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

打敗肝癌成新「國病」 醫籲腸癌早篩#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秀場天王豬哥亮罹患直腸癌近三年,起初不願立即開刀且拒絕服藥求助神明導致病情延宕,持續惡化成末期直腸癌。去年9月雖曾接受開刀手術保命,術後病況一度趨於穩定。近期豬哥亮病情直轉急下,身體虛弱導致無法繼續施藥治療,目前僅藉由支持性療法維持生活品質,引發各界高度關注。2012年腸癌發病率全球第1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3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年新增逾1萬5千人,好發於50歲以上,50-74歲民眾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患,至今已連續9年佔據國內10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大腸癌儼然已成為新「國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1,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1。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及早面對 積極治療提升存活率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主任表示,依臨床數據顯示,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以上,第三期仍約60%,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則大幅下降僅剩約20%。四期患者雖存活率低但隨著現今醫學持續進展,多款標靶及化學治療藥物陸續問世,患者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若治療得宜預後非常好。此外,現今晚期大腸癌的治療朝個人化趨勢,可透過RAS基因檢測正確評估適合的標靶以提升治療成效,四期已不代表晚期,只要遵從醫囑接受正規療程也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呼籲病友應定期追蹤,切勿拖延治療導致錯失治療關鍵期。腸癌預防 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 大腸癌已成為全民公敵!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大腸癌逐漸趨向年經化,建議年輕民眾如有任何腸道不適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務必立即就醫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訓練排便習慣 人工肛門非夢魘

訓練排便習慣 人工肛門非夢魘#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豬哥亮罹患大腸癌後,多次傳出病危消息,最新消息指出,豬哥亮雖然已轉移到安寧病房,但狀況穩定。事實上,豬哥亮早在3年前就罹患大腸癌,卻遲遲不肯開刀,除了想多拍點戲、存錢給19歲么兒當教育費,也因為開刀位置接近肛門,豬哥亮認為裝人工肛門有損自尊,一度拒絕接受治療。事實上,只要和醫師商討,就能調整生活方式,並將人工肛門的不便降到最低。糞便或臭味外溢問題都能克服部分大腸癌患者因為腫瘤位置太低被迫切除肛門,雖然比例不高仍讓不少民眾因此害怕治療。人工肛門又稱為腸造口,即是在腸子的位置,通常位於左下腹做一個切口,以利糞便排出體外。過去有些新聞報導人工肛門可能造成糞便或臭味外溢,讓很多需要進行手術的病患感到憂心,其實這些問題都能克服。排便習慣可被訓練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有些大腸癌病患因腸道嚴重阻塞,無法順利排便,醫師會考慮先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等到治療告一段落後,再視情況移除。只有腫瘤的位置太低,影響到肛門括約肌功能,才會考慮永久切除肛門及括約肌,改用人工肛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指出,排便習慣可被訓練,建議病患可利用晚上洗澡時灌腸,訓練一段時間後,人工肛門會因刺激排便,而灌腸的操作非常簡單,也有專業造口護理師可到府教導。異味則可透過造口袋上的活性碳過濾掉,至於腸鳴或放屁的聲音一般人都會有,不需太過在意。可和醫師討論如何照顧人工肛門魏柏立副院長提醒,若患者因逃避人工肛門而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因出血量太多而貧血,或惡性細胞跑到腹腔而產生腹水。腸癌也會讓腸子局部變厚、變硬,進而讓腸道管徑變小,造成腸道阻塞,除了影響正常進食外,甚至可能讓腸道破裂,導致糞便進入腹腔演變成腹膜炎。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許多大腸癌患者擔心要裝人工肛門,因此不敢就醫或放棄。少部分的患者,甚至因為永久性人工肛門被列為輕度身心殘障,心理上無法接受,此時家人的想法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態度,家人釋懷、接受,並積極面對,將是最大的支持力量。建議家屬可以多試著和患者理性溝通,以維持健康生活的方式。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醫訊/儲蓄健康預防保健大型篩檢活動

