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一定要很濕才換?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有些家長會斤斤計較尿布更換,但長時間接觸尿布中的尿液或糞便,會導致寶寶皮膚受到刺激,產生接觸性皮膚炎。而一天中的最佳換尿布時間點為:餵奶前、睡覺前、外出前。
尿布一定要很濕才換?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有些家長會斤斤計較尿布更換,但長時間接觸尿布中的尿液或糞便,會導致寶寶皮膚受到刺激,產生接觸性皮膚炎。而一天中的最佳換尿布時間點為:餵奶前、睡覺前、外出前。
由於嬰幼兒的皮膚,在構造和功能上還未發育完全,所以比起成人的皮膚來得脆弱和敏感。一般而言,嬰幼兒的皮膚病大多是物理因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在炎炎夏日裡,家裡的嬰兒會較容易出現哪些皮膚問題?治療及保養方法又該注意什麼呢?由皮膚科醫師來一一解答!
48歲的林小姐,從小臉又紅又熱又癢,一曬太陽皮膚潮紅就會大爆炸,常常躲家裡、出門也沒自信,每次用化妝水、保養品就像火在臉上燒,只能快點用清水洗掉,整組保養品也只好送給別人。被症狀困擾長達30年的她,直到一次至皮膚科就醫,才知道自己是玫瑰斑(酒糟)患者,檢查臉上1平方公分竟爬滿了30幾隻「蠕形蟎蟲」。
乳頭癢是女性在青春期發育、懷孕、哺乳、停經各階段都可能出現的症狀;但乳頭發癢的原因很多,包括皮膚炎、溼疹,嚴重甚至可能是乳癌。若覺得乳頭很癢,甚至有刺刺的痛感,但乳頭看起來不會發紅,也沒有出現潰瘍或變形,就不太會是乳癌。建議民眾,若出現乳房疼痛、搔癢等症狀,最好還是讓醫師直接診治,或做切片檢查。
冬去春來,民眾常趁著天氣變暖之際外出活動,但春天正是空氣品質較差的季節,外出前可要格外當心空污警報,避免空氣中的「隱形殺手」傷害肌膚!皮膚科醫師提醒,空氣中的污染物會加劇皮膚老化,造成多種常見皮膚疾病惡化;此外,兒童與孕婦若長期曝露在空氣污染中,則有可能提高孩童、新生兒異味性皮膚炎發病的風險。
冬末春初氣候不穩定,冷氣團一波波來襲,不少民眾的皮膚就出現問題,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台中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佳佳強調,部分民眾會容易過敏、皮膚容易乾燥,更要勤加的保養皮膚,更提供保養注意3件事,避免皮膚龜裂,看起來傷痕累累。
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不少人會想多吃檸檬美白,每天早上用手擠檸檬,數天後,發現擠檸檬的手出現長條形、水滴樣、黑褐色的斑點,或覺得把擠完汁的檸檬丟掉很浪費,就把檸檬皮來擦身體或是拿檸檬皮來敷臉,以為會讓皮膚在日曬後,更易白皙美麗,結果卻在所擦的肌膚處,產生黑褐色斑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夏季高溫紅疹佈滿全身、難忍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共同困擾。不管是陽光還是流汗,都會讓症狀加重,入夜更是又癢又痛徹夜難眠。長時間影響課業或職場表現,更擔心皮膚紅疹、皮屑、傷口、組織液氣味,讓旁人敬而遠之;過去,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口服藥物改善效果有限,讓病友陷入「癢-抓-更癢」的惡性循環,服藥順從性不佳外,獨自承受身體不適、喪失自信與多彩生活。目前已有更精準的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治療,能快速緩解癢感和發炎,讓症狀大幅改善。 無時無刻都想抓容易遭人側目 傳統治療效果不佳可啟動其他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因免疫力失調與皮膚屏障破損所致。 第一線治療,主要靠基礎保養與外用藥膏,例如外用類固醇藥膏,利用乳液保持皮膚濕度修復皮膚屏障,藥膏抑制發炎緩解症狀。如果病情控制不理想會使用第二線治療,外用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免疫調節劑藥膏,如果需要會再配合短期口服抗生素或類固醇。 第三線治療可考慮加上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但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時,仍需監控肝腎功能。邱顯鎰醫師說明,提到傳統口服藥物,部分病人可能不太想接受,因為目前健保給付的傳統免疫調節劑需要抽血監控肝腎狀況。因此在用藥前,醫生與病人會充分溝通。雖然約有 1 成的患者可能產生抽血異常,但大多數患者停藥後,肝、腎功能都能回復正常。儘管如此,仍有 4 到 5 成對使用傳統口服藥物有所保留,可能擔心要一直抽血,也可能還是擔心對肝、腎有副作用。 第三線口服新藥阻斷發炎與癢感刺激 用藥 1 週搔癢就能明顯改善 現今第三線治療除了有生物製劑之外,政府過去一年核准三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相較傳統藥物緩解病情更快速,副作用也偏少;邱顯鎰醫師說明,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能精準鎖定細胞內激酶 (JAK1)抑制訊號傳遞。JAK1會促使異位性皮膚炎癢感與皮膚病灶,而當JAK1傳遞受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抑制,皮膚發炎就會減弱,紅疹與癢感改善速度相當快,手抓癢的念頭減少,更能加快皮膚復原。 邱顯鎰醫師強調,根據臨床治療經驗發現,使用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大約要 4 至 6 週才有 4 到 6 成的病患能緩解症狀。另一方面,利用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治療,用藥 1 週內就大幅止癢、症狀就能顯著改善,約 8 成病患在治療 4 個月,能改善 75%的皮膚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勿拖延治療 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能提供有效及安全的治療 邱顯鎰醫師補充,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有別於傳統的口服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產生較高全身性副作用的風險,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與生物製劑在使用上相較安全且精準對症下藥,對中重度病友更是一大福音。 發生異位性皮膚炎,學生可能擔心皮膚狀態不佳,被同儕嘲笑產生心理壓力外,晚上睡眠品質不佳, 白天學習效果也不好;職場上班族亦會擔心外顯的紅疹與皮屑,深怕同事、客戶觀感不佳,而不敢接近人群。久而久之不論大、小朋友,生理與心理層面發展都深受衝擊。 邱顯鎰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發生與體質及外在環境、壓力習習相關,孩童病患約 40%至 60% 可能隨著成長病況日趨緩和,如果小時候能夠好好治療,長大後就有機會改變。如果是成人,當發現自己有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讓醫生判斷使用最適當處置,病況都能有所改善。 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 邱顯鎰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