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運動比不運動 更可以消除疲勞!

運動比不運動 更可以消除疲勞!#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我想各位當中有很多人都曾有以下的經驗。當疲勞累積時,人就變得容易發怒,疲勞與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呈現混亂,因此人累積疲勞當然就容易發怒。為了控制怒氣,就要每天下工夫自我修復,以免疲勞累積,這點很重要。所謂的自我修復,其實並不需要特別的道具。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 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為了有效地自我修復,我建議把所有的活動以30分鐘為單位來分割,然後化為行動。因為30分鐘不會太長也不算太短,是整頓一項工作剛好夠用的時間。過了下午四點,我想很多人就會因為疲倦導致工作停頓不前,但是即使如此還是得繼續手中的工作。我通常在這時候會設法休息30分鐘。設定鬧鐘或計時器,剛好就在30分鐘內,什麼都不做、只是放空自己。這樣做之後,自律神經就趨於安定,30分鐘後身體就可以重新開機。當然無法消除全部的疲勞,但是一旦自律神經可以重開機,就可以恢復精神集中力。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 可解除肌肉僵硬至於解除因工作產生的疲勞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晚間走路30分鐘。在吃過晚餐到就寢之前,請以緩慢的速度走路。我大概都是以30分鐘走完大約兩公里的路程。或許有人會擔心工作之後已經累了,回家之後根本沒有體力可以運動,但是晚上運動好處很多呢!白天會因為工作感到疲累,主要是長時間採用相同的姿勢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的緣故。如果在夜間做點輕微的運動如散步,就可以解除肌肉僵硬,末梢血液循環也會變好。結果是運動反而比不運動更可以消除疲勞。就實際測量的數據來看,利用晚上運動比不做任何運動,夜間的睡眠品質更好。在睡眠時間內消除疲勞的效果也比較高。但是請不要從事太劇烈的運動。例如,可以散步但不要慢跑。晚上是副交感神經應該活絡的時刻,如果做劇烈運動會導致交感神經活躍,產生反效果。走路時也建議選擇安靜的場所,以免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本文摘自/打造身體一生不動怒的方法/天下雜誌出版)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

運動訓練的痠痛 反能幫助進步?#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類在運動、學術、商業、藝術和其他競爭領域中茁壯成長。不論輸贏,我們都在學習、精進並且替未來的進步設定參照點。藉由在健身房多做一組訓練動作,或是跑三英里的時間少那麼五秒鐘,我們和他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運動訓練的發炎性疼痛 是休息而進步的預告疼痛在打磨我們的競爭優勢時非常重要,它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以及何時該屈服。跑到最後一英里時,或是做最後一組健身動作時,你會感受到乳酸的灼熱感(發炎性疼痛),你知道自己已經接近體能的極限。疼痛的感覺告訴你,你可以再撐一下,然後就要休息,好讓訓練的效果極大化。當你逼迫自己逼近不舒服的閾限,你的肌肉會有輕微的撕裂傷。只要休息,它們就會變得比之前更強壯。在追求這種進步時,疼痛不可或缺。高爾基氏腱器 幫助了解伸展極限高爾基氏腱器是感覺接受器,在我們伸展軀體時,它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極限。沒有這個腱器的提醒,我們可能延展肌肉過了頭,導致肌肉撕裂甚至損傷關節。疼痛可以校準伸展和收縮動作,讓我們安全地停留在兩個極端之間。為了坐收運動後伸展的成效,你必須緩和地將自己逼近疼痛設定的界限。如同班傑明.富蘭克林在那篇經典文章〈致富之道〉中提及的:「所以,何必期盼時局變好?只要我們好好努力,時局就會變好了。勤奮不必靠希望,靠希望過活的人得餓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了疼痛的代價,我們獲得成長與收穫。「無勞不獲」這話出現在很多脈絡中,在運動領域中尤其適用。(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想要不怕冷 先增加腿部肌力

