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如沉默殺手,50歲以上女性平均每3位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則是每5位就有1個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為骨質疏鬆症是一個沉默的疾病,無聲無息、沒有徵兆,然而國人對於骨鬆的疾病意識並不高,往往發生骨折後才驚覺骨鬆已找上門。骨質疏鬆警訊 易被誤會普通腰痠背痛約1/3的女性及1/5的男性,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的「骨質疏鬆骨折」如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骨質疏鬆症狀不明顯,背部彎曲駝背、出現瀰漫性慢性背痛、背部痠疼、無法仰睡、微小動作就導致骨折、起床時背部及腰部疼痛、向前彎腰的姿勢會感到痛苦不堪,都是骨鬆的癥狀,然被民眾視為普通的腰痠背痛,容易忽略骨鬆警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提醒,臨床上只有1/3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下一步馬上就要面臨死亡性的髖部骨折,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就醫檢測骨密度,若經醫師評估屬於骨折高風險,建議應積極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回診,更希望藉由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減少未來的致命性髖部骨折。曾骨折過 再度骨折的機率是2倍林高田醫師強調,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最新調查,估計有8成骨鬆高風險族群未就醫預防或治療骨鬆,因為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也就沒有警覺。然而骨質疏鬆症從年輕開始到老年都必須及早養成疾病意識,若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子女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也會提高;曾發生骨折再度骨折的機率是没有骨折過的人2倍,不可不慎。服用類固醇藥物骨骼也會較脆弱,而停經的婦女、切除卵巢或女性在45歲前更年期就提早報到,因賀爾蒙影響也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需定期檢測、避免發生骨折。日曬、多補充鈣質飲食 照顧骨質除了檢測,照顧骨質應從日常著手。林高田醫師建議,日常均衡飲食才能維持骨骼肌肉系統建康,鮮奶、優格、起司等乳製品都是優質鈣質來源,多日曬也能活化身體維生素D、強化鈣質吸收。負重運動則可以強健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改善身體協調與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林高田醫師強調,骨骼健康關乎老年時的行動能力,應在年輕時養成正確的骨質疏鬆疾病意識,愛自己從用心呵護骨骼開始,預約更年期後的活躍行動力與健康!

長者學得慢?研究:改正錯誤表現優異

長者學得慢?研究:改正錯誤表現優異#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聽過踏秋節嗎?它其實是重陽節另一種別稱,在臺灣也稱為「敬老節」。各式敬老活動要提醒民眾關懷老年人、多陪伴,鼓勵老年人參加活動、學新知識。一般人認為老年人學得慢、不易學會,但根據2015年發表於《心理科學期刊》研究指出,年長者在更正認知上的錯誤,表現得比年輕人好。研究發現 老年人更正自己錯誤的表現比年輕人更好該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包括44位24歲年輕人及45位74歲的年長者。參與者將進行2次測試,第一次為戴上腦波帽回答不同主題的常識問題,研究者鼓勵他們對不確定的答案進行猜測,也可回答「我不知道」。同時需在七分的量表中評估對自己答案準確性的自信程度,然後研究者會告知正確答案。這測試將一直持續到參與者至少在各20個高度及低度自信的問題中答錯才停止,平均而言,年長者約回答244個問題,而年輕人為230個。第二次則在無預期狀況下測試,題目包括前次答錯的各20個高度及低度自信問題,及未作答的20個。結果顯示,年長者在一般知識的問題上表現較好,對自己答案更有自信,更正自己錯誤的表現比年輕人更好。這些行為也同時反應在參與者的腦波測試上。年長者對一般知識的廣度勝過年輕人 對犯錯警覺高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一般來說老年人在認知的速度及精確度較年輕人略差,這個研究則告訴我們,年長者一般知識的廣度勝過年輕人,而且對自己可能犯錯時的警覺性及改善錯誤的注意程度較佳。