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每個國小班級中,幾乎都有1~3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學生,彷彿像個彈簧般怎麼樣也坐不住;事實上,這些孩童並非家長管教不周,而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一旦錯過國小這段黃金治療期,長大後恐會引發更多問題,如逃家、翹課,甚至是犯罪等行為。5成長大仍存症狀 低自尊、社交障礙根據研究發現,有些ADHD孩童會隨著年紀增長、發育逐漸改善,但卻有百分之50的患者長大後仍存在部分症狀。對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表示,由於小朋友在幼稚園、低年級時,症狀侷限於單純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但若拖到小學過後,隨著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可能會出現低自尊、缺乏學習動機及社交障礙。不只如此,當學習環境改變、交友圈擴大;有些症狀還會變得更複雜,包括:焦慮、憂鬱、逃家、翹課等,甚至出現退學、違規、犯法,吸毒等不良行為。葉醫師說,許多當兵後因憂鬱症、躁鬱症調單位、提前退伍的患者,都是因為過去曾有ADHD症狀,但卻從未接受治療,以致當兵受到壓力、管教時無法忍耐適應。壓力大、調解差 演變憂鬱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醫師劉弘仁也說,孩童時期有ADHD症狀,進入社會職場也會比其他人辛苦;由於自我調解能力差、不易專注,只要遇到不順遂、挫折,就會選擇轉移跑道,變成工作一直換來換去的情況。但是,也有許多ADHD患者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上且表現亮眼;因此劉醫師強調,父母在子女成長階段,應讓他們多方學習才藝、從中培養興趣。而目前國內所核可的藥物治療分為兩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思銳;研究證實皆不會有成癮問題,且不影響孩童生長。另外,曾接受藥物治療的ADHD孩童,日後自尊心、社交能力及學業都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得好;因此,唯有透過早期治療、控制,才能預防後續複雜化。

今天笑了嗎?研究:常心情差 乳癌風險高5倍

今天笑了嗎?研究:常心情差 乳癌風險高5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令人喜愛的「憂憂」,全身藍色、悲傷情緒的模樣擄獲不少人心;不過雖然角色可愛,可千萬別效仿這般個性!根據荷蘭一項醫學研究指出,心情不佳、長期憂鬱會增加乳癌風險,甚至還會抑制胸部發展,可說是女性乳房健康的頭號殺手!個性暴躁、易怒 乳房長不大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品質差等原因,常處於憂鬱、沮喪、煩躁等不良精神狀態,其實這正是阻礙乳房健康生長的絆腳石。研究顯示,個性內向、脾氣暴躁、易怒或常常緊張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是他人的5倍多。此外,心情低落也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經期不順、失眠等症狀,更易加重悲傷情緒。大笑能開發右腦 創造思維、擺脫煩惱研究人員指出,心情不好、壓力大容易導致免疫力差、內分泌失調、影響腸胃健康,若長期處於此狀態,還會增加乳腺增生的風險,造成乳房疼痛;由此可見,乳腺增生機率與情緒變化有密切關連,因此保持好心情是提高乳房健康的不二法門。此外研究人員還說,人在開懷大笑時,心血管系統會加速運行、胸肌也會伸展及擴張,且肺活量變大、使血液中的腎上腺素上升;不只如此,大笑還能開發右腦,創造女性思維、擺脫煩惱,同時卵巢也會正常排卵,乳腺就不會受到雌激素單方面的刺激而增生,對乳房無非是最好的保護。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鐵質不足檢查表□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情緒不穩。□ 早上容易賴床。□ 食慾不佳。□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常常想吐。□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容易感冒。□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牙齦會出血。□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洗髮很容易掉髮。□ 有水腫問題。□ 經常腰痠背痛。□ 容易便秘或腹瀉。□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眼皮粘膜泛白。□ 容易嘴破。□ 不容易集中精神。□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覺得沒有精神。□ 記憶力變差。□ 生理期經血變多。□ 生理期曾在一個月內報到兩三次。□ 生理痛很嚴重。□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研究:高脂食物吃太多 恐導致憂鬱症

