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窒息意外 兒科醫師籲同室不同床

避免窒息意外 兒科醫師籲同室不同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兒童死亡回顧分析研究中顯示,27名14歲以下孩童死亡案例,其中有5名是死於意外窒息,他們的共同點是與父母同睡大床,或採趴睡姿勢,因父母一時疏忽而釀成悲劇。專家呼籲家長,1歲以下寶寶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姿勢,而且和大人要「同室不同床」。高雄醫學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組成之研究團隊發現,新生兒的死與照顧者的照護,以及睡眠環境息息相關。其中有位寶寶平時與父母同睡一張床,母親半夜會以側餵方式哺乳。某日父親醒來,嬰兒已不幸窒息身亡。另一名3個月大的嬰兒則是和媽媽同睡一大床上,凌晨喝完配方奶後就睡在媽媽旁邊,早上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梁富文助理教授指出,造成兒童死亡的原因很多,在回顧的27名個案中有17名(63%)其實是可預防的,如意外事故、他殺;比較難預防的是,極早產、先天畸型或疾病相關。針對兒虐及意外事件頻傳,高醫早於2014年和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合作,成立全國首創之「高雄市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為兒童友善且專屬的一站式驗傷空間,去年進一步成立「衛福部高屏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迄今共協助社會局鑑定172複雜案件,協助檢方偵查共計39案,將過往兒虐案件通報到司法偵辦耗時2-3年,縮短至3個月。6個營造嬰幼兒安全的睡眠環境高醫小兒心肺科主任徐仲豪表示,如何營造嬰幼兒安全的睡眠環境,有幾個建議方向。1.大人與小孩盡量「同室不同床」。2.1歲以下寶寶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姿勢。3.使用毛毯保暖時,應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4.床的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有鬆軟物件,如枕頭、填充玩具等。5.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或趴睡父母身上。6.避免環境過熱,勿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降低兒童死亡率為先進國家的重要施政目標,立法院在今年3月通過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3條,增列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應進行6歲以下兒童死因回溯分析並定期公布分析結果。今天的研討會,有中央及地方醫衛、社政及司法等單位共同與會,期盼透過公私部門商議,建立兒少成長的友善環境,讓未來的主人翁能平平安安長大。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咳嗽超過一週,可能不只是感冒!新北市一名四十五歲婦人,兩年前因咳嗽長達三週,診所醫師診斷是感冒,治療許久病況未改善,轉診到大醫院胸腔科經精密檢查後發現,確診第三期肺線癌,肺部有一顆五公分大的腫瘤及數顆一至二公分的小腫瘤,並伴隨淋巴結轉移。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指出,若依照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大致上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後者約佔八成五。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發現已是晚期,其中四成患者腫瘤因不具特殊基因表現,沒有合適的標靶治療可使用,過往多半只能接受化療。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原五公分腫瘤縮小幾乎看不見該名婦人一開始即因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不彰,兩個月後發生腦部轉移,開始出現強烈頭痛;改以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治療,數週內已有效果,肺部腫瘤即明顯縮小。經持續治療兩年,今年七月再追蹤,主腫瘤已縮小至・四公分,其餘肺部小腫瘤及轉移已消失,王金洲說,以往肺癌患者若沒有EGFR、ALK或BRAF因突變,等於沒有適當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若有效的化學治療藥物在此時也用盡,其存活率不盡理想,「免疫療法是一種跨世代新武器,反應率雖然不如標靶藥物明顯,但運用不同治療組合,仍可提升治療反應率與有效存活率。」王金洲進一步說明,以往癌細胞為躲避免疫系統攻擊,會分泌出PD-L1蛋白質來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而免疫療法則是阻斷PD-L1蛋白質作用,以恢復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追殺功能,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根據臨床統計,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論免疫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如何,其存活期中位數為二十二個月,而單用化療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則只有十個月,等於可延長患者將近一年壽命。