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

我試管嬰著床率亞洲第1 生育率卻吊車尾 醫籲放寬補助

我試管嬰著床率亞洲第1 生育率卻吊車尾 醫籲放寬補助#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為搶救少子化危機,政府自2015年實施人工生殖補助以來,因為諸多限制,5年只催生出7名寶寶,成效趨近於零。專家感慨,台灣生殖醫學技術傲人,試管嬰兒著床率高居全球第二,各國人士趨之若鶩來台求子,台灣卻未發揮自身優勢,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預估2050年全台人口將由目前2300萬人,降為1800萬人,老人變多恐拖垮醫療財政,甚至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會找不到工程師,不利社會經濟長遠發展,呼籲政府放寬補助限制,按次數補助部分費用,紓解不孕家庭經濟壓力。催生政策現著重於養育津貼 鼓勵不孕家庭投入治療也是關鍵台灣試管嬰兒之父、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創辦人曾啟瑞表示,不孕症在台灣盛行率約15%,每年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4萬例不孕人口,很多是一般受薪階級,但一次療程平均費用15~20萬元,在無健保給付、也無法申請補助的情況下,幾次療程就讓財務負擔沉重,即使想要孩子也只能打退堂鼓,這對不孕家庭造成很大遺憾,甚至讓婚姻蒙上陰影。過去「催生」將大部分預算和心力放在生完小孩後的養育津貼,曾啟瑞建議,應該也從「想生」的角度切入,鼓勵那些因為經濟負擔而不能再試一次的不孕家庭,因此補助應以全民為主,不用訂排富條款,關鍵在「補助真正需要小孩的家庭」和「激發潛在不孕人口來看診」,不孕症治療有迫切的時間需求,早點投入治療有較高的成功率。外國人不畏辛苦跨海來台求子 「台灣CP值最高」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指出,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全民補助,沒有排富條款。日本實施人工生殖補助後,人工生殖周期從2007年約4.4萬周期至今每年已超過44萬周期,今年也取消年收入730萬日圓(約台幣210萬元)以下的補助限制,擴大至全部不孕家庭皆有補助。新加坡則限40歲以下最多補助三次、每次最多7700元新幣(約台幣16萬元,約療程的1/3費用),鼓勵育齡族群早點生育。反觀台灣補助資格僅針對中、低收入戶,補助最高15萬元,其他僅少數縣市規定補助1~2萬元,唯一例外是金門縣補助8萬元。生育年齡延後 提早凍卵、凍胚掌握更多試管成功要素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表示,各國紛紛藉由補助搶救生育率,但他們的生殖醫學可能面臨技術層面不足、法規不全或機構與設備不足。亞洲尤其是中國、香港、日本的不孕夫婦,不畏辛苦也要跨海來台灣做人,因為台灣綜合評估CP值最高。台灣每年服務的不孕者當中,根據衛福部2019年統計,國際患者有1萬1216名 (國內超過4萬名),近幾年呈翻倍成長。因應現代社會不少育齡男女在有限時間、金錢及家庭照顧壓力下延後結婚生子,因此TFC也建議,年紀大相對要嘗試更多次試管療程才能成功,除了期盼政府放寬人工生殖補助外,現階段年輕夫妻還能先進行生育力檢測,並考慮提早凍卵、凍胚,掌握更多試管成功要素。