醫訊/儲蓄健康預防保健大型篩檢活動#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癌、抗癌的重要關鍵,今年苗栗市首場「儲蓄健康 預防保健」大型四癌及成人健康篩檢活動,將於3月11日(週六)上午7:30至11:00,在中油紫園禮堂舉辦,凡參加當天篩檢活動民眾,每做一項篩檢,就有一份精美禮品,完成篩檢還贈送餐盒,歡迎鄉親踴躍參加。這場「儲蓄健康 預防保健」大篩檢活動,由苗栗縣政府衛生局,結合苗栗市衛生所、及苗栗市公所與鄰近里辦公室、和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醫療團隊等,利用週六假日總動員,為增進民眾健康與家庭幸福而努力,守護家人珍貴的生命及幸福。配合大型篩檢活動,會場將同步辦理「戒菸」、「抗生素用藥」和「長期照護」、「居家服務」、「器官捐贈」等衛教宣導和有獎徵答活動。免費篩檢對象資格為:1) 成人健康檢查/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2) 四癌篩檢包含/‧ 乳房攝影檢查(45-69歲,每2年1次)‧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每年1次)‧ 糞便潛血檢查(50-74歲,每2年1次)‧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嚼食檳榔及吸菸者,每2年1次)。苗醫提醒參加篩檢民眾,需攜帶健保IC卡及身份證,做成人健康檢查者請於前一晚11時後,禁食8小時至當天「空腹」受檢,主辦單位提供餐點,四癌篩檢則不需空腹。名稱:「儲蓄健康 預防保健」大型篩檢活動時間:106年03月11日(六) 上午07:30-11:00地點:中油紫園禮堂(苗栗縣苗栗市為公路紫園1號)洽詢:037-261920轉1112或1113

預防大腸癌前病變 紅藜有一套

預防大腸癌前病變 紅藜有一套#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好有「食」力,根據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最新研究證實,新興養生聖品台灣紅藜具有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效果!研究指出,帶有大腸癌前期病變的大鼠在餵食台灣紅藜10週後,各項癌前期病變指標出現顯著改變,顯示台灣紅藜能有效抑制大腸癌前期病變的生成。台灣紅藜具有調控氧化反應作用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研究生李芷薇,針對「台灣紅藜對大腸癌進展之預防效果」進行一項動物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攝食台灣紅藜的大腸癌病鼠,在多項前期病變指標上均有顯著改變。結果顯示,台灣紅藜具有調控氧化反應及細胞凋亡/增生的作用,達到預防大鼠大腸癌前期病變。每天適量攝食 有助預防大腸癌病變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施純光表示,細胞的凋亡與增生,是影響癌細胞生長的重要途徑,研究發現,台灣紅藜可能因含有高量膳食纖維,加上具有酚類化合物等植物活性成分,因此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影響致癌過程。日常飲食適量攝取紅能預防致癌 施純光副教授強調,大腸癌是和飲食關係最密切的癌症,現代人所處的環境及所攝取的飲食中難免含有潛在致癌物,日常若能適量攝食「台灣紅藜」可能會有預防上的幫助。國內紅藜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共同創辦人鄭世政表示,「台灣紅藜」全株可食,營養相當均衡且完整,和其他穀類相較,相同重量的紅藜可萃取到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最多。近來,慈濟科技大學也發現萃取紅藜根莖的生物活性物質,製成人工敷料,將能促進細胞生長,有助傷口恢復,台灣紅藜的應用將日趨擴大。

常頭暈 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常頭暈 可能是大腸癌前兆!#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民癌上身?」時常頭暈目眩的詠萱,染患現今國民病-頭暈,沒想到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由於腫瘤會造成身體慢性出血,致使貧血情況發生,頭暈、目眩、蒼白、反胃、嘔吐、盜汗、食慾不振、手腳冰冷,以及揮不去的疲累感,更是其相關臟器的衍生反應,切莫輕忽。經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前幾名,已是國民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姊今天不舒服,千萬不要招惹我!」當頭暈開始脹痛,自然容易感到煩躁易怒,此時,只要有點不如己意,自然就會暴跳如雷,甚至把脾氣加諸他人。心怡就有這樣的情況,平日就不太溫柔的她,似乎只要大姨媽一來拜訪,肚子疼不說,還會天旋地轉、暈頭轉向,不由得整個人地雷上身,因此也讓旁人無不避之惟恐不及,深怕不小心惹怒她!感到頭暈、疲憊 檢查後竟發現糞便有潛血反應《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根據中醫症型,頭暈、貧血基本上有三種成因:氣血兩虛、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此外風火上擾、勞心太過,也會影響疾病程度。一名年過七旬的婦女,從發生便秘,到後來感到頭暈、疲憊,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後,竟發現糞便有潛血反應。一般說來,糞便潛血篩檢是檢驗大腸癌的第一步,只要是陽性反應,廿人當中,就有有一人確診為大腸癌,可說比例極高。由於日益西化飲食習慣、晚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上國人愛吃紅肉、燒烤、醃漬等食物,冷熱酸辣不忌口,囫圇吞棗之下,腸胃長期遭受「凌虐」和「輕忽」,自然會有發炎反應,然而若能及時調養,在警訊發生之時,進一步藉由中醫食療入手,仍有改善的契機,恢復腸胃道健康,迎回彩色人生。頭暈目眩 可能是心臟出毛病根據醫學報導,若是經常感到胸悶、疲憊、頭暈、失眠、呼吸急促等情況,不只是腸胃道出狀況,心臟也可能正在發出求救訊號:供血不足。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相互關聯,一個器官有缺損,連帶其他器官都會受影響,因此治療上不能只著重一處,需要全面審視、全面調養。因此,除了不要讓腸胃不開心,也不宜讓心臟持續傷心!(本文摘自/顧好腸胃不生病  180道暖腸健胃抗加齡食療/博思智庫)

