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

我得了媽媽手嗎?復健醫教1分鐘判斷法:按壓、握拳「有劇痛」當心

我得了媽媽手嗎?復健醫教1分鐘判斷法:按壓、握拳「有劇痛」當心#媽媽手

長年負責家中大小事的阿雪發現,她的手腕跟大拇指最近變得紅腫、明顯比另一隻手腕腫大,而且越來越痛,連拿杯子跟刷牙都有困難,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雪上網查資料後,覺得自己症狀像是「媽媽手」,但是納悶自己又不是媽媽,怎麼會有媽媽手呢?想去看診,又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如果看這篇文章的你有跟阿雪一樣的困擾,請務必接著看下去。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

拇指、手腕又痛又腫!醫教「1招」有效預防「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綜合報導)大多數上班族因為工作幾乎都要使用電腦,加上手機不離身,發生手部疼痛的狀況明顯變多,加上疫情期間還需要兼顧打掃、下廚、顧孩子,更誘發了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近來臨床上常見有肌腱炎、媽媽手、手部的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尤其網球肘的病例也增多,另外,居家工作長時間坐姿不良,也導致不少肩頸痠痛或下背痛的現象發生。 好發女性指關節發炎、網球肘都很常見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繆璇解釋手部疼痛成因,像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部麻木跟痠痛的疾病,好發於女性,針對某些過度使用手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譬如運動員、家庭主婦等。至於指關節炎的病例常見為大拇指的掌腕關節炎,因為常提重物、長時間拿手機以大拇指滑動,主要症狀會有僵硬無力、手指彎曲不順和疼痛感。另外,很多人可能聽過「網球肘」,網球肘事實上常找上一般的家庭主婦或電腦工作族群。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承嵐進一步提到,網球肘主要症狀在手肘的外側會有1個疼痛點,並往遠端手指的方向延伸,如果使力姿勢不對或用力過度、不斷重複性使用,如提重物、拖地等家事,都可能造成外側肌腱退化、撕裂、發炎。 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細胞活化許承嵐醫師表示,急性疼痛期會採取冰敷、服用消炎藥物或貼片來舒緩疼痛,也可以進行熱療、紅外線或超音波、雷射、電療等復健療程,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達到減少發炎、組織自行修復的效果,但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對於較嚴重的受傷,或沒有時間長期復健的患者,建議使用血小板增生療法,醫學研究證實,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活化和增殖,藉由刺激人體的組織啟動修復機制,來達到組織癒合的效果,縮短復原期。血小板增生療法除可運用在骨科、復健科範疇,也常運用於運動醫學,像最近2020東京奧運中,舉重、體操、柔道、羽球等都是劇烈容易受傷的運動,選手們就能選擇PLT血小板療法。不過許承嵐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療法取自於患者本身,若有嚴重的心血管問題、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罹患血液傳染疾病,空腹、生理期間的女性、體重過輕、懷孕中或是產後6個月內患者等,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是否適用此項療法。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

「媽媽手」非媽媽專屬 大掃除、3C族也會上身#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前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小明吐苦水,連日打掃害他手腕靠大拇指下方處痛得要命,連扭毛巾跟洗衣服都成問題了,在一旁顧剛滿月寶寶的小美也附和表示,離開月子中心後才知小孩這麼不好顧,最近她也是手腕很痛,經醫生診斷為是媽媽手,並疑惑小明又不可能當媽怎麼也會有類似症狀?重覆使用拇指施力、長時間握筆或操作鍵盤者都是高危險群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近來民眾陸續開始大掃除,因媽媽手問題就診者有增多趨勢。「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位於拇指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 的肌腱和滑膜,因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引起管道的狹窄、疼痛,是不分男女老少的肌腱發炎性疾病,也就是俗稱的筋絡發炎,一旦痛起來會讓人受不了。  方啟榮指出,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媽媽懷孕末期荷爾蒙的改變,讓肌腱及滑膜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加上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進而形成高風險狀況。因此同理可推,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或長時間操作鍵盤、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3C拇指族,其實都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罹患。初期多休息熱敷 若反覆發作可考慮侵入式治療如何治療媽媽手?方啟榮表示,在治療前需先區分成急性期、慢性期。當剛發作時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時就是急性期,這時其實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然而因手腕是日常生活常用的關節,疼痛有可能逐漸進入慢性階段。 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與雷射、藥物治療跟適度運動都是不錯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反覆發作、頑劣性疼痛等病患,侵入式治療像注射類固醇、葡萄糖水、再生治療甚至微創手術是可以考慮的方式。方啟榮強調,民眾若有手腕跟拇指不適情況,應尋求診治,莫以為小狀況不以為意而讓病情益發嚴重。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恐隔間症候群作怪

