子本身有憂鬱傾向,只是尚未被評估而已。親友協助分擔照顧者角色因此葉雅馨建議父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可以選擇幾位父母以外的其他親人,例如叔叔、阿姨、伯父等,共同成為長期的支持系統。一方面,多位親人實際分擔父母的角色;另一方面,照顧孩子的過程,較能彼此支援及獲得喘息。隨著孩子成長至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需求,多位親人共同討論,能給孩子更多持續性的支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