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無預警出現紅腫、搔癢的紅疹?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過敏反應,而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表現。這種常見的免疫疾病,常見於20~40歲族群,女性發生率更高。《優活健康網》特摘皮膚科醫師分享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協助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
你是否經常無預警出現紅腫、搔癢的紅疹?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過敏反應,而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表現。這種常見的免疫疾病,常見於20~40歲族群,女性發生率更高。《優活健康網》特摘皮膚科醫師分享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協助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
住在公園第一排,享受著鳥鳴等大自然樂章,但小心「禽蟎」上身,皮膚布滿小紅點,嚴重搔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春夏是禽蟎繁殖的季節,只要接觸鳥禽,或在陽台曬衣物,都可能接觸禽蟎,引發過敏性皮膚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禽蟎叮咬的預防及治療。
1名30多歲的年輕男性,原本頭髮相當茂密,幾個月前發現髮量越來越少,有時撥弄頭髮時可扯落一綹髮絲,因為父親已有禿頭,深怕如同父親一樣會雄性禿,因此求診,由於患者身上有許多不會癢的紅疹,經抽血證實該名男性罹患梅毒,給予患者完整的抗梅毒藥物治療,3個月後紅疹消失,頭髮也恢復往日的茂密。
濕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病症,會讓皮膚發紅、乾燥、發癢和龜裂,濕疹患者平時就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避免食物對身體帶來過敏,甚至加重炎症反應。《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濕疹的飲食指南,究竟補充維生素D有用嗎?補充益生菌有用嗎?哪些東西不要吃?本文一次解析。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皮疹好發於特定部位,症狀多樣可能出現紅疹、脫皮、滲出組織液、結痂或苔癬化等,且可能會「奇癢無比」,嚴重影響患者之日常生活及睡眠。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江品萱醫師表示,雖然可以利用口服抗組織胺鎮定效果或涼感乳液與藥膏達到暫時性的止癢,然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感多半是與皮膚某些發炎激素過多有關,所以應該要從根本去治療發炎的問題。然而,有些較嚴重的患者對於局部類固醇與非類固醇藥膏或傳統口服免疫抑制藥物效果不佳,除了生物製劑以外,最近口服小分子新藥也通過健保給付,可以更快速的改善癢感與皮膚病兆。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複雜 遺傳、免疫、環境、壓力都會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很複雜,涉及先天基因敏感性與後天環境危險因子的交互作用,皮膚保護屏障狀不完整合併免疫系統異常,產生過多發炎激素,造成紅癢不適。外在刺激物及過敏原如汗水、塵螨、氣候過度潮濕或乾冷、搔抓都有可能惡化皮膚問題,因此,居家環境應定期清潔、濕度儘量控制在50-60之間,夏季流汗應隨時擦拭,冬季乾冷需加強保濕劑使用。江品萱醫師表示,除了皮膚問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同時有個人或家族的過敏史,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另外,根據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因飽受紅疹、搔癢之苦,可能有較高的憂鬱、焦慮、過動等疾病盛行率。。 異膚無法根治 但可以「穩控」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疾病,也許不見得所以有患者的疾病都有辦法根治,且許多患者形容其癢感不僅是表面的癢,而是一種「深入皮膚深層的癢」,不斷搔抓甚至會造成病灶發炎更嚴重,陷入惡性循環。江品萱醫師說明,現在的藥物相當進步,不斷推陳出新,如果能與醫師好好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規律回診治療,,搭配日常保濕,病情多半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 健保給付日前通過了口服小分子新藥,爲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帶來佳音。小分子藥物的可以較為精準的阻斷導致皮膚發炎及搔癢的路徑,因此治療效果非常快速,江品萱醫師表示,「有些患者只要吃個幾天,癢感就有很明顯的改善。對於皮膚病兆的改善速度也優於傳統口服免疫抑制藥物。」若能止癢,患者的生活品質就能有大幅度的改善,並降低搔抓帶來的皮膚傷害,對於病情的恢復與控制也有幫助。 口服小分子藥物快速阻斷癢感 副作用也較少 江品萱醫師補充,口服小分子藥物雖能快速阻斷癢感、改善病灶,通常還是視疾病嚴重度搭配外用藥膏使用,達到更快、更好的皮膚狀況進步。皮膚科醫師會視患者病兆之嚴重度,調整藥物強度及類型,避免副作用之產生,亦有非類固藥膏(包含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及小分子PDE4酵素抑制劑) 可供使用,非類固醇藥膏少了皮膚變薄、萎縮的副作用,可供特殊敏感部位、慢性期或做為維持治療使用。。 此外,抽血追蹤的時間可以拉長,使用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的患者初期可能需要幾週就回醫院抽血,追蹤血球、肝腎等功能,但是由於口服小分子藥物的作用較為專一,對全身的系統性影響較小,抽血追蹤間距較長,初次用藥需約一個月回診抽血,後續視情況兩、三個月回診抽血一次即可。 針對副作用,江品萱醫師表示,部分患者會感到噁心腸胃不適,但是這樣的症狀通常會隨著服用時間改善,此外,年輕族群可能會有青春痘問題,不過這可以透過其他藥物控制。在少數一些免疫較差之患者可能出現帶狀疱疹的案例,如需長期使用可以考慮在使用口服小分子藥物之前,先去施打帶狀疱疹疫苗。 不過,目前健保只有給付口服小分子藥物給中重度且經傳統口服藥物及照光治療效果不佳之患者,江品萱醫師表示,評斷是否為中重度,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評估工具為EASI分數,透過評估皮膚受影響的範圍面積和紅、浮腫、抓痕及苔癬化之嚴重程度,分數越高代表病情越重,0~6分屬於「輕度」,7~19分屬於「中度」,20~72分屬於「重度」。鼓勵患者如想知道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以就醫治療,由專業的醫師協助進行評估。
麻疹本土病例爆發!近期台灣麻疹疫情不斷升溫,2024年底先是爆發醫院群聚,麻疹病例數創下近5年來新高,近日更傳出本土麻疹確診病例,足跡遍布高鐵、公車、飲料店、餐廳等。究竟感染麻疹症狀有哪些?誰需要打麻疹疫苗?《優活健康網》整理一文看懂。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其身體免疫反應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自體抗體,進而造成系統性的臨床症狀,包括疲憊、倦怠 、關節疼痛、腫脹、頭痛、體重減輕等,而且女性患者為多。《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8種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有相關症狀要趕緊就醫。
冬令進補小心蕁麻疹大發作!52歲蔡小姐多年前被診斷有蕁麻疹,雖服用西藥後可緩解搔癢等不適,但停藥後換季又時常復發,經過多次檢查未找出確切過敏原,因此求助中醫,經同時服用中藥搭配西藥,加上夜間搔癢時按摩止癢穴位,幫助紅疹搔癢症狀減緩,6個月後蕁麻疹不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