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懷孕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偏向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型態,不僅造成孩童肥胖問題,甚至還有可能讓小孩變笨。大陸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郭振武提出,貪吃的小孩會抑制大腦智力發展。署立台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黃泓碩則表示,大腦的發展是多重因素間相互影響,無法就單一原因下定論。郭振武醫師表示,我們所吃下去的食物,需要透過腸胃消化吸收才能被身體利用,這時候大量的血液會集中在腸胃當中。而小孩的腦部發育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也是小孩成長發育的前提,如果經常讓小孩的大腦處於缺血狀態,發育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兒童吃得太多會引起腹脹、消化吸收不良,長期下來會變得急躁易怒,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最重要的是,吃太多會促使纖維芽細胞大量增生,促使動脈硬化,因此郭醫師認為貪吃會使大腦過早衰老。黃泓碩醫師表示,目前已經證實,狼吞虎嚥會使腦中的飽食中樞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吃進過多的食物。至於會不會影響大腦發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臨床佐症也不足。但是飲食過量造成肥胖,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卻是不爭的事實。黃泓碩醫師解釋,孩童的飲食習慣容易跟父母一樣,如果家中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再加上運動量不足,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高膽固醇、高血糖甚至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使得成人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黃泓碩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建立孩童良好的飲食,多吃天然食物像是高纖維的綠色蔬菜、水果,培養運動習慣,降低疾病發生率。醫師補充,除了吃太多、飲食太油會造成疾病,突然暴飲暴食也是身體異常所發出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身體器官得不到糖分供給,處在飢餓狀態而暴飲暴食;甲狀腺亢進的人因為代謝快、活動量多,進而發生暴飲暴食的情況;若女性朋友暴飲暴食,有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或是卵巢疾病,最好趕緊到醫院就診,及早治療。要讓小孩少吃垃圾食物不發胖 父母態度是關鍵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0三成七學童飲食亂亂吃 不專心情形差2.8倍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978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世界避孕日首度全球調查 全球近五成年輕女性初嘗禁果沒避孕

