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研究:憂鬱、失眠者 晚上睡覺易做惡夢

研究:憂鬱、失眠者 晚上睡覺易做惡夢#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夢雖然是一種虛幻的情境,但若是夢到鬼怪、被人追等惡夢時,仍是會受到驚嚇,且日前更有研究發現,憂鬱症、失眠者在晚上睡覺,容易頻繁的做惡夢,因此,從未來將針對這兩個危險因子,來預測患者是否有頻繁做惡夢的困擾。惡夢易增不安感 恐會引發焦慮、恐懼的情緒該研究主要是由芬蘭圖爾庫大學,針對13922名25~74歲的成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3.9%的人在過去30天裡頻繁做惡夢,且這些人當中約有28.4%的人,有嚴重的憂鬱症、17.1%的人經常出現失眠問題。而研究人員更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失眠、疲勞、憂鬱症狀都屬於獨立的因素,會使人對自我產生負面觀感,走向否定自我的態度,進而導致晚上頻頻做惡夢,對此,美國睡眠醫學會表示,做惡夢時的情境,通常都會栩栩如生,彷彿自己真的身歷情境般,進而增加不安、受到威脅的感覺,所以,每當做惡夢時,就容易會引起焦慮、恐懼的情緒,且若是反覆做惡夢,更會引起壓力,影響社交、工作能力,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睡眠醫學期刊》。

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多 憂鬱、肌膚老化恐找上你

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多 憂鬱、肌膚老化恐找上你#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經常接受女性雜誌的採訪,回答過各種針對女性變美的方法,與變漂亮應具有的習慣等。但容我單刀直入的說。女性要閃閃動人,關鍵在於自律神經平衡。肌膚的緊緻光澤、頭髮的柔軟度、身體的年輕程度、眼睛明不明亮等,全都會因為自律神經的平衡狀況好壞而有差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要說明它的來龍去脈多少頁也寫不完,所以,我只列舉以下的重點。1)自律神經平衡,女性激素的分泌會變好。一旦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良好,內分泌系統,也就是各種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也會變好,也會分泌較多女性激素當中的雌激素,而雌激素對美容有很大的影響。有了雌激素,就能提升肌膚和毛髮的滋潤和彈性、柔軟度等等。此外,因為女性激素分泌變得規則,快停經的女性會減少生理期不順或生理痛等煩惱,這對美容也具有加分的作用。2)自律神經平衡,肌膚細胞的新陳代謝會變好,皮膚會變美。自律神經平衡,夜晚睡得熟,有個舒適的睡眠,睡眠中的生長激素會分泌更旺盛。各位常說「美肌是在夜晚打造的」,生長激素是修復肌膚細胞、促進新陳代謝不可或缺少的角色。也就是說,每天讓自律神經保持平衡,睡眠有品質,就能擁有美麗的肌膚。3)自律神經平衡,血液循環變好,肌膚細胞會變得有活力。前面提過,自律神經的平衡變好、提升副交感神經作用之後,末梢血液的循環也會明顯變好。當然也能運送新鮮的血液到肌膚表面的細胞,讓氧氣和營養傳達到末稍。如此就能增加肌膚細胞的活力,讓膚質維持在最佳狀態。此外,肌膚表面的血液循環良好,外表的氣色也會變好,肌膚看起來就會既年輕又健康。4)自律神經平衡,腸的運作變好,血液的品質也會變好。長時間便秘會使肌膚看起來變差,有這種困擾的人相信不少。其實,只要能調整好自律神經的平衡,就能解決這個煩惱。自律神經平衡,腸道的運作就會順暢,擁有良好的腸道環境,血液的品質也會變好,就能將好品質的血液運送到全身。如此,乾淨的血液不只能運送到肌膚細胞,也能送達身體其他各個內臟器官,讓所有的器官都能活力十足的發揮功效。5)自律神經平衡,抗壓性會變強,肌膚就會緊緻,心靈也會更充滿朝氣。壓力是美容的天敵。平常的日子裡若能讓自律神經保持平衡的狀態,就可以讓壓力對美容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自律神經每天都很穩定的人,抗壓能力會更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一旦提升,心靈的免疫力也會跟著提升,不會因為一點點壓力就受到影響,就能讓肌膚和心靈每天都保持在良好狀態。(本文摘自/不可思議的3行日記健康法/臉譜出版)