免疫療法多種治療組合 臨床效果更發揮王金洲提到,臨床研究也顯示,運用不同治療組合,可讓免疫療法的藥物效果更為發揮,只要免疫療法阻斷PD-L1蛋白質發生效果,若在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無惡化存活期以及下一線無惡化存化期均優於單用化學治療,對於晚期癌症患者無疑是一個跨世代的治療新武器。王金洲認為,免疫療法的出現為晚期癌友帶來新希望,但療程自費藥價驚人,雖然政府已將多項癌症的免疫療法納入健保,但臨床給付標準相當高,若未來能降低給付標準或改以「部分負擔」,或許也是個加速給付的解套辦法。晚期肺癌治療新武器 癌友有望重返生活品質王金洲建議,有抽菸習慣、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若出現久咳未癒、體重減輕、咳血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做相關檢查;確診後,肺癌患者務必接受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多與主治醫師溝通,目前晚期肺癌已有新的治療武器,晚期癌友不必過度擔憂,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就有機會活得有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一定聽說過,多讚美別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方。因為,人們都喜歡那些肯定與認同自己的人,當知道自己被讚美時,會因為自我價值感提高,連帶著也對說出讚美的人產生好感。問題是,我們常吝於表達讚美。這可能來自於,我們沒有看見別人的優點或長處,當然找不出可以讚美的地方;另一個可能,是當讚美別人時,會顯示出自己不如人,因而即使看見對方的好,也不願說出口。前一種狀況,常來自於家人或熟人之間,因為太常見面了,所以忘了要去發現對方的優點。因此,有許多孩子常抱怨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被父母肯定,或者,在父母的眼中,似乎一無是處。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長期相處在一起的親人間,常把對方的體貼或努力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認為那是優點,但卻容易過度放大家人的缺點,時常指責或翻舊帳,因而產生許多摩擦或衝突。後一種狀況,則與我們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有關。想像一種情境,你與好友一同準備一場艱難的考試。考前,你們時常一起研讀、並肩作戰,大家都看好你們的表現。考試結果出爐,你的好友通過,而你卻沒有,你的心情跌落谷底。與好友走在一起時,聽到旁人對好友的恭賀,你有何感想?我想,難免心酸酸的吧!也可能有好幾天,你不想與好友走在一起,免得心裡難過。因為,在那當下,旁人對好友的每一句祝福,對你而言聽來都格外諷刺,似乎在提醒你:「你沒通過考試,你不夠好,你不如你的好朋友!」此刻的你,因為考試失利而自價值感低落。再試想另一個情境,當你聽到父母提起某個遠房親戚的孩子,口中稱讚不斷,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聽越不是滋味,心中湧現一股無名火。會這樣很正常,因為,你內心的小劇場又要開演了:「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一直稱讚他!」其實,那一點關連的都沒有。處於低自我價值的人 難以對他人給出讚美當我們處在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狀態下,聽到別人受到恭賀或稱讚,常會心生反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嫉妒」——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也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處在這種低自我價值狀態中的人,也難以直接給出他人讚美。因為,當我們認可了別人的能力,不就正凸顯自己的無能嗎?嫉妒是個毒蘋果,外表誘人,內藏凶險。嫉妒容易使我們對他人產生敵意,看到別人有了好表現,就算嘴裡說出了恭維的話,也總要暗暗詛咒對方一番。這正是最危險的時刻,持續的嫉妒只會暴露自己的低人一等,對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根本毫無助益。把嫉妒轉為欣賞吧!同樣是處在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態中,嫉妒,是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別人和我一樣差;而欣賞,則是見賢思齊,希望自己能與對方一樣好。從嫉妒轉為欣賞,你便會努力學習、自我提升,讓自己有機會跟上對方的腳步。而因為欣賞,你才能發自內心去觀察對方擁有的優點與長處,自然地給出讚美與肯定。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發現自己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內在不夠強大,而無法對他人表達讚美,一時半刻又無法像對方一樣表現優秀時,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有時候即使我們用盡了全力,還是不可能像對方一樣好,總有不如人之處,無止盡地追求要高人一等,只會把自己累慘了。我們得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可能贏過所有人。