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明起維持二級警戒 開放泳池、桌遊場所

明起維持二級警戒 開放泳池、桌遊場所#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考量國內疫情趨於穩定及參酌其他國家之防疫措施調整經驗,經與相關單位溝通討論及評估後,宣布自8月10日至8月23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第二級,相關規定如下。一、通案性原則1.除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2.實聯制、保持社交安全距離。3.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人流控管或總量管制: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2.25平方米/人),室外空間至少1米/人(1平方米/人)。4.集會活動人數上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若超額則提防疫計畫。5.餐飲內用原則依照衛福部規定處理。6.婚宴、公祭可開放:(1)公祭遵守內政部相關防疫規定處理。(2)婚宴遵守每一隔間室內50人、室外100人上限,並遵守餐飲指引不得逐桌敬酒。7.超商由工作人員服務可販售茶葉蛋、關東煮等熱食。8.符合主管機關防疫管理得開放: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親子館、桌遊場所(限一般零售交易)、游泳池、職業訓練等。二、仍須關閉之場所1.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2.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及其他類似場所。3.K書中心。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國內疫情已在可控範圍,為兼顧防疫與民眾的生活品質,未來將持續觀察疫情態勢,循序漸進,適度放寬管制措施;面對病毒變異株的威脅,將持續強化邊境監測及防疫作為,阻絕病毒於境外;此外,也積極提升疫苗涵蓋率,讓民眾獲得保護力。

樂齡族居家防疫 三好一巧飲食護身

樂齡族居家防疫 三好一巧飲食護身#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確診者,60歲以上長者佔三成多,且長者多半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須小心成為重症患者,因此防疫期間盡量在家減少外出頻率。新竹台大分院營養師鄭宇庭分享銀髮族居家期間如何健康吃,在防疫期間一同打好基本功,以下搭配「三好一巧」抗疫飲食四大守則。1.優質蛋白,吃得夠選擇新鮮豆、魚、蛋、肉類,如豆腐、魚肉、雞蛋、瘦肉等,每餐一掌心,或於餐間補充1-2份高蛋白點心,如豆漿、豆花、鮮奶等,充足的蛋白質,有助長者提升免疫力。    2.均衡飲食,吃得對六大類食物不挑嘴,多選擇原型食物,主食可挑選全榖雜糧類,如糙米飯、全麥饅頭、雜糧麵包等,增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並鼓勵多食用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如黑木耳、胡蘿蔔、奇異果、葡萄等,除豐富的纖維外,多樣的植化素能有效調節免疫功能。  3.調整質地,吃得下許多老人家有牙口不佳或吞嚥問題,藉由調整食物質地,如切成小塊、燉煮軟化或攪打成細碎泥狀,讓食物有吃進去,營養吃得夠最重要。  4.豐富調味,吃得巧在清淡少鹽的飲食原則下,選擇好的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深海魚等及天然辛香料,如蔥、薑、蒜等,增加食物風味,替換不同食材,讓每餐吃得豐富又美味。

戴口罩運動不想頭暈目眩 5大重點看過來

戴口罩運動不想頭暈目眩 5大重點看過來#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級警戒期間,為減少與他人的接觸,不少民眾身體活動量降低,改變習慣由戶外運動轉為居家運動,然而這些居家運動,對於喜歡戶外的民眾常會覺得意猶未盡。指揮中心宣布即起至8月9日調降至二級警戒,雖持續維持社交距離,但民眾可在適當防護下到戶外活動筋骨。但戴口罩運動實在不舒服,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民眾到戶外運動,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是保護自己和他人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的必要條件,由於新冠肺炎可經由人與人接觸、飛沬、環境等媒介傳播,配戴口罩可以減少運動中病毒的飛沫與可能的氣溶膠傳播風險。為了兼顧防疫與運動安全,提供在戶外配戴口罩運動的5個重點:1.選擇透氣口罩夏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臉部水蒸氣與汗水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建議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口罩,出門前多帶一個口罩備用,若口罩濕掉要適時更換。2.調整運動強度以低強度活動開始,或比平常更低的強度進行運動,再視個人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強度及次數,避免超出個人的負荷。3.注意個人症狀若出現暈眩、頭暈和呼吸急促症狀,建議應停止運動。若症狀持續未消失,應休息並取下口罩。4.評估身體狀況若有肺部相關疾病,應事先諮詢醫師的運動建議。5.避免熱傷害選擇透氣排汗衣物並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太陽直曬時間,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 國健署呼籲,從事各項活動時必須符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在非特定人場所,室外社交距離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因此建議,在國內疫情警戒降級時,國人應在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原則下,適時配戴口罩從事運動健身。

