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

照顧指南報你災 緩解標靶藥物副作用

照顧指南報你災 緩解標靶藥物副作用#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雖然化療與標靶藥物對肺癌患者延長壽命有很大幫助,但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當副作用出現時,該如何處理?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蔡俊明醫師及肺癌治療團隊出書說分明。蔡俊明醫師表示,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在第一週最為明顯,身體適應後副作用可能逐漸緩解;而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則是只要持續服用就會繼續存在,但輕重程度會有變化,這些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口腔炎、咽喉炎、腹瀉、掉髮、痤瘡、皮膚紅疹或其他皮膚相關不適症狀、若是輕微腹瀉無須太擔心,但若是嚴重腹瀉,則要補充水分、或用藥治療緩解。皮膚、口腔炎、指甲 皆有照顧指南蔡俊明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多的藥物副作用可以利用方法改善,如皮膚有紅疹與乾燥時,別用過熱的水、或太多香皂和沐浴乳,做好防曬、保濕工作;若出現痤瘡樣皮疹,則需加強患部皮膚清潔,多吃維持皮膚健康食物,且換藥時棉棒要更換,避免重複感染;至於口腔炎,則是每次用餐後,以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清潔口腔,多補充水分保持口腔濕潤,減緩不適。最後,指甲還可能會出現易碎、斷裂、肉芽、甲溝炎等情形,嚴重恐化膿發炎,可戴棉布手套、選擇軟底的鞋子來保護手足,並儘量少接觸化學物質,要碰水時先戴手套。蔡俊明醫師表示,副作用大多會在治療結束後、慢慢復原,但嚴重時,仍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患者還是要仔細記錄自己出現的藥物副作用與程度,供醫師參考與治療。

標靶藥物治療惡性肉瘤 存活期增3倍

標靶藥物治療惡性肉瘤 存活期增3倍#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軟組織惡性肉瘤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因此常導致發現時腫瘤已變大,加深治療的困難度;目前軟組織惡性腫瘤主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但由於其好發部位為四肢,因此容易造成患者需要截肢來保存性命,影響日後生活品質。對此,血管新生抑制劑或許可成為另一項治療選擇。手術切除惡性肉瘤 患者易截肢台北榮民總醫院顏厥全醫師表示,治療軟組織惡性肉瘤,目前沒有特別的突出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但腫瘤太大、又因軟組織惡性肉瘤好發於四肢,因此患者恐面臨截肢的風險;此外,手術對於腫瘤的局部控制狀況不佳,腫瘤若超過5公分、高惡性,動完手術後至少有5成患者會出現轉移性病灶,而約有3成死於轉移性或復發性疾病,病況難以控制。無奈!手術合併化、放療 腫瘤亦變大顏厥全醫師又說,治療方式也可採手術合併放療、化療或電療,提高腫瘤控制率,並降低截肢風險,但會有掉髮、噁心、盜汗、咳嗽、影響造血功能等副作用產生;就有一名50歲的婦人被診斷出軟組織惡性腫瘤,開始進行常規的化療、放療,雖腫瘤有稍微控制住,但卻在持續3~4個月的治療後,腫瘤又開始變大。新希望?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副作用相對較低對此,顏厥全醫師表示,或許可用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這群化療或放療後腫瘤依舊無法控制的患者,藥物的作用是讓腫瘤無法得到血液供給,讓它得不到養分而萎縮,達到治療軟組織肉瘤的效果;目前最新的研究顯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Pazopanib)治療惡性軟組織肉瘤,可使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7週增至20週,不僅存活期增將近3倍,與傳統治療相比,更減少截肢、造血功能低下等副作用。雖抗血管新生劑標靶藥物仍會有疲倦、高血壓等副作用,但相對下生活品質仍提高,因此標靶藥物的出現對惡性軟組織肉瘤的患者而言,不失為一項治療新希望。

亂吃?1/4學生不看使用標示就服止痛藥

亂吃?1/4學生不看使用標示就服止痛藥#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止痛藥怎麼吃?如何吃才安全?我想不只小孩,可能連大人都一頭霧水!為了瞭解學童們使用藥物的行為,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行「全國學童用藥知能與行為調查」,發現學生對於正確用藥的認知,還有待加強,如購買止痛藥時不看使用標示,可能會導致買錯藥、吃錯劑量等危險行為。為此,該署再次呼籲民眾,使用止痛藥要注意「五不五要」原則,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不知正確服用劑量、不知藥物副作用結果顯示,超過5成學生不知道乙醯胺酚解熱鎮痛藥 (Acetaminophen,俗稱普拿疼、止痛藥的一種) ,成人每天不可以服用超過4000毫克;超過4成學生不知道有飲酒習慣或肝炎者,服用此成分藥物會增加肝損傷風險;此外,更有4成不知道空腹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引起腸胃不舒服。● 不看標示就買藥、吃藥和吃別人給的藥且學生在服用止痛藥的經驗上顯示,近8成國、高中生過去一年內有疼痛的經驗,其中他們解決疼痛的方式,有6成會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3成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2成服用家人或朋友提供的止痛藥,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學生表示至藥局購買止痛藥不會看使用標示。因此為了解決亂服藥和亂買藥的行為,食藥署再次提醒民眾遵守「五不五要」原則,讓藥物治病而不致命。●五不/不喝酒、不併用、不空腹、不亂買、不過量。●五要/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專業。

