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青少年會吸菸有一半原因來自父母

青少年會吸菸有一半原因來自父母#父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佩瑩/綜合報導)吸菸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十大死因中,有6項直接與吸菸有關,另4項與吸菸間接有關。國民健康署98至101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全國平均吸菸率為19.39%,依「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101年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為14.1% (男性19.0%,女性7.5%),歷年來資料顯示,青少年吸菸率逐年下降中,但高中職生吸菸率仍高於國中生,菸害防制宣導工作仍需繼續努力。基隆市平均吸菸率高達24.27%,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呼籲吸菸的父母應盡速戒菸,依據調查吸菸的青少年中有一半的父母都有吸菸,這顯示出家長可能是影響青少年嘗試吸菸行為的模仿對象。基隆市衛生局即日起辦理「健康100-關愛爸爸」活動,參加對象包括(一)18歲以上本市吸菸民眾參加「二代戒菸門診」。(二)30歲以上本市吸菸或嚼(戒)檳民眾參加每二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三)50-74歲本市民眾參加每二年一次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生活太糜爛? 暑假期親子間衝突多

生活太糜爛? 暑假期親子間衝突多#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隨著暑假來臨,長期在課業壓力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終於能放鬆心情,展開向外活動的觸角;然而由於家庭功能日益薄弱,加上社會價值觀紛亂影響,暑期活動安全和親子關係也暗藏許多緊繃和危機,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面對漫長暑假來臨,兒少保護應該多費心!暑期衝突多 適當管教避免悲劇發生兒童及少年在漫長的暑假時期,常疏忽對假期有正確的規劃與認知,如果家中主要照顧者因工作忙碌而缺乏從旁引導,兒童自身對自我保護的常識又不足,面對社會暗藏的危險,很容易造成兒童身心上的傷害。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自2012年1月至12月,共計3萬5901件兒童青少年保護案件,依施虐原因分類,又以「缺乏親職教育」所衍生的不當管教與身體虐待案件比例達44%(1萬5738件),遠高於婚姻失調21%、貧困9%、酗酒藥物濫用8%、失業4%等,為施虐原因之首位。親子關係問題 5至9月最多從台灣世界展望會多年來113保護專線的服務經驗發現,5月至9月期間來電求助的電話量,確實有增加的現象:根據113諮詢紀錄統計顯示,101年5~9月份因為「親子關係問題」而來電求助的電話量比100年同期增加了2156通,增加比例達37.44%。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暑假前夕,由「親子關係問題」所衍生的「家庭暴力」或「兒少保護」的求助電話,一個月就高達1445通,平均一天約有48通,創下往年同期單月的新高,相較去年和前年大幅增加。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來電求助原因大多為兒少因為缺乏正常的休閒生活、作息混亂,或是因為兒少沒有時間管理能力,迷戀網路、上網時間增多,而衍生親子之間的摩擦,也有些兒少會因為受到同儕影響,未清楚告知外出的動向、晚歸與父母親有嚴重的口語衝突,產生不當管教的情形。透過漫長假期 親子應多溝通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家長應多注意與孩子間的溝通相處,家庭親子關係是建立人際信任與安全感的基礎來源,也是影響孩子一生最大的因素,家長、孩子應把握漫長的假期,增進親子互動機會,互相學習、彼此包容,平安快樂的度過暑假。

樂閱讀/讓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樂閱讀/讓孩子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父母