想要不怕冷 先增加腿部肌力#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要讓身體不怕冷,肌肉非常重要,因為人體的熱有四成是由肌肉製造。本來女生的肌肉量少於男生的,天生就比較怕冷,再加上有些女生沒有運動習慣,肌肉無力沒辦法產生熱能,體溫當然低。腿部肌肉弱 無法將血液的溫暖送至全身此外,身體的熱會隨著血液運送至全身,其中腿部肌肉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像幫浦一樣,負責把聚積在下半身的血液輸送到身體各處。如果腿部肌力太弱,就算心臟流出的血液是溫暖的,也無法送至全身,身體自然是冷的。總而言之,肌肉和體寒密切相關,運動不足引起的肌肉無力就不用說了,肌肉緊繃、僵硬也會妨礙正常功能的運作。要讓身體暖和,除了鍛鍊肌肉外,多做伸展、增加柔軟度也很重要。骨盆歪斜可能影響體寒此外,骨盆的開合力也影響體寒甚鉅。女性的骨盆會隨著月經週期和一日作息不斷重複開合的狀態,藉此調節體溫。倘若因壞習慣或姿勢不良造成骨盆歪斜,骨盆的開合力就會下降。為了讓骨盆能正常運作,首先要把骨盆調整正常,這樣白天的體溫才能隨著自然節奏上升。祛寒重點 身體的熱約有四成靠肌肉產出,腳部肌肉則負責把血液輸送到全身。 鍛鍊肌肉、消除緊繃可以產生熱能,加速血液循環,達到祛寒效果。 藉由鍛鍊攸關體溫的骨盆開合力,可讓白天體溫明顯上升。(本文摘自/祛寒治百病/出色文化)

運動鞋怎麼選?辨認腳型先看足弓

運動鞋怎麼選?辨認腳型先看足弓#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起跑槍一聲巨響,愛好路跑的民眾齊步向前奔跑。大家都瘋路跑, 根據統計,2017年,台灣就舉辦了高達999場次的路跑賽事活動,參與人數在40萬到50萬之間。而隨著靠雙腿加上耐力運動的普及,選擇適合跑步的鞋子也成了一門必修學問, 由於跑步姿勢不當或選擇了不適合自己腳的鞋子,可能會造成許多運動傷害,不得不慎!先了解自己腳型 選擇適合的鞋子跑步時雙腳需要承受人體6至8倍的重量,所以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腳型,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減低對於雙腳衝擊的壓力。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智光指出,腳型主要分為扁平足、正常足以及高弓足三種,主要區別在於雙腳著地,腳底接觸地面時弓起來的空間高低之分,至於路跑鞋子的選擇,可以依照這三種腳型來區分。扁平足: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支撐力扁平足與地板接觸面積較多,所形成的內旋會造成足部內側壓力較大,進而將接觸地面所受的衝擊力上傳至膝蓋關節、下背等,造成不適的問題,甚至會牽引身體呈現不良的跑步姿勢。所以,陳智光醫師建議,扁平足選購鞋子時,應注意鞋外底與內墊是否有足夠的支撐力,才能抵消扁平足內旋造成衝擊的壓力。正常足:穿起來舒適的鞋子正常足的足弓與地面接觸時有適當的空間,不像扁平足和高弓足過低或過高,跑步時足弓有適度伸展空間,達到吸震效果,因此,陳智光醫師認為,正常足只需選擇穿起來舒適的鞋子即可。高弓足: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鞋款高弓足與地板接觸時,腳弓與地面的接觸懸空,跑步時腳弓無法伸展至地面達到吸震效果,也容易使足部受到的衝擊力,傳導至膝蓋關節造成運動傷害。陳智光醫師說,高弓足選擇跑步鞋時,應以吸震效果良好的鞋子,來緩解由下而上的衝擊力,以市售鞋子而言,有氣墊設計或弧底設計的鞋款就適合高弓族使用。路跑結束應放鬆下肢 這幾個地方要伸展經過長時間的密集跑動,應該舒展按摩,為下半身由動態到靜態進行緩衝,放鬆 肌肉。陳智光醫師表示,大腿前側四頭肌、後側腿後肌在跑步時會呈現緊繃狀態,小腿在跑步時會收縮、吸收地面傳上來的衝擊力,而腿往後提拉的動作會大量使用臀大肌,所以在路跑結束後,這幾個地方應該透過多多伸展或按摩來放鬆。抬頭挺胸向前看 跑步最有效率跑步時眼睛看著地上、頭過度前傾或後仰,都是不良的跑步姿勢。陳智光醫師建議,跑步應該抬頭挺胸,雙手前後自然擺動,才是最有效率的跑法。下肢則以腳掌(腳尖)著地的方式跑起來較有效率,此姿勢會讓膝蓋微彎,較能減緩衝擊力道。若習慣以腳根先著地跑步,要注意不要為了快而跨大步,因為這樣容易讓膝蓋打直,更有機會造成運動傷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突然快速跑起來,身體會感到呼吸困難,但忍耐一段時間後,呼吸會瞬間變得輕鬆。跑起來後,體內會發生各種反應,因為肌肉需要更多氧氣,使得呼吸變得急促。為了供給肌肉更多氧氣,心臟送出的血液量會增加。換句話說,因為肌肉的需氧量提升,使得換氣量(呼吸量)、攝氧量增加,結果造成心跳率上升,心搏出量(心臟輸出的血液量)跟著增加。暖身運動 幫助肌肉、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在身體尚未習慣跑步前便提升速度,會對肌肉與心肺系統造成負擔,因而感到呼吸困難,這現象稱為「死點」。等到身體逐漸習慣跑步的速度,呼吸就會變得輕鬆,這現象稱為「再生氣」。跑步時,跑者都會希望縮短死點,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此時,跑者需要的是暖身運動。暖身運動除了暖化肌肉之外,還具有讓體內的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幫助身體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的效果。參加過全程馬拉松的跑者,都體驗過「三十公里的高牆」。前半段明明跑得很順暢,但進入 30至 35公里時,腳突然變得沉重,甚至感到疼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能量的枯竭。體重 60公斤的跑者,需要 2633大卡的能量才能跑完馬拉松。假設跑步僅消耗肝醣(醣類),但人體能儲存的肝醣約莫1500大卡,還缺至少 1000大卡,這缺少的部分需由脂肪來補足。馬拉松前半加快速度 恐陷入肝醣枯竭在馬拉松前半,若拼命加快速度,身體會不斷消耗肝醣,很快就陷入肝醣枯竭,腳因而變得沉重,動作也跟著遲緩。如果跑者有過肝醣枯竭加劇「運動疲勞」的話,更會增加心理上的痛苦。該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態發生呢?其中一種做法是跑步時壓抑肝醣的消耗。跑得稍微慢一些,讓身體能夠同時消耗肝醣與脂肪。訓練充足的跑者,以「稍微費力」的主觀感覺為準;訓練不足的跑者,以「不太費力」的程度來跑。一心想著「後半段速度會慢下來,所以前半段要盡量縮短時間」的跑者在後面遇到肝醣枯竭時,不但腳會變得沉重、疼痛,還可能上氣不接下氣。(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

