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引發氣喘 使用類固醇安全嗎?

過敏引發氣喘 使用類固醇安全嗎?#異位性皮膚炎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台灣90%以上氣喘病患對塵蟎過敏,而塵蟎正是導致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病症的禍首。長相類似蜘蛛、腳上有吸盤、肉眼無法辨識的節肢類搗蛋鬼塵蟎,最喜在潮濕多雨的環境孳生。小兒科王崑伊醫師說明,地毯、毛氈、窗簾、床墊、棉被、枕頭、絨毛玩具、貓狗皮毛、人類脫落的皮屑、毛髮、指甲等都暗藏著無數塵蟎。通常一克灰塵中,塵蟎數量約一百隻。當塵蟎在呼吸道累積相當數量,人體的防疫機制就會啟動,繼而引發一連串過敏反應。過敏到底是疾病還是體質?是人體的哪個環節過度敏感?王崑伊提到了80%以上氣喘兒體內存在的抗體IgE。IgE是人體防疫系統中「免疫球蛋白E」的英文縮寫(immunoglobulin),也是免疫王國統帥Th2淋巴球細胞手下威力最強勁的抗體。具有遺傳性異位性體質的人,身體內的IgE總是多於常人且過度反應。由於病童年紀小,無法配合肺功能檢查,所以,兒童氣喘主要依據臨床癥狀來診斷。診斷確立後,過敏科醫師會在孩子滿三歲前後,為孩子開立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查,找出造成氣喘的過敏物質,進一步給予氣喘孩童和孩童家長避免過敏原的建議。氣喘常見藥物,王崑伊表示目前治療氣喘最有效的藥物是惡名昭彰的美國仙丹:類固醇。類固醇分三種:口服型、吸入型和注射型;長期使用口服型類固醇易產生月亮臉、水牛肩、免疫抑制、長不高、骨質疏鬆等可怕副作用;而吸入型類固醇不但沒有類似令人憂心的副作用,也能有效控制氣喘、預防急性發作。有時遇到氣喘急性發作,醫生會視情況開立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主要是取其抗發炎的療效,通常不超過一週,也不會有長期使用的副作用;王崑伊呼籲,家長應讓孩子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氣喘急性發作的危險。王崑伊表示目前仍無百分百的根治方法,但只要配合醫囑,加上良好的環境控制,患者幾乎可達到完全不發作。而且,有三分之一氣喘兒童長大之後痊癒。王崑伊也提醒家長,切勿輕忽孩童慢性氣管發炎的症狀,即使只是微小發炎,若不加以控制,一樣會造成氣管壁肥厚及纖維化,氣管漸失彈性,氣喘症狀也就日益嚴重。延伸閱讀「人體各種過敏反應」: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50