才女警覺裙子變緊 竟子宮腺肌症作祟

才女警覺裙子變緊 竟子宮腺肌症作祟#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秀秀是一名風姿綽約、才華橫溢之仕女,然而婚後多年仍未能受孕,眼看已年近四十,心中不免著急,尤有甚者,每當月事來臨時,嚴重而持久之經痛連吃止痛藥都無法控制,期間伴隨之大量經血,總讓她頭暈心悸體力透支。最近她覺得以前的裙子穿起來竟變緊了、小腹也常悶痛不舒服,才鼓起勇氣來求診。經過詳細內診、婦科超音波及抽血檢查,醫師告訴她得到腺肌症。子宮腺肌症,又稱子宮肌腺症或子宮腺瘤。它的病理變化是在子宮肌肉層裡出現類似子宮內膜層之腺體及間質組織,長期在肌肉層裡發炎、出血終致造成局部纖維化累積增厚,發病的原因目前仍然不甚明瞭,雖然過去認為發病年紀多為近四十歲或四十歲以上且已生育多胎的婦女,但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卻發現有愈來愈多備孕中的年輕女性甚或是未婚的小姐罹病。6成患者出現經血過多 3成合併有經痛其實子宮腺肌症並不少見,雖然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並無明顯主觀症狀,但仍約有六成患者會出現經血過多,約三成患者合併有經痛,少數人還會有性交疼痛或慢性骨盆腔疼痛之症狀。其臨床症狀之嚴重度與病灶在子宫肌層之範圍及侵犯深度確呈正向相關。對於該疾病的處理方式當然要同時考量年齡、症狀及生育需求,而提出一個長遠的完整治療計劃。而且子宮腺肌症經常會合倂其他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宫内膜異位症或子宫肌瘤,輕症之子宫腺肌症患者,期望自然懷孕也許並不困難,但在重症之子宫腺肌症患者卻有相當比率有生育障礙之困擾。當腺肌症患者合併有其他導致不孕之因素,如精蟲稀少、無力、輸卵管或骨盆腔黏連等,即需改採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技術來幫忙。回到「秀秀」的故事,她也在決心求助試管嬰兒治療後,很幸運地一舉中的,然而她在後來剖腹生產時卻因前置胎盤以及肥厚的子宫肌層切口而大量出血,讓她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生產後她也聽從醫囑努力哺育母乳,生產後,一向惱人之經痛及大量經血竟也減輕許多。嚴重子宮腺肌症 可採試管嬰兒生殖在過去冷凍胚胎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患有較嚴重的子宮腺肌症的患者接受人工生殖治療之前都會先接受停經藥物治療,這有助於提升成功懷孕機率,但是也有許多患者卻在隨後的刺激排卵療程中變成反應不良。雖然這種療法之治療周期懷孕率約41.2%,與其他因素導致不孕而需接受試管嬰兒治療之患者相仿。然而該類患者懷孕初中期之流產率較高,最後的活產率僅可達到每周期28.6%。現在隨著胚胎冷凍技術的進步,面對同樣嚴重子宮腺肌症合併不引而接受人工生殖的婦女,分階段治療已成為當前的主流,亦即患者直接接受取卵及體外受精並加以進行胚胎冷凍而暫不植入,接下來再進行腺肌症之藥物,待病情獲得改善時,再以荷爾蒙補充培育子宮內膜,接再進行解凍胚胎植入。在近幾年中可以將孕率提高到54.2%,雖需將流產率納入考量,但最終活產率仍提升到37.4%。運用冷凍胚胎技術,治療成功率有明顯進步。由此結果看來分階段式試管嬰兒治療對於因為重度子宮腺肌症而無法自然受孕者,仍不失其為一種有效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台港生殖醫學首結盟 給寶寶健康起點

