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更年期

近年來西方生化醫學界已開始留意到,東方民族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乳癌、子宮頸癌…等,相較於西方民族女性都偏低;因此中國人吃了數百年的黃豆及其豆製品,重新開始被人類正視與愛用。許多生化醫學研究指出,黃豆成分中:高含量的甘胺酸(Glycine)、精胺酸(Arginine)、ω-3及ω-6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大豆纖維、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異黃酮素,對人體健康而言確實有非常大的助益。臺安醫院 -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以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與平均壽命的高齡化有所關連,尤其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甚。其因卵巢的功能退化,雌激素的分泌減少,以致鈣質容易流失而降低其骨質密度所致。近來,國內外臨床試驗指出,黃豆異黃酮素能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徵候群,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情緒低落等。而科學研究也指出每天攝取60公克的黃豆蛋白(約含異黃酮素135毫克),連續四週,可以使燥熱感下降33%,而連續12週則可降低45%。為了維持健康,荷爾蒙的平衡乃為關鍵重要因素,荷爾蒙過多或過少,均不利於人體健康。例如雌激素(Estrogen),其量過多則成為致乳癌的原因,相反地,其量過少則易鈣質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營養師李祥瑞指出,黃豆中含的異黃酮素擁有調節雌激素作用的功能,其作用機制為:當雌激素較少時,異黃酮素可與受體作用而補充雌激素效應,如此互為牽制以利調整正常的雌激素平衡,有利健康的運作。許多美國更年期婦女得悉黃豆異黃酮素可緩和而自然地平衡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狀態,尤其配合採用鈣質、葉酸以及維生素B群療法更好,而大約已有100萬的美國婦女改用異黃酮素(亦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治療法。總之,日常在預防骨質疏鬆保健上,不但要補充鈣質而且更需要攝取可抑制鈣質流失的黃豆異黃酮素,以獲得相乘效果(通常防止流失比補充更為重要)。另有研究發現飲食中以黃豆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非直接服用異黃酮)具有保護骨質流失的功效。關於黃豆異黃酮素的參考攝取量:營養師李祥瑞說,是隨各種疾病的狀況而稍微有出入,諸如,為減輕女性更年期障礙,每天服用60mg異黃酮素為宜,為加強骨質密度,每天服用60~100mg異黃酮,以利預防骨質疏鬆症,而在美國通常對各種疾病預防,以60~80mg做為建議參考量。因此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奶)等,乃為最簡單方便的健康方案。(豆腐:異黃酮含量531mg/g、豆奶飲料:1,662~1,918mg/g、味噌647mg/g,資料來源:Journal of Nutrition, Mar. U.S.A., 1995)其它,還有一些研究人員針對黃豆蛋白對腎臟功能的益處進行調查。早期的結果發現黃豆分離蛋白可改善腎功能患者的營養。尤其可延緩因糖尿病引發腎功能的病變。此外,Sand File 博士,兩項研究指出:攝取高量異黃酮素的膳食對男女老幼均擁有改善認知與記憶狀況的碑益效應。因此為了您的健康,鼓勵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來替代動物性來源的食物。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

改善更年期抑鬱 需配合運動、調整飲食#更年期

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虛的狀態日益明顯,導致調控月經與生育的沖、任二脈經氣衰退,再加上此階段的婦女正處於空巢期,面臨著子女成長離家或從職場工作退休等等事件,情緒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與環境的影響而時常起伏不定,如此會帶給周遭家人和朋友諸多困擾,面對這種情緒的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 - 黃慧君醫師表示,中醫向來認為與肝氣鬱結有關。 在中醫文獻上並無此病症之名稱,依臨床表現應歸屬於古代中醫之“臟躁”、“鬱證”等病的範疇,對於此病症的治療大多使用補腎調肝的方法,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法,黃慧君醫師指出,有些人反而要用寧心安神或是補養脾胃來作調理,像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及天王補心丹等都是常用的方劑,中醫師會依據個別的體質與所表現的症狀,經過整體的考量評估來制定處方,這便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此外,不喜歡服用藥物的婦女,也可以藉由穴位的指壓或針灸,調暢全身的氣血,進而舒緩部分身體的不適。 中醫的治療著重於症狀的緩解,因此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減量或是停服。黃慧君醫師建議各位婦女,不論您使用何種方法來治療,一定要配合均衡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這才是平順度過更年期的不二法門。

