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三陰性乳癌如惡霸 免疫療法現曙光

三陰性乳癌如惡霸 免疫療法現曙光#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三陰性乳癌有如乳癌惡霸!當癌組織病理化驗呈現ER– (<1%)、PR-(<1%) 及HER2-,出現「三個陰性」結果,只能手術切除及搭配化療和電療,無法以荷爾蒙和標靶藥物治療,且相較其他類型乳癌,術後復發率要高出2.5倍、死亡率逾3倍!國家衛生硏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徐欣伶副研究員發現,MCT-1致癌基因(Multiple Copies in T-cell Malignancy 1)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表達,同時結合IL-6及IL-6R免疫療法,將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可望提供三陰性乳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乳癌一直是國內婦女近年來癌症的頭號威脅,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治療特別棘手。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代表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導致患者大多只能選擇化療,而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治療方式相當有限。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 能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徐欣伶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瞭解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硏究發現,MCT-1致癌基因在各類預後不良的侵襲性乳癌組織呈現高度活躍的表現,推測該基因具有顯著的致癌性。徐欣伶副研究員表示,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擾亂了正常乳腺管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會刺激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和侵襲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invasion),造成乳腺細胞進一步惡化與異常增生。另一方面,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也會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6, IL-6),並刺激IL-6與IL-6受體(IL-6R)進行結合而引發一系列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癌細胞增生並破壞細胞周邊組織微環境,同時改變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功能。徐欣伶博士指出,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藉由吞噬癌細胞來消除其造成的威脅。然而,當MCT-1刺激IL-6與IL-6R結合後,將會誘導腫瘤周邊的巨噬細胞從抗腫瘤M1巨噬細胞變成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使得巨噬細胞不但不會攻擊癌細胞,相反地,還會供給癌細胞生長、轉移所需的細胞激素與環境。此外,MCT-1過度表現也會增加乳癌幹細胞數目和功能活性,並且降低腫瘤抑制性小分子核醣核酸miR-34a表現,上述因素都會導致三陰性乳癌的病程持續惡化。因此,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在三陰性乳癌細胞的表現量,將能夠降低巨噬細胞轉變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的機率,進而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同時也能減少乳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發生腫瘤異質性、抗藥性和癌症復發的機率。目前相關研究指出,運用人類化IL-6R抗體(如:Tocilizumab)合併阻斷MCT-1活性的治療方式,確實能夠有效阻斷IL-6與IL-6R結合,進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能力,同時減少巨噬細胞不良分化的機率,以及改善組織內微環境與減緩腫瘤惡化等,有效降低三陰性乳癌的復發及轉移。期盼這項三陰性乳癌治療的新策略,不僅提供患者更多臨床治療的選擇,也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化療後腳潰瘍如臭雞蛋味 中藥助復原

化療後腳潰瘍如臭雞蛋味 中藥助復原#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5歲蔣女士因罹患「乳癌」第二期,經外科醫師手術切除1/4的乳房,且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但化療藥物讓她出現手部皮膚乾裂脫皮及腳部嚴重潰瘍症狀。不斷散發出臭雞蛋味的腳皮潰瘍,讓她難以忍受,又要飽受尿急時因腳痛而無法趕到廁所去解放的苦痛。後來至中醫科求診,確診為「熱毒蘊結肌膚」證型,經內服「生肌斂傷」中藥後,手部皮膚乾裂脫皮及腳部嚴重潰瘍症狀已有大幅改善。化療引起的併發症 是由邪氣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因化療造成皮膚乾裂脫皮及腳部嚴重潰瘍的症狀稱為「手足症候群」,是臨床常見由化療藥物如「小紅莓、紫杉醇」等治療後引起的一種併發症。臨床表現主要有手、腳患部的熱、痛、紅斑性腫脹,若嚴重會出現脫屑、潰瘍和劇烈疼痛等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蔣女士的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由邪氣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進而誘發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皮膚出現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腫大等症狀。服用具有消炎止血的中藥 有效改善化療副作用林在裕表示,像蔣女士的症狀可服用具有「生肌斂傷」功效的「紫草」及「白芨」來治療。「紫草」對肉芽組織增殖有促進作用,可明顯加速創傷癒合,具有抗炎、抗微生物、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白芨」則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作用,可應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瘡瘍腫毒、手足皸裂等疾患。經內服中藥治療後,蔣女士因腳部潰瘍傷口已癒合,目前腳皮的惡臭消失了,且能自行走到廁所排尿解放,不再為化療後產生的毒副作用苦痛,展現笑容勇於接受後續的化療療程。避免「手足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避免患部壓迫與摩擦,建議穿著舒適及寬鬆之衣服、鞋及襪。2)坐或躺的時候宜將手、腳墊高,促進肢體靜脈回流。3)減少接觸洗衣粉、肥皂等化學洗滌劑的次數。4)避免接觸溫度過高或過低的物品引發燙傷或凍傷。5)避免洗熱水澡或陽光下曝曬而使血管擴張。6)注意保持皮膚濕潤度,洗完手腳後可塗抹凡士林或蘆薈。7)飲食應戒除菸酒,不食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化療產生副作用 可依賴中藥緩解不適