意即年輕人思緒敏捷,卻易患錯誤,且對於矯正錯誤較不在意;年長者在自己答案不確定時,較提高警覺吸收新知,更正自己錯誤的知識。年長者思考上較為穩健,年輕人則聰明有活力,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別過度限制長者行動 一同幫忙增進被需要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研究結果年長者應該會感到興奮,年輕人也應該會受到鼓舞。它也證實一件事情,當我們生活有些疑慮時,不妨詢問年長者,請他們提供建議或出點子,接受他們的協助,如去附近菜市場逛逛、採買食材、便利商店買個牛奶等。我們常因安全疑慮限制他們的行動,但只要年長者可自如活動盡量滿足,也邀請一同幫忙,讓他們不僅感到自在也覺得被需要。建議公部門則需強化里民活動中心的角色,提供年長者一個可一起做的空間,如話家常、聆聽講座、做操、下棋,甚至看電視劇或新聞等。在重陽節,大家別忘了尊重年長者的穩健與智慧,他們可是生活上另外一股助力。

講座/銀髮族健康飲食

講座/銀髮族健康飲食#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食物太硬、不易咀嚼及吞嚥困擾,是老年人進食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在臺灣,雙薪家庭子女皆需外出工作,許多銀髮族必須自備餐點,受限於生理功能改變與食物製備資源或技巧,致使銀髮族吃的少又缺乏變化。其實可將許多飲食製備的小技巧融入生活中,兼顧銀髮族營養均衡及解決進食困擾。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0/17(三)舉行營養講座,由米詩宇營養師分享,針對「銀髮族健康飲食」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長者、關心長照議題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銀髮族健康飲食時間:107年10月17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門診前洽詢:02-2249-0088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持續發現,「肌少症」不僅本身會導致當事人感覺到虛弱、疲累,同時也會影響許多疾病的預後發生,所以我們不能再把它視為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且還要盡力幫忙改善。想遠離肌少症,先看你蛋白質是否充足曹雅姿說,要讓肌肉能夠維持住應有的肌肉量,運動是最為重要的。同時她也提醒,國人有許多錯誤的飲食習慣,其實也可能會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其中很常見的,便是「蛋白質攝取不足」了!「怎麼可能?臺灣人不是一年可以吃掉好幾棟101大樓高的雞排嗎?怎麼可能會蛋白質攝取不足?」曹雅姿說,許多人愛吃炸雞排當宵夜,午餐晚餐不是豬排便當,就是雞腿便當;臺灣的年輕族群,確實往往有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過量的問題,但相反地,台灣銀髮族的飲食習慣,卻多半缺乏蛋白質。愛吃清粥小菜或是光啃饅頭嗎?小心蛋白質缺缺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西式早餐,如果是吃三明治,至少有半個蛋;然而很多老人家喜歡吃的饅頭,再搭配豆漿或是牛奶,這些是有蛋白質的;但如果饅頭搭配的是早餐店的奶茶,加的如果不是牛奶,而是奶精,這也就是缺乏蛋白質的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組合。早餐吃燕麥片,午餐吃陽春麵或滷肉飯-蛋白質也不足另外,也有很多老人家為了養生,早上只吃燕麥片加五穀粉,以為很健康,事實上卻是缺乏蛋白質的。不只是早餐的蛋白質容易不足,就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午餐也很容易缺乏蛋白質及各種營養素,例如許多老人家喜歡吃一碗滷肉飯配一點滷菜,或是單吃一碗陽春麵、乾麵就覺得很有飽足感。可是滷肉飯其實只有一點肉燥,主要是豬油和肥肉,就算有肉,量也很少;而陽春麵或乾麵,幾乎就是全醣飲食,肉燥裡的肉也是少到可憐。曹雅姿提醒,大部份的國人都習慣晚餐時吃得很豐富,可能有魚又有肉,但是要用一餐來把全天所需的蛋白質量補足,其實是很困難的;而且所有的營養素最好是整天平均分配,才能滿足身體吸收的所需。此外,晚上即將入睡,人體消耗量不大,身體無法讓它做工好好轉化成肌肉細胞來利用,而是會把它消化成比較簡單的熱量來貯存。久而久之,身體製造的肌肉組織愈來愈少,無法補足被消耗掉的肌肉組織,將使肌少症的情況更惡化。所以她建議,可以在日常的飲食上,多做一點增減與調整;例如在吃滷肉飯或是陽春麵時,再多叫一小盤豆干、滷豆腐,或是一顆蛋等等,就可以增加蛋白質。