世界避孕日首度全球調查 全球近五成年輕女性初嘗禁果沒避孕#懷孕

9月26日為「世界避孕日」,今年的主題是「愛自己,靠自己」─避孕靠自己。台灣幸福教育協會於上周日(9/25)提前於西門町舉辦一場世界避孕日活動,宣導正確避孕觀念,並希望年輕族群能正視性健康與避孕問題。此份全球性年輕族避孕調查報告,共訪問了30個國家超過6,000名15~24歲年輕受訪者。其中包括了亞洲九個國家1,800名受訪者;台灣有200名受訪,調查目的在了解各國女性對於避孕的正確認知:包括避孕的資訊來源、避孕知識及與避孕有關的性行為。結果發現女性避孕知識仍然不足,尤其是亞洲國家仍不及歐美,加上混亂的避孕資訊傳播,容易造成女性對避孕的誤解,出現錯誤及不當的避孕方法。這份全球避孕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球近5成年輕女性在初嘗禁果時沒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台灣則更有五成六之多,超越歐美多數國家。而有性經驗的受訪者中表示,沒有使用任何避孕措施的主要原因為避孕措施不方便取得(25.6%)、性伴侶不要使用(13.8%)及認為沒有懷孕風險(12.5%)等。臺灣幸福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暨敏盛醫院婦產科陳保仁醫師表示,調查結果顯示亞洲女性對意外懷孕的風險認知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可能造成許多不幸憾事發生。在臨床上就有一位12歲小六女生,跟比她大二歲的學長因兩小無猜發生性關係,在男生慫恿下,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結果不幸懷孕,家人及學校都以為她只是因青春期發胖,等到準備要生產了才發現大事不妙,最後小孩只能交給父母帶,自己繼續完成學校課業。陳保仁醫師表示,六成歐美女性習慣以避孕效果較佳的口服避孕藥來避孕,而亞洲如南韓、台灣及中國的女性大多依賴保險套避孕,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率竟然不到4%,這也是造成許多亞洲國家女性意外懷孕比率仍高的主要原因。陳保仁醫師說,由這份全球的調查顯示,全球超過五成的年輕女性都是透過網路取得避孕相關知識;朋友之間的資訊傳達也有近四成。而在全球(歐美佔多數)諮詢婦產科醫師的比率平均有三成五,而在亞洲國家卻不到三成,顯示東方國家民族性針對避孕這件事還是較歐美被動保守。陳醫師進一步指出,有趣的是,超過二成的受訪者不相信網路上的避孕資訊,而不相信朋友的避孕資訊者竟也超過二成,顯示女性最依賴的避孕知識管道無法提供正確的資訊,容易造成女性對避孕的誤解!而出現錯誤及不當的避孕方法,建議大眾還是必須尋求專業醫藥人員的協助。 在避孕效果方面,多數受訪者認為口服避孕藥及保險套均為有效的避孕方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有超過三成女性認為體外射精是有效的避孕方式。陳保仁醫師表示,保險套最大的用途應該是預防性病,避孕效果約85%;而口服避孕藥在正確的服用下,避孕效果可達99%以上。陳保仁醫師說,若要兼顧安全的性和避孕,最好的避孕效果應該是「男戴保險套,女吃避孕藥」的雙重防護措施,而體外射精是意外懷孕的高風險方式,女性最好不要依賴這種避孕方式。此外如印度、印尼女性甚至相信在性行為後沖澡或淋浴就可以避免懷孕,可見亞洲國家因保守風氣對避孕知識充滿迷思,需要再加強正確避孕宣導。陳保仁醫師表示,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同意採取避孕措施是男女雙方應該共同承擔的責任,不過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女性相當被動,等到意外懷孕才找男方想辦法解決。陳醫師建議所有女性都應該多愛自己、靠自己,找回避孕的主控權,平常就應該多吸收正確的避孕知識,了解找到真愛不是只用性來換取,這樣才能避免意外懷孕帶來的不幸憾事。關於世界避孕日(World Contraception Day)每年9月26日,為全球性的世界避孕日(World Contraception Day)。世界避孕日起源自於2007年,是由瑪麗思特普國際組織、歐洲避孕與生殖健康學會、國際婦女兒童聯合會、人口理事會、亞太避孕協會、拉丁美洲婦女健康中心等六家國際非政府組織(NGOs)發起的全球性公益紀念日。世界避孕日(WCD)成立的宗旨,主要是在呼籲並喚起年輕族群的避孕自主觀念,促使年輕人對自己的性行為及性健康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世界避孕日(WCD)成立至今已5個年頭,全世界已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各式活動以響應世界避孕日。NGOs組織更在今年針對全世界70個國家的年輕族群性觀念及性行為,做大規模的調查。同時,世界各國亦將於「世界避孕日」9月26日當天,同步公佈調查數據,以喚起年輕族群正視避孕問題,溝通正確的避孕觀念。今年(2011年),台灣也加入宣導世界避孕日,由台灣幸福教育協會主導,喊出「愛自己 靠自己」─避孕靠自己口號。關於全球年輕族避孕調查報告由全球第四大市調公司GfK( Growth from Knowledge)於2011年8月間進行調查,受訪者涵蓋全球歐、美、澳、拉丁美洲、中東、亞洲等30個國家的15~24歲年輕族群,各國約200名,男女各半。共計完成6,077個有效調查樣本數。