腹脹不是病?當心是癌變警訊!

腹脹不是病?當心是癌變警訊!#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3歲的吳老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史,因腹脹多日至臺南市立安南醫院急診求診,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因為惡性腫瘤造成阻塞與腹脹。腹腔鏡手術傷口比傳統手術小很多安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嘉倫表示,傳統手術是用剖腹的方式切除腫瘤,因在腫瘤阻塞的狀況下腸子會腫脹,手術傷口至少都會達到20公分以上。加上腸子腫脹,醫師先在肚臍內劃1公分傷口,確定大腸沒有因阻塞而造成壞死,之後在右上腹開一個約5公分傷口做一暫時性的造口,並在術後安排大腸鏡切片確診。吳老先生腹脹情形在術後改善良多,飲食也漸恢復正常,經過2週的調養,腸子消脹後,安排「腹腔鏡大腸腫瘤切除手術」,利用4~5個0.5~1公分的小洞,置入器械至腹腔內將腫瘤取出、週邊淋巴清除並實施腸道重建,最後依腫瘤的大小由腹壁一個約5~7公分的傷口將腫瘤取出,傷口比傳統剖腹手術動輒20公分以上的傷口小了許多。傷口小、視野更清晰吳嘉倫醫師表示,若吳老先生在第1次手術接受傳統剖腹手術,因當時腸道腫脹,手術的傷口一定超過20公分,微創手術的好處不只是傷口小,視野在進步的科技下,由光纖傳送至高畫質的螢幕上,可以將病灶處看的很清晰。同時因為傷口小,病人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自然願意較早下床,可縮短術後住院的天數,加快術後回復正常生活的速度。手術部份健保有給付,但有些衛材需自費,增加手術安全及縮短手術時間。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便便學問大,雙重檢查才是腸癌「黃金」標準!55歲林女士,2016年11月底糞便潛血陽性,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降結腸惡性腫瘤,隨後接受微創腹腔鏡左側大腸切除手術,術後第8天出院。病理診斷為第一期,術後亦不需注射化學治療藥物。林女士一個月內檢查、手術一氣呵成,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好案例。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 盡早就醫2年前藝人余天次女患直腸癌、豬哥亮患大腸癌讓大眾逐漸開始正視飲食導致的癌變問題,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周易韋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個月內如果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等情形一定要盡早就醫,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測與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程序。大便習慣突然改變 恐為腸癌徵兆周易韋醫師表示,觀察大便能清楚知道身體狀況,如果平常排便順暢突然不順暢,或者糞便不成形,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只要幾個月內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血便、大便變細、想排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體重減輕,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不可不慎。少肉多蔬果 定期運動、避免燒烤大腸癌發生原因,飲食西化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現代人多以外食為主,食用蔬果比例低,再加上吃太多肉、油脂,大腸癌可能悄悄上身,定期篩檢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50歲以上的民眾享有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周易韋醫師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不代表安全,如有任何懷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標準。除了積極篩檢預防,平時飲食也應少肉多蔬果,定期運動,避免燒烤、油炸食物,多吃大量纖維素的地瓜、高麗菜、含有水溶性纖維的蘋果、以及有豐富花青素的藍莓等食物,豐富的膳食纖維會與腸道膽酸結合,加速糞便排泄,減少腸道接觸致癌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