而且豆腐和蛋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很容易吸收,同時也請記得多點一盤燙青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大家需要改變想法-三餐不是吃飽就好,重點是要均衡地攝取營養。別為愛美胡亂減肥,補再多的膠原蛋白、玻尿酸,也補不足缺乏的蛋白質受了流行文化影響,很多人怕胖拼命減肥,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以為平常有補充膠原蛋白、用玻尿酸抗老化,或是拼命養顏美容,應該不怕蛋白質缺乏吧?曹雅姿表示,膠原蛋白或是玻尿酸補充品頂多只有一兩公克左右,人體一天應該攝取的蛋白質是每公斤體重一公克以上,所以亂減肥、飲食攝取不足,吃再多膠原蛋白或玻尿酸都不夠。她提醒,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一項針對中老年人所舉辦的整合式篩檢結果顯示,受測者共計64位,平均年齡為65.88歲,出現衰弱肌少症危險群佔22%、骨鬆高危險群佔21.9%,其中年齡>65歲骨鬆高危險群更佔71.4%、中度以上退化性關節炎也佔37.5%,顯示隨著年齡老化,骨質與肌肉都像溜滑梯般向下流失。醫師提醒,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非常重要。年齡老化恐伴肌少症發生 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復健科診所林宗慶醫師表示,肌少症是近年來復建及高齡醫學相當熱門的議題,從醫學上的觀點來看,肌少症屬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的症狀,它可能造成疾病的高發生率、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引發併發症導致死亡。而造成肌少症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老化,一旦身體蛋白質代謝不平衡,加上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飲食長期攝取不夠,以及運動量不足等,皆會加速肌少症的發生。足量蛋白質+胺基酸 讓肌肉更強壯林宗慶醫師指出,若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是保存肌肉的第一要務,而因應長者可能因為牙齒問題、特殊飲食狀況,如素食者,或因胃口不好造成營養不足的狀況,也可適量的從營養補充品中,補充所需的營養素,並透過持續且正確的運動,將補充的胺基酸轉化為肌肉,也是ㄧ項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長者們適合的運動項目,林宗慶醫師說,除了「阻力性運動」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還有核心肌力的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柔軟度以及生活姿勢動作矯正訓練,都可幫助長者重拾肌肉力與質量,同時遠離關節磨損退化所造成的疼痛,及生活功能衰退,進而大幅減少跌倒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輕人或運動員的抽筋通常是發生在運動流汗過多,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而銀髮族也是另一群容易發生抽筋的族群,但他們的抽筋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同,發生時間也不同。張阿姨跟女兒說,她現在「很怕睡覺」。女兒聽了很擔心,問了才知道,原來張阿姨說她已經有好幾次睡覺時腳抽筋,每次抽筋的疼痛,總是讓她突為被嚇醒、痛醒,使得她後來不太敢晚上睡覺。以致於白天睡得多,結果晚上更容易失眠......為什麼睡覺時會抽筋?抽筋的時候,又該怎麼做才能緩解症狀呢?我們請來最會解決抽筋症狀的運動復健專家:長庚醫院運動醫學委員會總召;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由他來向民眾說明,突然發生抽筋時的正確處理方式。他提醒,很多民眾常見的處置方式,像是用力踢腳底,或是想用力把僵直的腳板拉開,這些都是錯誤的方式。正確的方法是溫柔按摩小腿肌肉,讓小腿肌肉軟化;腳板可以扳,但是力道應該輕柔,太過用力扳開腳底,反而可能造成拉傷。銀髮族的抽筋原因和年輕人不同為什麼會發生抽筋?長期擔任中華隊運動員出賽醫師的林瀛洲說,年輕人或運動員的抽筋通常是發生在運動流汗過多,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所引起,而銀髮族也是另一群容易發生抽筋的族群,但他們的抽筋原因和年輕族群不同,發生時間也不同。銀髮族抽筋好發在睡眠中,而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周邊循環不佳,睡覺時腳可能放到被子外面了,因為睡覺時體溫下降,沒有蓋在被子下的腳,因為周邊血循差而引發抽筋。