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

菊花受傷要注意 化膿恐致命!#細菌感染

46歲男性因左腹壁疼痛、腫脹2、3天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竟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所幸經醫師緊急安排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後,病人已復原出院。46歲的張先生因肛門膿瘍接受兩次手術,三、四天前發現左大腿上段有紅腫現象,張先生不理會,但隔了兩天,左下腹部竟然也出現紅腫並伴有疼痛,張先生趕緊至台中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初步的理學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腹壁有紅腫及壓痛,觸診時左腹部溫度亦較高,在經詢問病史後高度懷疑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會診一般外科並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確定張先生的確是罹患腹壁壞死性筋膜炎,於是馬上安排手術行筋膜切開術及清瘡術,術後張先生復原良好。急診孫宏舜醫師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細菌感染」,是一種由細菌入侵皮下組織和筋膜引起的急性壞死性軟組織感染。臨床上較少見,但發病急,進展快,破壞力強,病死率高,會造成嚴重的殘疾。臨床表現為沿深淺筋膜播散的感染,在血管內形成血栓,引起皮下組織、皮膚和筋膜壞死。可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以四肢為多見,尤其是下肢。嚴重時受感染部位的內部組織完全暴露在體外,壞死部分形成凹陷,若不妥善處其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三。早期症狀為皮膚紅腫、發熱、變硬,腫脹呈紫紅色片狀,邊界不清,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天。有些會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蜂窩組織炎。中期時,感染局部變得更加鮮紅,皮膚顏色逐漸發紫、發黑,由於血管栓塞和血管被破壞而導致含血性液體水皰和大皰逐漸增多,疼痛和腫脹加劇,全身症狀變得嚴重。病情末期,表現為持續高熱,白血球明顯升高,有明顯的毒血症,低血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中毒性休克、反應遲鈍或意識喪失、酸中毒和多器官衰竭(如腎)。血管硬化阻塞的結果導致皮膚出現乾性壞疽和表皮分離,出現壞死黑色焦痂,類似三度燒傷。當中毒症狀逐漸加重時,多數病人因敗血症或休克而死亡。該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腎病、肥胖、免疫低下、營養不良、年邁、靜脈注射毒品等。其他包括酗酒、吸煙、高血壓、AIDS、肝腎功能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慢性皮膚潰瘍等。手術如剖宮產、子宮切除術、小切口輸卵管切除術、腹腔鏡、不全流產常是腹壁壞死性筋膜炎的誘因。壞死性筋膜炎的治療關鍵是早期診斷和徹底手術清創,迅速切除壞死組織,同時對腫脹組織給予多次廣泛切開達深筋膜並充分敞開引流,必要時進行多次擴創。同時聯合應用大劑量敏感抗生素。其他治療方法包括糾正休克及多器官損傷、抗凝劑、免疫球蛋白、高壓氧、營養支持療法、傷口修復以及擇期行植皮術等。延伸閱讀「壞死性筋膜炎分為兩型」: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010