幼童預防結核病 應按時接種卡介苗

幼童預防結核病 應按時接種卡介苗#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接種卡介苗可避免幼童發生結核性腦膜炎及散發性結核病所造成的死亡或終生殘疾,而部分兒童在接種後可能會發生局部的膿瘍、淋巴結炎等不良反應,應儘速帶幼童救醫進行診療。為保護幼童健康,並避免產生相關疾病的後遺症,應按時接種卡介苗,遠離結核病的威脅。 研究顯示,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較接種卡介苗者罹患結核性腦膜炎有16倍的風險,可見卡介苗能有效保護幼童免於發生結核性腦膜炎,並間接降低幼童死亡率,目前日本、新加坡、南韓、泰國、越南等鄰近國家,均實施全面性接種卡介苗。 但部分兒童在接種後,可能發生局部膿瘍、淋巴結炎等較常見但不嚴重的不良反應,極少數幼童可能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如:骨炎、骨髓炎等,經過醫療照顧後,幼童多半能恢復正常生活。因此家長對於接種過卡介苗之幼童於年齡2至3歲間,倘出現局部腫脹、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即應儘速帶幼童至小兒科進行診療評估,並於就診時告知醫師卡介苗接種時間,以提醒醫師於診療時將該因素納入評估。衛福部建議,即使有少數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權衡結核病在幼童有致死及導致失能的嚴重後果,建議仍應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按時程接種卡介苗。

癌症新興放射治療 次數減少6倍

癌症新興放射治療 次數減少6倍#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75歲病患日前於醫院就診時發現,右下肺葉有一顆2點多公分腫瘤,經切片確診為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肝腫瘤亦切片確診為肝細胞癌,考量患者年紀,同時又有肝方面問題,醫師和家屬詳細討論過後,決定針對肺部腫瘤進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利用高精準放射治療,降低副作用,也減少病人長期來回醫院奔波之苦。使用傳統放射治療,總治療次數可能高達30-40次,整個療程長達兩個月,反之使用「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可特別針對腫瘤單次給予較高劑量的放射線照射,並能將總治療次數控制在5次之內。不僅提高生物等效劑量期望、提升腫瘤控制率外,也減輕病人長期來回醫院奔波之辛苦;另外,在給予腫瘤高劑量放射線的同時,病患恐會擔心腫瘤附近正常器官接受劑量也隨之增加,為避免此狀況發生,可透過提高放射治療精準度來解決。高劑量、高精準放射治療 降低副作用、增進成效為此,可製作適合不同病人,達到良好固定效果的模具;亦或利用電腦斷層來做治療前的模擬定位;或依據每位病人情況,在每次治療時配合使用影像導航技術或呼吸調控技術,來提升治療的精準度。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陳佳群表示,個案在今年3月初接受3次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治療後無明顯副作用產生,且後續影像追蹤發現腫瘤體積已有縮小,成效相當良好。

個別化用藥清單 讓老年用藥更安全

個別化用藥清單 讓老年用藥更安全#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老年人因老化身體結構改變、器官功能退化,身體平衡較脆弱,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的反應,65歲以上的長者,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約15%,是年輕人的4倍,75歲以上發生率更高達30%;藥物不良反應,是指在正常用藥劑量下,病人出現非預期與不想要的藥物反應,因此必須特別針對老人家的需求來用藥,最好的方式是整理藥物清單,觀察藥物反應,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進而調整。量身訂做老年用藥服務 治療更安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建良表示,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個別差異很大,服用同種藥物,帶來的治療效果與副作用也不同,為了讓治療更適合個人,病患或家屬可以跟醫師討論如何觀察藥物反應,記錄身體狀況,並整理藥物清單,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盡快調整。藥物清單能幫助病患及其家屬建立服用藥物的概念,也能學習如何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更重要的是,若病患出現新的不適症狀時,家屬會先檢視是否為藥物副作用,回診時再拿藥物清單跟醫師討論,讓用藥更安全。劉建良醫師提醒,唯有醫病雙方攜手合作,才能讓治療量身訂做,用藥更精準安全有效。老年人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可參考老年藥物使用建議「依肝腎功能調整藥物劑量」:從年輕就開始服用的藥物,劑量需依照現在的肝腎功能做調整;「重視非醫師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食品或中草藥也可能造成不良藥物反應,這些藥物也要紀錄,並在就診時跟醫生討論;「確保藥物遵從性」:藥物遵從性不佳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就診時應跟醫師討論對藥物的疑慮和需求,之後按照醫囑服藥。「定期整理藥物清單」:病人或家屬應定期整理藥物清單,並請醫師回顧現有治療藥物的適合性,盡可能減少藥物種類與劑量;「規則紀錄治療效果」:詢問醫師每個藥物的治療目標為何,回家記錄相關症狀的改善狀況(如:血壓、血糖是否有降低);「定期回診確認療效」:如有多重慢性疾病,應定期回診請醫師確定藥物治療的效果。