懷孕不知情還做減肥手術 嬰兒營養不良慘死腹中

懷孕不知情還做減肥手術 嬰兒營養不良慘死腹中#懷孕

英國一名25歲的年輕女子荷利‧艾瑪(Holly Emms)在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的情況下接受了胃繞道手術,雖然手術後讓她整個人小了一號,但腹中的女嬰卻因為營養不良,在15週時便早產死亡,出生時竟然連1公斤都不到,令艾瑪自責不已。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艾瑪在懷孕四週時接受胃繞道手術,不但自己不知情,連主治醫師也沒有做懷孕測試。而且,肚子裡的小女嬰竟然可以撐過全身麻醉及開腹手術,直到懷孕10週時艾瑪才發現不對勁,趕緊到醫院進行營養補充的治療。但艾瑪在進行治療時體重仍不斷暴跌,15週女嬰便早產,出生時嚴重營養不良連1公斤都不到,出生2天後死於呼吸衰竭。治療肥胖的專家坎貝爾(Campbell)醫師表示,這名女嬰顯然是死於營養不良,起因於艾瑪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食量變小,又只攝取高纖、低熱量的食物所致。坎貝爾醫師提醒,任何女性在懷孕期間都不該嘗試減重,並可以在醫師處方下服用補充維生素的藥劑,以免影響到胎兒的營養攝取及健康。圖說:艾瑪在接受胃繞道手術後雖然人小了一號,但卻因此痛失愛女,因此神情略顯憔悴。(圖片翻攝自Mail Online)吃醋加洋蔥能減肥? 均衡飲食+運動才是良方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05清晨「嘿咻」助減肥? 專家:不管早晚熱量消耗一樣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276專業教練指導 孕婦也可安心運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84&HN_Yr=0&HN_Mon=0

研究:吃止痛藥恐流產 卻仍有17%準媽媽持續服用

研究:吃止痛藥恐流產 卻仍有17%準媽媽持續服用#懷孕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最近一項科學研究證實,孕婦服用如「布洛芬」(Ibuprofen)的止痛藥,流產的風險比正常人還要高出2.4倍。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大多數的孕婦都知道服用這種藥物的風險,但仍有高達17%的準媽媽仍持續服用這種藥物,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止痛藥都會造成流產的風險,像是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就是相對安全的止痛藥物。

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籲:應加強緊急避孕宣導

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籲:應加強緊急避孕宣導#懷孕

每年九月除了開學潮,近年還流行所謂「九月墮胎潮」!婦產科醫師表示,隨著社會性觀念開放,許多青少女在未經深思熟慮下進行性行為,導致意外懷孕尋求墮胎的患者相當普遍。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福民表示,無論每年墮胎人數多少,大家更應該關心年輕未婚女性意外懷孕出現的墮胎問題。日前門診中就有一位25歲女性上班族來尋求墮胎,發現她的骨盆腔出現膿瘍,且輸卵管有沾黏現象,由於症狀嚴重,經詢問才知道這是她第11次墮胎,主訴五年前認識了大她8歲的男朋友,情竇初開的她根本不懂得要求男友要戴保險套,結果意外懷孕,也不敢告訴父母,經男友帶她去診所墮胎,在男友的慫恿下,陸續發生多次性行為,五年下來墮胎了11次,試過各種墮胎方法,卻不知已經把身體搞壞。陳福民醫師解釋,青少女目前較熟知的避孕方式為吃避孕藥及使用保險套,但仍有不少人是在無預期情況下懷孕,包括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性交中斷法失敗、危險期計算錯誤或忘記服用避孕藥,再加上不安全墮胎方式,容易造成高危險墮胎後遺症。建議如果有出現以上可能造成非預期性懷孕的青少女,在性行為後三天內可服用含黃體素的緊急避孕藥,降低意外受孕的機會。不過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建立在發生性行為前千萬別因一時激情而忽略了保護自己身體的觀念,徹底做好安全性行為的防護措施,如果真的意外懷孕,也應該尋求正確且專業的醫療機構諮詢。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語重心長表示,政府雖然大聲疾呼重視優生保健政策,但針對18歲以下未婚婦女施行人工流產需經輔導、諮詢,且也增列條文明定主管機關應建立生育保健的相關諮詢、輔導服務網絡,但行政院版的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婦產科醫師呼籲,青少女墮胎問題是等不得!台北中山醫院率先提供年輕未婚女性免費「2S諮詢門診」,期望發揮社會責任力量,提供需要更多安全性行為(Safe Sex)資訊及意外懷孕的青少女有一個正確且專業的諮詢機構,別再讓「九月墮胎潮」成為家長及青少女恐慌的月份。延伸閱讀「青少女墮胎長期易影響身心健康」: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1551