反而,就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所謂接受,是不帶評價的,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時,能夠露出淡淡的笑容,從容地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有這些不完美之處,但我也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而能將焦點轉換至自己的努力、堅持、付出與不容易之處,自我肯定、自我賞識。不需透過與別人比較 凸顯自己的價值於是你知道,你根本不需要透過與別人比較,才能凸顯你的價值;因為,你的重要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外求,也無須證明。你只需要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都比前一天有些微的突破,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時刻了。當我們懂得欣賞與接納自己時,才不會總是不自覺地與別人比較,而能夠在他人有了好的表現時,也發自內心地給出真誠的讚美與肯定。換句話說,現在你表達讚美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搏得別人眼中的好印象,進而獲得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出自內心真誠的賞識。而當人與人之間能夠真誠以對時,關係品質自然良好,彼此也更加靠近了。下次,在你看到周遭的人有好的表現,而心中出現嫉妒的心情時,請告訴自己:「我深深地接納我的不完美,同時,我也知道我有值得肯定之處。」並請大大地讚賞自己一番。

牛蒡茶防腸癌降血壓 改善甲狀腺腫大

牛蒡茶防腸癌降血壓 改善甲狀腺腫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牛蒡為藥食兩用植物,其根部具獨特的香氣和豐富的口感,所富含的粗纖維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幫助排便,降低體內膽固醇,減少毒素、廢物在體內積存,達到清除體內雜質藉此改善血管阻塞、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治療代謝性疾病如明顯的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的功效,牛蒡在中醫臨床使用上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名醫別錄》稱牛蒡「久服輕身耐老」。《本草綱目》中也詳載:「牛蒡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久服輕身耐老。」說明牛蒡對於五臟的保養、經脈的通暢、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效。 翰鳴堂中醫診所周宗翰中醫師表示,臨床上常會使用牛蒡茶來治療甲狀腺腫大,將牛蒡根洗淨去皮,取適量,水煎服即可。甲狀腺腫大是由於缺碘或甲狀腺激素分泌相對不足而引起甲狀腺代償性肥大,通常甲狀腺腫大外,一般無其他全身症狀,較常見見於20--40歲的女性。通常起病緩慢,早期甲狀腺質軟而光滑,晚期質硬,常伴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可壓迫氣管與食管等,在傳統中醫被稱為「癭病」。牛蒡含豐富膳食纖維 助通便、降膽固醇、減重牛蒡茶可疏肝氣,穩定情緒、也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對於單純甲狀腺腫脹有改善的機會,而且整體而言,長期飲用牛蒡茶對人體並不會有太大危害。除了治療慢性疾病,牛蒡常常是減重的其中一個要角,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有效減弱脂肪在體內聚集,加快分解脂肪的速度,它不僅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而且幫助通便、排泄,搭配丹參,澤瀉對於減重十分有效,但是食用牛蒡也不宜過度,在本草綱目中,牛蒡雖有「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的美名,但性始終苦寒,在炎炎夏日,作主菜間食,或作茶飲,清熱袪濕開胃。糖尿病腎病或是腎臟疾病患者 不可將牛蒡茶當成每日養生茶飲但是對於腸胃虛寒的朋友,多食易令腹脹,牛蒡性寒,吃太多可能導致腹瀉,粗纖維也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腸胃機能嚴重衰退的人不適合纖維太粗糙的飲食,且牛蒡中的鉀、磷若攝取過多會增加腎臟負擔,所以糖尿病腎病或是腎臟疾病的患者也不該將牛蒡茶當成每日養生茶飲,建議牛蒡要熟吃,在煮法方面多切絲,或煲湯,建議每餐的總食量不宜過多,煮時可混入其他食材,減少每一口的食用量。牛蒡+蓮藕 降血脂功效是1加1大於2牛蒡與蓮藕切絲涼拌,對於降血脂與保護心血管的功效是1加1大於2,蓮藕性寒,能清熱降腦壓,生蓮藕加上牛蒡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腦部血管的脆化,在夏天特別適合服用,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蓮藕與牛蒡,宜將蓮藕與牛蒡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牛蒡蓮藕燉排骨材料:牛蒡100g 蓮藕200g、小排骨200g、蒜頭10粒、蔥段50g、乾魷魚少量。調味料:胡椒粉1小匙、米酒1大匙。作法:1.牛蒡切絲、蓮藕切薄片、乾魷魚切粗條、小排骨汆燙洗淨備用。2.熱油鍋,將切條乾魷魚過油炸香後,撈出備用。3.熱滾水,下蓮藕煮至水滾,再放入乾魷魚、小排骨熬煮20分鐘。4.放入蒜頭續滾10分鐘,加入米酒、蔥段、胡椒粉煮至味道調和即可。渣濾出後即可。

百病起於寒!跟著中醫師暖身抗寒

