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

防疫團圓飯怎麼吃?多吃這7種營養素免疫力UP

防疫團圓飯怎麼吃?多吃這7種營養素免疫力UP#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新型變種病毒趁勢而出,春節期間和家人、朋友團聚時,除了做好防疫動作,確實戴好口罩、勤加洗手,減少病毒攻擊的機會外,身體本身的免疫力也顯得格外重要,如何吃得盡興又吃出免疫保護力,彷彿金鐘罩保護身體,讓病毒不得其門而入呢?調節免疫的重要營養素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指出,免疫系統需要免疫細胞共同合作,身體氧化壓力高時容易啟動免疫反應,攝取抗氧化營養素有助於降低體內氧化壓力,常見抗氧化及調節免疫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植化素、鋅等。鞏固免疫力重要營養素功能及常見食物來源蛋白質功能:免疫細胞的原料,若攝取不足會影響免疫功能。食物來源:海鮮、各式肉品、豆製品、蛋品。維生素A功能:具抗氧化力,維持上皮細胞健康,阻擋病菌入侵。食物來源:紅蘿蔔、木瓜、蛋黃、動物肝臟等。維生素C功能:具抗氧化力,促進身體產生干擾素破壞病毒、增加抗體產生對抗外來物。食物來源:蔬菜、水果。維生素D功能:參與免疫反應。食物來源:深海魚、蛋黃、乳製品、動物肝臟。維生素E功能:具抗氧化力,可促進淋巴細胞成熟。 食物來源:堅果、植物油。鋅功能:具抗氧化力、參與DNA及RNA合成進而影響免疫細胞及作用。 食物來源:牡蠣、南瓜子等。 植化素功能:具抗氧化力,清除自由基。 食物來源:各式蔬果。 向破壞免疫力的NG飲食說不不當的飲食習慣可能會成為鞏固免疫軍隊的豬隊友,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會增加發炎反應而消耗免疫力!因此採購年貨時,應以新鮮、原型食物、低油脂、低精緻糖類的食物為優先,例如:以肉片、魚片、蔬菜等取代火鍋料,以無糖茶類取代含糖飲料,以新鮮水果取代果汁,以清蒸方式取代油炸等。團圓飯怎麼可以馬虎呢?提供蛋白質的大魚大肉絕對不會缺席,但別忘了具有滿滿抗氧化力及維持完善免疫系統的防疫食材,也要一起入菜,打造好吃又好健康的年夜飯!1.象徵年年有餘的整尾魚料理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有助於免疫細胞合成,而魚油屬於具抗發炎功能的ω-3脂肪酸,然而魚料理的方式很多種,如糖醋、酥炸、紅燒、清蒸等,要選對正確的料理法才可彰顯魚肉豐富的營養價值,建議選擇清蒸的方式,減少過多的烹調用油增加身體氧化壓力,可鋪上蔥絲、彩椒絲等蔬菜增加色彩及植化素。2.代表全家團圓的全雞料理年夜飯桌上的雞湯大多會加入香菇、干貝、中藥材等乾貨,因應防疫,為免疫力超前部署,今年不防試試看蒜頭雞湯吧!大蒜富含大蒜素,可殺菌及抗氧化,幫助抵禦病菌侵襲。3.祈求招財進寶的水餃利用不同顏色的蔬菜汁液揉進麵糰,製作五彩繽紛的水餃皮,餡料部分可增加咖哩粉、薑黃調味,享用年菜時同時獲取到各種植化素,強化免疫保護力。4.盼望步步高升的年糕年糕大多會額外添加糖,建議可選擇甜度較低的店家,且適量購買並趁當天新鮮吃完,避免再使用麵糊油炸方式,高溫油炸且過多的油脂容易讓身體產生自由基增加發炎機會。5.象徵長長久久的長年菜過年吃長年菜就是要一口氣吃掉整株蔬菜,代表著長長久久,可選擇各種不同的蔬菜,如常見的刈菜、菠菜都是攝取維生素、植化素的食物來源。6.一家團圓圍爐的火鍋具圍爐意象的火鍋是年夜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往多以大骨湯、市售鍋底做為湯底,改使用富含鋅的蜆仔、蛤蜊蒸煮的湯汁作為鍋底,再加上富含維生素、植化素的蔬菜,就是一道防疫鍋物。