別忽略「亂經」隱藏「子宮內膜癌」警訊

別忽略「亂經」隱藏「子宮內膜癌」警訊#更年期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婦女更年期及停經後,其腫瘤惡性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指出,90%子宮內膜癌患者皆合併有異常陰道出血現象,因此在沒有使用任何荷爾蒙的情況下,若有更年期及停經後的異常出血、月經不規則、經期有異常大量血塊等現象時,就應即時就診查明原因。此外,子宮內膜癌其他可能出現的異常症狀還包括,帶有血絲及異味的分泌物增多、腹痛、子宮積膿、貧血等,且子宮內膜癌的後期患者體重會無故減輕,但亦有5%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並無特異症狀,只有在例行婦科檢查中發現子宮內膜有增厚的現象。早期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比卵巢癌少,不過近年來在飲食西化與生育減少的影響下,子宮內膜癌已有增加趨勢。形成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有:未有生育婦女、不孕或月經不順者、停經年齡延後者(大於52歲)、肥胖之婦女(身體質量指數≧26.5)、卵巢腫瘤而導致動情素未合併黃體素者、糖尿病或高血壓者、使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直至目前為止,子宮內膜癌仍沒有理想而有效的篩檢方法,不像子宮頸癌可利用子宮頸抹片檢查來篩檢。但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臨床發現,利用『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來偵測掃描子宮內膜的血流量及厚度,是對子宮內膜癌篩檢與診斷的突破性新方法;若內膜增厚到一定程度,立即採子宮內膜切片也是診斷子宮內膜癌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子宮內視鏡檢查更是近年來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最新利器』,因子宮內視鏡檢查不僅能確定病變的位置和範圍,而且能在內視鏡下做切片檢查,使得子宮內膜瘜肉、子宮內膜肌瘤及子宮內膜癌等更易診斷確定。  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特別提醒中年婦女,飲食方面儘量少吃高脂肪食物與保持不過重身材,乃是防癌重點之一;如過亂經超過2、3個月以上,且藥物治不好時,即應就醫診察以確立病灶。另也呼籲婦女朋友每年固定接受子宮抹片檢查的同時,也可請婦產科醫師為您利用『經陰道超音波檢查』來掃瞄子宮內膜及兩側卵巢,以利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治療。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更年期

頻尿、尿急迫、尿失禁、尿路細小、殘留尿液、尿後滴尿…等等的擾人不適症狀即統稱為下泌尿道症狀,這些症狀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不安、尿濕褲子,身上常有尿味等等,所以應該重視了解,並且積極治療。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張靜閔醫師指出,造成下泌尿道症狀的疾病很多,包括泌尿道感染、膀胱功能障礙、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等等,上述這些疾病都屬於病因清楚,且診斷及治療均有標準的方式,且療效也是可以預期的,所以如果有下泌尿道的症狀,建議應迅速找泌尿科的專科醫師診治。唯獨「前列腺發炎」,是屬於病理機轉不明,療效模糊不可預期,卻又持續困擾人的疾病。前列腺為男性的泌尿生殖器官,又稱攝護腺,位於膀胱出口處,其內壁形成尿道的第一段,腺體分泌與生殖相關的物質,精液出口的管道也在其中,所以一旦它出問題了,會同時影響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而所謂的發炎又分為急性及慢性,細菌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視其病情的時間及有無合併明顯的感染症而定。張靜閔醫師表示,在門診治療的病人中,以美國醫院診所的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被歸於前列腺發炎的診斷,而以國內的情況似乎也差不多,且有增加的趨勢,好發於長時間坐椅子、常憋尿、生活作息不正常、吃檳榔、生活上壓力調適不良、水份攝取少、愛喝酒、愛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所以有時認為它是一種文明病,而且會逐漸增加,所以在治療的療程中,一定要找出可能的因素,並加以矯正,才可以有較好的預期效果。如果有上述的下泌尿道症狀時,首先必須先檢查,尿液及腹部X光片以排除尿路感染及結石的可能性,再以肛門指診直接觸診前列腺,如此可以分辨出是肥大,或是發炎,或肥大又合併發炎,或前列癌也可順便做一次攝護腺按摩,並留取按摩後的尿意做檢驗,通常如果是前列腺發炎時,觸診會有劇烈的疼痛,前列腺是腫且有內容物,擠壓之後,腫會暫時消退,而如果合併高熱的感覺,同時病人有發燒不適等明顯的感染症狀時,可能是細菌性感染的急性前列腺發炎,張靜閔醫師建議應住院給予靜脈注射抗生素積極治療。至於一般的慢性前列腺發炎,則會給予甲型阻斷劑例如Doxazosin或Terazosin,及消炎藥,長期治療。張靜閔醫師說,由於剛開始的症狀改善及進步並不像其他疾病一般明確迅速,故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良好的醫病關係下,醫生才能了解病人有無不良的生活習慣需要進一步改進的,並能適時的根據症狀給予一些舒緩下泌尿道症狀的藥物,也才能了解病患,對此疾病的認知以便長期耐心的接受治療,並進而根治此病。