宅在家狂打掃防疫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上身

宅在家狂打掃防疫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上身#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約30歲陳姓婦女因為右手臂痛,無法提起物品,甚至夜裡常常痛醒,至醫院就醫,經詢問後,發現因為疫情期間以來,待在家時間增加,經常在打掃房屋、自己下廚,醫師在觸摸陳女疼痛的肌肉時,發現有明顯結節,按壓結節時,痛得她哇哇叫,在結節注射小量的局部麻醉劑之後,疼痛感消失,醫師提醒要適時休息,並進行伸展運動緩解不適。睡著時冷氣對著吹也會引發因為疫情的關係,民眾在家裡的時間大幅增加,除了認知居家清潔對於防疫的重要性,也因為看著環境凌亂忍不住進行清潔,打掃的次數變頻繁,因此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衛福部南投醫院疼痛科醫師隋善中指出,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通常是肌肉受過傷或長期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等,造成肌肉纖維生成結節,這個結節又對觸碰變得敏感,出現激痛點。症狀除了疼痛外,隋善中表示,患者可能會出現肌肉逐漸無力或影響活動、甚至影響睡眠及心情。好發部位主要跟常做的動作有關,例如常常舉手打掃,好發在肩膀肌肉,常常拿鍋鏟炒菜好發在肩外側肌肉,有時會有多個激發點。誘發的因素包括長期姿勢不良、長期肌肉疲勞甚至肌肉過分著涼,例如睡著時冷氣對著吹。讓肌肉適度伸展運動及休息治療的部分,除了藥物治療、伸展等保守治療方法,也會視狀況使用注射治療,針對激發點注射局部麻醉劑或小量類固醇,最近有文獻提出利用乾針多次穿刺激發點,也會有效果。由於肌筋膜症候群痛起來會影響工作效率、生活品質,隋善中強調,不論採取藥物治療或注射治療,重要的是平常就要讓肌肉有適度伸展運動及休息。

眼睛痛到想挖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眼睛痛到想挖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男子至門診求助,自述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更劇烈,痛到直呼想將眼睛挖掉。檢查發現,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醫師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仔細詢問病史,原來這名患者為了防疫在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回家就坐在玄關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忽略紫外線燈開啟時,必須避開紫外線照射範圍,當下眼睛不覺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爆痛,經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 角膜表皮吃不消撕裂開來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由於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後,造成眼部角膜及結膜的淺層炎症反應,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因此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檢查時可見結膜水腫、明顯充血、角膜水腫及上皮呈點狀破皮。光照性眼炎不會立即產生眼睛不舒服的症狀,通常2至12小時內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此症多發生於電焊或被紫外線灼傷如在雪地、海面的陽光反射,及眼睛誤觸紫外線殺菌燈的照射等。急性期用冷毛巾敷眼 減緩眼睛不適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的治療,主要在緩解症狀、止痛、減少充血及防止感染。使用表面麻醉劑一、二次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及增加感染,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防止角膜發生感染。患者盡量閉眼休息再加上局部用冷毛巾敷,通常在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可逐漸減輕,大約一至三天內可痊癒。王司宏提醒,雖然酒精、漂白水、殺菌燈等消毒用品帶給我們防疫的安心,但仍無法取代勤濕洗手、正確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消毒用品要注意其使用規範,紫外線殺菌燈要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人們應離開且眼睛不要直視紫外線燈,倘眼睛出現紅腫、畏光、疼痛不適的症狀,儘速就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前進東奧 防疫物資塞滿行李#防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奧運代表團今天出發前往日本,團員都已收到中華奧會發送的行李箱,由於日本疫情仍舊嚴峻,更有變種病毒的威脅,因此這次發送的行李箱也和過去大不相同,裡面多了許多防疫物資,還特別加發一個大的行李箱方便裝載。團隊歷經韓國世大運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滋卡病毒威脅 曾經擔任兩屆中華奧運代表團隊醫,也是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的復健科林瀛洲醫師表示,本次東奧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共有3位醫師和1位運動防護師隨隊照護選手,包括他與骨科醫師周文毅、中醫師郭純恩及防護師辜羿璇。他們曾經歷過韓國世大運的MERS疫情、巴西里約奧運的滋卡病毒威脅,這次日本奧運的COVID-19疫情,他們會更提高警覺。 打開這次行李箱,有許多的防疫物資,包括酒精、肥皂、N95口罩、濕紙巾、體溫計等,此外還有一個容量6500mAh的行動電源,他說,這次代表團要求團員必須用手機APP回報每日的健康狀況,可能是避免團員因手機沒電而無法掌握,所以特別提供。除了防疫物資外,行李箱內還準備了指紋式的鎖、吹風機、集流器、水壺、帽子、太陽眼鏡、扇子、迷你真空壓縮器、旅行壁櫥等,讓大家不用煩惱日常基本所需。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兩次PCR採檢,登機前再做一次唾液篩檢林瀛洲醫師說,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竭盡所能照顧代表團所有團員的健康,讓他們在最佳的身心狀態下圓滿達成奪牌任務。出發前,他們都必須完成72小時和96小時內兩次鼻咽PCR採檢,到了機場再用唾液篩檢一次。選手進入選手村後,每天必須自行用試劑檢測,其他人員4天篩檢一次。而這次中華奧運代表團也首次設置防疫協調官,負責統籌所有選手與職員每天的唾液篩檢PCR檢體,及追蹤檢查結果。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將全力以赴使這些選手能無後顧之憂,爭取佳績,為國爭光。