百病起於寒!跟著中醫師暖身抗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天氣變冷了,不但一般民眾容易手冷腳冷全身冷,有些人的關節甚至就像是氣象台,一變天就關節痛!有些「冷底」的女孩,一遇到冷空氣就狂打噴嚏、流鼻水,很怕冷氣冷風吹到頭頸、後腦杓。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增加心血管負擔,極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中醫師建議第一穿著要注重保暖,第二不要再吃冰冷的東西,正是潤燥趨寒最好的養生時機,趁這幾個月把氣補足。關節遇寒血管會收縮,血液循環變差,肌肉、關節緊繃,疼痛就會加重。中醫師建議民眾應做好保暖工作,必要時戴上護膝,若手腳屬於四肢末端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手腳冰冷者,建議穿上保暖厚襪;另外,冬天應多曬太陽,以增加維生素D的製造,並適度運動走路,訓練肌力。暖身茶增加血液循環 抗寒暖身冬日想要暖呼呼,可喝暖身茶增加身體熱量循環,改善體質免疫力來抗寒,保暖防病。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平時泡牛奶或咖啡,加入少許的老薑粉或肉桂粉等,就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抗寒暖身。也可喝「暖身茶」加溫保暖,如老薑、肉桂、當歸、黃耆、紅棗、紅豆、龍眼乾、咖啡、栗子等,這些食材都有驅寒保溫作用。身體這些地方暖了 身體就健康了1.可喝暖身茶,增加身體熱量循環。2.晨起前先在被窩裡穿好衣服保暖再起床。人的頸部有風池穴、風門穴和風府穴等三大穴位,為人體血液循環最快的地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要特別留意不要吹風,建議穿高領、圍巾、帽子及口罩,可保護脖子和肚子。3.注意腳部保暖,睡前可用溫熱水泡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但建議在夜晚睡覺前至少1小時開始,浸泡時間約20分鐘,至少要10分鐘才有效果,最多不宜逾半小時,溫度大約在40~42度間。4.常晒太陽,注意背部保暖,背部主身體的陽氣,將陽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溫經散寒的重要部位。可搭件披風、背心,達到溫通經脈的作用。5.肚臍受寒時,容易腹瀉,產生腸胃問題。除了夜晚被子蓋暖肚子之外,也可穿著高腰褲,避免腹部外露著涼。6.雙手摩擦發熱後,按於鼻翼兩側,往返摩擦按摩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7.膝蓋受寒變得僵硬痠痛,建議可使用毯子保護膝蓋。天冷防猝死 心血管患者首重保暖保暖是祛除寒冷、預防各種病症和身體不適的自然健康法。只要身體溫暖了,感冒、頭暈、喉嚨痛各式各樣的毛病就不容易上身,新陳代謝也會變好!穿足夠的禦寒衣物,質料以乾爽、輕便、舒適、透氣和保暖性能好為佳,另確保頭、頸、手和腳部溫暖;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之下,於室內使用電暖器相關電器用品,注意安全及確保室內空氣流通。唯有做好保暖,避免寒氣入侵體內,就能避免因受寒而產生的疾病。

罰站也能瘦!3招靠牆運動助減重

罰站也能瘦!3招靠牆運動助減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老奶奶,因為工作因素,長達25年時間幾乎每天搬重物,導致駝背、膝蓋彎曲變形,身高還縮水5公分,變成146.3公分。經過醫師診斷,其他一種矯正姿勢的方式,就是進行「靠牆運動」。每天靠牆站,從頭到腳拉長身體,並保持挺直,3個月的時間,姿勢改善、腰痠背痛的問題也變少,可見靠牆運動的幫助。身為年輕人可別再「發懶」,下班後別在家一直坐著、躺著,尤其吃飽飯後,多起來走走路,或是選擇「靠牆站」,就能防止長胖!可別小看簡單的靠牆站,其實站對、站久了也會累! 靠牆運動1. 靠牆站+腹式呼吸訓練部位:背部、核心肌群。步驟:(1) 採站姿,雙手自然平放於牆壁,並且盡最大極限身體貼牆(後腦杓、肩膀、背部、臀部、腳跟),但腰部位置需有空隙。(2) 身體維持良好體線後,開始腹式呼吸:鼻子吸氣、腹部撐到膨脹;鼻子吐氣、腹部收縮,鍛鍊腹部肌肉。教練小提醒:運動過程中,下巴不要抬太高,記得要微收下巴,並且不駝背、聳肩。 靠牆運動2. 靠牆深蹲訓練部位:核心肌群、腿部肌群、臀部。步驟:(1) 採站姿,身體背部貼於牆面,雙腿與肩同寬、腳跟大約離開牆壁一小段距離,雙手向前伸直並握拳。(2) 吐氣時,緩慢地下蹲,直到大腿小腿呈現90度為止。(3) 重複動作,配合呼吸吐氣。教練小提醒:注意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且膝蓋不內夾。 靠牆運動3. 滑牆運動訓練部位:肩膀、斜方肌、豎脊肌(背部肌群)。步驟:(1) 採站姿,背部貼於牆面,雙手舉高並貼著牆面,並慢慢往身體兩側張開,呈現「ㄩ」字形。(2) 雙手再繼續慢慢往下至靠近身體兩側,呈現「W」字形。(3) 重複動作,配合呼吸吐氣。 以上三個靠牆運動,在家就能靠牆做,且可以每天重複做,依個人體能情況而定,可有效改善圓肩、駝背、脊椎問題,不僅同時減肥助瘦,又能矯正駝背喔!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