飼養寵物掌握8原則 避免共通傳染病

飼養寵物掌握8原則 避免共通傳染病#細菌感染

飼養寵物是現代人放鬆身心的方法,甚至是飼主的心靈寄託。寵物與人的關係愈來愈親密,有的飼主把寵物當成自己孩子般,往往一起睡覺、一同吃飯;不過太過親密的關係,常常會發生人畜共通傳染病。寵物除了會誘發過敏症狀,也有感染其他疾病的可能。因此,只有對寵物可能感染或傳染的一些疾病做全面的了解,才能早期預防、早期治療。奇美醫院 - 感染症科 蘇柏安醫師表示,以下是常見之人畜共通傳染病:1.狂犬病:這是一種急性及致命的疾病,因狂犬濾過性病毒引起,影響病人的腦部及脊髓;通常病人初期會有頭痛、疲倦、發燒和皮膚感覺異常;進而出現出現肌肉非常疼痛及僵硬(特別是咽喉,導致患者怕水,恐水症)、神智不清、呼吸困難、癱瘓、昏迷和死亡。狂犬病會由貓、狗的唾液傳染,寵物可以經由施打狂犬病疫苗來避免。2.犬咬症:被犬(貓)咬傷或親密接觸後,因 Capnocytophaga caninume感染造成傷口感染,而呈現局部蜂窩性組織炎、化膿,並伴有惡臭、局部淋巴結腫大。但在大多數健康的人身上症狀都是輕微的。3.貓抓病:是一種新興的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其致病菌為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lae),一般健康的人感染通常不會有症狀,少數會有發燒、抓或咬傷部位淋巴結腫大、疼痛,咬傷傷口形成紅色丘疹等情形。有超過90﹪感染者係經由帶菌貓隻的咬、抓或舔舐傷口等途徑,將致病菌傳染給人,但它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4.弓形蟲:弓蟲 (Toxoplasma gondii)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的原蟲,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人類主要是因為食入未經煮熟的肉;或含有貓排出的卵囊污染食物,或食入含有具感染力速殖體的動物組織及體液。弓形蟲並不會直接人傳人;感染後,少部分急性感染病患會出現淋巴結腫大、衰弱、倦怠及發燒等,或是皮膚紅斑丘疹、黃疸以及肝脾腫大、水腦症等,以及眼部病變;孕婦若被感染,容易導致流產、胎兒失明、畸形等症狀。現代寵物五花八門,除了最常見的貓狗之外,迷你豬、兔子、鳥、魚、囓齒類動物或烏龜、蜥蜴等都成為寵物。 蘇柏安醫師提醒,飼養前應該先了解寵物的習性並營造適合的環境,以免感染疾病甚至傳染到人。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人畜共通疾病最基本的要求。 蘇柏安醫師提供以下基本防治方法給所有飼主參考。1.在接觸過寵物或排泄物後,必須仔細清潔雙手,避免寵物的病菌傳染給人。2.定期幫寵物除蟲與潔牙,以及每年固定帶寵物注射預防疫苗。3.寵物應該有專屬的器皿,而且使用過的器皿應與人的分開清洗。4.避免和來歷不明的寵物直接接觸,尤其是流浪的貓狗。5.環境清潔、積極滅蚊、噴灑有效的殺蟲劑。6.不可讓寵物隨意吃外頭路面的食物或亂聞或亂舔其他動物的排泄物。7.任何動物咬傷均應緊急徹底清洗傷口,並立刻送醫。8.到流行地區旅行、居住穿著長袖、長褲避免蚊子叮咬、增加驅蟲劑及蚊帳的使用。

夏天到了提醒您 定期做好「退伍軍人桿菌」監測

夏天到了提醒您 定期做好「退伍軍人桿菌」監測#細菌感染

夏季到了,退伍軍人桿菌蠢蠢欲動,容易藉由空氣散佈,使免疫力低下的民眾生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冷氣、空調及冷卻水塔是引起退伍軍人肺炎的主要媒介,應至少每年清洗2次,並歡迎將冷卻水塔水送至該局檢驗室付費檢驗,以定期監測水塔及中央冷卻水塔的品質,維護市民大眾公共衛生與安全。依據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針對水體品質所訂之基準(Water Quality Criteria)中提到,水塔及冷卻水塔之水體中退伍軍人菌之活菌數濃度高於1000 cell/mL,屬於高濃度範圍,需立即採取滅菌的動作。例如在醫院內感染退伍軍人病(nosocomial  Legionnaires  Disease)和社區性退伍軍人病(community-acquired   Legionnaires  Disease)都和水塔或冷卻水塔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此,為了預防退伍軍人病的流行,每年應至少2次清洗水塔及冷卻水塔,以防止細菌的滋長,並定期檢測水塔及冷卻水塔中是否含有病原菌。凡臺北市市民、大樓管理單位、醫院、戲院(KTV等)、商城(餐廳、健身中心、SPA等)及公共場所(公私立學校、托兒所、安養院、育幼院等),均可以乾淨容器盛裝2000毫升的水塔水或冷卻水塔水,送至該局檢驗室付費申請檢驗,瞭解是否有退伍軍人菌的污染,檢驗費用一件為貳仟元整。有意願送驗的業者或大樓管理單位請儘速申請,送驗時請檢附:(1)送驗申請書可直接至該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檢驗專區下載。(2)30元回郵掛號信封乙個(書明收件者姓名、電話、地址及貼上30元郵資)(3)送驗水塔水或冷卻水塔水2,000毫升。(4)檢驗費用一件為貳仟元整。(5)送至該局檢驗室(地址: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111號二樓)辦理,即可享受這項貼心的檢驗服務。若有任何疑問或相關檢驗需求,可逕洽該局檢驗室提供相關檢驗諮詢與服務(聯絡電話為2828-0102分機2109; 傳真為2825-0869。  