手腕痛就是媽媽手?恐隔間症候群作怪#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手腕疼痛一定是「媽媽手」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醫師丁睿宇表示,臨床就有不少民眾,在服藥治療後仍然持續疼痛,轉往復健科門診才發現,原來是與媽媽手截然不同的「隔間症候群(Intersection Syndrome)」在作怪。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一般人較熟知、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不過,醫師提醒,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有時不易區分。常發生在需重複屈曲、伸直手腕者丁睿宇醫師表示,隔間症候群又被稱為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主因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隔間症候群的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不過,媽媽手則是上述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隔間症候群常發生在需要重複屈曲、伸直手腕的人身上。另外,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而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發生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且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手臂旋前、旋後時會產生爆裂音丁睿宇醫師指出,隔間症候群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此點也可以與媽媽手來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治療則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民眾只要有手腕疼痛的症狀,接受治療仍然疼痛的話,可考慮到醫院接受超音波檢查來查明確切的病因。

又痛又麻的「媽媽手」,非媽媽的專利

又痛又麻的「媽媽手」,非媽媽的專利#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0歲的女子,在生完孩子後,由於擠母奶又經常抱小孩,產後回到工作崗位後,又長時間使用滑鼠與鍵盤進行文書工作。某天開始覺得拇指麻痛、無法用力。看著孩子哭喊著「要媽媽抱抱」,女子只好強忍疼痛抱小孩,但漸漸發現麻痛感延伸至手腕,不但無法握拳,連拿筷子、刷牙的力氣都沒有,甚至夜晚痛到無法入睡,就醫後檢查後發現罹患了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在積極接受治療後,麻痛狀況已獲得改善。什麼是媽媽手?「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是因手腕與拇指的不正確使力或過度反覆使用,壓迫到伸姆短肌及外展姆長肌的肌腱和滑膜,使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手腕姆指側出現疼痛,嚴重時會造成肌腱的沾黏,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生產後的女性因常抱小孩、擠母乳及做家事等,容易產生此病徵,雖俗稱媽媽手,但並非媽媽的專利。周建文主任表示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手腕者,例如餐飲業、美髮業、作業員、長時間打字握筆、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都是此病徵的高危險群。罹患媽媽手如何治療?罹患媽媽手的患者需要讓手部適當的休息,以減少進一步的傷害。可使用特製的輔具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也可冰敷或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局部按摩、運動治療等物理治療,縮短病程,如疼痛劇烈的患者,可口服抗發炎藥物,或使用局部注射消炎藥物止痛,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使用體外震波療法。吳政軒物理治療師建議平常就該適當作伸展及肌耐力運動。也提醒患者當疼痛感消失後,應持續規律運動,因為若未持續運動,很容易復發。