長跑忌突然停止 致肌肉、心血管負擔#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速度緩慢的慢跑,也會對心肺器官、肌肉帶來負荷,屬於高負荷運動。譬如,以某速度跑 10公里以上的距離後,心跳率會升至 170下/分,肌肉會因代謝廢物累積而發熱,過度使用的膝蓋、腳踝及腰部等的關節也持續發燙。跑步後,下肢的關節、肌肉多少會出現發炎症狀。長跑後突然停下 造成肌肉異常僵硬在肌肉疲勞、發炎症狀、高心跳率的狀態尚未恢復,就突然停止運動,代謝廢物會在肌肉中累積,惡化發炎症狀,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更大的負擔。在全馬跑過 30公里後,身體正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下,突然在廁所、中途補給站停下腳步數分鐘。在這樣的狀態停下來,下肢的肌肉只會越發僵硬,休息完想要跑起來,肌肉卻變得不聽使喚。在比賽後半段,為了舒緩股四頭肌的疲勞,停下來做伸展運動,做完後反而站不起來。在肌肉疲憊不堪時突然停止運動,反而會造成肌肉異常僵硬。為了防止這樣的生理反應,建議做些負擔輕微的「原地踏步」,持續活動肌肉。馬拉松賽後補充高GI值、蛋白質食物通過終點後,攝取醣類能夠有效地補充能量,尤其是GI值高的食品,容易轉換成能量。然後,為了修補長時間運動造成的肌肉分解,不妨適量攝取胺基酸,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與 BCAA的紅肉、魚,像是鮪魚的瘦肉、牛肉等等。比賽後,因為內臟機能低落,建議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相同的食品經過水煮、汆燙、炊蒸軟化後,會比堅硬的狀態來得容易消化吸收,有助於轉換成身體所需的能量。比賽後,跑者可能在慶功宴、檢討會上喝酒。肝臟強悍是跑者的特性之一,所以許多跑者都不容易喝醉。不過,比賽後,尤其是在疲勞的狀態下,肝臟的機能低落,如果飲用量與速度沒有加以控制,容易對肝臟造成偌大負擔,因此切忌猛灌酒精飲料。另外,不同酒類的熱量、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請自行多加注意。(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別光會運動!前後暖身、收操知多少?

