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大腸癌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大腸癌

大腸癌依據其外型及發生機轉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隆起型惡性腫瘤,第二類為扁平或凹陷型惡性腫瘤。由於前者佔大腸癌的大部分,且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後者與基因突變有較密切關係,可能是直接經由黏膜細胞的惡化而發展為大腸癌。總之,大腸癌的發生主要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必須注意的是,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醫師提醒,對於大腸癌高度危險群,必須接受大腸癌的篩選。大腸癌的篩選大多採用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再加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但是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若只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及乙狀結腸鏡的檢查,仍有二十五%的患者無法發現已罹患大腸癌。張君照醫師指出,因為有一部分大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右側的大腸(包括升結腸及盲腸),而乙狀結腸鏡的檢查無法深入此處。此外,根據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報告,近年來,右側大腸癌的發生率有相對增加的情形。所以,大腸癌的篩選必須依賴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雖然下消化道鋇劑雙重造影,也可做為大腸癌的篩選,但其缺點是,對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癌的檢測率低於大腸鏡檢查,且無法取出病灶組織,進一步做病理切片檢查。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根據研究,大腸息肉轉變為惡性大腸癌的機會,與息肉大小有關,息肉愈大,罹患惡性大腸癌的機會也愈大。若息肉小於二公分,有八~十五%機會可能轉變為大腸癌,息肉為二公分及三公分以上者,為大腸癌的機會分別為十四~二十二%及二十一~三十三%。張君照醫師表示,所以若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最好能取出部分組織或接受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做完整的病理切片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惡性大腸癌存在及癌症侵犯的程度。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大腸癌

臺中市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排行和數據,其十大癌症發生率男性癌症第一名是肝癌,第二名是結腸直腸癌。女性癌症第一名乳癌,第二名和男性一樣是結腸直腸癌,其結腸直腸癌死亡率18.5%,這個排名公佈出來代表罹結腸直腸癌人數飆新高!癌症已成為近年來國人主要死因之首,而大腸癌佔所有癌症死因中的第3位,隨著台灣民眾飲食西化,高脂肪、過度加工精緻化的飲食,以及生活步調緊湊疏於運動,導致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    臺中市衛生局為市民的健康加強把關,自即日起至12月5日止,提供中市50-69歲(28-48年次)民眾, 每兩年1次且去年沒有做過篩檢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免疫檢查,凡符合年齡層民眾請就近至所轄衛生所領取採便管接受檢查,並請把訊息告訴您身邊的親朋好友,定期檢查讓您「腸」保健康一輩子喔!臺中市各區衛生所結合各醫療院所、共同辦理「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98年度預計辦理64場,主要喚起市民健康篩檢、預防保健觀念的建立、自我健康照護行為模式的提昇,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觀念,提昇優質確切的健康篩檢模式。如有任何疑問,可電洽臺中市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承辦人。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大腸癌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大腸癌

忙碌生活中,每天照顧患者健康的醫師,及長期奉獻公益活動的柴松林教授,卻也忽略健檢,差點讓健康亮紅燈。為了呼籲國人重視大腸癌防治觀念,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前院長潘憲教授及柴松林教授,三位名人名醫,這次一同攜手,獻身公益,以自己透過定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接受治療,降低罹癌風險的定檢經驗,呼籲國人絕對不能忽略定期檢查。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提醒民眾健檢的重要,吳院長每日忙於管理院內事務、奉獻醫療,經院內醫護同仁提醒,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大腸息肉,還好提早發現,立即處理,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會。行醫近40年的北醫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潘教授,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由於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為了愛太太而答應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也發現大腸息肉,並作立即處理。潘教授以身為權威醫師,向民眾宣導定檢的重要,更具有說服力。柴松林教授,平常將所有心力奉獻環保,公益,忙碌的行程,卻忽略定檢。日前在夫人細心提醒催促下,到醫院定檢,檢出有大腸息肉,並安排切除,這次柴教授再次奉獻公益,以自己親身體悟,呼籲國人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大腸癌

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如何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守護健康的重點方向。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去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三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濟醫院腸腸久久聯誼會將在3月14日上午邀請大腸直腸癌、造口病友及家人在合心樓五樓交誼廳座談交流。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及賴煌仁醫師將分享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化學治療的新知,並協助解決病友在日常照護中所遇到的問題。 該活動於9點報到,9點半開始座談,誠邀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汲取新知也分享生活照護經驗。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大腸癌

您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或一天跑好幾次廁所的情形嗎?千萬別輕忽這些問題,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大腸癌往往已進行至二、三期以上,反之如果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大腸癌高危險群多為家族有癌症病史及曾患有大腸息肉者。根據聯安診所從96年至97年接受腸鏡篩檢的19,077位受檢者當中,有7934位篩檢出有腸息肉,其中10位確定罹患腸癌,最年輕者為48歲,其中僅有2位有癌症家族病史。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由此可知,並非沒有腸癌家族史者即沒有癌患腸癌的危險,且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必須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篩檢率未達10%,同時0與1期的早期個案也未達2成,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28%,由此數據可知,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觀念仍需加強。鄭乃源醫師表示,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根據聯安診所16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有很多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如果害怕因腸鏡檢查所產生的不適感,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可選擇無痛腸胃鏡篩檢。鄭乃源醫師表示,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已有超過42,000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其方式主要是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約15分鐘,在聯安的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者人數逐年激增,鄭乃源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四十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大腸癌

50歲彭先生(化名),健康狀況良好,未曾有任何身體不適,只是偶爾大便後有出血情形。至直腸肛門外科門診檢查後,確定罹患了痔瘡,但經詢問家族史後,發現姊姊、爸爸及叔叔都罹患大腸直腸癌,因為有這樣的癌症家族史,故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直腸瘜肉,切除後發現為惡性腫瘤,所幸進一步手術後並無發生癌細胞轉移,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直腸癌,手術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像這樣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案例,在最近二個月的門診就見過三例。沈名吟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絕大多數的病患是偶發的,與老化、飲食習慣不良、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上述這些危險因子與宿主間交互作用的最終結果,會使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包括缺失、突變等,而失去正常功能,進而產生癌症。就年齡而言,90%以上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少部份的大腸直腸癌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0%左右。一般而言,這類病人出現癌症的年齡平均為45歲,雖然這些家屬中並非全部產生癌症,但如果遺傳到此類癌症基因的話,估計其終身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為80%,遠高於一般人。沈名吟醫師建議,家族如有罹患大腸直腸癌之病史,而且有成員於很年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應定期至醫院作檢查。二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個人在40歲以前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以後則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的家屬,10~12歲開始,每1~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若屬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建議家族中之親屬21歲以後,應每年作大腸鏡檢查。必要時也可以安排基因測試,以發現早期癌,早期接受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