養成3大好習慣 憂鬱、老化不上身

養成3大好習慣 憂鬱、老化不上身#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的基本幸福是好吃、好睡。依照我的看法,好吃好睡不只是「睡很多、吃很多」,還有「睡得熟、吃出好滋味」的意思。只要能從每天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那將會是多麼豐盛的人生啊。儘管社會上流行削減睡眠時間、努力工作的風氣,但是滿足這樣基本的需求,不是比什麼都幸福嗎? 有人「討厭的事情,睡一覺就忘了」,大概睡眠可以清掃心靈的重負吧。就像利用深夜,把不需要的電腦資料刪除一樣。就算今天在公司遇到討厭的事,晚上睡個飽覺,第二天又是好漢一條。雖然睡覺無法消除所有煩惱,至少醒來會想:「啊!今天也要好好工作。」不知不覺減輕某種程度的壓力。 睡覺時要注意,人會潛意識的把睡前與剛起來的那一瞬間,埋在內心深處,因此盡量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進被子裡。愈執著,就會愈陷溺其中。當你焦慮不安時,花一點時間讀你喜歡的小說,你將會感覺心情有重大的轉變。跟自己對話,也是段快樂時光。就算找不到答案,只要在潛意識裡持續思考,總有撥雲見日的一天。同時,聽說營養不夠會引發焦慮。均衡的飲食,只要細細品嘗,就會感到滿足。吃到好東西,不論在任何時候、與誰分享,都是共通的幸福。沒有人會一邊吃美食,一邊忿忿不平或是焦躁不安。同時,身心都要維持八分飽。人能夠吃東西的次數有限,別光顧著吃東西,細細品嘗食物的滋味吧。 心靈的朝氣從習慣而來以我為例,最近特別感受到活動身體對整理心靈的功效。運動之後流汗,感到神清氣爽。原來運動可以促進腦內神經傳導物質「5-羥色胺」的合成,達到安定心靈的功效。就算沒時間運動,抽空做體操,或是散散步也都有效。身體如果放著不管,就會逐漸退化,精力逐步減弱,體力也跟著下滑。我從非常麻煩的跑步當中,確實感到「好像欲罷不能」、「比上禮拜跑得更快」等效果。在品嘗這樣的成長與快感當中,漸漸培養出自信心。(本文摘自/練習心平靜/遠流出版)

預防冬季憂鬱 運動增加血清素助紓壓

預防冬季憂鬱 運動增加血清素助紓壓#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進入冬季,冷鋒一波波,濕冷的天氣讓許多民眾降低外出運動意願。因此,董氏基金會與可口可樂基金會積極推廣跳繩運動,強調跳繩運動的便利、不受空間、天氣與人數的限制,昨日(12/6)於中正紀念堂號召3000位親子,由活動代言人胡宇威與職棒好手詹智堯、知名部落客童星喬喬與樂樂帶領,完成三人團體跳繩連續一分鐘的記錄。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產生正面情緒。董氏基金會常務董事也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胡維恆醫師表示,冬天日照少,不少民眾會出現「冬季憂鬱」現象,研究已証實,腦中的血清素分泌與情緒有關,而運動是增加血清素的有效方式。3千人齊跳繩  好心情樂迎冬而董氏基金會推廣「跑跳好心情」的跳繩運動,不受氣候、場地影響,在這個時節正是能讓人維持運動習慣的方式。「跑跳好心情」跳繩運動已推動三年,全台超過40所小學共襄盛舉,民眾對跳繩從所謂的「民俗技藝」,現在已是許多小學推展的重點運動。他強調,跳繩運動可讓孩子藉由與他人練習,一起建立共同目標,在過程中產生共同的經驗,增加專注力、提升學習效果及紓解壓力。而董氏基金會推動跳繩運動三年,從第一年2000多人參與創紀錄,到今年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跳繩成為全民新運動,也期待更多學校加入成為跳繩運動的推廣種子,有更多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