1) 循環差、代謝慢,乳酸堆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則提醒,銀髮族容易周邊循環不好,如果一整天忙碌或是想要多運動走動,乳酸堆積不像年輕人這麼好排掉,乳酸堆積也可能是造成睡覺中腳抽筋的原因。因此除了建議中年以上運動前要做暖身運動以外,一整天走動後,最好要沖熱水澡、泡泡腳,替自己做個腿部按摩,有助乳酸代謝。2) 靜脈曲張/下肢如果有靜脈曲張者,下肢的血液迴流也容易出問題而容易引起抽筋。3) 利尿劑降血壓鉀離子過低/而服用利尿劑降血壓的人也要注意可能會造成鉀離子過低,另外,老年人也容易缺鈣而相對不足,這些都可能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發生抽筋。4) 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失調、情緒壓力交感神經不平衡/而許多更年期女性也常抱怨睡覺容易腳抽筋,黃國晉說,更年期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周邊循環不佳,以及情緒壓力大,使得交感神經不平衡,也是容易引起抽筋的問題。如果是服用利尿劑降血壓,使得鉀離子過低引起抽筋,黃國晉建議可以多補充青菜水果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來補充鉀離子,但是也不要忽略腎臟功能的問題。因此建議常抽筋的銀髮族,如果有慢性病經常需要服藥;或是有糖尿病等,最好要先請教醫師,檢驗腎臟功能是否正常,如果腎功能異常補充太多鉀離子,就有可能有引起心律不整的危機。如果周邊血管硬化阻塞,也會引起循環不好,可以檢查是否需要裝置血管支架,來改善因血管問題而引起的循環不佳。靜脈曲張也可以選擇血管硬化劑治療、雷射治療等靜脈曲張的治療來改善靜脈曲張。黃國晉說,醫師常會建議老人睡前喝杯溫熱牛奶,補充鈣質不只改善骨質,也能預防睡眠中腳抽筋。好發全身性抽筋,最好檢查黃國晉說,銀髮族的抽筋好發於小腿部位,這是因為和手比較起來,腿部離心臟的距離更遠,因此同樣都是周邊血管,抽筋好發在小腿而很少在手。但如果每次發生抽筋,都是全身性的抽筋,建議一定要進行嚴密檢查。因為臺灣民眾好發的大腸癌和肺癌經常會引起鈣離子過高,而引起全身性的抽筋;如果全身性抽筋狀況一再發生,不可輕忽。睡前泡熱水、戴襪套對於容易局部循環差,引起睡眠中抽筋者,林瀛洲建議睡前泡熱水澡,可以避免半夜還要因為抽筋而痛醒,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個襪套,這些都是局部保暖,避免抽筋的好方法。如果睡眠中真的發生抽筋了,不必急著扳開腳底板,可以按摩小腿,當疼痛緩解了,就起來將腳泡到熱水裡,或是利用熱敷的方式,也可以改善抽筋的狀況。【貼心小筆記】●  銀髮族容易抽筋的原因:1. 循環差、代謝慢2. 乳酸堆積3. 靜脈曲張4. 利尿劑降血壓鉀離子過低5. 更年期婦女荷爾蒙失調6. 情緒壓力交感神經不平衡●  這些方法可預防抽筋:1. 行走、運動後,做腿部按摩,幫助乳酸代謝2. 鉀離子過低者,多補充青菜水果(須注意腎功能是否異常)3. 睡前喝杯溫熱牛奶,補充鈣質4. 睡前泡熱水澡或泡腳5. 睡覺時腳要蓋好,或是戴上襪套● 如果發生抽筋了:先按摩小腿,當疼痛緩解了,就起來將腳泡到熱水裡,或是利用熱敷的方式,也可以改善抽筋的狀況。(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老人腦功能衰退?錯!可塑性仍佳

老人腦功能衰退?錯!可塑性仍佳#老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神經生物學家以健康的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是這幾年才開始的事。以往,研究者經常是把注意力放在和老化有關的病變: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等。這些都非常重要,也很吸引人(還能提高科學研究計畫獲得資助的機會);可是研究健康老年人的腦子究竟如何運作,也同樣有趣。老年學習人們在這當中發現了許多令人驚訝的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假設老年人的腦已經不可逆轉地衰退,因此幾乎沒有辦法學習新事物,這是謬論。當然,一個八十歲的老年人不會只因為玩了一些記憶遊戲,就立刻返老還童。但實際上,腦有驚人的適應能力,甚至連雜耍這類的複雜運動動作,也都還能學。三個月的練習,就足以讓一個五十歲的人熟練地在空中拋耍三顆球。二十歲的人可能學得快些,但結果是一樣的。此外,有趣的是,經過這樣的練習,年長受試者的腦子也會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海馬迴(記憶大師)和視覺中樞的大腦皮質質量會增加,獎勵中樞(你還記得「伏隔核」吧)也會變大。因此年長者的腦子絕對不是等著被拆除的破舊建築。它可以像學生的腦子一樣成長──也許成長得沒那麼迅速,但是同樣充滿樂趣。