生命最難的事 如何教孩子認識死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高以翔猝死,讓人心碎。那麼完美的人因某些因素離開了人世。在每個人都為這個意外惋惜之時,卻因為媒體不間斷的報導,讓很多的孩子從電視上接觸到「死亡」兩個字。『爸爸,什麼是猝死啊???』『爸爸媽媽,天堂離我們很遠嗎?我可以去天堂看看嗎?』『阿嬤,我會死嗎??我不要死掉!』台北復健科組長陳俊宇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高以翔事件,除了突顯重視自我健康以外,父母還能從中教導孩子學習接受並與孩子談論『死亡』。對於孩子提到『死』這個字時,父母們在很多的時候不是避而不談,就是轉移注意力。但其實『生離死別』是自然界的運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瞭解『死亡』,因而珍惜生命是父母們必須學習的課題。國外對於『死亡』的教育大陳老師在大學時期曾修了一門課程叫做『死亡學』,這門課程的教授規定修課的學生們在期末都必須寫一封『遺書』,並且舉辦自己的告別式。大陳老師永遠記得當我邀媽媽參加我的告別式時媽媽的『反應』。『呸呸呸,陳俊宇你現在是嫌自己活太久了嗎?搞一些有的沒有的做什麼!』沒錯,中國人對於『死亡』就是會像大陳老師媽媽一樣有這種強烈的反應。但反觀國外,美國在幼兒園及中小學時開始實施『死亡教育』課程,讓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使他們瞭解生命的存在與終結。英國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有550所幼兒園開始進行『瞭解死亡』的課程,英國的教育專家認為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理解悲傷與別離,讓孩子能提早擁有對『離別』的準備。就連鄰近我們的日本其實也在90年代開始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進行『生命的教育』,課程內容除了探討『死亡』以外,也與『人生』的課題結合一起,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孩子要有樂觀的人生觀,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要怎麼教導他們?嬰幼兒期(0-3歲)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對於『死』這個字,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孩子都是從父母的表情態度瞭解『死亡』可能會讓人難過、不開心,所以『死』是一個不具有完整概念的字。*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導這階段的孩子,切勿用逃避或是轉移話題的方式教導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不瞭解『父母傷心的情緒』。爸媽可以用孩子瞭解的具體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面對『死』這個字。例如:『狗狗的死,就像你的巴斯光年壞掉一樣,沒辦法修好,所以我們要好好與他道別。』切勿認為孩子不懂,父母就不解釋,這樣只會讓孩子不了解『花生什麼事』。請讓此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有個初步的概念。學齡期(4-6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有基本的認知能力,父母切勿用過度幻想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例如:『阿公阿嬤去出國深造!很久才會回來。』這類型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阿公阿嬤還存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天會回來。這樣看似不想傷害孩子的方式,其實反而會誤導孩子對於死亡有錯誤的認知。*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這階段的孩子,過度的比擬反而會混淆孩子的觀念。學齡期的孩子父母要教導孩子『明辨是非』與『危險』的概念,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避免自己『處於危險的死亡』。父母也能透過故事繪本像是 <我永遠愛你>、<跟爺爺說再見>、<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小熊貝兒為什麼傷心>等繪本,讓孩子瞭解當生物沒有生命時,要如何面對『失去』的感覺。此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避免處於危險。當面對失去的情緒,應該如何透過表達的方式描述給旁人聽。小學期(7-12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思考與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針對孩子提出『死亡』狀況題,請父母使用『賽先生(science)』的角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瞭解出生、長大、老化、死亡等階段是自然界的運行變化。當父母面臨孩子的『天馬行空』問題,真的答不出來時,請爸媽可以誠實得說『不知道』來回答孩子。切勿也天馬行空的回答不確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開放與不避諱的與孩子討論,才能讓孩子正向的思考生命的存在價值,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家人的相聚時光。生命的意義在於珍惜每個當下學者Kubler-Ross曾提出面臨死亡的五個階段:包括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最後是接受事實。對孩子來說生命中最難的事,是需要時間選擇接受「失去」。父母應教導孩子珍惜每一樣事物曾經帶給孩子的記憶。高以翔帶給我們的記憶是一個那麼成功的人卻如此懂得謙遜,雖然我們有種種的不捨,但在此刻我們應選擇放下與道別,讓孩子從中了解『死亡』是讓我們更懂得珍惜每個時刻。有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低估孩子對『死亡』的瞭解與擔心。孩子對於死亡的人格態度與教育,將影響孩子日後面對死亡五階段時的表現,爸媽不可不及早教育。

腸胃不好常腹瀉便祕 益生菌該怎吃?