腎癌標靶藥物 副作用較傳統治療低

腎癌標靶藥物 副作用較傳統治療低#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從民國71至今,已蟬聯31年國人死因第一位,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腎癌1年新增逾一千名患者,成長速度與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的肺癌相當,而腎癌患者9成為腎細胞癌,腎細胞癌患者增加速度快,與飲食風險及食品添加物產生毒性應當有關,且腎細胞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算是不易被發現的疾病。建議少吃高油脂、熱量食物,並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以免增加罹癌風險。腎細胞癌的治療方式有那些?北醫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醫師表示,早期腎細胞癌的話,目前仍是以手術為主,因為手術治療為第一線,預後及治癒性最高;但如果是不能手術的狀況,也就是晚期或已轉移,則會採取包括:免疫療法、化學治療、標靶藥物,以阻止疾病惡化過快。戴承正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效果不佳,免疫療法成為相較之下成效較好的治療方式,利用增加免疫力來對抗癌細胞,目前的藥物為干擾素及介白素。但一般來說常見的副作用有低血壓、高燒、寒顫、體重減輕及腸道出血等狀況發生;且效果還是非常有限,僅兩成的病患有效,因此目前則是使用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選擇。腎癌標靶藥物 副作用較傳統治療小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有:蕾莎瓦、舒癌特、特癌適、癌伏妥、抑癌特等,且當中的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已納入健保給付,可望為患者節省可觀的醫療費用。但部分患者在接受第一線標靶藥物會出現抗藥性,此時,醫師通常會轉換使換使用第二線甚至第三線藥品。戴承正醫師說明,口服標靶藥物雖有其方便性,仍需注意有許多副作用,如:手足症候群、傷口恢復較慢、疲勞、噁心等狀況,但相較傳統治療已是副作用較少的治療方式。如果出現嚴重副作用時,會考慮調減藥物劑量,如果於治療週期中病況未惡化,則需持續服用。目前臨床上超過五成病患可獲得改善,因此,患者勿感到灰心,應聽從醫師囑咐積極接受治療。

擔心ADHD藥物副作用?醫師:延誤治療恐賠上孩子一生

擔心ADHD藥物副作用?醫師:延誤治療恐賠上孩子一生#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藥物治療會壓抑孩子的活動力?吃藥會吃壞腦袋?吃藥會上癮?」當孩子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時,這些用藥問題想必都存在家長的心中,新光醫院精神科潘嘉和醫師表示,ADHD藥物已有超過5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加上兒童用藥臨床實驗又比成人更嚴謹,若孩子用藥出現不適狀況,只要立即與醫師討論都能避免孩子用藥出現副作用;但若家長因網路文章或聽信非專業人員的建議,延誤孩子黃金治療期,嚴重恐會賠上孩子的一生。ADHD主要為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平衡導致潘嘉和醫師說明,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ADHD是屬於生理方面的疾病,主要是因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平衡而導致。此外,根據臨床上統計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多發生在孩子7~8歲時,因幼稚園教育方式較為輕鬆,但進入國小階段時,孩子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或是衝動的症狀,都很容易被學校老師發現,進而通知家長。學齡後的治療方式應以藥物及行為治療並重「是不是所有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都需要藥物治療?」潘醫師解釋,由於學齡前孩子腦部發育發展注意力的功能尚未完全,一般以行為治療為主,但若孩子的症狀已經影響到自己或他人的安全,則仍需考慮藥物治療;學齡後的治療方式需藥物及行為治療並重,以免影響自尊及自信心,造成人際關係障礙及情緒衝動等多重後遺症。臨床上常見許多家長都會對於ADHD藥物有所疑慮,認為會傷害孩子的腦部發育,甚至是生理健康狀態,擔心影響生長發育。對此潘嘉和醫師說明,所有藥物都會有副作用,而ADHD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如:胃口不佳、無法午睡等,但其實只要調整孩子用藥習慣,並及時與醫師討論劑量或換藥等方式,都能避免副作用的影響。延誤孩子黃金治療期 嚴重恐會賠上孩子的一生事實上,ADHD藥物已有超過5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加上兒童用藥又比一般成人更嚴謹、縝密,家長不需過於擔心。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過動或衝動等症狀時,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治療,若因聽信網路謠言或非專業人員的建議而延誤孩子黃金治療期,嚴重恐會賠上孩子的一生,家長萬萬不能輕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