防疫生活腰圍暴走!叫外送喝手搖飲 一月至少胖一公斤

防疫生活腰圍暴走!叫外送喝手搖飲 一月至少胖一公斤#防疫

宅在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防疫期間情緒性進食造成熱量超標,都成為隱性健康問題。(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防疫啟動的新生活型態,除了WFH之外,減少出門也讓許多人的運動計畫停擺。由於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習慣改變,許多人驚覺才短短一個月,肚子肉就肥了一圈。美國防疫一年 近5成變胖 最多高達20公斤宅在家對體重影響有多大?來看看美國的網路討論區,話題最熱烈的不外乎是「太可怕了,每小時都在吃東西!」「根本就是零食模式。」美國心理學會 (APA) 最新的《Stress in America》(美國壓力)報告顯示:有高達四成二受訪者表示,在疫情發生的過去一年內體重超出預期,1/10的人甚至達50磅(約22公斤)。因為疫情在家活動量變少、久坐與作息紊亂,加上外送餐點的便利性,這些都無形造成體重上升。對疫情焦慮導致的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也是讓熱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少吃多動是維持體重的基本原則。人體有基礎代謝率(BMR),也就是生理機能基本呼吸、睡覺、內臟機能運作會消耗的熱量,而每天也有實際消耗的總熱量(TDEE),究竟防疫在家時熱量囤積了多少?先看一下基礎代謝率的公式:◆男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5◆女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161每天消耗的總熱量,是依照基礎代謝率再去乘以1~2的數值。現行的參考計算方式為:假設每天活動量是久坐不動、一週有維持輕量運動1~3天,就是乘以1.2~1.4;若有部分活動工作、每週維持中至強度運動3~7天,即乘以1.6~1.8;若是勞力密集加上每週有訓練到兩次,就是乘以2。每天吃幾片餅乾 一週多近2千大卡假設一名40歲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的女性,基礎代謝率大約為1300大卡,檢視活動程度為「坐著工作、幾乎沒有運動」來計算的話,一天總消耗熱量大約為1700大卡。別忘記一天攝取熱量可不只有1700大卡,一包洋芋片加上手搖飲,保守算一天多250大卡,一週下來為1750大卡。根據現行公式,只要7700大卡就會多一公斤,當身體累積的熱量超過所消耗的,當然就留在身上。思考一下,這段時間吃的都會到哪裡去?除了熱量過剩,以往的飲食原則也可能因為頻繁地叫外送,造成蔬果等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這些長久累積的問題不僅是變胖,更多令人擔憂的是對健康的影響。一包洋芋片加上手搖飲,保守算一天多250大卡,最明顯的就是腰線先變成了游泳圈。防疫在未來將落實於日常,待生活回歸正軌,別忘了面對體重與身材還是要「校正回歸」。要維持良好生理機能運作,促進代謝與建置防護力是兩大重點。薑黃素能被動促進代謝 兼具保健效果國外醫學網站Greenmedinfo曾發表一項研究,每日一茶匙的薑黃等於運動三次60分鐘運動。在知名全球頂尖健康專家Jonny Bowden《地球上最健康的150種食材》書籍就提到,薑黃在印度醫學當中被譽為普世良藥。嘉義大學生科系陳政男教授表示,適時攝取薑黃或是穀胱甘肽產品,可以改善疫情期間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對初期失眠也有效益,對女性族群來說更有正面助益。目前有以超音波水精萃技術、薑黃素含量最高的紅薑黃產品,為保存高活性成分,將純化後的薑黃素分解成好吸收的奈米分子,以專利卵磷脂包覆薑黃素分子不被胃酸破壞,讓薑黃素的活性能真正被人體吸收,是可以考量的選擇。水溶性纖維素 讓腸胃維持好菌生態另外在防護面上,腸道影響了人體70%的免疫力,維持腸胃道良好機能也是重要的關鍵。維持腸道好菌數量,膳食纖維是關鍵,但由於多數人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更不用說在疫情期間造成的飲食偏差。久了不僅影響排便,甚至會造成慢性疲勞、氣色暗沈等,免疫力也跟著下降。