防疫年菜上桌 均衡營養兼顧提升免疫力

防疫年菜上桌 均衡營養兼顧提升免疫力#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過年是與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出門在外工作或求學的遊子會在此時趕回家鄉,一起圍爐吃團圓飯。2020是辛苦的一年,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使得許多以往理所當然的事也增添了許多變數,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與家人們團聚的時光。年節期間的親朋好友聚會,除了須配合政府推行防疫新生活外,在年菜的選擇上,也可以有所應對,防疫過好年。滷蹄膀食用瘦肉部分 以免食入過多油脂而非蛋白質柳營奇美醫院邱淨如營養師表示,因應現代人生活忙碌,近幾年外燴年菜盛行,除了食品衛生安全難以把關外,大魚大肉、多油多鹽低纖的料理方式,也偏離了營養均衡、健康飲食原則,加上病毒及細菌肆虐,尤其家中長輩免疫力也比一般人弱,因此以均衡飲食為基底,選擇對於提升免疫力有助益食物,是今年年菜準備得參考方向。首先,蛋白質是提供免疫相關球蛋白生成的主要原料,但需選擇品質較好的蛋白質來源,如雞蛋、肉類、魚類、黃豆製品等,大多數人以每餐兩份蛋白質為原則(兩份約一掌心的魚或肉,一份約一顆蛋或半盒市售嫩豆腐),但需注意魚或肉應選擇脂肪較低部位食用,如滷蹄膀盡量食用瘦肉部分,以免食入過多的油而不是蛋白質。富含維生素C、A、E、鋅、銅等微量營養素食物,也可多應用於年菜烹調,這些營養素有增加抗氧化力及免疫細胞自我保護能力之作用,以下為富含上述營養素的常見食物,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甜椒;維生素A:胡蘿蔔、大/小番茄、紅番薯;維生素E:葵花籽油、紅花籽油、杏仁果、黑芝麻油;鋅:牡蠣、虱目魚、牛肉;銅:柳松菇、紅藜等。吃飯使用公筷母匙 盡量減少邊吃邊聊天依據均衡飲食原則,該院營養師設計五道防疫年菜供民眾參考,分別主菜為「菇菇雞紅藜炊飯」、配菜為「番茄燉牛腱」、「佃煮虱目魚」、「麻油蔬食」、「長年菜雙蠣雞湯」等。若覺得外燴年菜已經吃到膩口,不妨試試自行在家烹煮年菜,也可購買幾樣外燴年菜與挑選上述其中幾道自行烹煮做搭配,不僅吃得特別,還能吃出健康。但也不要忘了飯後攝取水果,尤其是糖尿病人需注意份量,每次食用約拳頭大小,一天兩次即可。邱淨如營養師提醒,疫情尚未完全緩解,開心過年之餘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實行防疫新生活運動,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在團聚吃飯時要有公筷母匙,盡量減少交談,再加上飲食方面補強,便能安心、開心過好年。5道防疫年菜做法菇菇雞紅藜炊飯1.先將紅蘿蔔切絲,鴻喜菇洗淨後剝開,濕香菇洗淨切成片狀。2.把去骨雞腿肉切小塊後,用醬油及米酒抓淹,再置於炒鍋內加點油稍微翻炒出香氣,肉約5分熟即可。3.將紅藜、米與開水以1︰4︰5的比例混勻後,加點鹽巴、醬油調味,再將步驟1、2的食材平鋪於米上方一起放入電鍋烹煮。煮好後,稍微翻攪均勻,再悶5分鐘即完成。番茄燉牛腱1.先將番茄、洋蔥切大塊備用,牛腱依適口性切塊。2.不用加油,直接放入牛腱及洋蔥於炒鍋中翻炒出香氣。3.翻炒後放入燉鍋或電鍋中,放入番茄及加入些許醬油,燉煮至牛腱軟嫩,再加入鹽調味,若有義式香料也可加入。佃煮虱目魚1.先將虱目魚去掉頭、尾及內臟,切大塊備用。2.準備薑片及蔥段並加油炒香,平鋪於另一鍋中。3.把虱目魚平鋪於步驟2上方,依米酒︰醬油︰味醂︰糖︰水以4︰4︰1︰1︰10比例放入鍋中。4.大火煮滾後,再以小火燉煮至筷子可輕易穿過魚肉,裝盤後灑上芝麻及蔥花點綴即完成。麻油蔬食1.將玉米筍切小段、紅椒與黃椒切條、美白菇剝開,分別放入滾水中燙熟,另青花菜切小塊燙熟備用。2.將麻油與薑片、蒜頭拍碎爆香後,放入步驟1食材,拌炒均勻並加鹽調味。3.把燙熟的青花菜鋪於圓盤外一圈擺飾,再將炒後之蔬食放入中間即完成。長年菜雙鮮雞湯1.將雞肉和約雞肉量1/3比例的整粒去皮蒜頭一起置於水中烹煮,水滾後轉至小火燉煮約30分鐘。2.將芥菜葉子去除,芥菜洗淨後切塊,汆燙芥菜約一分鐘撈起。3.將芥菜放入雞湯中熬煮至菜軟(不要蓋鍋蓋,芥菜會變黃),最後再放入蛤蠣、牡蠣並加鹽調味即完成。