夏季過敏 都是”蟑螂”惹禍

夏季過敏 都是”蟑螂”惹禍#異位性皮膚炎

時序入夏,高溫的氣候使得蟑螂、蚊子、蒼蠅、螞蟻出現在居家環境的頻率提高,讓人不勝其擾。牠們不僅破壞環境衛生影響觀瞻,也可能是傳染病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幾年來蟑螂引起的過敏疾病(如氣喘、鼻炎)持續增加,蟑螂的罪行禍害又要加上一筆,所以過敏族要將蟑螂列為夏日除蟲的首要對象。■ 蟑螂為何引起過敏?一般而言,看見一隻蟑螂,表示牆後和縫隙中藏有數百隻。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 張棋楨醫師指出,由於蟑螂住在陰暗不為人知之處,死後不易被發現,時間經久,死蟑會分解成小小粒子如塵蟎一樣, 再加上牠的穀屑、唾液、分泌液具有高度的致敏性,這些物質漂浮於空氣中,當人吸進呼吸道時便造成一系列的過敏發炎反應,臨床上病人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胸悶、氣喘等情況。■ 誰易對蟑螂過敏?根據國外知名的過敏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百分之三十~五十的過敏患者與蟑螂有關。北醫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廖學聰醫師說,而國內的資料也顯示蟑螂可能是僅次於塵蟎為第二常見的過敏原。美國國家內陸城市氣喘研究發現約36%氣喘兒童對蟑螂過敏。它更指出89%兒童房間裡存有高數量的蟑螂過敏原。在某些地區和種族,對蟑螂的過敏程度超過塵蟎,大多數的蟑螂生長在熱帶地區,台灣處於亞熱帶,一年四季其實都有蟑螂為害,只是夏季最明顯。在家裡的塵埃中可測得到些蟑螂過敏原的存在。要知道自己是否對蟑螂過敏,應請過敏專科醫師給予皮膚試驗或抽血檢查(MAST或 CAP)便可確認。許多患者常堅稱:「家裡看不到一隻蟑螂,怎麼會蟑螂過敏呢?」事實上這隻扁扁的蟑螂適應力驚人,神出鬼沒,夜裡可能自下水道爬出,白天即銷聲匿跡,而牠的分泌物早已不知不覺中混入家裡的塵埃中,使你防不勝防。張醫師與廖醫師表示,蟑螂是極難消除的,不能只是拿起掃把或拖鞋,啪一聲打下去而已,必須積極消滅家中出沒的蟑螂。【大家一起來滅蟑】1. 首先去其所欲,收妥任何可讓牠飽啖一頓的食物,所有碗盤和器皿都要馬上清洗,不可堆積在洗碗槽上,垃圾桶要密封或勤倒垃圾。2. 使用各種殺蟑劑或請專門人員來滅蟑,殺蟑劑有兩種,一種是噴劑,將藥噴灑在蟑螂爬行過的路徑,可看見蟑螂屍體到處陳列,會增加事後處理屍體的困難,但享受『眼見為憑』的消減快感。另一種藥劑以藥片為餌,引誘蟑螂來吃,因為蟑螂有吃食彼此糞便的習慣,如此可達到連鎖殺蟑效果,由於蟑螂是消滅在看不見的巢穴中,所以此法讓人感覺蟑螂好像變少,相較顯得無形但乾淨多了。不管是噴劑或藥劑,要將它們放在蟑螂經常出沒的地方,例如廚房裡的櫥櫃或抽屜,也可以在爐子、冰箱下面及其他蟑螂藏身之處。3. 堵住封住所有入口,避免蟑螂由外面進入。牆上、地板、窗戶、門扇上的破洞或縫隙都要補好;管線周圍的空隙也應該填滿。漏水的水龍頭一定要修好。4. 家中不要儲存垃圾袋、紙箱、報紙或空瓶,因為這些都是蟑螂最喜歡出沒的地方。蟑螂除了醜陋令人人喊打之外,還對台灣寶島五分之一人口的過敏族威脅甚大,蟑螂自古便與我們長相左右,夏天一到就造反,為了確保居家生活品質避免過敏病發作,在炎炎夏日中不要忘了大家一起來滅蟑。