更年期發病主因:腎氣衰退導致

更年期發病主因:腎氣衰退導致#更年期

更年期綜合症是婦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高。目前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除一般性治療外,多採用小劑量雌、孕激素聯合作用,其副作用有所減少,但對服藥時限、服藥禁忌有較高要求。中醫則立足於整體治療,調節臟腑功能,副作用少,長期服用安全可靠。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 劉雅菁醫師說,中醫更年期治療可分為幾大類: 1.補腎為主,調整陰陽:造成更年期綜合症發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氣衰退引起全身功能失調。補腎重在調補腎陰腎陽,使之恢復相對平衡是治法的關鍵。劉雅菁醫師舉列,如王紀元以五子衍宗丸為主(枸杞子、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淫羊藿、川芎、丹參、白芍、澤瀉)治療42例,結果治癒15例,好轉26例,無效1例。2.調補心肝,改善症狀:此類治法認為,腎氣衰弱在更年期婦女為正常現象,陰陽失調才是治病的根本原因。3.衷中参西,化瘀消痰:婦女更年期後體內能抑制血小板附著血管壁和調節脂肪代謝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所以婦女更年期後常出現明顯的脂肪代謝紊亂和謝意黏稠度增高,屬於中醫的痰、瘀之證。故許多醫家採用活血化瘀、消痰的方法治療本病。如戚翠萍採用口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本病40例,總有效率95%。劉雅菁醫師指出,加味逍遙散又名丹梔消遙散、八味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梔子所組成,功用在於舒肝健脾、和血調經。當歸則可補血以鎮靜,凡有心悸、健忘、不眠、精神不安等心血虛症狀。柴胡、白芍常配合使用,能加強疏肝鎮痛的作用。當歸和白芍配合使用能加強補陰、補血效能。白朮補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牡丹皮及梔子清肝瀉火,加強清肝熱。加味逍遙散全方疏肝解鬱,健脾和營,養血止血,寧心安神,對更年期陰肝氣鬱結引起的症狀療效顯著。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更年期

最近統計病人安全的異常報告件數,發現去年97年度病人跌倒事件在醫院的病安事件中約佔了25%(佔最多數),跌倒輕則可能造成皮肉外傷、瘀血疼痛;重則可能骨折,需要開刀、復健、行動受限、甚至引發合併症導致死亡,預防跌倒也是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可見預防跌倒的議題不容忽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企劃室陳慶霖管理師特別提供,關於預防跌倒事項供大家參考,不管是在醫院內或者在家裡都可以預防跌倒。■ 讓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將環境中之危險源移除,盡量設置無障礙空間,例如:不使用有輪子的家具、不要放置門墊、走道樓梯不要堆放雜物、電線要收好或固定在角落,不做門檻。室內家具的擺設位置應固定,勿時常更動,有障礙物的地方應予以排除,以利於通行,使生活空間動線流暢。給予老年人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放慢下床速度或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走路及上下樓梯時要小心,避免太匆忙。■ 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地板應有止滑設備,如防滑磚、具吸水及底面有防滑功能的墊子,在浴缸底部放置防滑墊或貼上防滑貼布,浴缸加裝能夠支撐身體重量的扶手或淋浴用座椅,馬桶旁也應裝上堅固的扶手。陳慶霖管理師建議,將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如果有需要,必須使用有扶手且踏板較寬的梯子。總之,預防跌倒必須是要靠你我一起關心,必須注意周圍有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並且提供預防跌倒的衛教、適當的輔助工具,讓我們杜絕行動不便或老年人周圍的跌倒危險因子,將傷害降至最低。

預防乳癌復發:化療→ 藥物治療

預防乳癌復發:化療→ 藥物治療#更年期

自從國人飲食習慣逐漸西化,熱量攝取增加,乳癌發生比率也逐漸攀高,成為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幸而近年來藉由公衛宣導與政府積極推動乳癌篩檢政策,國人女性接受乳癌篩檢比例提高,早期乳癌經由篩檢發現後的治療比例也就愈來愈高,臨床上已較少見無法開刀的乳癌腫瘤了。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乳癌原位癌約一成(9.7%),早期侵襲性乳癌(第一、二期乳癌)則佔了六成五(65.2%),顯見篩檢成效顯著,維繫女性生命健康。一旦罹患乳癌,許多病友則擔心是否會復發,不可諱言,乳癌若僅接受手術切除,其復發率甚高,且復發後有兩個高峰期,一為術後二至三年,另一為七至九年間。近年來研究顯示,要預防前段復發,化學治療是必要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哲斌表示,除了俗稱小紅莓化學治療外,加上紫杉醇治療可以有更佳療效,減少復發率。化學治療給予對象,也更擴及腫瘤小於0.5公分以下,但賀爾蒙接受體為陰性或病理分化惡性的患者。林哲斌說,一般賀爾蒙接受體為陽性的患者,術後或化療後則會再接受抗賀爾蒙藥物治療,一般會給予“泰莫西芬(Tamoxifen)”藥物,服用時間為五年。他並表示,最近研究亦顯示,若能在五年後再服用“芳香酶抑制劑(AI)”四年,可以減少後段(即七至九年間復發期)復發。目前健保也正式給付“復乳納(Femara)”於癌症患者,只要是停經後婦女且賀爾蒙接受體呈陽性、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在手術十一年內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藥物,五年後也可以申請健保延伸抗賀爾蒙治療。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更年期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