研究:高脂食物吃太多 恐導致憂鬱症#憂鬱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大多以外食為主,能兼顧健康跟美味是很大學問,但你知道原來食物的選擇還會影響心情嗎?巴西最新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可能會引發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白老鼠高脂飲食 服藥後仍憂鬱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長時間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發現,體重增加以外,血糖也不斷升高。除了這些變化,白老鼠開始表現出焦慮和憂鬱的症狀,使用藥物治療之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不過當研究人員停止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並用健康食物取代,白老鼠焦慮和憂鬱的症狀開始慢慢減輕,體重也逐漸下降,血糖也恢復正常,結果顯示,新陳代謝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重要的連結,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過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就曾提出,高脂肪的飲食可能與過動障礙和學習障礙有關係。研究證明過多的脂肪可能會改變腦袋內化學物質的新陳代謝,其中像是掌控情緒的多巴胺,會造成行為上的改變。外食族救星 10撇步健康吃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該怎麼吃才能遠離高脂肪食物,進而擁有健康和好心情呢?國健署曾提出10個外食健康小撇步,供大家參考。1) 慎選用餐地點,以能供應新鮮健康食物的店為優先,不選擇吃到飽的餐廳。2)以全穀類為主食,少吃炒飯、炒麵,避免攝入過多油脂。3)每餐攝取足夠的各色蔬菜,以達每日至少三份蔬菜(1.5碗)的建議量,可增加纖維素,促進腸胃蠕動、增加飽足感。4)以白肉代替紅肉,例如以魚肉、雞胸肉取代牛肉、豬肉。5)減少油炸食物攝取,並選擇瘦肉,去除皮脂,並少用酥皮、酥脆食物以及加工食品。6)多選擇清蒸、汆燙、清燉、涼拌的食物,並減少芶芡食物。7)每天攝取兩份新鮮水果,若要喝現榨果汁,切記不要濾渣、勿加糖。8)主動要求店家減少調味料、沙拉醬用量。9)主動要求店家供應白開水或無糖茶,每日至少攝取2000 ml的白開水。10)即使是外食,三餐仍應規律進食,少吃甜食、下午茶及宵夜。

工時長、壓力大 職場「三低」族陷憂鬱危機

工時長、壓力大 職場「三低」族陷憂鬱危機#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林小姐外型亮麗,曾任職於國內電子大廠業務,外人很難看出她長年飽受憂鬱、躁鬱之苦,3年前,林小姐任職的公司景氣影響,不得不開始裁員,再加上本來的業績壓力,讓原本樂觀的她漸漸變的鬱鬱寡歡,睡眠品質也大幅降低,最後不得不離開職場,並且開始足不出戶,把自己關在家中。林小姐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重度憂鬱症,持續3年的治療,終於讓她重拾笑容,也回到職場,恢復正常生活。身心科診所黃偉俐醫師提醒,憂鬱症患者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造成情緒大幅波動,但透過專業協助及正確的診斷,並且搭配用藥治療,患者就能夠抒發心理壓力,讓憂鬱的症狀得到改善。職場壓力大 身心科門診量漸增他表示,景氣不佳帶來工作壓力,統計有2/3民眾會因為減薪或裁員,造成的焦慮和壓力的情形,進而可能使自殺率上升。全球需求放緩,在產業調整與市場瓶頸下,台灣出口飽受影響,呈現負成長,甚至不少大企業傳出實施無薪假、裁員減薪,造成「職場三低族」的出現,也就是低薪資成長、低生活期待以及低身心耐受。黃偉俐醫師進一步說明,面對大環境情況普遍低落,隨著「三低」族群增加,身心科門診量也逐漸增加,可以預見未來面臨壓力,身心出問題的個案數將越來越多,且恐出現「三高」風險,即是無薪假人數增加,進一步造成失業風險高、工作時間長而導致感情與失婚風險高,另外則是壓力太大造成身心健康風險高。適時尋求諮商 培養興趣抗壓身心科醫師賴虹均也表示,培養興趣,調劑身心狀態和釋放壓力,並且維持適度並良好的社交,也有助於減少壓力荷爾蒙;必要時尋求諮商,她強調,諮商不代表病情嚴重,其內容可以包括職場、職涯、家庭、人際等領域,做一番整理,再重新出發。