台港生殖醫學首結盟 給寶寶健康起點#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持續引領人工生殖醫學技術的孕醫生殖中心日前宣布,孕醫成為享譽國際之香港生殖醫學權威梁家康醫師首次在台的策略合作夥伴,共同攜手在專業技術與人才培育相互交流,期望為台港生殖醫學成就耕耘,多元嘉惠雙方患者;此外,孕醫領先業界與醫療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全球第一款智慧型醫療管理系統,整合醫界三大平台包括APP病患服務、HIS門診資訊和EMR實驗室管理系統,讓醫病關係更融洽、醫療研究更有效率。根據國健署人工生殖成果報告發現,台灣人工生殖治療周數近5年(2014-2018)明顯成長75%,採用單一胚胎植入(SET)療程比例增加,而孕醫至今年9月止的SET比例更高達73%,落實SET是孕育健康優質寶寶之趨勢所向。台港首度結盟嘉惠人工生殖醫學 生殖權威梁家康首選孕醫1986年在香港養和醫院設立第一間體外受孕中心、並於當年12月成功誕生香港第一個試管嬰兒的香港生殖醫學權威梁家康醫師,首度攜手台灣貢獻人工生殖醫學技術,首選孕醫生殖中心做為在台策略合作夥伴,雙方未來將有更多的技術諮詢與研究、人員交流與訓練、案例分享、Lab實習、論壇講座等互動,為台港生殖醫學合作樹立新里程碑。梁家康醫師表示:「台港很早即踏入試管嬰兒研究,在亞洲生殖醫學領域享有極高專業聲譽,實戰經驗豐富;此外,相對世界其他國家,台灣擁有較完善的人工生殖法規,這也成為我積極拓展海外技術合作的主因之一;這是第一次與台灣的人工生殖中心合作,攜手孕醫很期待在技術上能相互磨練激出火花之外,亦將整合雙方資源加乘患者,提供一個更好的孕育療程體驗。」世界首款智慧型醫療管理系統 打造醫病溝通AI化除了國際知名生殖醫學權威加持之外,有鑑於數位時代來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科技將可能翻轉生殖醫學,孕醫更是引領業界與AI醫療研發公司沛智生醫科技合作,共同研發世界首款智慧型醫療管理系統,此系統第一次完整結合了醫界三個平台:APP病患服務系統、HIS門診資訊系統和EMR實驗室管理系統,為醫師、患者、護理師、醫院、門診、實驗室等角色與場所之間,提供更具科學、敏捷、精確的管理,深耕醫管AI化,讓醫病關係更透明安心。APP(Application)病患服務系統:包括掛號就診、查看療程、檢驗結果和胚胎庫存等管理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門診資訊系統:包括看診、用藥、排程、檢驗、條碼認證、醫療影像、護理資訊、醫務行政、庫存系統、電子病歷等管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實驗室管理系統:包括胚胎實驗室與胚胎縮時培養箱的大數據申報、統計、分析、研究等管理。孕醫生殖中心院長黎惠波醫師表示:「行醫30多年,發現患者最詬病的問題就是候診時間長、資訊不透明和醫病關係緊張,因此,設計這套系統的初衷,就是希望醫病溝通更簡單清楚、醫病之間彼此信賴、醫療管理更迅速確實,因為人工生殖療程真的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旅程,對醫者來說,能以AI科技輔助建立高效率與準確度的臨床診療來幫助患者,就是值得投入去做!於是和廠商耗時逾一年且不斷反覆測試,以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設計,終於研發出這套整合了門診掛號、診所醫務、電子病歷、實驗室管理等醫病資訊的智慧型醫療管理系統,這是全球的創舉。透過此系統,患者從首次掛號開始至成功懷孕的這段期間,都有完整的數據分析和影像紀錄可以隨時用手機APP讀取;同時在醫務管理方面,能夠減少人力負擔和人為疏失的風險,提高醫療品質,縮短看診流程;而在實驗室應用方面,可以用AI運算技術和數據分析做為胚胎養成的引擎,也就是用AI精選胚胎,增加胚胎養成率和懷孕率。」全台人工生殖治療成長7成5 單一胚胎植入成孕育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年發行的「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近期最新5年數據結果顯示人工生殖愈趨熱門, 2018年人工生殖治療週期總數相較於2014年成長逾75%,從2014年22,684週期增加至2018年39,840週期,其中使用配偶精卵週期佔9成以上,而使用借卵方式治療的患者中有6成以上超過40歲,顯見愈來愈多的熟齡不孕患者比以往更積極就醫治療;此外,植入1個胚胎數的比例從2014年12.1%提升至2018年20.5%,說明了不以量而以質取勝的單一胚胎植入(SET) 為未來人工生殖趨勢,而孕醫生殖中心施行SET的比例於至今年9月止更是高達73%。黎惠波醫師指出,因為同時擔任生殖醫學科和婦產科醫師,臨床上看到不少因植入多個胚胎而導致寶寶早產、影響生長發育、增加家庭照護負擔、衍生社會問題等風險,因此孕醫極力鼓勵患者採用SET療程,胚胎擇優取一植入,以幫助患者孕育一個健康優質的新生命為孕醫最終目標。