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水溶性纖維更是腸道益生菌的營養來源,也能使糞便柔軟幫助排出體內廢物。若平時無法一次攝取這樣多種類的蔬果,透過營養品來補充蔬果中的酵素是不錯的方式。腸道影響了人體70%的免疫力.膳食纖維是維持良好防護力的關鍵。除了上述重點,陳政男教授也建議,每日選擇一餐以較為清淡飲食替代,以富含膳食纖維的營養補充品是很好的方式,膳食纖維帶來的飽足感,也能補足想要吃休閒零嘴的慾望。另一方面,防疫生活難免令人焦慮,有些人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建議除了多吃膳食纖維外,像是全穀類、牛奶、蛋含有維生素B食物可以多補充,而鎂有助於緩和情緒,在燕麥、堅果、菠菜、南瓜、馬鈴薯、昆布都含有,也能多吃。在後疫情時代來臨,與病毒共存、培養自身免疫力是健康關鍵,透過正確的飲食方針與營養輔助,相信是防禦疾病的長期重要防線。更多內容請見:交擎生技https://ciaoxy.com/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防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很多媽媽防疫期間,發現每天料理三餐根本是個夢魘,多數都照以往經驗來準備,如早餐麵包加奶茶,或蒸個包子配豆漿;午餐煮水餃配玉米濃湯或煮泡麵,晚餐蛋炒飯或點個披薩配可樂,再備一大盤水果全家一起享用。這樣的三餐看起來很普遍,但在營養師眼裡卻是大大不及格!包子水餃加豆漿 蛋白質份量大大不足為何NG呢?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表示,照上述一整天吃下來,含蛋白質的食物只有包子、水餃裡的絞肉、一點蛋花及豆漿,蛋白質份量明顯不夠,再者蔬菜、水果也不夠,三餐多以澱粉為主,飲食不均衡,雖在家防疫也很難增加自身免疫力。首先,蛋白質食物不可少,很多人以為蛋白質跟增加肌肉量有關,其實身體很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形成免疫力,用來對抗細菌、攻擊病毒所產生的抗體。可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例如動物性蛋白質: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或植物性蛋白質:豆類、豆腐及豆製品等,都要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少吃加工肉製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提供一些聰明選擇蛋白質的選項,如鯖魚、秋刀魚,不僅有蛋白質,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可抑制身體發炎。也可多攝取貝類:蛤蠣、牡蠣、淡菜等,富含礦物質-鋅,能幫助修護傷口。豆類和豆製品也富含大豆卵磷脂及植物固醇,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至於梅花肉、雪花牛這類肉品,雖然吃進了蛋白質,因油脂含量較高,所以要適量攝取。體重除以7 即為一天蛋白質所需份數一天所需要的蛋白質份數份量怎麼估算呢?把體重除以7即為一天所需份數,例如:體重是56公斤,換算一天蛋白質份數是8份,平均三餐每餐蛋白質份數為2-3份,相當於手掌加手指的長度及手掌的厚度。蔬菜的量如何算出?建議早餐就製造機會吃蔬菜,如準備個蔬菜綠拿鐵,或是早餐麵包、土司夾些生菜、牛番茄、小黃瓜片。而在午餐及晚餐的蔬菜量一定要足夠,把蔬菜放在圓形盤中,份量至少要與蛋白質的份量一樣多。善用食材混搭技巧 每餐吃2~3種顏色蔬菜蔬菜先求量再求質,最好每餐有吃到二到三種顏色的蔬菜,可善用食材混搭技巧,如高麗菜拌炒胡蘿蔔絲、黑木耳涼拌金針菇、大蒜炒地瓜葉,五色蔬果最好在一天內都能吃到。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能力;至於水果的份量,就是午餐及晚餐各一個拳頭的量。餐盤的1/4量就是全穀主食類,原則就是少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盡量選擇原型食材,如糙米、馬鈴薯。在家防疫,準備三餐要兼具美味及健康真的不容易,從今天開始善用圓形餐盤,1/4放蛋白質食物,1/4是全穀主食類,1/4到1/2是蔬果,吃對比例讓全家防疫一把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