別當職場濫好人!5招助你遠離憂鬱

別當職場濫好人!5招助你遠離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投入工作、做事一絲不苟的人,憂鬱特別容易找上門。因為這類型的人普遍有個不好的習性,就是不會開口說出「我不要」、「我做不到」,結果最後變成什麼工作都往自己身上攬。在職場上或許有些狀況確實容不得我們拒絕,但百般忍耐,作繭自縛的結果,卻惹來憂鬱纏身,反而會成為周遭親友的負擔。不輕易對人承諾、別太過在意周圍目光,找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凡事不要過於勉強。這樣的生活態度,能有助保護自己遠離憂鬱。1)問題請在當日內解決/終日對某個問題一直耿耿於懷到晚上,最先受影響的就是當天的睡眠。因為腦海裡不斷重複想著同一個問題,遲遲無法入睡,苦惱一整夜的結果,只是讓早上更難起床,並影響接下來一天的生活。請銘記俗話說「知難行易」(原本很擔心的事, 一旦做了才發現,其實出乎意料的簡單),別讓問題繼續拖下去,當天的事當天內就把它解決完畢吧!2)把問題分擔出去/別試著要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找家人、同事商量,聽取他人建議,從這之中很有可能會得到自己從未想過的點子、方法。如果不習慣這樣做,也請試著找顧問諮詢。有時光是有個人聽你說話,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大半了。不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這對於遠離憂鬱是相當重要的態度。3)暫時跳脫日常框架/整天繞著問題打轉,只會徒然增加壓力。請試著轉換一下心情,譬如下定決心暫時離開日常生活,嘗試一趟輕旅行,或特意避開通勤的固定路線,繞去別的地方散散步等。不單是本人會因此受益,可能就連家人也跟著恢復以往的開朗,讓氣氛為之一變。4)找到自己的興趣/這一點應該也算是一種跳脫日常框架的方式,即使是大聲宣告「我的興趣就是工作」的人,也不可能一輩子賴在職場上不走。擁有至少一個讓自己熱衷的興趣,這種人比較不容易驕傲自負,並能自然學會以有彈性的態度去面對各種事物。這裡所謂的興趣並非指的是能帶來實質利益的興趣,而是能解放自我的興趣,如此一來能有助於使自己從憂鬱的狀態中得到解脫。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此與同伴之間產生過多的競爭意識,這反而會本末倒置成為憂鬱的新源頭。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吧。5)喝酒無法解除憂鬱/「有酒作伴,便是忘掉淚水、嘆息和鬱悶的好所在」正如這首日文歌歌詞中所唱出的,人們的愁煩(憂鬱感)似乎全都能借助酒精的一臂之力獲得抒解。事實若果真是如此,我們也不得不認同酒精的效用,但問題並非這麼簡單。靠這種方式排解憂鬱,大部分恐怕都只是當下短暫的解脫罷了。這不過是將問題往後拖延,因壓力尋找酒精慰藉也可能出現飲酒過量的情況,只會更加傷身。(本文摘自/活到100歲,抗加齡健康密碼/原水文化)