梅雨季節來報到 過敏族『黴』運到

梅雨季節來報到 過敏族『黴』運到#異位性皮膚炎

今年梅雨季節的天氣,是陰晴不定,溫暖而潮濕。那種悶濕的感覺,足以使人整日昏沈慵懶,精神萎靡不振。相反的此刻正是黴菌蓬勃滋生繁殖的好時候,它伺機侵入人體的呼吸道,讓有呼吸道過敏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的人開始了難捱的日子。台灣地處亞熱帶,一般住屋內外極易發現黴菌的蹤跡,如地下室、浴室、廚房、水溝旁、落葉多的地方、草堆、廢物木材堆積處等。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張棋楨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知名過敏期刊研究指出,有過敏體質者對黴菌過敏的比例有高達百分之卅,而國內並無正確的統計資料,據推估約百分之十。黴菌有成千上萬種,一般可分為二類:一是單細胞酵母菌類,另一種則是常見有菌絲的黴菌類,這二種皆可以引起過敏。表列出數種常引起過敏的黴菌種類,其中以青黴菌及交錯道黴菌最常見。 黴菌是空氣中的過敏原,當鼻子吸入時就可能造成流鼻水、打噴嚏、鼻塞,兩眼下方像描了兩條黑影,像貓熊一樣,有些人甚至連視力、記憶力都受到影響。如果症狀再嚴重則會有咳嗽(久咳不癒或夜咳)、胸悶、氣喘等症狀。至於要如何避免黴菌過敏,廖學聰醫師表示,有黴菌過敏體質的人,盡量避免到黴菌容易滋生的地方,若不得已最好戴口罩進出這些場所。以下提供幾個環境上必須注意的事項,才能杜絕黴菌生長的溫床。(一)戶外:保持水溝暢通、常清理落葉及草坪、不要堆積木材廢物。(二)房間:盡量保持通風,密閉空間易長黴菌、使用冷氣機及除濕機保持濕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並定期保養清除機器內部 衣櫥內要防潮,並定期將衣服取出整理,被褥要曝曬、不要使用地毯、壁毯及泡棉製品、使用吸塵器或空氣清靜機可除去黴菌袍子。(三)浴室:勤加刷洗馬桶的角落、水龍頭、排水孔這些地方,洗澡後要打開窗戶。(四)廚房:使用排油煙機,排除烹飪所帶來的水氣、冰箱角落易生黴菌,食物不要放太久。(五)地下室:不要堆放太多物品,牆壁要防水漆以防潮生黴。可使用除濕機。(六)垃圾桶易生黴菌,需清洗乾淨且常倒垃圾。一般而言,對何種黴菌過敏可由皮膚試驗及抽血檢查(MAST或RAST)來確認之。而治療黴菌過敏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它(可用上述的方法),若環境改善後過敏症狀還是持續,便可能要服用抗過敏藥物,嚴重者則考慮減敏療法。張醫師與廖醫師強調,過敏體質的人要學會適應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為了避免梅雨季節來臨跟著走『黴』運,因此必須有一套良好的保健方法,才能減少並預防過敏疾病的發作。 

游泳涼一夏 小心”氯”過敏 痘痘長不停

游泳涼一夏 小心”氯”過敏 痘痘長不停#異位性皮膚炎

天氣越來越熱,雖然夏天尚未來臨,但已經有許多人受不了高照的艷陽,紛紛利用週末假日到游泳池暢快玩水。玩水固然開心,但皮膚科醫師仍要提醒民眾,要小心氯引發的皮膚問題。台中縣一名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女學生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肌膚非常敏感,日前因天氣轉熱,她與同學相約到游泳池玩水,不料之後卻發現自己皮膚嚴重發癢,而且還狂冒痘痘,原本平滑的肌膚變得坑坑疤疤,經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醫師診斷後,確認是皮膚對水中的氯過敏所引起。好在該女大生滿臉的痘痘和凹疤在經過專業治療與該中心毛孔縮小淨痘護理療程後,肌膚已恢復原來的健康狀態。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張和興醫師表示,氯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重要的電解質,可以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促進蛋白質、維生素B12或鐵質的吸收等,如果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無力、脫毛、鹼中毒等多種問題,但吸收過量也能導致高氯血症、酸中毒等。不過,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來水中,也加入氯來進行消毒,而游泳池也通常會利用氯來殺菌,但民眾或許不知道,洗澡或游泳時,水中的氯可能會破壞皮膚和頭髮中的蛋白質,這也是為什麼部分民眾游泳過後會導致肌膚敏感、乾燥或發癢。而前述這位女大學生,本身就已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皮膚的平衡能力較弱、保水性差、油脂分泌不足。因此每當季節交替、氣候忽冷忽熱時,就時常會出現皮膚乾燥、紅斑或發癢、長皮疹、冒痘痘的症狀,這樣敏感的皮膚再加上氯過敏反應,才會讓問題一發不可收拾。因此醫師特別要提醒皮膚敏感的民眾,在換季或天氣炎熱的時候,應更加小心保護肌膚,建議可以減少接觸過敏原,做好皮膚保濕,勤塗保濕劑,有皮膚過敏問題的民眾最好不要下水游泳,以免引發病症。如果出現症狀,應立刻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將可幫助患者緩解症狀發生時之不適,同時避免症狀惡化,在臉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疤痕。