化療產生副作用 可依賴中藥緩解不適#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56歲罹患乳癌的李媽媽,在第一次化療後即產生手足症候群症狀,經歷三次化療後,手足紅腫水泡的情況讓她更加痛苦,中醫師以內服外用雙管齊下的方式治療,兩週後手腳紅腫疼痛的程度減輕、脫皮癒合速度加快,手足症候群的狀況明顯降低。爾後,化療療程也配合中醫治療,患者雖手腳仍有部分脫皮、粗糙,但是疼痛的狀況減輕許多,生活品質得到改善。化療或標靶藥 易導致身體發炎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後常見的副作用,除噁心嘔吐、四肢麻木外,部分患者手及腳趾皮膚可能出現:紅腫脹痛、皮膚脫皮裂開、刺痛或發燙、手腳趾出現小水泡、或者皮膚出現硬皮、劇烈疼痛感的現象,這被稱為手足症候群(hand-foot syndrome)。這是因化療藥或標靶藥如:服樂癌(Fluorouracil)、截瘤達(Capecitabine)、小紅莓(Doxorubicin)、賽德薩(Cytarabine)、紓癌特(Sunitinib)、蕾莎瓦(Sorafenib)等產生的毒性反應,導致身體產生發炎現象,通常在化療後2~3週出現。不論是否經過藥物治療,多數會在停止化療1~2週後消失,但如再次化療,症狀仍會出現,患者常感到十分疼痛不適,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中藥以清熱解毒之藥 緩解化療後不適手足症候群被中醫歸類為「藥毒」,是因為化療或標靶藥的藥毒侵犯人體,火熱上行,外傷於皮膚,內傷及臟腑,再加上化療藥物損傷脾胃,血熱也導致四肢皮膚紅疹水泡、糜爛腫脹。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益氣養陰為主,可使用金銀花、連翹、龍膽草、沙參、石斛、玄參,要依症狀不同用藥,還可以針對四肢僵硬疼痛加入路路通、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有手足症候群的患者 可多食用黑木耳、蓮藕、蘆筍、水梨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郭祐睿醫師指出,若患者化療期間,使用藥物過多或擔心中西藥物交互作用,也可取上述中藥各15g,煮沸後放冷外用,注意水溫需低於25度以下,每次浸洗20分鐘,早晚一次,浸洗完再塗上護膚藥膏。此外,手足症候群的患者平常可食用有養血潤燥功能的食物,例如:黑木耳、蓮藕、蘆筍、水梨等,避免食用燒烤辛辣刺激性食物。中醫緩解化療副作用 降低不適中醫對癌症治療,主要有增加化療藥的敏感度、提高免疫力及生活品質、調整體質、減少放化療副作用、增加存活率等幾個面向,因此,近年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的患者越來越多,以乳癌、大腸癌、肝癌、肺癌的患者居多,根據郭醫師臨床觀察,患者副作用改善比例超過7成,但一定要越早就診,療效會越好,癌症不是絕症,配合中醫診治,可提高免疫力、降低不適。