女裝避孕器還是懷孕! 原來長了兩個子宮

女裝避孕器還是懷孕! 原來長了兩個子宮#懷孕

高雄市一名婦女在多年前裝過避孕器,但最近居然發現肚子裡有了小生命,經過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該婦女有雙子宮,並非避孕器裝不正確。醫學指出,兩個子宮發生的機率僅有千分之一,通常初期容易流產。這名已是兩個孩子媽的婦女,在多年前裝了避孕器,日前卻又發現自己懷有身孕,醫師在照過超音波後才發現,原來該婦女長有兩個子宮;胚胎在未裝避孕器的右側子宮著床,讓婦人準備迎接第三個小生命。醫師表示,形成雙子宮是由於在孕期的發育不全,發生機率僅有千分之一。而雙子宮是眾多不孕原因的其中之一,受孕後的流產機率有30%、早產機率也有20%,且也會有40%以上的機會出現胎位不正,高達80%可能必須剖腹生產。而通常有雙子宮的女性,會出現下腹部劇烈疼痛與經痛的狀況,且根據過去的案例顯示,有10%的機會同時發生泌尿系統的問題,例如單腎。不過醫師也表示,有雙子宮的女性別擔心過度,仍有多數女性順利懷孕且生下健康寶寶,甚至可能一輩子都不曉得自己有兩個子宮。˙子宮頸癌 ˙女性病痛勿輕忽,子宮肌腺症

人工授精一定會成功懷孕?醫師籲:只有2成機率

人工授精一定會成功懷孕?醫師籲:只有2成機率#懷孕

與心愛的人共組家庭後,生兒育女自然成為下一站的幸福目標;然而,愈來愈多夫妻必須仰賴「人工授精術」,來達成為人父母的心願,而「人工授精術」進行前後應注意哪些呢?結婚年齡逐年攀升、夫妻工作壓力大,因而讓不孕問題成為許多現代家庭的一大困擾!這時多數夫妻會嘗試進行「人工授精術」,那到底什麼是人工授精呢?人工授精是指藉由人工生殖技術,以幫助女性成功受孕的方法。據馬偕紀念醫院不孕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明輝表示,在未進行避孕的情況下,半年到一年內仍無法受孕,就要積極找出不孕原因,包含妻子荷爾蒙問題、輸卵管阻塞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子宮本身的問題、子宮頸黏液會有抗體對抗精蟲,以及先生的精液問題等;夫妻在嘗試治療仍無法自然懷孕時,皆可考慮採人工授精。此外,夫妻若有明顯不孕原因,如先生有陽痿、無法射精或先天不孕必須借助兄弟捐精,或妻子有陰道筋攣症無法順利圓房等,亦可申請進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是採非自然人工方式,由婦產科或不孕症專科醫師執行,將男性精蟲做洗滌處理,再注射到女性子宮中,以幫助受孕。林明輝醫師表示,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大約只有20%的懷孕機率;有些人運氣好,1次就成功,有些或許要多一點耐心嘗試幾次,通常建議大約嘗試3~4次,如果無效,便需考慮進一步的侵入性檢查,或直接進行試管嬰兒。林明輝醫師也提到,在進行人工授精前,必須先進行一些檢查,以確定適合進行人工授精;此外,雖然所有檢驗不需花費太久時間(血液檢查2週即可完成),但由於必須確定前1次月經週期結束,因此整個前置作業,大約需要1個月。而有部份夫妻不易受孕,是因先生精液中或太太的體液中(如子宮頸黏液)存有高濃度對抗精蟲的抗體,進而導致精蟲活動力降低,以致精、卵不易受精,此項檢查亦可了解此一可能性。延伸閱讀「人工授精術前檢查重點」: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385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懷孕

您家的寶寶常會握著拳頭不放嗎!台中沙鹿有一位七個月大的林小弟,看起來聰明可愛,但是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原本家人不以為意,後來到光田醫院打疫苗順便接受檢查時,才赫然得知孩子於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導致腦性麻痺,因此左手才會常常握著拳頭。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至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復健治療後,左手活動功能已有顯著的進步,往後與其他孩子應不至有太大的差別。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沒想到最近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光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經院方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進一步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回溯其病史,才從媽媽口中得知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江國樑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也特別列出相關的臨床徵兆,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下列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延伸閱讀「各類型腦性麻痺的臨床特徵」: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