使用來路不明化粧品 當心皮膚健康出問題

使用來路不明化粧品 當心皮膚健康出問題#異位性皮膚炎

隨著近年來創業風氣大興,以租箱寄賣商品的行銷方式日漸盛行,但並非所有的產品品質都是值得信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1月份特別執行「格子商店化粧品專案」稽查,抽樣檢查市內6家格子商店,發現標示違規之化粧品22件,其違規情節包括標示不全、未標示來源出處,甚至完全無中文標示,若消費者使用後真發生問題,難道只能自認倒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查獲之22件違規化粧品均已罰鍰處分。不符規定產品中以「標示不全」者最多,佔19件(86.4%),同時涉及「標示不全」與「誇大療效」產品者3件(13.6%)。以上違規之產品屬臺北市業者及個人賣家販售的有14件(63.6%),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依法處分,其餘屬外縣市有8件,已移請當地衛生機關依權責辦理。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之規定,化粧品外盒包裝及容器均需顯著標示「產品名稱」,而產品同時具外盒包裝及容器時,應標示「製造廠名稱、地址(國產者)」、「進口商名稱、地址(輸入者)」、「內容物淨重或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分」、「保存方法及保存期限(經指定公告者)」、「許可證字號(含藥化粧品者)」等九項於外盒包裝上,若無外盒包裝者,則應標示於容器上。除此之外,本次稽查專案發現, 22件違規產品中,有高達15件產品是來自個人賣家自行承租格子販售,其所販售之化粧品多數是自行從國外攜入,完全沒有中文標示說明,或未標示來源廠商名稱、地址,萬一消費者使用後出現問題,往往求助無門,因此衛生局特地加強追查該等高風險販售形式,以期讓民眾有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格子商店的經營模式成本低、多樣化、管理困難,類似網路交易的實體化,消費者為維護自身的消費安全及權益,購買化粧品時要格外小心,應慎選來源清楚、標示完整的產品,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購買來源不明產品、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消費者如有疑問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撥打1999熱線以市話費率計費,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以上訊息刊登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紫外線不再是皮膚的頭號敵人