「冷底」易多病 醫傳5招免疫力翻倍

「冷底」易多病 醫傳5招免疫力翻倍#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類正常體溫是幾度?「37度!」小時候有認真讀自然科學的人能馬上回答出來。不過世事無常,人的體溫也無常。攝氏37度的「標準」是兩世紀前的事。英美科學家調查證實人類體溫有日漸下降趨勢,目前平均落在36.1~ 36.6度。就免疫而言,體溫差1度就差很多。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醫師解釋,不要以為36、37度差不多嘛,何必斤斤計較?當然要計較,體溫越高,人體對付癌細胞、傷口與感染等防禦工作的效率也越高。因此才有「體溫上升1度,免疫力提升五倍」「癌細胞喜歡35度不喜歡39度」的說法。 在預防醫學的領域,有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免疫」、「再生」與「自癒」。而這些,都與體溫直接或間接相關,不論是要從疾病中痊癒還是預防疾病,身體的寒,都容易讓人落入較為不利的處境。冬天,一看氣溫低,自然衣服穿好好、熱飲喝好喝滿。夏天,反而大家容易鬆懈,冰涼可樂無限暢飲、冷氣吹整天、衣服輕薄還露肚臍、汗濕了懶得擦乾、激烈運動後盡情洗冷水澡……種種NG行為種下病根。之後再來說關節痛、過敏濕疹、浮腫肥胖,都得花一段時間才能處理。 五招幫身心靈保溫,跟我一起這樣做以下是洛桑醫師分享五招提升免疫力的方法,雖不能說提高體溫,就保證百病不生,但懂得溫養善待自己的人,絕對比任何人都更有本錢成為不生病好命人: 第一招、謹慎使用藥物若真的需要吃消炎藥、退燒藥、止痛藥,請在醫師診斷後服用。不要自己隨便買來吃或買來擦。合理範圍的發炎、發燒反應是人體自癒力的展現,傷口有病原微生物跑進來,或者是身體受到感冒病毒影響,體溫升高表示進入作戰狀態。這時候亂吃藥,等於在扯自己免疫部隊的後腿。經常剝奪免疫軍團表現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的能力也會變差。 第二招、珍惜排汗能力很多女孩子怕流汗,覺得臭臭的或腋下濕一大片不美觀,夏天喜歡躲在冷氣房裡,一吹就是一整天。汗能幫助毒素代謝,也有健全免疫的功勞。無冷氣不歡,長期不流汗,就怕身體的自控溫功能喪失。運動流汗、天氣變熱流汗,都是很自然的事。違反自然,身體也會變得彆扭。使用空調,適可而止,別讓自己吹成不會流汗的冰棒人。 第三招、適時適量運動從事各種你喜歡的運動,藉此來鍛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對於提高體溫特別有幫助。因為肌肉產熱的效能非常好,換句話說你肌肉量越多就越不怕冷,隨便活動一下,就能把溫度拉上來。我們常常看到那種練得很精實的硬漢,在大家羽絨衣、發熱衣穿好穿滿的時候,他還是只穿一件薄長袖就在外頭趴趴走。有肌肉你就可以任性,沒肌肉你就只能認命! 第四招、多溫少冰去淤人的血管跟水管一樣,有任何堵塞淤積都令人困擾,若能定期淨化清潔,血液循環顧好,改善人體低溫的狀態,很多疾病都不會發生。溫養化瘀在療程上,「靜脈雷射+血液淨化」的組合是我認為效果最好的。生活上,每天喝足夠的溫熱開水、稍微控制一下冰涼食物的攝取量,是值得好好來培養的習慣。 第五招、存善念去利他緊張時手腳冰冷、打了一個寒顫、嚇出一身冷汗、心涼了一截……這些,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經驗。但這冰冷寒涼不光只是形容詞而已,實際去測量緊張焦慮人的體溫,也確實偏低。心理因素造成的低體溫,當然你去泡溫泉、做足浴、手捧一杯熱咖啡或是吃一些辛香溫熱的美食,都能改善。但我更推薦的做法是,透過善念、善意、善行,讓心再度溫暖起來。 「冰涼、冷漠、負面、自私、壓力、淤積、滯礙難行」這幾個概念屬於同一掛的,而另一個光明聯盟「溫暖、開放、正向、利他、放鬆、流通、循環順暢」要是我,肯定會加入後面那組。慈悲無敵,不僅是因為不樹立敵人所以沒有敵人,從健康層面來看,更具有從心拔出病根的積極意義。熱心利他當個暖男暖女,寒邪自然與你格格不入。心中有事卡卡、不能放下,跟血管裡有太多壞膽固醇一樣,都會致病。早期發現、早期面對、早期自療,溫熱養生原則,於身、於心,都適用。