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可以生氣嗎?」、「不可以生氣喔!」、「生氣壞壞」……是人,就會生氣!您不會生氣嗎?生氣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是很主觀的。重點是,我們如何表達生氣?!如果我們生氣,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鬧,當然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會造成自己的困擾。可是,如果我們生氣,可以用說的、清楚表達,對別人干擾不大,沒有理由不能生氣。如果我們要求別人不生氣,這真的很難做到。但是,如果我們要求別人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生氣,就容易得多,也比較符合人性。您會生氣嗎?會吧?! 只是,您懂得使用比較成熟的方式表現。如果孩子情緒一來就會暴怒,如摔東西、打滾、大哭大鬧怎麼辦?我們要先問自己,我們允許別人如何對我們表達生氣?可以有憤怒的表情嗎?可以抱怨嗎?可以摔東西嗎?可以又哭又叫嗎?如果,我們根本沒想清楚,別人可以怎麼生氣,或許,就是我們沒有接受別人生氣的雅量。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然後,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生氣?我認識的成人,有人一生氣會不斷翻舊帳,不斷指責他人的不是;有人一生氣會罵髒話;有人一生氣會摔東西;有人一生氣會跑出去喝酒,然後回家大小聲;有人一生氣就威脅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人一生氣就家暴……。如果我們也是如此,那我們也要改變,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不良示範。我們可以給別人、給自己,一段處理情緒的時間嗎?這個忙碌的社會,我們安排了許多的事,又趕又急又忙,有沒有時間,讓自己靜下來,好好面對自己呢?我認識有些大人,連孩子臭臉都不可以,抱怨就嫌煩。這樣,孩子的情緒只會悶著,然後等著下一次爆發。平常就該給孩子時間,陪伴孩子,不管孩子臭臉還是抱怨,聽聽孩子說什麼,預防重於治療。孩子真的用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生氣,例如:摔東西、哭鬧的聲音影響到他人,要跟孩子溫和說明。只要孩子能用講的,例如:「我很生氣!」或是孩子採取了好的情緒處理辦法,就該給予鼓勵,像是:「自己到房間冷靜」、「先到樓下中庭跑一跑。」以我的標準來說,臭臉我可以接受,抱怨我可以傾聽,真的在地上打滾,不碰壞東西、不傷害自己、不干擾他人,我沒問題。甚至,孩子在我上課的時候,敲打東西、牆壁,短暫的哭鬧,我也都不會予以處罰。通常,真的讓孩子宣洩了,孩子的情緒就會比較快平復,也比較好說理。如果孩子攻擊他人,破壞東西,沒有辦法帶到其他地方讓孩子冷靜,也沒有停下來的趨勢,徵得家長同意後,我會開始使用「束縛」的方式。先跟孩子預告我即將採取的方式,然後從背後很快地抱住孩子,一隻手撐住孩子的後腦,避免孩子頭往後撞到我的鼻子,兩隻腳箝制住孩子的腳,成坐姿。一採用這個姿勢,就要有不讓孩子站起來的把握。孩子掙扎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消耗體力,體力一旦消耗,會比較好說理。這個過程,都輕聲說話,並說明我們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切忌打罵,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出發點的良善。只要孩子開始表達,約定好不再攻擊或打鬧,就可以慢慢鬆開。這個處理方式,連專業人員都不見得運用得當,一定要實際學習過才可使用。有時,真的過了我們忍耐的極限,我們又沒辦法處理,也可以跟孩子講,請他給我們時間、空間處理我們自己的情緒:「我要去旁邊冷靜一下,等我心情好一點再來找你!」爭取一些思考的空間,也算是做個示範。教養孩子,常要回到修養自己的功夫上,總是如此!(本文作者/洪仲清)(摘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新手父母出版)

爸媽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

爸媽常吵架,對孩子的影響?#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父母吵架拼輸贏對小孩健康有影響?別以為關上門吵架對小孩就沒有影響,不同年齡層的小孩對父母吵架的反應不同、傷害程度也不同,短期、長期永久傷害有哪些? 其實現在的家長都知道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但真的很難!因為調查發現,夫婦平均每兩天就會爭吵一次,而且吵架原因的第一名就是為了孩子,研究也指出,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實對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爸媽常吵架,孩子以後可能會有哪些問題?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指出,短期影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愁苦,容易生病,行為異常(包括不自主的動作),沒有朋友。長期影響:憂鬱傾向,焦慮傾向,衝動行為,暴力行為。長不高(因為壓力荷爾蒙會干擾骨頭吸收礦物質)。別以為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沒事,其實一樣也會對孩子有影響,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不可能感受不到。包括摔門,冷漠,都是敵意的象徵。更糟糕的是,如果沒有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會讓孩子無法學習處理衝突的能力。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面對父母親吵架的反應與影響?親子教育專家黃登漢表示,幼兒期:焦躁不安,沒有安全感,容易有情緒問題。兒童期:影響學習和人際關係。青少年:容易自暴自棄。成年:害怕婚姻。黃醫師也說某些吵架內容對小孩影響特別大,如:為家庭關係吵(婆媳問題)、為錢吵、為雙方付出、為孩子教養,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真要吵,連馬桶蓋沒蓋好都可以吵,根據心理學家歸納新手媽媽吵架最常見的根本原因是:睡眠不足、社會孤立、勞役不均、憂鬱情緒。切記父母吵架的禁忌是,把吵架原因推到孩子身上、要孩子選邊站。