入夏濕熱 久坐不動 當心臀部毛囊發炎

入夏濕熱 久坐不動 當心臀部毛囊發炎#細菌感染

一名卡車司機,因其臀部幾乎都長滿了毛囊炎,且未即時治療,因此到醫院求診時,毛囊炎已惡化成疔瘡似的症狀,必須切開引流,因此難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李世光醫師表示,當天氣燠熱時,皮膚毛孔會張開進行散熱,一些細菌很容易從毛孔進入毛囊,此時如果身體抵抗力較弱,就較易導致毛囊發炎。細菌性毛囊炎通常為一至數顆針頭到米粒大小的膿皰,膿皰中間有毛髮(但是也有可能因太細小,而不容易看見),周圍有發紅的現象。病灶主要的感覺是輕微到中度疼痛,一般並不會有發燒或其它全身性的症狀。在春夏天的時候,天氣濕熱,有為數不少的年輕學生因學校宿舍沒有冷氣,又得長時間坐著打電腦,由於椅墊悶熱不透氣,因而造成臀部罹患毛囊炎的皮膚病。李世光醫師指出,毛囊炎是毛囊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一種皮膚病,經常反覆地發作。任何有毛孔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臨床上呈現出一顆一顆的紅色丘疹或膿皰,有時會痛或癢。毛囊炎常發生在男性朋友身上。而不同部位的毛囊炎則有不同的原因:頭皮的毛囊炎,多與個人體質、過度洗頭、悶熱或生活作息有關;前胸後背及臀部的毛囊炎,多與濕熱、常流汗及個人體質有關;大腿的毛囊炎,多由褲子(如牛仔褲)與腿毛磨擦造成;而上臂的毛囊炎,則多是因為毛孔角質化(個人體質)的結果。李世光醫師呼籲,時序漸漸入夏,天氣逐漸轉熱,要預防毛囊炎,最好從自己的穿著做起,儘量穿寬鬆的衣服,質料以麻紗為宜;青年學生最好少穿緊繃又不透氣的牛仔褲,如果要較長時間坐著工作,應慎選椅座材質,以通風透氣為佳,坐了一段時間後,應該多起身拍拍臀部,活動一下。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 超過半數有射精疼痛困擾#細菌感染

攝護腺炎於成年男性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相對性的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則易好發於老年人。攝護腺炎是50歲以內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50歲以上男性第三好發的泌尿系統疾病(盛行率僅次於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劉緯陽醫師表示,大致上半數男性於一生當中會發生這種疾病,依據統計50歲以下的男性約4-5%有攝護腺炎病史,而70歲以下盛行率則約有10%,可說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問題。而所謂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或稱為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事實上就是經尿液或精液檢查發現與細菌感染無相關的攝護腺炎,是所有攝護腺炎中最常見的,比率高達90%以上。臨床上主要症狀是以疼痛為主,也會伴隨下尿路排尿症狀,如尿急、頻尿、解尿緩慢、中斷、不乾淨…等。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可定義為慢性。事實上症狀會時好時壞,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於一年當中會自然好轉。疼痛部位最常見為會陰部疼痛,其次依序則為恥骨上及陰莖疼痛,亦有部份患者會抱怨下背痛、睪丸痛或射精中間或結束後疼痛。這其中最讓人困擾的是有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於高潮過後會射精疼痛,給性生活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部份患者會因而有性功能障礙,造成夫妻關係緊張。劉緯陽醫師指出,致病的原因目前於醫學上可說是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這其中包括:氣候變化、細菌感染、情緒及精神壓力、神經系統、免疫功能…等諸多因素。有部份患者會隨氣候變化而易於冬天發生症狀,而亦有部份病人在精神壓力大時或情緒低潮時容易疼痛或症狀加劇。另外則有人報告高達80%男性慢性骨盆疼痛同時會有脊髓神經病變造成的逼尿肌及尿道外擴約肌共濟失調。而免疫疾病如氣喘、類風溼關節炎…等,也有相關性的報告。而又有人認為男性間質性膀胱炎與慢性骨盆疼痛應是相似的疾病,因為有45%以上的男性間質性膀胱炎會有膀胱脹痛感併解尿不順。綜上所述,目前所有的病因似乎仍渾沌不明,最後研究結果還需要大家漫長的耐心等待。若患者有上述疼痛及排尿症狀時,劉緯陽醫師建議應尋求泌尿科醫師的診察,來評估症狀嚴重度,而50歲以上中年男性則更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醫師除了問病人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包括肛門指診)外,基本的雙杯尿液測試(攝護腺按摩前後分別檢驗尿液)也是應做項目。至於是否應做其它侵犯性檢查(如膀胱鏡、攝護腺超音波…等),則應依據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判斷來做選擇。此外,患者平日應儘量生活作息正常,適當的放鬆緩解壓力,並保持飲食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及飲料。治療上由於致病機轉並不清楚,所以相對的也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醫學報告上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可考慮抗菌藥物,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抗發炎藥物。這當中以α-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最好,需服用一至一個半月以上才看得出來效果,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症狀會改善。若選擇服用抗菌藥物,治療超過兩週症狀仍未緩解時,建議應選擇他種藥物。亦有報告雙種藥物合併使用可進一步提振療效。另外也可考慮物理性治療,如攝護腺按摩、會陰按摩、溫水坐浴來緩解慢性骨盆疼痛。也有人建議可用肌肉鬆弛劑來舒緩會陰部肌肉痙攣疼痛。而當上述治療都無效時,則可考慮選擇較具侵犯性的方法:如薦椎神經刺激術、攝護腺熱微波手術、攝護腺肉毒桿菌注射…等。慢性骨盆疼痛,對於男性患者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劉緯陽醫師強調,目前因為臨床上尚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日常生活上建議患者除了改善生活作息及清淡飲食外,更應適時的放鬆情緒來減輕疼痛頻率。治療上須耐心服用泌尿科醫師的處方,而當治療效果不彰時,應聽取泌尿科醫師的建議,適時更換其它治療方法以達最大療效。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