小看血液循環不良 憂鬱癌症恐找上你

小看血液循環不良 憂鬱癌症恐找上你#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東洋自古以來流傳的養生祕訣──少食長壽、深呼吸長命。其中,也有「深呼吸即是長壽」的說法。深呼吸所帶來的好處,可是多的數不清。直接一點地說,深呼吸能「治百病」也不為過。因為深呼吸的最大功效,就是促進血液循環。深呼吸可以將交感神經的緊張,替換為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以利全身的血管開通。百病的源頭,就是因為血液循環出了問題。組織會因此陷入低營養、低含氧量,體內毒素逐漸堆積,難以排出體外。因為這種新陳代謝的障礙,身體組織失去生命力、抵抗力、免疫力,進而受到傳染病和癌症等各種疾病的侵襲。透過以下三個步驟:利用深呼吸法,改善血液循環改善,進而療癒疾病。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具體來說,深呼吸對下列疾病皆有效果。1)癌症/易發生於高血糖、低含氧量、低體溫的部位。深呼吸法可以避免這三項原因,癌症的症狀也會因此好轉。2)糖尿病/過量飲食是最大的問題。此外,壓力也是原因之一,而深呼吸有緩和壓力和抑制血糖值的效果。3)心臟病/壓力及精神緊張會使血管收縮,引起心肌梗塞、狹心症等疾病。而深呼吸會擴張血管、讓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因此心臟病也能夠逐漸好轉。4)腦中風/腦出血、腦梗塞等疾病,同樣也是由血管異常所引起。因此,呼吸法對於這類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5)高血壓/深呼吸能使血管擴張、脈搏穩定,因此能夠改善高血壓的症狀。6)肝臟疾病/由於能夠恢復全身代謝機能,進而緩和肝臟的負擔。因此,肝臟異常也能漸趨復原。7)腸胃疾病/交感神經一緊張,會帶給腸胃強大的壓力。像是胃痛和腸道痙攣等就是最典型的症狀,其他還有胃酸過多、胃潰瘍、腹瀉、便祕等。而深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運作,腸胃也能較為放鬆,進而促進各種疾病的自然治癒力。8)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壓力產生的典型症狀。因此,以深呼吸來刺激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就能抑制壓力反應,進一步促進新陳代謝,排出沉積在皮膚細胞等地方的毒素,恢復健康的肌膚。9)身心症/身心症是由於自律神經的平衡遭到破壞而引發,藉由深呼吸可以使其逐漸恢復。10)憂鬱症/常常吸氣、吐氣,就能活化腦內血清素的分泌。腦內血清素被稱為理性荷爾蒙,能夠改善憂鬱症和神經官能症(Neurosis)的症狀。11)手腳冰冷、虛寒/深呼吸可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進而讓身體恢復暖和也是理所當然的。12)白髮/造成白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毛根處的血液循環不順暢。由於缺乏營養和氧氣不足,會造成黑色素沉澱的作用受到阻礙。可以藉由深呼吸打開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因此白髮也有恢復黑髮的可能。只是,同時必須戒除肉類和動物性脂肪等酸性食品,以及相當於皮膚毒藥的合成洗髮精、造型品。13)禿頭/掉髮跟白髮的形成原因相同,只要改善微血管的血液循環不良,或許會有復原的可能。在那之前,請務必捨棄對皮膚有害的化學物質、合成洗髮精等「掉髮凶手」。在洗頭髮之前,先拒絕廣告的洗腦吧!(本文摘自/空腹奇蹟/商周出版)