10症狀久治不癒 當心賈伯斯病上身

10症狀久治不癒 當心賈伯斯病上身#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逾60的林先生皮膚狀況一直不好,他始終認為是因過敏體質引起的濕疹,但在皮膚科就診多年也不見起色,令他相當困擾。直到近期女兒在新聞上看到不少知名人士都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查找資料才發現,皮膚炎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趕緊陪同林先生至血液腫瘤科檢查,才就此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多樣 全身各部位現蹤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疾病初期診斷上較困難,除非腫瘤剛好壓迫到某個部位或神經,才會引起注意,但是其實有些病人在疾病初期時就有症狀。因為症狀多樣化,常常會被認為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白禮源主任分析,「從統計上來看,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花費5至7年的時間,屬於較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是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也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出現在全身各部位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等,「從臨床來看,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最為常見。」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白禮源主任說,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成因仍不明,並沒有很明確的致病因子。依流行病學統計,中年族群罹病風險較高,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另外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也較常見。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 便利且疼痛感低白禮源主任解釋,臨床上會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成三級,G1、G2和G3。其中G1、G2屬於生長速度較慢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或手術無法切除乾淨,尚有減量手術、電燒、栓塞、放射等局部治療;而G3則因為生長速度快,大多需要化學藥物治療。針對有分泌賀爾蒙等物質而引起症狀的病人,目前也有體抑素類似物等可以控制症狀。白禮源主任表示,目前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對症狀改善能達到七至八成的效果。「臨床試驗也證明,即使沒有症狀,單純治療腫瘤時,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令部分病人腫瘤穩定。」白禮源主任補充,「研究指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相較於未用藥的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以往市面上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的藥物設計,患者無法自行操作,必須定期往返醫院注射,生活大受影響,對於生活繁忙的上班族或行動不便之長輩族群來說更是不便。所幸現已有獲健保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操作較簡便,且有防意外針扎裝置。經專業醫療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自己或由受訓過的親友完成注射,生活便利度大為提升。白禮源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一,且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故若出現上述十大症狀,持續很久又不能合理解釋時,應盡早就診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疾病預後也會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皮蛇纏身錯過黃金期 熟男視力受損