乳癌化療副作用 可由中藥輔助改善

乳癌化療副作用 可由中藥輔助改善#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民眾聽到自己罹患癌症,大多嚇壞了,對於罹癌後的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充滿不安與恐懼,因此有可能尋求偏方或非常規治療,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放射腫瘤科翁益強主任及宋時雨醫師呼籲罹癌患者應遵循正規治療,別誤信偏方而延誤了病情。乳癌早期早期治療 治癒率高達9成乳癌指的是乳腺管細胞,或乳小葉細胞不正常分裂形成的惡性腫瘤,除了侵犯乳房外,更可能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肝、腦、骨骼、肺等。放射腫瘤科翁益強主任表示,乳癌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下,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過去乳癌以手術為主,手術後會依腫瘤病理狀況進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但許多民眾仍認為乳癌治療就會手術完全切除乳房,於是諱疾忌醫,改為尋求偏方,失去治癒機會。服用中藥 可緩解西醫治療的副作用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癌症治療原則上還是要以西醫治療為主,建議患者不要因為相信另類療法而放棄西醫的治療或追蹤。而西醫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可尋求中醫師的協助,服用中藥,緩和副作用,並且幫助恢復身體的功能。張慈文醫師表示,針對放射治療,為預防陰虛,飲食上應少吃辣、炸、九層塔、香菜、辣咖哩及花生等食物,宜食用粥、木耳、枸杞、百合、山藥及四神湯。而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損傷、嘔吐及腹瀉,中醫會針對患者個別的體質與症狀,給予協助與調養。病友可透過團體成員的經驗交流,正確資訊的交換及醫護人員的協助,幫助乳癌患者勇敢面對疾病。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