新手媽媽擠乳不當 竟「媽媽手」發作

新手媽媽擠乳不當 竟「媽媽手」發作#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8歲的新手媽媽,先生白天上班無法協助擠奶,加上自己乳量不足,每2、3小時就要擠奶集乳。不到1週,發覺左右手的大拇指底部逐漸使不上力,甚至疼痛,罹患「媽媽手」,雙手手腕關節外側痛到無法擰毛巾、拿奶瓶。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表示,由於是新手媽媽,加上懷孕期間可能有水腫情形合併肌腱輕微腫脹,才會擠奶擠到「媽媽手」急性發作。擠乳肩部外展、手肘離身 導致拇指施力過多趙明哲主任表示,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位置在大拇指底部、靠近手腕的外側邊,由於手腕不當施力,導致伸拇短肌與外展拇長肌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造成疼痛。在診間特別請這位新手媽媽示範擠乳的手部擺位,發現肩部外展手肘離身,手腕關節接近水平方向,造成拇指抵抗重力外展合併拇指重複施力過多,是導致罹患媽媽手的主因。經詢問病史,發覺懷孕末期有肢體水腫情形。趙明哲主任提醒,懷孕末期有肢體水腫,容易導致孕婦肌腱腫脹或周邊神經壓迫,再加上產後擠乳姿勢不正確,便容易患上「媽媽手」。經過超音波導引肌腱注射藥物,很快獲得緩解,搭配物理治療師執行超音波等儀器治療與運動指導,與職能治療師製作護木穿戴、教導省力的擠乳育兒方法,接受2週復健治療後,已恢復腕關節的正常功能。不只女性好發媽媽手 重複手部動作工作者為高危險群趙明哲主任強調,新手媽媽的擠奶集乳,可以請先生協助,如果需自己擠乳,使用同側手肘時應盡量貼近腰部,讓手腕關節接近直立方向,拇指才能省力外展,比較不會因擠乳而罹患「媽媽手」。容易罹患媽媽手好發族群,不單只有女性,通常會與職業傷害及不適當的手工具使用有關。包括整天重複手部動作的肉品攤販、廚房工作者,處理行政事務的出納櫃檯和銀行行員,與加工廠生產線作業員及手工藝製作者等。抱嬰兒時盡量讓手掌、手腕成一直線 與五指平均分攤趙明哲主任建議,新手媽媽抱嬰兒時,盡量讓手掌、手腕成一直線,與五指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哺育母乳,尤其是用手擠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持續同姿勢太久。最重要的是,一旦發覺手腕外側持續疼痛,休息亦未改善,應及早尋求復健專科醫師診療,避免服用過多藥物影響哺乳,並預防嚴重到需要開刀治療。

上班族打電腦 必知5招防「媽媽手」

上班族打電腦 必知5招防「媽媽手」#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族常使用滑鼠、鍵盤,當心「媽媽手」找上門!35歲的曾小姐平時上班工作內容多文書處理,需長時間使用滑鼠及鍵盤,下班回家後還有一堆家事要做,這個月開始大拇趾外側與手腕的地方腫脹、疼痛,這禮拜更惡化到睡覺都不安穩,翻個身也會痛醒,就醫檢查後確診「媽媽手」。手腕不正確使力、拇指反覆動作造成滑膜炎衛福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李雅萍說明,「媽媽手」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造成的原因與手腕不正確使力或拇指長期反覆動作有關,使「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肌腱發炎,造成肌腱間滑動困難,引起手腕疼痛。5招伸展兼訓練肌力 預防媽媽手改善媽媽手的方法除了休息或穿戴副木減少大姆指使用,有時會注射少量類固醇於患部或以超音波治療消腫減輕疼痛。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李雅萍職能治療師建議,平常可做5招手部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強化手部肌力,避免造成媽媽手:1) 拇指指尖碰觸小指指尖,維持5秒後打開,反覆10次。2) 手腕伸展動作。手掌向下壓再往身體拉或手掌向上抬再往身體拉,維持10秒後放開,兩組動作反覆10次。3) 手腕伸展屈曲肌力訓練,掌心朝上握住水瓶或掌心朝下握住水瓶,讓手腕向上彎曲停住並維持10秒後再慢慢放下,兩組動作反覆10次。4) 握力訓練,可利用網球或軟橡膠球用力握緊維持5秒後打開,反覆10次。5) 利用橡皮筋訓練手指伸展肌力,手指把橡皮筋撐開5秒後放鬆,反覆10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