腸胃不好常腹瀉便祕 益生菌該怎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腸胃不好,經常腹瀉、便祕,益生菌怎麼吃?益生菌可助增加腸內好菌數量,恢復腸道菌相平衡,有助腸胃道、免疫系統健康,開業藥師王品喬指出,挑選益生菌要能「耐熱」、「耐酸」和「耐膽鹽」,搭配幫助好菌生長的益生質,建議三餐飯後1-2小時內服用,且至少持續1-2週,尤其便祕民眾,更要多吃蔬果、多喝水,才能真正幫助改善腸胃道症狀。腸道菌相失衡 免疫、代謝疾病都來「腸道不只是消化器官,更是免疫器官,腸道內有數以億計微生物,是一支免疫大軍,堪稱防疫第一線。」王品喬藥師表示,當菌相長期不平衡,壞菌多於好菌時,無法處理的毒素或病菌會引起發炎反應,這類發炎物質經由腸道吸收到身體各處,慢慢累積恐造成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過敏等。此外,有黏膜之處都存有許多細菌,當腸道菌失衡影響免疫系統後,女性私密處也容易會壞菌感染。而且腸道神經與大腦有連結,醫學上稱「腸腦軸線」,已有許多研究探討腸道菌與焦慮、憂鬱、自閉症的關係。哪些人可考慮益生菌 藥師報你知定時定量補充補充益生菌,有助腸道菌相平衡,哪些人可考慮吃益生菌?王品喬藥師指出,第一「常放臭屁」:若正常飲食,放屁仍很臭,可能就是壞菌太多。二「排便次數不正常」:正常每天排便1-2次,低於這次數即便秘,易吸收毒素;三「便便有沒有成形」,正常是香蕉狀,呈金黃色,若呈散狀,屁股難擦乾淨,代表腸道不健康,如果糞便還沉在水中,更代表纖維攝取不足。益生菌要耐熱、酸、鹼 添益生質助生長至於益生菌如何選,王藥師建議,益生菌活性很重要,必須能耐熱至40度,否則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死亡;再來要耐酸,才能抵抗胃酸,到達腸道後,還要能耐膽汁,通過這些考驗才有機會在腸道生長。提醒民眾注意業者提供的臨床試驗證明,或者相信有信譽的品牌。另外,有些益生菌還會添加益生質,例如木寡醣、果寡糖等,王藥師解釋,益生質就是益生菌的食物,特點是不會被胃酸消化、吸收,到達腸道後能幫助益生菌生長,增加,而蔬菜、水果更是天然的益生質。當細菌和益生質交互作用會產生有機酸,可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這個時間點吃 幫好菌長留腸胃道一般產品都建議空腹吃,但王品喬藥師建議,不要一早起來空腹吃,這時已空腹6-8小時以上,胃部沒有食物只剩胃酸,若產品不耐酸容易失去活性,最好三餐飯後1-2小時再吃,或者睡前吃,並固定服用時間。此外,益生菌至少要吃1-2週以上,好菌才能定居在腸道,但如果是過敏體質,更要吃8週以上,才能判斷是否有效。王藥師分享,現代人壓力大、飲食不均衡,最常建議便秘的患者補充益生菌,還要多吃水果,並喝體重乘以30毫升的水,「湯湯水水都算水分,但茶和咖啡都是利尿劑,反而會增加排尿量,喝一杯就要補充1.3杯的水回來。」否則水分、蔬果吃不夠,再多益生菌都沒用。此外,若吃完益生菌後會脹氣,可以慢慢逐量適應,而免疫系統有異的民眾,則應先請教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