皮蛇纏身錯過黃金期 熟男視力受損#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5歲柯爺爺因腰痛心情煩悶,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另名65歲張伯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從右嘴角流下,還有50歲蔡女士頭痛一周後,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三人赴醫檢查均確診為帶狀皰疹(皮蛇),經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醫師提醒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避免後遺症。 刷牙無法控制肌肉 留下臉頰僵硬後遺症柯爺爺這一年來深受腰痛所苦,平時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加上疫情關係,更不喜出門走動,連帶食欲不振、鬱鬱寡歡,直到一周前右腿出現一串串紅疹水泡,因為不痛不癢(腰痛有在服用止痛藥),原以為是皮膚過敏,本想藉貼人工皮改善,家人見狀驚覺不對勁,趕緊帶爺爺赴醫檢查,幸好帶狀皰疹尚未造成疼痛,住院透過抗病毒特效藥治療5天後,順利返家。 張先生右臉頰感到刺痛紅腫,打消炎止痛針和吃特效藥都未好轉,直到耳朵異常疼痛無法入眠,某天早上起床刷牙發現無法控制嘴巴肌肉,右眼也閉不起來,「有如小中風的症狀」而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帶狀皰疹侵犯第七、八對腦神經,但因張先生未及時治療,即便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但仍留下視力受損、右側臉頰肌肉僵硬等後遺症。 蔡女士則因左側頭部疼痛近一周,起初赴醫檢查並無查出病症,認為休息一下應能好轉,直到左額頭出現紅疹水泡近5天,改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帶狀皰疹長在第五對腦神經(即三叉神經),已引起結膜發炎,左眼視力也變得模糊。 帶狀皰疹好發50歲以上、睡眠不足族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表示,上述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並不會被消滅,而是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再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蔡肇基主任指出,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在發疹前幾天至數周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2周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 72小時內確診投藥 有助縮短病程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須特別留意,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帶狀皰疹長在耳朵附近,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 蔡肇基主任提醒,若能於早期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此外,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患病機率。

尖端醫攜手萬芳醫院 衝刺抗癌細胞治療

尖端醫攜手萬芳醫院 衝刺抗癌細胞治療#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除傳統手術、化療及放療外,現以「細胞治療」成為值得期待的新選擇。尖端醫(4186)繼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各類腫瘤經標準治療無效後,再添合作對象。 尖端醫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依「特管辦法」開放之項目及適應症合作,首先將針對癌症治療進行送案申請,這也是尖端醫在通過衛福部細胞製備場所查核後,癌症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申請的第五件合作案。  癌症長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多年,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數據顯示,癌症死亡人數來到了50,232人,較2018年多出了1448人。在衛福部開放的六項自體細胞治療,也以癌末適應症核准案件數最多。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表示,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在手術、放療、化療以外的第4大癌症治療模式,透過提升自體免疫力對抗疾病,還可降低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 將待衛福部核准後,由萬芳醫院提供專業評估、臨床照護及追蹤評估,加上優質細胞製備場所,才能有效延長病患生存期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尖端醫北部的合作對象有新光醫院、北醫附醫及萬芳醫院,東部與花蓮慈濟醫院攜手合作,這四大醫療院所均有專業的醫療服務,以及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豐沛的醫療資源,在細胞治療領域中表現亮眼。 尖端醫近幾年投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及應用,並與各大醫研等單位合作,透過產業結盟與彼此互補,對公司營運產生正面影響;依公開資訊觀測站,尖端醫(4186)5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月營收成長60.64%,累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46.51%。 唯一擁有細胞儲存、免疫細胞治療、體外診斷試劑的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近期加入防疫國家隊行列,投入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優化及量產;在臍帶血銀行只做第一,攜手花蓮慈濟醫院獲特管辦法核准細胞治療、通過適應症最多項的臍帶血銀行、領先全台與花蓮慈濟醫院分享細胞治療首例。 尖端醫(4186)送出的細胞治療申請案中,其中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的免疫細胞(CIK)治療第四期實體癌症已於2019年通過並收案執行,另向衛福部提出的申請計畫,包括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還有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等適應症,將待衛福部審查核可後,為需要的病患帶來更多新希望。