別光會運動!前後暖身、收操知多少?#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暖身屬於輕微的運動,是各大運動不可欠缺的一環,尤其是跑步前的暖身運動,具有三個主要目的。第一,為了起跑後跑得順暢,事先提升肌肉的溫度與心跳率。第二,為了預防「高負荷運動的跑步」帶來的運動傷害,事先擴展關節與肌腱的可動範圍。第三,事先輕微活動有利跑步的軀幹肌肉、核心肌肉。運動前暖身 先活動全身關節再輕度伸展肌肉具體來說,先從頭部到腳部環繞各個關節,輕微伸展連結關節的肌肉。這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下肢肌肉的伸展過強、過久,可能造成肌肉鬆弛,反而不利於跑步。接著,輕微活動軀幹、核心肌肉,正確地活動有利於跑步的肌肉。最後,快跑數分鐘、慢跑 5∼15分鐘左右,再做幾組輕微的短距離衝刺來提高心跳率。完成上述暖身順序後換穿比賽服裝,待機時需注意別讓身體在比賽開始前冷卻下來。不過,需要 4小時以上才能跑完全馬的市民跑者,過度暖身容易造成起跑時覺得腳步輕盈,一不小心就跑得太快。這邊建議僅做關節體操、伸展拉筋、軀幹運動與快走等,省略慢跑、短距離衝刺會比較好。省略收操運動 易誘發運動傷害收操運動是為了「在從事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讓心血管器官與肌肉的亢奮狀態冷卻下來」、「讓身體恢復到跑步前的一般狀態」所進行的輕微運動。收操運動與暖身運動不同,即便不做也不會馬上出現問題。但是,省略收操運動容易誘發運動傷害,尤其為了鍛鍊速度進行的激烈訓練,即使到了隔天依然容易殘留過多的疲勞。訓練的關鍵在於「持續」,也就是每天累積練習。這邊建議確實做收操運動,不要因為覺得麻煩而省略。雖然收操方式各式各樣,但下面的順序可帶來更好的效果。伸展時間需大於暖身時間 可適度冰敷首先,用比練跑還慢、低於慢跑的速度慢慢走 10分鐘左右。土壤、草坪等較為理想,柔軟的地面能吸收衝擊(在草坪也可以試著光腳慢跑)。接著進行暖身運動,先做關節繞環的體操。然後,慢慢花時間伸展訓練後累積疲勞的股四頭肌、小腿、膕旁肌(大腿後側肌肉)、腰部、腳踝、背部等肌肉。伸展的時間建議大於暖身時間。最後,如果情況允許,建議冷卻冰敷腰部以下的部位,可用冷水沖下肢 1∼ 3分鐘。經過一連串的收操,原本動脈、靜脈、微血管等不停跳動的脈搏會漸漸緩和下來,也能避免發炎。(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改善慢性疼痛 治本靠簡單3步驟

改善慢性疼痛 治本靠簡單3步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最新醫學發現,肌肉細胞會因不常使用而自動萎縮,「久坐少動,對身體的戕害就跟吸菸一樣」。少動族如何抵消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神經膠質細胞 與痛感關係密切所謂慢性疼痛,是原本很單純的疼痛機制卡在某個點上,就像唱片跳針卡住,動彈不得,疼痛訊息進入「疼痛迴圈」一再重複播放。在這種情況下,疼痛訊息傳導不再是單一方向(從疼痛接受器經周邊神經傳至脊髓和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在抵達脊髓之後,變成往四面八方炸開來,首當其衝的正是「神經膠質細胞」。大腦的結締組織絕大部分由神經膠質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原先被當作神經系統的黏著劑,不過最新研究指出,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所有功能裡都扮演極為活躍的角色,包括大腦發展、體內動態平衡、資訊的處理、學習和記憶、髓鞘的形成、某些神經元的再生。因此,神經膠質細胞在我們的感知(以及痛覺)經驗裡,其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能減輕痛覺,也能使痛感加劇,甚至完全扭曲我們對疼痛的感受。止痛藥能緩解疼痛 但治標不治本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學教授奎恩博士(Dr. Elliot Krane)在TED演講中提到慢性疼痛十分難纏,還會隨著每一次觸發變本加厲。一再重複的迴圈模式,是慢性疼痛治療如此困難(甚至無法對症下藥)的部分原因。有些止痛藥可能暫時關掉了疼痛訊號,另一些則透過降低身體發炎程度的方式,使身體不再處於隨時可能引發疼痛的情況。但除非我們更動神經傳導的路徑,否則慢性疼痛的迴圈是不可能中斷的。運動3步驟 中斷慢性疼痛迴圈我們有可能重新改寫痛感程式嗎?的確有可能。目前像奎恩博士這樣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針對神經膠質細胞進行程式改寫的藥物;不過,最有效的還是採用自然的長程解方,也就是透過溫和的運動治癒疼痛。運動,是我們跟不適應環境(因而產生突變)的細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透過益身操,我們可以說服這些細胞放棄原來有害的行為模式,停止傳遞或加強額外的疼痛訊息。鬆開凍結的結締組織,一步步改善所有體內的生理互動,就有效治癒慢性疼痛。簡單3步驟,有效中斷「疼痛迴圈」:.雙腳打開至舒服的寬度站好,不要太寬也不要太窄.雙手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輕鬆呼吸,全身放鬆.讓身體緩慢輕輕地左右擺動,順時鐘和逆時鐘的脊椎轉動(本文摘自/零痠痛益身操/天下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