輸卵管結紮後悔了 重建術助回復生機

輸卵管結紮後悔了 重建術助回復生機#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選擇「結紮」避孕一勞永逸,但時常有人後悔,結紮後如果想懷孕,並非所有人都適用法令規定可以採用人工生殖試管嬰兒,只剩下輸卵管重建一途,一名43歲女性經採取腹腔鏡輸卵管重建手術,醫師將結紮處移除後,再以極細縫線將兩端吻合,歷時2小時,輸卵管重新暢通。輸卵管重建手術 成功懷孕率有望達7成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醫師何坤達表示,試管嬰兒技術幫助了很多人,但依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並非所有伴侶都能使用人工生殖,因此,對於這群人來說,輸卵管重建大概是唯一可行方法。微創手術應用在輸卵管重建手術,剛開始無法直接縫合,只能對齊並使用黏著劑黏合,懷孕率不到4成,現今韓國醫師報告可達成7成以上的懷孕率,背後全歸功於操作器械及操作者技術的進步,術後懷孕率顯著進步。何坤達醫師指出,重建手術需要切除異常阻塞部分,再將兩端健康的管徑對接,因輸卵管並不是大的器官,開腹重建輸卵管手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精準對齊縫合都需使用到顯微手術器材。以該名43歲女性為例,就是結紮之後又萌生再次懷孕的需求,經初步檢查無其他異常,在醫師評估需求及所有可能性,分析優缺點之後,最後選擇腹腔鏡輸卵管重建手術,術中確定兩側輸卵管除了先前結紮處其餘外觀正常,因此比照韓國醫師做法將結紮處移除之後,以極細的縫線將兩端吻合,術後吻合面平順輸卵管通暢,出血量極少。輸卵管接合可多次懷孕 較試管嬰兒節省更重要的是,何坤達指出,左右術後懷孕成功率的關鍵,往往取決於結紮位置,年紀越輕及健康輸卵管長度越長則其成功率越高,使用腹腔鏡重建輸卵管可達到微創手術恢復速度快、出血少、組織傷害少及不易沾黏的好處,對於想多次懷孕的女性來說,跟試管嬰兒比較,輸卵管接合後可自然多次懷孕,其整體花費較試管嬰兒節省不少。

台首例試管兒35歲 醫出書紀錄足跡

台首例試管兒35歲 醫出書紀錄足跡#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在1985年4月16日歡喜迎接首例試管嬰兒張小弟誕生,同時也是全亞洲第二例成功案例。今年適逢張小弟出生35年,接生團隊成員之一的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樹基醫師,為了留下台灣生殖醫學發展歷程足跡,撰寫《生命科學的奇蹟:台灣試管嬰兒發展史》新書,已出版上市。生殖醫學與時俱進 成功率提升陳樹基醫師表示,試管嬰兒在80年代的台灣還是一個未知數,醫療團隊前後花了兩年出國受訓,過程遇到許多瓶頸,幸好遇見貴人相助,讓他能二度到法國Antoine Beclere醫院擔任試管嬰兒研究員學習。當時亞洲首例試管嬰兒1984年於新加坡誕生,台灣的張小弟則緊接在後成為亞洲第二例,也為渴望求子的父母們帶來一線希望。自台灣第一位試管嬰兒誕生後,陳樹基醫師經手接生的小孩不計其數,也為許多父母圓生子夢。陳樹基醫師說,現在的生殖醫學技術發展快速,過去早期人工生殖很單純只是把精子跟卵子送作堆,而現在可以採取精兵政策,將活動力好的精子篩選與濃縮,大幅提升了成功率。試管嬰兒療程包括促進增卵、誘導排卵、取卵及胚胎培養等技術,另外還有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D)、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子宮內膜接受度分析(ERA)多項分析檢測來挑選好胚胎,讓成功率從以前只有20-40%進步到目前60%。同時過去認為沒有精子就無法做試管嬰兒,現在能透過由睪丸、副睪丸取精,解決大部分男性無精症的狀況。想生孩子不要太晚 把握黃金受孕年齡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提醒,過去做試管嬰兒的父母多半是因為生殖系統受損造成不孕,而現在主要是晚婚晚孕造成,隨著生殖醫學技術突飛猛進,夫妻若有不孕問題應攜手積極面對。民眾若有生育計畫,盡量不要超過35歲,因為35歲後卵子和精子都會老化,更容易造成不孕,或可透過冷凍技術,以極低溫的方式保存卵子及胚胎,待日後所需時再予以解凍使用,保存生育能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試管嬰兒屢失敗 胚胎縮時攝影助好孕

