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

化療後手麻難扣鈕釦 靠這招恢復感覺

化療後手麻難扣鈕釦 靠這招恢復感覺#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5歲楊先生罹患大腸癌一年,治療過程順利,並穩定追蹤,本應是值得欣慰的事,但化療後造成的手腳麻木,讓他煩惱不已,除了皮膚總是覺得刺痛不舒服外,也因無法感受手指的感覺,連拿杯子、扣釦子都出現困難,所幸透過針灸與中藥治療,四肢感覺逐漸恢復,也讓癌後生活品質獲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王崧表示,門診遇到許多與楊先生相同處境的抗癌患者,雖然抗癌成功,但藥物副作用造成生活品質不佳,即便他們嘗試各種方法,卻都不見效,往往抱持最後一絲希望尋求中醫協助。化療藥物嚴重副作用 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王崧指出,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是一種因化療部分藥物引起的嚴重副作用,常見於乳癌、大腸癌、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部分病患會隨著時間推移,症狀逐漸減輕,卻也有很多人無法痊癒,造成24小時肢體不間斷麻木、緊繃,甚至疼痛,進而影響睡眠、心情及日常作息,令他們相當困擾。由於治療神經病變尚未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僅能藉由降低化療劑量或調整化療頻率,來降低神經病變發生率,或經由復健改善動作失能,加上僅有少數藥物能減輕不適感,使得嚴重病變的患者經常處於極度焦慮而絕望的心情。治療現曙光 針灸搭配中藥改善生活品質王崧強調,目前有少部分的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改善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而且幾乎無副作用,使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出現一道曙光,再搭配補益氣血、通經活絡並輔以清利濕熱的中藥治療,楊先生恢復罹癌前的生活品質,也相當珍惜重生後的生活。王崧提醒,抗癌成功的基本要素是吃得下、睡得著,生活作息能自主控制,並回歸正常生活,建議癌症患者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經由西醫評估治療後,若合併出現周邊神經病變、體力差、疲倦、焦慮等症狀,可配合中醫治療,調理氣血、降低復發率,並減緩癌症治療相關症狀。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

感冒沒胃口3個月?就醫竟是胃癌末期#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老是沒胃口,可能是胃癌警訊!72歲的苗媽媽一向胃口很好,但去年突然食欲下降,原以為是感冒所致,但症狀持續3個月,家人驚覺有異,就醫竟確診為末期胃癌合併肝臟和淋巴轉移,隨後接受針劑化療卻出現手腳腫脹、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且很快復發,嚇得苗媽媽不敢再接受治療。所幸經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健保口服化療藥,讓她重拾治療勇氣。十大癌症常客!每天6.5人死於胃癌胃癌常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發生率和死亡率不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近五年來,每年胃癌新增人數近4000人左右,而最新公布的108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胃癌共奪走2379人生命,平均每天有6.5人死於胃癌,顯示胃癌防治亟需各界重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過去台灣胃癌的發生率逐年下降,30年來降幅超過四成,十大癌症排名也從30年前第五,降至最新統計的第九位。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時能減少攝取醃製、煎炸、燒烤和煙燻類食物,遵循「高纖、低脂、天天蔬果彩虹579」的原則,同時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就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莫名變瘦別高興!6成確診已是晚期除了正確飲食和衛生習慣,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胃癌早期症狀,例如食欲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等,跟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功能障礙十分類似,一般人容易輕忽,加上國人較少照胃鏡檢查的習慣,因此,近6成患者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胃癌。另外,體重下降也是晚期胃癌的常見警訊。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胃癌患者由於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主要靠化療續命。趙毅表示,臨床發現,患者在接受前線針劑化療時,容易出現厭食、噁心、腹瀉、體力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胸悶、肝功能異常、白血球或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影響後線治療的意願。慶幸的是,政府接軌國際,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晚期胃癌的後線治療有新武器。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健保 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指出,健保新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主要由一種有效成分和一種保護成分所組成,有效成分能直接嵌入癌細胞的DNA,造成DNA損傷,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保護成分則可以保護有效成分不被體內酵素分解,強化其抑制腫瘤的能力。陳明晃表示,研究發現,晚期胃癌患者在針劑化療失效後,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物,不僅可讓超過4成的病友控制疾病不惡化,幫助延命,還能幫助維持良好的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超過4個月,病友可以自由走動,甚至從事一般家務或辦公室工作,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另外,患者也因為口服劑型方便,不用住院打針,更願意使用。