如何重建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

如何重建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在孩子哭鬧時,不要理會他,這只是第一步;父母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父母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博士在書中呼籲,請再往前走一步: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若之前已執行設立合理的後果,並堅決執行,現在父母已經掌握了回應孩子哭鬧的方法,孩子可能開始明白,他不能再用哭鬧來操縱父母了。其實,任務才剛剛開始,因為用不溝通代替不好的溝通並不能解決問題,父母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重建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溝通。克勞德博士叮嚀:要想讓孩子徹底地放棄哭鬧,父母必須另外再給他一套可行的溝通方式。當然,前提是,父母自己得先學會。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做到,就去要求孩子;即使這個方法再好,也不會有任何效果。克勞德提醒,父母是如何尊重周圍的朋友和同事的,就要以同樣的尊重去對待配偶和孩子。對待配偶的方式將深深影響孩子。所以必須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有多重要嗎?家庭成員之間對待彼此的方式往往非常糟糕,我們不會對陌生人說的話、做的事,用在配偶或孩子身上卻非常自然,甚至覺得非常合適。這是很不對的,必須要好好深思反省及檢討。

父母難為!如何應對兒女挑戰權威?

父母難為!如何應對兒女挑戰權威?#父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現代父母相對於以前傳統父母,家庭模式及管教都有很大的轉變,以前父母權威非常大,尤其是父親就像是家中的君王,所有小孩對他又敬又畏,若有犯錯,一定來盤「竹筍炒肉絲」處罰,但是後來台灣在經過「愛的教育」與「洋化教育」的影響,這樣權威管教及嚴厲體罰已經慢慢退居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要跟小孩做朋友、分擔家事,當個新好男人、新好爸爸、新好媽媽。不過這時候也產生許多新的問題,當父母與小孩當朋友後,小孩容易流於忽視或挑戰父母指令,好言相勸有時只壞來更多的要賴與推托,甚至大哭大鬧,這使得父母傷透腦筋,不知如何拿捏「愛的底線」,如何可以讓小孩知道父母的底線,不敢越過或造次。對此,小兒科黃瑽寧醫師表示,這種現象應該只會出現在男孩子身上,女孩子比較少。會讓孩子爬到頭上、對大人沒禮貌的家庭,主要原因就是父親沒擔當「老大」這個角色,太溫和了,對孩子太好,溫和到讓孩子不放在眼裡。即使父親想大聲宣告自己是家裡的老大,但是管教底線在哪裡?有什麼需要遵守的規矩?黃醫師強調,家裡懂得管教孩子的父親,可以當孩子的好朋友,但是要設定管教底線和規矩。只要不超過管教底線的行為,孩子做什麼都應該被接納包容;一旦跨過這條底線,是會嚴格執行規定的。另外,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也提出,管教孩子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是:不要有情緒性的語言!就算孩子要接受處罰,也是因為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因為生氣而處罰他。另外,也不要講出做不到的處罰,與其用「你再不乖就把你丟掉」,還不如實際一點,例如直接警告他說:「你再不聽話,等一下就不能看卡通!」。但是若真的把孩子的玩具沒收,孩子卻哭鬧得更兇,這時候就不要理他,要是他再鬧,就再沒收其他的。之後孩子知道警告是玩真的,這就成功了。最後,當孩子重複犯錯時,要運用「情緒凝結」技巧:也就是轉身不理他,讓他感受到你是真的生氣了。他就會想:「平常爸爸都是開開心心的跟我玩,怎麼現在變這樣?」他才會思考自己哪裡犯錯。