3歲前學習 恐阻礙大腦發展、變笨

3歲前學習 恐阻礙大腦發展、變笨#憂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媽媽共和國」這個名稱雖帶有負面意義,但是就像「韓國的教育熱忱」一樣,我們必須重新賦予正向的意義,導向正確的方向。只要能夠幫媽媽們重新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就有更大的空間能夠去超越猶太人媽媽或北歐風格媽媽(Scandimom),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媽媽共和國本身,而是在於她們採取的路線。當我們讓猶太人,或包括芬蘭在內的教育先進國家的父母們,看到韓國對嬰幼兒所施行的早期教育以後,他們的感想,是「震驚」一詞,因為這些才五歲的孩子,既要會讀、會寫,還要練習簡單的算數問題,甚至要學習外語,讓他們看了備受衝擊,有些人還用「虐待」來形容這種早期教育。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先進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主要都是讓孩子和老師一整天待在戶外跑跳玩耍,只會教孩子基本的社會規範與問題解決能力,頂多是以藝術類型的活動為主。所有認知學習的課程,都是在進小學以後才開始,所以看到韓國的嬰幼兒教育後,會感到震驚也是極其理所當然的。現今韓國的社會,陷入了「學習中毒」的狀態,韓國的父母因為恨不得能夠讓年幼的孩童多學幾樣東西,持續焦慮不安,讓小孩學韓文、學英語、學怎麼看書、告訴他們所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教訓或啟示,誇張的程度簡直就像遊戲或賭博上癮一樣。韓國人自己因為處於韓國文化的氛圍之中,無法理解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然而學習中毒的現況,正引領著我們孩子的大腦,走向註定毀滅的道路。韓國教育開發院(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KEDI)在2010年發表了一篇「幼兒課外補習教育實況暨影響分析」,當中指出全國家裡有滿三歲到學齡前幼兒,共2527戶當中,有99.8%正在接受補習教育,代表幾乎所有家庭都讓嬰幼兒補習,是一份相當具衝擊性的統計資料。不僅如此,從幼兒專門英語補習班的增加狀況來看,也可以發現正在逐漸成長的趨勢,從2008年的505個,一直到2011年的915個,三年之間增加率足足有80%,由此可見,補習教育已經形成了一股流行風潮。嬰幼兒補習教育的起跑線,正在逐漸往下延伸,關於這點,其中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從育兒政策研究所在2008年三月對出生嬰孩所做的追蹤調查報告,可以看到出生一年後,原本全職家庭主婦的托兒所使用率,只有微不足道的1.1%,在一年六個月以後變成7.9%、兩年以後24.8%,兩年六個月以後,竟激增到44.9%。現今的國家政策,讓親子之間情感關係逐漸疏離,對家庭與社會來說,也是沒有助益的事情,因此為了讓父母充滿喜樂的養育子女,確實有必要將育兒輔導政策,導往能夠真正幫助父母的方向。最近翰林大學洪賢周教授率領的團隊,以軍浦市的五所小學為對象,針對「課外補習對孩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調查,從結果可以得知,包括學科和才藝課程在內,一天補習四小時以上的孩子,有高達30%顯露出憂鬱症症狀。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小孩罹患憂鬱症比成人還危險。因為年幼時期罹患的憂鬱症,具有慢性病的性質,即使長大成人,也有復發的可能,加上這段期間是人格形成及人際關係基礎建立的關鍵,如果這時罹患憂鬱症,也會嚴重影響成長發育。首爾大學的徐有憲教授主張,過度的先行教育會阻礙大腦正常發展,人類的大腦必須要「階段性」的接受適當的教育,才可以正常發展。三歲之前是擔任旺盛精神活動的大腦皮層所構成的部分,也就是額葉、頂葉和枕葉均衡發展的時期,必須注意孩子情感和情緒上的發展。三到六歲,是調節人類大腦綜合管理思考、創造力、判斷力和情感部分的額葉,集中發展的時期,所以要注意孩子的禮貌和人格教育。徐教授也強調,早期教育中常出現的韓文或英語等語言學習,應該要在六歲以後,也就是擔任語言與聽覺功能的顳葉,及擔任立體空間思考功能的頂葉,開始快速發展後再正式實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若讓孩子負擔過多的早期學習,有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大腦發展受到嚴重阻礙。(本文摘自/哈柏露塔,猶太人的教養祕訣/大是文化出版)

研究:小孩挑食 憂鬱、焦慮症風險恐增2倍

研究:小孩挑食 憂鬱、焦慮症風險恐增2倍#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相信每個人的家中,都有一、兩個挑食兒童,可能是不喜歡青椒、苦瓜、胡蘿蔔等蔬菜,也可能是不喜歡水果等,但對於正在長大的小孩來說,各種營養的攝取卻非常重要,一旦開始挑食,不僅影響身高、保護力外,日前更有研究發現,小孩挑食可能與精神狀況有關,未來罹患憂鬱、焦慮症的機率也會高出2倍左右。兒童只要挑食 皆易有心理問題該研究主要是由杜克大學,在2007~2010年間針對3400多名平均2至5歲的研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分之1的兒童會挑食,且不論挑食狀況如何,皆有焦慮、憂鬱等其他心理問題。但若要以挑食程度來區分的話,問題較嚴重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會增加2倍;中度者焦慮症增加1.7倍,外出用餐時也較容易有行為問題;至於輕微者,則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分離焦慮症。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此研究報告並不是想提升家長的恐慌,當然有些兒童長大後,挑食問題就會改善許多,但對於部分健康已經出現問題的兒童,希望能趕快找出解決辦法,而目前研究刊登於《小兒科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