傷口紅、腫、熱、痛 小心蜂窩組織炎#細菌感染

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常見的細菌包括俊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菌、嗜肉菌等)。細菌經由傷口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釋放毒素,而在組織空隙內滋長,引起局部組織炎性反應。人體的皮下脂肪層是一區區像蜂窩狀的組織,所以如果這個區域發炎腫大,就稱之為『蜂窩性組織炎』。為恭紀念醫院 - 感染科 - 張恩本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發生的部位,可能是以往曾經外傷的部位,或是皮膚本身已經有病變的地方。最常侵犯臉部、頸部及腳部等部位,並可經淋巴系統侵犯到周邊結締組織。初期特徵包括:‧紅:傷口及其四周表面潮紅。‧腫:受傷部位表面輕微隆起。‧熱:被感染之區域較其他正常區域溫度稍高。‧痛:患處受牽連區域會持續疼痛或有化膿現象。隨後其範圍會逐步擴大,同時也會出現發燒、畏寒、全身倦怠、淋巴腺腫、頭痛或關節痛等症狀。這表示細菌已經侵入血液而循環全身,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張恩本醫師指出,容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高危險群包括:一、抵抗力低者:包括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老年人、肝功能受損、免疫力較差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嬰兒、營養不良等。這些患者對病菌的抵抗力較弱,較易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糖尿病患者常會造成局部壞死性筋膜炎而須截肢,甚至死亡。痛風患者本來關節就易受尿酸結晶的侵蝕,因此更要小心細菌的感染。二、有開放性傷口者:如外傷、拔智齒、香港腳等。外傷是造成細菌入侵的主要原因,必須謹慎處理。持續的復發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種種症狀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有異狀一定要就醫,有時表面的癒合並不能代表內部細菌已被徹底瓦解。至於要如何診斷?張恩本醫師說,蜂窩性組織炎通常可由皮膚外觀診斷,通常醫生會建議做血液檢驗、傷口組織採樣培養,有助於與小腿靜脈血栓區別。小腿部位受感染而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其症狀與特徵相似於小腿靜脈血栓,都有熱、痛、腫等症狀。關於蜂窩組織炎的治療目前以抗生素為主,首先必做血液培養 (Blood Culture) 及敏感試驗 (Sensitivity Test) ,再依結果選用正確的全身性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為 Penicillin 或 Oxacillin,通常七至十天即可痊癒。但若當傷口已形成膿瘍,必須採外科手術的切開引流與傷口的擴創處理。更嚴重時,醫師將視病情決定是否做局部皮層重建、植皮或截肢等整型手術。若手或腳嚴重感染,可提高四肢、降低活動量、多休息。防治蜂窩組織炎,張恩本醫師提醒,應隨時保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感染之傷口,不論有多微小,都需注意是否有傷口感染現象發生,若有香港腳應及早治療。此外,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習慣,避免熬夜及酗酒等不良習慣,以免降低身體免疫力。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可怕的蜂窩性組織炎。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細菌感染