紫外線不再是皮膚的頭號敵人#異位性皮膚炎

一般人聽到『紫外線』三個字,很自然的會將紫外線視為皮膚的頭號敵人,因為紫外線會造成皮膚老化、黑斑甚至皮膚癌。不過,讓一般民眾更難以想像的是,皮膚科醫師可以利用紫外線用來治療許多皮膚疾病。奇美醫院皮膚科 - 林旻憲主任表示,紫外線可以依波長的長短可粗分為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以及短波紫外線(UVC)。長波紫外線(UVA)和中波紫外線(UVB)可以降低皮膚發炎,所以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皮膚疾病;反之短波紫外線(UVC)可以毒殺細胞以及細菌,臨床上無法用來治療皮膚疾病,自然界中的臭氧層可以阻擋太陽光的短波紫外線,保護生物不受到短波紫外線的傷害。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疾病的紫外線,可以再細分為: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 、窄頻中波紫外線(波長為311nm的UVB)、超長波UVA (UVA-1)以及紫外線準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紫外線光療已經廣泛使用在治療包括像是乾癬、白斑症、全身性濕疹,包括異位性皮膚炎、結節性癢疹;慢性掌蹠汗庖疹、尿毒性皮癢症、黃疸性皮癢症、皮膚淋巴瘤、後天性免疫缺乏徵候群之發癢性疹、淋巴瘤樣丘疹病、泛發性扁平苔癬、類乾癬;全身性硬皮症、硬皮樣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不過林旻憲主任提醒,目前健保有給付紫外線光療的只有乾癬、尿毒性皮癢症、全身性濕疹、白斑、皮膚淋巴瘤。紫外線光療在治療皮膚疾病時,病人站在直立式的紫外線光療機器中央,曝露出皮膚要接受治療的地方,不需要治療的部位則使用毛巾或衣物遮蓋,眼睛必須穿戴護目鏡保護。每次照射時間從數十秒到數分鐘不等,照射的時間以及次數會依照個人膚質、使用的儀器以及病情嚴重程度而有所調整。 如果病人是接受長波紫外線化學療法(PUVA)治療,治療前病人必須使用感光劑來加強療效。感光劑可採口服方式或者局部塗抹皮膚方式,如果是口服感光劑,服用後24小時內要確實防曬及避光。林旻憲主任說,目前主流的照光方式是使用波長為311nm的紫外線,又稱作窄頻中波紫外線光療,病人不用搭配使用任何感光劑,不僅使用方便,治療效果又令人非常滿意。無論是窄頻中波紫外線光療,或是長波紫外線化學療法,柳營奇美醫院目前都備有儀器可以提供病友最理想的治療。至於接受紫外線光療會不舒服?有副作用嗎?紫外線光療是一種方便、迅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病人極少有不舒服的感覺,只要患者遵守醫師排定的療程,幾乎不會有副作用發生。如果病人體質對於紫外線敏感,或是光療劑量過高,病人則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曬傷症狀。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異位性皮膚炎

最近兒科門診中也出現不少父母親帶著皮膚抓到破皮流血小朋友來就診。異位性皮膚炎,這個每到冬季病人數就會激增的過敏性疾病,其盛行率在各個國家也正逐年增加中。以往大家常以如嬰兒般吹彈可破、白裡透紅肌膚來稱讚別人好膚質,但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焦急父母親心疼地帶著出生沒幾個月大、卻兩頰紅咚咚嬰兒前來詢問,為何小寶貝出生沒多久,皮膚就變又紅又粗,甚至還破皮結痂,這到底是生了什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在臺灣孩童盛行率越來越高。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於出生後六個月內開始發病,接著就一直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不過幸運是,大多數患童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改善,多於兩三歲大之後不再發作。張凱琳說,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四肢關節處、臉頰、耳朵後面、頭頸部、眼睛及嘴巴四周等處皮膚,依不同年紀而好發部位亦不同。最大特色就是患處會很癢,使病童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癢而造成惡性循環,同時亦會造成皮膚紅腫或粗糙增厚等變化,甚至可能因抓破皮而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患童還會因癢感影響睡眠品質,不但白天精神活動力降低,也會造成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長期下來更會妨礙孩童生長發育,對身心健康可謂影響甚鉅。張凱琳還說,異位性皮膚炎為異位性體質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其致病原因相當複雜,目前認為和遺傳過敏體質、天生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加上環境因子如過敏原、溫度變化、情緒壓力等刺激所共同作用造成。此種異位性體質,也使得患者本身或家族成員常同時患有其他過敏疾病,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張凱琳提醒,幼兒期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因此應儘量哺育母奶至少六個月以上,若無法餵食母奶,則建議使用低過敏奶粉。此外,副食品延後至嬰兒六個月大時再添加,並且在一歲之前避免餵食高過敏性食物,如牛奶、蛋白、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年紀較大的小孩,除非每次吃了某種食物就會發癢,則應盡量避免該食物,否則不必刻意限制飲食。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見過敏原如塵蹣、黴菌、貓、狗皮屑等,也常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因此保持居家環境整齊清潔,譬如床單等寢具包覆物每週定期以60℃熱水清洗,或使用防床單、被套、枕套。使用除濕機或空氣濾淨裝置,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或地毯,室內不要養狗、貓等寵物,消滅蟑螂等,也是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重要工作之一。還有平時心情要盡量保持輕鬆,父母須注意小孩是否有壓力來源並應加以開導解決,避免情緒壓力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她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保養方面,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時間不可過久,並用非皂鹼類、低刺激性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另外,保濕工作也很重要,尤其冬天洗完澡擦乾身體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中性低敏感乳霜以避免皮膚乾燥。夏天則避免流汗,室內保持通風涼爽、衣著選用透氣棉質衣料。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指示下,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輕忽。異位性皮膚炎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外用以及口服止癢和抗發炎藥物。這些小孩皮膚亦容易有繼發性感染,當有細菌感染時,應合併給予抗生素治療。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需要耐心去照料的慢性疾病,患童父母及其本身都要有長期抗戰體認,除了注意居家生活照顧外,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疏忽。部份患者就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而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影響小孩情緒及社交發展。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認識,從保養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仍然有機會將皮膚狀況改善到相當理想狀態。