父母可多傾聽 陪伴青少年健康成長

父母可多傾聽 陪伴青少年健康成長#父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前些日子發生多起青少年自殺案件,而青少年自殺方式多樣化,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年自殺通報資料顯示,青少年自殺多是因為感情、家人間情感問題、人際適應問題,另外少數合併有物質濫用或生涯問題,以此看來,青少年的情緒控管能力及面對挫折的態度,都慢慢在改變,此時該如何面對青少年的情緒發展,如何與青少年建立穩定關係已經成為重要議題了。青少年時期在發展階段處在於一個由青澀邁向成熟的銜接時期,在身心條件都尚未成熟的狀況下,若是經常處在不穩定的關係中會嚴重影響日後人格的養成,在青少年階段,情緒是紛擾不穩定的,情緒的起伏程度非常大且常會表現出極端的行為,甚至有盲目跟從的行為,但隨著年齡及經驗的增長累積,情緒會趨於穩定。青少年階段是生命中重要的發展階段,此階段除了追求自我認定、生涯定向外,也是轉換至成人角色及擔負責任的關鍵時期,青少年除了須適應身心急速的變化外,也必須學習面對親子關係的轉變,而父母對於孩子的轉變及適應將是影響青少年發展的重要關鍵。青少年的轉變對於父母也常形成壓力,因青少年雖對於父母的依附仍高,但因對同儕依附的增加而有親子關係變遠的感覺,此外孩子聽從建議的對象不再只是父母,使父母感受不再那麼被需要或是影響力降低,且即使父母已經做好孩子成長的心理準備,但在孩子的改變、獨立的要求與父母允許的速度有差異時,兩方的需求無法達成平衡的狀況時更容易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及壓力。青少年因處在發展轉銜時期,尚在學習適應脫離兒童凡事需對他人的依賴,但身心環境又尚未允許自己完全獨立,因此常陷入情緒糾結及關係的不穩定中,青少年對自己複雜的內在衝突常感矛盾及困擾,此時父母或社會環境若能持續給予傾聽、陪伴,協助釐清青少年的內在衝突,持續給予單純穩定的關係,對於親子間及青少年自身的發展都將是最好的助益。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呼籲,青少年是生命歷程中重要的發展階段,需持續給予健康穩定的支持關係,共同協助、陪伴青少年度過發展階段,與青少年一同邁向健康成人的成長道路。

父母恐嚇言語 嚴重恐影響孩子一輩子

父母恐嚇言語 嚴重恐影響孩子一輩子#父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長大以後會怕鬼、怕黑、怕高等,可能跟小時候父母常用這種東西嚇唬他有關,像是小時候爸爸常說,「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關到廁所去!」、「你再不吃飯,我就把你從三樓推下去!」等,結果長大後,在孩子往後十年、二十年的心裡,都會產生陰影。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在著作中曾提到,有些恐嚇式語言,如果小孩子長大以後就知道那是騙他的,是父母開玩笑的,那就還好;但如果用的是「黑」、「鬼」這種長大以後無法預期的,那麼就可能會演變成終身害怕,或是有其他影響。小兒科醫師黃瑽寧也曾在著作中建議父母,不要問孩子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像是「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要跟媽媽過不去呢?」、「你為什麼要這樣吵吵鬧鬧呢?」,尤其是不可以對孩子說「你看媽媽已經那麼愛你、對你那麼好了,你為什麼還這麼不聽話呢?」這句話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是最大的!不應該讓「你愛孩子」跟「他不聽話」這兩件事有任何的連結。孩子再怎麼不乖,你都不能、也不會不愛你自己的孩子,不是嗎?而黃瑽寧醫師在著作中說到,恐嚇性語言有輕有重,有的一聽就知道是開玩笑的,有的則會嚴重影響孩子心理,最好還是不要碰觸到「你愛不愛他」這件事,否則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疑惑,對父母開始產生不信任,以後不管你怎麼教都沒用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