試管嬰兒屢失敗 胚胎縮時攝影助好孕#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心想要趕緊懷孕生小孩的28歲李小姐,卻被醫師告知先生精蟲非常稀少,想要自然懷孕基本上不可能!屢次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都偏低!中醫調養依然成效不彰。就醫求診後,在中榮取卵前醫師先用藥物治療先生的精子,很幸運的生了一個寶寶。但4年後決定再生第二胎時又遇到了困難,儘管醫師模擬同樣的方式治療先生,但這次得到的胚胎型態卻很異常,植入後也沒有受孕。所以第2次療程,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胚胎縮時攝影」,挑選發育正常的胚胎,植入第3天的胚胎就成功懷孕,目前小孩已經2歲了!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 動態記錄助優選胚胎臺中榮總生殖醫學科張瑞君醫師表示,早在20幾年前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Time-Lapse Incubator)便應用於生殖醫學領域,一開始是用來觀察早期的受精狀況,後來漸漸延長觀察胚胎的時間到囊胚期,2010年第一個由time lapse選出的胚胎,植入懷孕後的寶寶誕生了。所謂的縮時攝影技術是指將長時間所拍攝的影像,濃縮成為一段短時間影片,在培養期間以每十分鐘替胚胎拍攝一張照片,再將長達五至六天的胚胎生長過程以快速播放的方式,濃縮成約一分的影片,我們可以從影片得知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其生長速度的快慢,細胞數目是否正常等動態的變化,且利用胚胎縮時攝影不須移動胚胎,可避免胚胎暴露在日光燈下的時間,減少光毒害,更可降低接觸任何環境中的有害物質的機會。生殖醫學新趨勢 造福不孕夫婦早日得子胚胎縮時攝影結合AI人工智慧,利用大數據使評估標準化,選出優質胚胎。對於高齡、卵巢功能不良、取卵數較少之不孕女性,無法進行PGS篩檢時,就可使用胚胎縮時攝影監控培養箱來挑選最優良的胚胎植入;對於取卵數較多,欲進行PGS的患者,也可以利用縮時攝影培養箱,來挑選分裂正常的胚胎送檢,不需送檢全數胚胎,可以減少可觀的檢測費用。現代人因為晚婚生育年齡延後的原因,不孕症比例大幅增加,從以前的10%到現在15%,也就是平均七對夫婦就有一對有不孕的問題。胚胎縮時攝影的優點除了提供穩定的培養環境,及提供動態的觀察外,研究更指出胚胎縮時攝影可以從早期的胚胎生長狀況預測之後囊胚的形成率,也可以幫我們提高挑選正常染色體胚胎的機率,因此對於高齡、卵巢功能不佳及取卵數量較少、或其胚胎難以培養到囊胚時期者,胚胎縮時攝影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出較好的胚胎植入以增加著床率及懷孕率,並降低流產率,進而縮短達到懷孕的時間;也因為可以挑出較好的胚胎,可以提高單一胚胎植入率,以降低多胞胎的風險。