老年人的腦部結構仍然保有很強的可塑性,這點也可從一個大量使用語言的人身上看到,而且如果會說的語言不只一種,似乎愈好。例如,一個七十歲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前、後腦之間和左、右腦之間的連結都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好。前者神經纖維較粗,不同的腦區可能因而合作起來更有效率。縱使這類研究結果要轉化為現實應用很困難,但這還是值得一提:一個會雙語的腦袋即使到了老年,還是保持較佳的功能,在注意力和反應力測驗的表現,都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出色。小孩和成人所以說,絕對不要低估一個成熟神經網絡的能力。它也許會隨著年紀而變老,但是資訊處理速度變慢的問題,通常可以利用特別擴大的網絡連結來補救。可塑性甚至保持到高齡,一直到生命盡頭都還能適應每個新刺激。現在我們知道,小時候沒學會的,長大了還是可以學。也許需要的時間會長一點,但原則上,年紀大了才學一種新語言或樂器,卻學得跟年輕時一樣好並非天方夜談。當然我還是必須坦白說,如果你六十歲才學拉小提琴,要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家是不可能的。至於學會一種或多種母語,人一輩子也只有一次機會。但無論如何,學習新技能是很有趣的事。這裡還是一樣的原則:腦部的活化模式範圍愈大,學習的效果愈能持久。你可以多玩玩動腦的遊戲。還有一點也很清楚,儘管成人原則上可以學習新資訊,但學習方式就是和小孩的不同。剛出生的那幾年,腦特別好奇,處理新資訊完全沒有條件限制。新單字?新動作?很簡單,就是試試看,沒什麼好丟臉的。隨著年紀漸長,腦也會跟著變老,新資訊(新的活化模式)會對既有的神經網絡結構構成挑戰,因為每個外來的新資訊都必須整合到既有的神經網絡結構中,所以腦子第一步會先檢查這則資訊是否有意義。因此,年長者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年輕人不一樣,也許不再那麼天真沒有成見。然而,年長者利用自己多年來訓練有素的神經網絡,根據經驗和所知,將資訊快速整理分類,並且連結廣大的腦子各區,然後更適切地判斷哪些值得學習、哪些不值得。不要猶豫嘗試新的東西,不管你的年紀多大,腦是有可塑性的,而且充滿動力,永遠都在適應外界環境。老年人腦部萎縮不是藉口,雖然這聽起來很嚴重,但事實上沒那麼糟,只要是健康的老化過程,沒有失智症或其他類似疾病,腦子會用有效且不斷改良的神經網絡來抗衡。這是我親身的體驗,因為我爸現在玩手機已經很厲害了──他不只會一直拍美食和雲朵變化,也能把照片上傳到臉書。但是身為一個研究神經生物學的專家,我當然知道,他的人生經驗(呈現在他的神經網絡結構中)很快就會制止他這個新學會、可是很煩人的壞習慣……吧。希望如此!(本文摘自/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如果出版社)

長者食慾不振 改善關鍵在規律運動

長者食慾不振 改善關鍵在規律運動#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天氣漸漸炎熱,許多銀髮族總是出現不覺得餓、甚至是胃口明顯變差的情況,醫師提醒,不少年過七十歲的銀髮族,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力氣咀嚼食物,或是進食後常感到不舒服,才會拒絕進食。提醒照護者或家人們,應該要特別留意銀髮族的飲食狀況,如果有食慾不振的問題,建議應少量多餐,或是陪伴銀髮族養成每日規律運動的習慣,才能遠離疾病!少量多餐 適時加入天然食材營養師指出,長期的食慾不振會導致飲食攝取失衡,且易導致疾病的發生,一般會建議銀髮族採取少量多餐的原則,料理應盡量低油、低鹽,以水煮、蒸、烤等料理方式取代油炸。如想增強料理的口感與變化,則可適時加入一些天然的食材,如富含獨特水果香氣的鳳梨或番茄等,或是可抗氧化又可促進食慾的洋蔥等,都有助增加口感的豐富度,讓年長者能夠願意主動進食,以維持身體每日所需之營養!食慾不振 可增加運動量醫師指出,若不是因特定疾病所引起,家中的長輩卻總是感到腹脹不適、沒有胃口,有可能是因老化導致肌肉量與新陳代謝率也隨之下降,活動量減少會使得基礎代謝率降低,身體自然而然不會感覺到飢餓。此時,想要改善食慾不振,規律與適當的運動才是不二法門!每日健走15分鐘 拉筋、體操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此外,醫師進一步說明,銀髮族如果每日能維持15~30分鐘的健走,將有助於強化心肺功能,倘若擔心對膝蓋造成負擔,可以先從基礎的肌力訓練開始;深蹲、膝蓋伸展、墊腳尖等基礎的肌力訓練,不僅能減少肌肉的流失、增強肌肉的強度,還可以維持肌耐力,保持肌肉不萎縮,就能夠讓家中長輩擁有獨立進行日常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也不妨搭配一些柔軟體操或是拉筋等動作,也能夠刺激與活化關節與其周邊的軟組織,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