放療與化療 會破壞免疫力?#化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療有限、而自癒力無限」,如何在積極治療與免疫力取得平衡?迷失4:放療與化療會破壞免疫力?【正解】化療放療雖會破壞免疫力,但只是有限程度地使免疫力受傷,但卻達成了癌細胞無法生存的目的,而受傷的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能很快恢復。腫瘤有強大的免疫抑制力量,以小毒攻大毒是一個不得不的作為。當腫瘤治療很有效的時候,化療或放療皆能重大地改善腫瘤微環境,但放療因為是局部的治療,破壞免疫力的程度較全身性的化療小。所以,臨床上手術前後做「同步放療+化療」後再去開刀的檢體,醫師大多可以發現腫瘤免疫微環境改善的證據。而此證據比只在單用放療或單用化療的時候(即沒有「同步一起做」的時候)明顯,那是因為「同步」殺腫瘤效果確實較高,免疫改善也因此更好。放療與化療的目的不是破壞免疫力,而是殺死腫瘤。破壞免疫力最大的元凶是腫瘤;如果是無效的化療與放療,的確除了破壞免疫力外沒太大的好處,因為腫瘤沒被殺死嘛。所以不能倒果為因,認為放療化療破壞免疫力,在免疫的章節我們會說明化療與放療增強免疫反應的原理。所謂放療化療導致好的壞的一起殺,也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放射治療,即使不用質子治療,在物理上早已進步到95%以上劑量與50%以下劑量分別分布於腫瘤與正常組織上;化療物理上的差異不大,但開發藥物時,腫瘤的敏感度通常是最高的才會被選來治療,固然好的壞的都受影響,但壞細胞影響大。這就是「治療空間」,如果「治療空間」很小,大概這個癌就沒希望被治好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著「適者生存」的道理,適當的治療策略一定是癌細胞無法生存、正常組織與免疫反應雖受傷但能很快恢復,否則就叫做過當的治療。大家應該正面的看待治療過程,並予以接受。畢竟,這是目前較有效果的方法。當然,我們很難預知治療結果,但避免過當,是我們經常交代自己醫療團隊的。關於免疫,有幾點說明:(一)看到的白血球降低便稱之為免疫力下降,這其實是錯誤的,應該看淋巴球比例較準確。在腫瘤微環境看到的免疫力指標,才是真正影響腫瘤的免疫力。腫瘤微環境免疫力好壞才是最重要的臨床上觀察化療或放療有效與否的決定因素。若治療沒有效,我們不僅看到癌細胞持續增長,也看到伴隨著的免疫力逐步下滑;反之,看到有效的治療,局部微環境免疫力以及身體的淋巴球比例也多半逐步恢復正常。(二)免疫有一個循環的概念,有一小段時間的壓抑,反而引起後續的免疫反彈,就是所謂的先蹲後跳。如果不蹲一下,也跳不高。癌病治療先引起局部發炎,很快地會帶來抗發炎與抑制發炎的力量,這是健康的,能讓組織修復。表面上看到的局部抗發炎(免疫抑制)增加,其實最終會引起全身整體的免疫力恢復。但持續的局部發炎或是全身性的發炎,就不容易再產生恢復性的免疫控制力量,反而是大忌。(三)癌細胞死於非命了,才會釋出激發免疫力的分子,除了幾種不常用的方法外,只有化療、放療會讓癌細胞一下子死於非命,這才有機會產生出真正的抗癌免疫力。如果讓癌細胞自自然然的生長與死亡,稱為正常凋亡,若像時序般的春生長、秋落葉,是激發不出免疫力的。切記,免疫力是在微環境戰鬥後,發炎後,再恢復,才能產生的。少了其中的發炎與恢復的步驟,人體不易產生真正的抗癌免疫力。不過,一般放療化療引起的細胞死亡經常是非「免疫性」的。發生「免疫性死亡」的前提是死亡的細胞要能釋放出「危險訊號」才行。常見的危險訊號,例如:ATP(能量之源)、熱休克蛋白,以及各種DAMP(傷害相關分子型態)的分泌,腫瘤內會伴隨有快速的免疫細胞浸潤,以及引發發炎反應。電熱治療會引起熱休克蛋白釋出到微環境中,是最有效的引發危險訊號方式之一。(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對抗化療副作用 免疫營養素是關鍵!

對抗化療副作用 免疫營養素是關鍵!#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最新調查顯示,有近3成乳癌病友於化療過程中,曾因副作用不適而萌生想中斷或要放棄治療的念頭。其中,讓乳癌患者聞化療色變的副作用,以口腔黏膜破損或潰瘍、腸胃道不適、掉髮、疲倦及疼痛等五大副作用最令患者恐懼。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李國鼎主任表示,由於治療過程中身體可能會導致發炎反應,透過魚油、精胺酸及核苷酸等三效免疫營養素的補充,將可有效調節體內免疫機能,提升體內抗炎反應,強化免疫系統,緩解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化療副作用好痛苦 導致病友視治療如畏途乳癌治癒存活率高,早期乳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多數只要透過積極的治療都可恢復健康人生。透過乳癌病友協會調查發現,面對治療過程,最令患者恐懼的首推化療,但副作用大多難以承受,甚至約有近3成病友曾在化療過程中因副作用不適而萌生要放棄治療的念頭。因此,透過正確補充免疫營養能幫助身體降低發炎反應,儲備抗癌好戰力。癌症營養迷思與錯誤營養行為 反影響化療結果根據調查,約有七成五的乳癌病友對於癌症營養不甚了解,甚至仍持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多數患者認為以蔬菜水果為主的生機飲食或素食,對抗癌有好的效果;亦有患者認為在治療期間不可攝取過多的熱量,因為吃太營養會促使癌細胞生長,而採取低醣飲食或減少肉類的攝取,以餓死癌細胞,針對這些觀念,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李沛融表示都是錯誤的認知!癌症治療的營養需依照個人狀況補充至為關鍵,若採取單一營養的飲食方式,可能會容易因為營養素不均衡而造成體重減輕或體力變差,甚至影響治療結果。三大免疫調控營養素 讓患者勇敢走過化療面對乳癌治療,其實多數病友在調查也顯示,親友的陪伴、抗癌成功的意志力及對抗化療的體力是最關鍵的因素;此外,也需要隨時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努力克服許多化療後的不適感,並於治療期間正確的補充營養素。因此,根據ESPEN歐洲營養指南建議,於手術前後7天加強補充使用魚油、精胺酸及核苷酸三大免疫調控營養素,可增強免疫抵抗力,並有效減輕癌細胞所釋出的發炎物質、維持免疫調節能力及增進免疫細胞數量及成熟分化,幫助辨識及對抗癌細胞。此三效免疫營養素,不僅可為營養不良或有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提供預防性術前營養能量的儲備,更能有效調節體內免疫機能,減輕體內的發炎反應,陪伴病友勇敢走過治療階段。