半數青少年運動量不足 恐陷憂鬱情緒

半數青少年運動量不足 恐陷憂鬱情緒#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運動除了能預防肥胖,更能減少憂鬱的產生,但檢視我國學生的運動習慣,發現一半以上運動量都未達建議的標準量。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每周運動三次以上的青少年,僅占57.7%,每次運動時間達31~60分鐘者佔55.2%,顯示學生的運動量,有待進一步提升。運動可以紓壓 青少年應加緊動起來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說明運動能促進心理健康,董氏基金會在憂鬱防治工作上近年特別加入運動紓壓主題,邀請企業及學校合作,以跑步結合公益的方式讓兒童青少年建立運動紓壓習慣,此計劃明年邁入第五年,至今參與學校已達105所,影響37萬人次,從學校回饋發現,參與樂動校園計畫後,兒童青少年運動量有提升,如原本每周只在體育課跑步四圈的學生,跑步圈數增加至少一周七圈。不過,許多父母雖了解運動對孩子有益,但叫孩子運動時經常用「威脅、交換條件、比較、激將法」或在不對的時間要孩子運動,反而降低孩子運動意願,產生負面情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指出,父母想激發孩子運動動機,可以先和孩子計畫好運動時間,每週固定一個時段,或呼朋引伴,跟著孩子一起運動。陽岱鋼力推運動好處 常常帶孩子出門運動參與運動推廣計畫的陽岱鋼也指出,運動是他的職業,也是他的紓壓方式,從小就開始建立的習慣,讓他能將自己的失落、挫敗轉換為拚勁。現在已經當爸爸的他最不想錯過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樣愛上運動,平日就會帶孩子散步,或玩鬼抓人。剛好家附近有湖,他夏天就和女兒一起划船,冬天則是去滑雪,透過遊戲方式帶孩子建立運動紓壓習慣。他呼籲家長們,要孩子快樂運動,就不要讓他們覺得運動有壓力,用遊戲帶出運動趣味,感受運動的快樂,才能帶來健康。

研究:青少年猛吃甜食 當心加重憂鬱

研究:青少年猛吃甜食 當心加重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愛吃甜食的民眾請注意!目前市面上大多的手搖飲品、包裝食品等都會添加果糖,而根據日前在華盛頓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年度會議上,有項最新的研究指出,若果糖攝取過多,恐會影響青少年腦部,導致憂鬱症、焦慮症的症狀更加惡化。果糖服用過量 恐分泌出壓力荷爾蒙該研究主要是艾莫瑞大學,在為期10周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以不同劑量的果糖餵食成年或青春期老鼠,結果發現只有服用過量的青春期老鼠,出現憂慮行為,並且分泌出壓力荷爾蒙。研究人員哈瑞爾表示,果糖會改變腦部對壓力的應變方式,而青少年的腦部在此階段正處於容易受到影響,因此,若攝取過多果糖,就有可能造成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更加嚴重。而果糖攝取的來源,除了一般蔬果中的天然果糖外,現在也有許多業者會把甜味劑加入加工食品中,增加甜度,但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果糖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提醒民眾應減少攝取果糖量,才能降低危害找上門。

研究:天天運動 3成憂鬱症患者獲得完全改善

研究:天天運動 3成憂鬱症患者獲得完全改善#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知名演員羅賓威廉斯離開人世,引起大眾的驚訝與不捨,而因他精湛的演技與歡樂的形象,也讓民眾更為訝異,怎麼一個帶給人們歡笑的人,卻也會因罹患憂鬱症而自殺?因此憂鬱症議題,再度浮出檯面,而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每周做運動,有助於甩開憂鬱症,三成憂鬱症患者,症狀得到完全的改善。憂鬱症就像慢性疾病 需從生活習慣改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羅賓威廉斯的辭世,帶給人們一個重要的提醒,憂鬱症就像「心」的感冒,它不分性別、年齡、個性、財富狀況、主配角,甚至不會管你是喜劇演員還是悲劇演員,都有可能罹患。葉雅馨表示,如果用個簡單的比喻,就像平常有胃痛、高血壓或血糖值太高,我們通常無法要求自己的胃不要痛、血壓或是血糖不要高,如果要控制它,通常必須藉由平時的生活習慣改變,及積極的接受治療,無論是心理治療或服藥,才能主動控制。根據國內外研究的證實,《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也指出,每天進行適度或劇烈運動,其功效等同於第二種抗憂鬱藥物。患者天天運動 高達三成獲得完全改善研究者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從事12周不同激烈程度的運動。受試者罹患憂鬱症的平均期間是7年,他們從事的運動包括跑步機、功率自行車或兩者都有。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實驗結束後有將近30%的人憂鬱症狀完全得到改善,另外20%的人則有顯著改善。對女性來說,適度運動對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患者較有效,而劇烈運動則對無家族精神病史者較有幫助。而對男性而言,不論其他因素為何,高頻率的運動都帶來較好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