求子若渴 從第一步減壓放慢步調開始

求子若渴 從第一步減壓放慢步調開始#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孕症」是指夫妻結婚後,每週維持2~3次的正常性行為關係,且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但超過一年以上仍沒有懷孕,稱之為不孕症。目前在台灣約有30萬不孕症夫妻,面臨著生育問題的困擾,影響家庭生活及婚姻關係。不孕症的治療會依病人的個別狀況,第一步從輔助受孕開始,若失敗才會嘗試人工授孕,最後方法才是試管嬰兒。不孕症可分為「原發性不孕症」和「繼發性不孕症」原發性不孕症就是指沒有懷孕過的人,稱為原發性不孕症;而繼發性不孕症是指曾經懷孕但未正常產出(例如流產、死胎、死產、子宮外孕),或曾有過正常生產,但後來無法再懷孕。不孕症的成因 男女都有責根據臨床經驗發現,30歲左右的年輕男女,發生不孕症的比例越來越高,其實這跟現代工商業發展的趨勢有關,舉凡壓力過大、職業需求、環境汙染等問題,都是導致不孕症漸趨年輕化的原因。女性不孕常見原因包含:輸卵管阻塞或粘黏、骨盆腔粘黏、子宮腫瘤、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粘黏、子宮頸狹窄或閉鎖、子宮內膜異位症、排卵障礙、多囊性卵巢、卵巢腫瘤、卵巢過早衰竭、泌乳激素過高症、雄性激素過高症、黃體激素缺乏症,甚至其他原因。男性不孕常見原因包含:尿道上裂、尿道下裂、陰莖彎曲、隱睪症、睪丸扭轉、睪丸萎縮症、精索靜脈曲張、意外傷害、先天性輸精管缺損、精道感染發炎、性腺功能低下症、泌乳激素過高症,或其他原因。其他不孕因素例如:先生的抗精蟲抗體或太太的抗卵子抗體、高齡、過重、壓力大、環境污染、不良生活習慣、性氾濫、抽煙、藥物濫用等。何時該去看不孕症門診?婦女最容易受孕的年齡高峰期是21~25歲之間,婦女30歲的受孕機率是47%,40歲以上是22%。隨著婦女年齡的增加,受孕機率逐年下降且流產機率也隨年齡增加而提高。另外先生隨著的年齡增加,精蟲的品質也會比較不好,同時影響到染色體的異常。若夫妻經過一年無避孕的性生活仍無法成功懷孕,可到不孕症或生殖醫學中心就醫,結婚時年齡超過40歲,可馬上去檢查。不孕症的治療方式1)人工受孕:人工受孕適用於合法夫妻。妻子打排卵針,在排卵的時候,丈夫藉由手淫收集精液交由治療中心,洗滌篩選出活動力比較好的精蟲,用精細導管注射進入子宮腔,提高受孕機率。2)試管嬰兒:是將夫妻之精子與卵子取出後,於胚胎培養室藉由體外受精,進行受精作用後培養數天,再將發育良好之胚胎植入子宮達到受孕的目的。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不孕症成為現代文明病,除了生理因素之外,高齡、壓力大、痰瘀體質列為3大不孕症的隱形殺手。想要成功受孕,可以養成每週至少運動三次的習慣、睡前泡熱水澡、避免熬夜、戒煙酒等基本守則。早一點計畫做人,才不會錯過生育的黃金年齡,將生活步調慢一點,懷孕機率就能高一點。

不孕症難受孕?恐是子宮內膜出狀況

不孕症難受孕?恐是子宮內膜出狀況#試管嬰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生,為什麼我嘗試了人工受孕/試管嬰兒還是沒有成功懷孕?」少數不孕夫婦在滿懷希望進入生殖中心後,反覆嘗試了好幾次療程仍以失敗告終,常不禁吐露出滿懷心酸的問句。依據數據顯示,一般30至40歲女性,自然受孕率約為10%,若改為嘗試試管嬰兒,受孕率則可提升至約40%。然而,仍有少數不孕症患者,就連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後都機「孕」渺茫,這時可能就要懷疑是不是子宮內膜出了狀況!培育生命之土 子宮內膜為受孕關鍵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世明表示,影響著床的兩大要素均與子宮內膜息息相關。一為子宮內膜功能(Endometrial function),另一則為子宮內膜接受度(Endometrial receptivity)。在排卵後第五到七天,無論是子宮內膜厚度、型態或血液循環,都是最適合的著床窗期。但若在排卵時,子宮內膜厚度小於0.7cm幾乎不會懷孕(理想著床厚度為0.8-1.4cm);倘若內膜血液循環差,也將提高胚胎著床的失敗率。因此目前試管嬰兒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應對子宮內膜過薄的個案。內膜過薄有解 子宮內膜搔刮術助再生李世明醫師指出,一般常見內膜不夠厚的原因有:內膜對於雌激素無法反應、子宮內膜血流量不夠、男性賀爾蒙過高或子宮內膜受到破懷,例如:過度刮除、感染等而無法再生。而傳統治療方法有透過補充雌激素、高劑量維他命、阿斯匹靈、賀爾蒙與黃體素和血管擴張劑,以及新式排卵藥等來改善內膜厚度;若透過上述方法對著床幫助仍有限,目前還可嘗試子宮內膜搔刮術(Endometrial Scratch),利用刮除方式局部破壞內膜,促使子宮內膜再生。多元治療新選擇 幫助不孕症患者提高受孕率李世明醫師說明,正如健康的種子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成長茁壯,好的胚胎也需要良好的子宮內膜環境搭配,才能成功受孕。除了傳統治療方法、子宮內膜搔刮術外,目前實驗證明,在排卵期前3至4天使用子宮內灌注「白血球增生劑」以及「PRP生長因子注射」,均有不錯的治療成果,最新趨勢則有「自體間質幹細胞」治療,幫助恢復內膜功能。多元化的治療新選擇,除了有效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從40%提高至50%,更有望為反覆失敗的不孕症患者帶來樂觀的未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