卵巢癌患友新曙光 疲憊新藥問世

卵巢癌患友新曙光 疲憊新藥問世#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台北榮總–陽明大學榮陽團隊研究發現,卵巢癌患者進行化療時,若同時接受「癌因性疲憊症CRF」治療藥,癌症預後評估因子之一的「NLR指數」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及疲憊指數也獲得有效控制,提升患者完成療程所需體力與意志力。子宮內膜異位症、荷爾蒙是導致卵巢癌主因卵巢癌堪稱是婦科界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出現腹脹、腹痛、食慾降低等時,多已是第三期以上,且近年來發現卵巢癌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出現年僅19歲的青少女病患。卵巢癌病患多屬於生殖細胞病變,但近年來發現有越來越多年輕病患屬於與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上皮細胞類型,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容輕忽。隨著國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多數人不是晚婚、不孕、經期提早來,就是接觸太多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使得卵巢使用的時間大幅增加,罹癌率也跟著上升,所以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定期接受超音波以及抹片檢查,以確保身體無任何異狀。「癌因性疲憊症CRF」處方新藥 讓病患有體力完成療程根據癌症登記報告,2016年我國新增1507名卵巢癌患者,奪去656條人命,超過74%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各種副作用,導致無法如期完成整個療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表示,卵巢癌患者在接受化療時,若同時搭配「癌因性疲憊症CRF」治療藥,疲憊指數、生活品質獲得穩定控制,9成患者都能維持充沛的體力,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

化療苦腹瀉 中藥調理可改善

化療苦腹瀉 中藥調理可改善#化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六十多歲何姓婦女被診斷為第二期侵襲性乳管癌,就診時已完成三次化學治療療程後一週,患者化療後伴隨反胃疲倦、食慾降低、全身怕冷及手部抖動的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化療易引發無痛性腹瀉或伴隨輕微腹痛黃千甄醫師表示,癌細胞為快速分裂的細胞,化學治療是癌症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具有細胞毒性的化療藥物對細胞沒有選擇性,因此在治療癌症的同時,體內快速分裂的正常細胞,如腸胃道上皮細胞也會受到化療藥物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腸胃道副作用,如腹瀉、便祕、腸炎及腸穿孔等症狀。其主要臨床症狀包括無痛性腹瀉或伴隨輕微腹痛、噴射性水便、腹部不適可出現在化療當天或化療後、一天數次至數十次,持續5-7天甚至長達2-3個月。中醫藥處方調理,可以減緩病患腹瀉狀況化療相關性腹瀉雖然是臨床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由於患者平時腸胃功能薄弱,或情緒影響,或飲食不當,加上化療藥物傷害腸胃黏膜,導致胃失和降,中醫需根據患者臨床症狀辨證治療。半夏瀉心湯、參苓白朮散、痛瀉要方、理中湯、附子理中湯、葛根芩連湯等都是常用的治療方劑。黃千甄醫師指出,化療相關性腹瀉是在化學治療中常見的胃腸道副作用,不僅影響病患生活品質、癌症治療療程,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依據患者臨床症狀給予化療前後中醫藥處方調理及飲食衛教,可以減緩病患腹瀉狀況,改善生活品質,達到完成化療的最終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