台灣因公共衛生進步,早期50年代幾乎人人會感染的頭蝨,似乎已經銷聲匿跡,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臺北市還有頭蝨疥瘡嗎?其實在人口聚集的場所像學校等,蟲蟲還在伺機而動,一旦遇適當時機,極易造成傳染。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97年迄今,已接獲校園通報30起以上之疑似感染頭蝨及疥瘡案件。學校學生眾多,彼此接觸密切,疾病容易交互傳染;且學生正值成長發育時間,若在此時期學生罹患傳染病,不僅影響成長,更可能將傳染病由學校蔓延至家庭,而部份小朋友假期返鄉或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得頭蝨及疥瘡問題即使在醫療進步的大臺北都會地區,依然存在。頭蝨及疥瘡屬於接觸性傳染,尤其在學校或團體生活中,常因近距離接觸相互傳播。頭蝨體型小,蟲卵呈乳白色或淺咖啡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頭皮屑,吸血會讓人覺得頭癢;疥瘡是皮膚感染到節肢動物疥螨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劇癢且夜間更為嚴重,同時出現很小卻引起劇癢的水泡、膿泡以及全身的搔破痕跡,影響學童學習及上課情緒,甚至因抓破皮引發細菌感染並化膿。 衛生局指出,由於頭蝨是藉由共用帽子、梳子、枕頭或頭對頭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常洗頭、不用他人的帽子、梳子梳洗用具、枕巾與被褥要勤換洗、勤曝曬等,都是預防頭蝨最有效的方法。而疥瘡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皮膚直接接觸而感染外,亦可藉由衣物或被單等傳染疥螨。如果感染疥瘡,患者密切接觸者之衣物、床巾、被單可使用熱水(60oC)燙洗或用烘乾機的高溫熱風烘過或用熨斗燙過一遍,來殺死蟲子及蟲卵,不能燙洗或乾洗的衣物和棉被等,則密封裝於塑膠袋內至少兩週。梳子可浸在酒精1小時,或用熱肥皂水(60oC)刷洗,澈底清潔家中環境,除去可能帶有活卵的毛髮或疥螨。民眾懷疑感染頭蝨或疥瘡時,應立即至醫院皮膚科就診治療,依醫生指示使用藥物,不要自行塗抹藥物,並加強個人清潔衛生,即可遠離頭蝨或疥瘡。衛生局提醒,感染頭蝨或疥瘡除患者本人外,同伴或同住家人均應接受仔細檢查,必要時應一併治療,才能有效控制不繼續傳播。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

自體輸血 手術不怕後遺症#細菌感染

自體輸血,簡言之就是把病患在手術中所流失的血,經過儀器離心分離處理過濾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減少病人輸別人血液,降低輸血所引發反應,輕者如發燒、皮膚起疹,重者如肺臟衰竭(ALI),甚至過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或引起感染疾病如肝炎(A型、B型、C型)、愛滋病或其它病毒感染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麻醉科主治醫師孫揚忠說,該院區在手術中使用自體輸血已逾一年,這樣對大量輸血手術病患,降低輸血後遺症且可減輕血庫壓力。孫揚忠指出,一般大量出血手術均可適用,如骨科脊椎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外傷(顱內出血、胸腔出血、肝臟、脾臟及腎臟等的破裂)手術或心臟外科手術等,可用此設備。但再好儀器處置都有限制,若病人有血液方面疾病、細菌感染或癌症等手術,不建議使用,以免引起細菌或癌細胞擴散。自體輸血使用方法為:手術中將傷口流出的血,收集至海綿過濾瓶中,到一定量時,利用離心原理將被破壞血球或死細胞等排除至廢棄袋內,剩下引流至輸血袋中,輸回病人體內。孫揚忠表示,一般手術中流出1000ml血,經過離心機處理後,可回輸至體內大約500ml。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病人出血1000ml,回輸500ml血,就無需再輸別人血,因此可大幅降低因輸血而引起後遺症或糾紛。孫揚忠強調,自體輸血在歐美醫學中行之有年,在該院區因脊椎(多節及困難度高)手術甚多,降低病人輸血量,對病人而言大大減少輸血後遺症及恐懼,對該院血庫而言更可降低儲備血量壓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