異位性皮膚炎 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

異位性皮膚炎 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醫師稱之為幼兒性溼疹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大約有3%到5%的孩童六個月大到十歲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且60%在一歲發病,其中病情的輕重程度差異很大,為恭紀念醫院皮膚科 - 賴義傑醫師表示,依患者年齡及病灶分部,常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程分為三期:● 嬰幼兒期二歲到十二歲: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幾乎全身都會波及,尤其臉部、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位。● 兒童期二歲到十二歲:大部分發生在手肘前凹窩、膝蓋後方及頸部,比較嚴重的甚至可到全身。● 青少年十二歲到成人:常見四肢彎曲部位,甚至於手掌及腳掌。 照顧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該注意那些事情?賴義傑醫師提出以下幾點說明。1. 環境中過敏原:灰塵和塵螨是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家中不要鋪地毯盡量減少家中灰塵,起居室內溼度不要太高,減少絨毛玩具,不要養貓養狗及不要讓小孩吸二手菸。2. 貼身衣物選擇:儘量穿著純棉衣物,床單、枕頭套、毛巾亦要常常清洗,晾曬在陽光下。3. 細菌:急性反覆發作的溼疹,尤其合併有抓痕或慢性控制不佳的皮膚炎,應考慮是否有皮膚感染的可能性而給予抗生素治療。 4. 冷熱溫度:有些孩童在較熱時,易出汗而特別癢,而有些在寒冷時,因乾燥而覺得癢,因乾燥而覺得癢,因此溫度保持適中,避免環境溫差過大。 5. 食物:少吃牛奶、蛋、海鮮、醃、燻、罐頭等加工食物,但部分報告顯示,食物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影響有限,所以,建議在各種治療方式都無法減輕病情,才考慮限止某些食物。 6. 情緒和壓力:情緒和壓力也會影響孩子搔抓的習慣,需隨時留意紓解患者的壓力和情緒。 賴義傑醫師指出,皮膚保濕,為各時期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根本治療。像是每天用微溫的水沐浴,洗澡水溫不要過熱,房間溫度不要調過高。要避免過度清潔沐浴,可使用無皂基肥皂或沐浴乳來清洗,以避免洗掉皮膚天然皮之保護層;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及修復性強的乳液或乳霜,一般嬰兒乳液、嬰兒油對改善病情沒有用。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則要避免,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此外,清潔沐浴用品及所有保養乳液、乳霜,不要含有香料和酒精成分,甚至防腐劑、乳化劑也應避免。 異位性皮膚炎雖是一種複雜有麻煩惱人疾病但只要家長、病人、醫生能充分溝通,加強保濕,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並配合適當的藥物控制與常常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乾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