旅行聚會約起來!免疫力也要超前部署

旅行聚會約起來!免疫力也要超前部署#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疫情趨緩,聚會、旅遊等社交活動開始恢復,不過因疫情長期待在家、少活動,造成免疫力下降,突然外出接觸病菌,很可能大病小病一起來。除了仍需嚴守防疫原則之外,也要讓免疫力超前部署,並做好呼吸道保養,才能玩的健康又盡興。全球疫情仍嚴峻 外出仍需遵守防疫原則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蘇一峰醫師表示,目前國內雖無新增案例,但至6/19為止,全球新冠肺炎人數已突破八百五十萬例,完全無趨緩跡象,一旦邊境開放,國內疫情將隨時再起,千萬別掉以輕心。因此,開始增加社交活動仍要遵守防疫原則,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都是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由於目前無有效藥物和疫苗對抗新冠肺炎,只能靠身體免疫力,免疫力好,萬一感染也不易演變成重症。提升免疫力要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作息正常、少菸酒,並養成運動習慣,室外運動比室內好,空污嚴重可改在室內,運動選擇以增加心肺功能為主。飲食方面以天然食物為主,少油、少鹽、少糖、少人工添加物,肉類勿攝取太多,以免引起身體發炎,進而影響免疫力。過度肥胖者最好從調整飲食及運動達到減重目的,研究發現,肥胖者得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重症比例較體重正常者高,新冠肺炎也是,肥胖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一直在工作而過勞,造成抗病能力下降,一旦感染,將增加重症及死亡機會。守護第一道防線 溫水加蜂蜜保養呼吸道維持第一線呼吸道的健康也是重要課題,有咳嗽問題要提早診治,平時若有輕微喉嚨乾癢、乾咳症狀,可在溫開水中加點枇杷膏或蜂蜜,可以止咳化痰,增加氣管黏液分泌,保持肺部濕潤,減緩對呼吸道的刺激,也可做為日常的生活保養。很多人因疫情而不敢或延緩就醫,久咳不處理,小病恐拖成大病。往往拖到影響睡眠才肯看醫生,蘇一峰醫師也特別提醒,只要感染病菌引發嚴重肺炎,肺部經歷一場大戰,肺泡細胞死亡之後,年紀越大,細胞再生能力就越差,肺纖維化風險就越高,一旦發生,將是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平時提升免疫力,做好日常保健,超前部署才是最佳防範之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藥食同源 薑入菜可提升免疫力

藥食同源 薑入菜可提升免疫力#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薑在中醫有暖胃散寒、消痰、止嘔等功能,營養師指出,薑是「藥食同源」的最早代表,也有預防癌症、降低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維持正常免疫力等效用。值此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建議民眾可適度把薑入菜食用或以薑片泡茶飲用,能提升免疫力,但需注意安全攝取量,部分體質不適合食用者也應避免。生薑有發表散寒 溫胃止嘔功效東方人以薑為藥已有2千多年歷史,薑是藥食同源的最佳代表。郭綜合醫院營養師郭家伶表示,薑的價值在於其所含的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薑辣素是辣味來源,薑辣素會隨著薑越老而含量越高,所以嫩薑不辣、老薑超辣。薑油酮及薑烯酚提供香氣來源及溫暖身體。生薑裡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更增強薑的藥效。郭家伶營養師指出,薑有暖胃功能,把薑吃下肚、經胃腸蠕動消化後,能量會傳導到四肢,在疫情期間吃薑入菜的食物,像磨成薑泥、製成薑片泡茶飲用都可以,能提供良好的免疫力。郭家伶營養師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功效,還能解魚蟹之毒。而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功效。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磨成薑泥直接加入飲品,十分方便,也可把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平鋪於竹篩上,不可疊放,曬到充分乾燥,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勿與抗凝血藥併用 體質陰虛者不適郭家伶營養師提醒,薑雖然好處多,但以下情形不適合食用:1.體質陰虛之人,像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者。2.內熱較重的人,如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秘等疾病者。3.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和出血的風險。一般生薑攝取量1天不要超過10克;乾薑攝取量1天勿超過2至3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