化療後想吐令人卻步 有方法安度療程

化療後想吐令人卻步 有方法安度療程#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化療後最常見的三個副作用,疲倦、噁心嘔吐、落髮,都會讓病患對於治療卻步,或是無法順利完成療程。其中最難受的莫過於噁心嘔吐,不僅休息無法改善,還會連帶影響食欲,生活品質極差。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止吐或改善噁心,是病患是否願意持續治療的關鍵,口服、注射和貼片等藥物的止吐措施也是治療計畫重點。化療仍為治療主軸 副作用常見嘔吐、落髮隨著醫療進步,出現許多新的治療方式,但並非所有病患都適用,僅有20%左右的病患可以接受免疫療法,且要有特殊基因標記的癌症才用得上標靶藥物,也非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因此化療目前仍為癌症治療的主軸。楊慕華主任說明,化學治療的藥物特性,是針對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作用,因此連帶影響新陳代謝快速的黏膜組織與毛髮,造成落髮及黏膜炎等;化療及放射治療,會刺激腦內嘔吐中樞神經,進而感到噁心和嘔吐。治療藥物分為低、中、高致吐性,有部分藥物屬於高致吐性,也就是高達九成的使用者都會嘔吐,大部分的化療藥物屬中致吐性,大概有三成以上的使用者會嘔吐,這種無可避免的副作用,會降低病患的治療意願,因此止吐措施也成為治療計畫重點。止吐藥物根據給藥途徑分為經皮、口服與點滴,楊慕華主任說藥物的成分無太大差異,因為嘔吐分為24小時內發生的急性嘔吐,及治療24小時後的延遲性嘔吐,根據嘔吐的發生時間,選擇適合的劑型。頭頸癌、口腔黏膜破損者 可選擇改良式止吐貼片楊慕華主任說明,口服或注射的止吐藥物,可以降低噁心嘔吐,但對於年紀大、頭頸癌、治療時口腔狀況不好無法吞嚥者,止吐效果較不明顯;或是放射治療階段需要每天接受治療者,則可以選擇改良式的止吐貼片,可提供穩定、持續的血中濃度,有效預防治療引起的嘔吐感,效果可達7天。門診中就曾有50多歲的口腔癌男性,進行放療到最後兩周時,口腔破損連水都無法喝,幾乎要放棄治療,但加上針劑和貼片止吐後,便可以開始進食獲取營養,順利將療程走完。癌症治療除了成效外,病患的生活品質也同等重要,只要能維持原本的生活步調,可以進食,都能大大提升治療的順從性及耐受性,避免病患放棄。楊慕華主任提醒,止吐貼片不可貼在過敏、發紅的皮膚上,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時需撕下,腸阻塞患者使用也要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化療一次就狂吐 中醫助熬過療程

乳癌化療一次就狂吐 中醫助熬過療程#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奶奶由孫女攙扶著走進診間,慢慢地坐下來。孫女說:「蔡醫師,我奶奶剛做完化療,很不舒服。」她把病歷摘要遞給我看,一邊補充表示,奶奶大約4個月前發現乳房有硬塊,大醫院確診是乳癌,醫師評估要先做化療把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但做完化療奶奶非常疲倦、吃不下、吐、嘴巴破、還有點發燒,一起化療的病友介紹來找蔡醫師,那名病友在蔡醫師這邊調理身體,她整個化療療程都很順利。」年邁又有糖尿病及高血壓 身體難負荷看著病歷摘要,左側乳房有3公分的不規則腫塊,左側乳房組織水腫,合併腋下淋巴轉移,雌激素接受器(ER及PR)陰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型(HER-2)陽性、組織分化程度達3級(Grade III),加上71歲還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算是很複雜的病情,醫院建議先化療縮小腫瘤再手術,也是合情合理,只是沒想到才做第一次化療,身體就受不了。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乳癌又稱乳腺癌,中國古代稱之為「乳岩」、「乳巖」,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南宋.陳自明在其所著《婦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岩」之名,而南宋.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則提到「癌」的特性:「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裡,男子多發於腹,女子多發於乳……」並首度稱為乳癌。在中醫古籍《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九.乳症門》,有提到乳岩證治:「乳岩之證,初起結核如圍棋子大,不痛不癢。五、七年或十餘年,從內潰破,嵌空玲瓏,洞竅深陷,有如山岩,故名乳岩。」在中醫的病因病機,認為是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以致氣滯痰凝而成。或沖任二經失調,氣滯血凝而生。所以在治療方面,不管是診斷後直接來、或是目前大部分經過西醫治療後才來的,都是依照基本的病因病機變化,加上每個人不同體質、不同證型、不同病程,加以辯證論治。中醫調理提高治療有效率 減少復發機率尤其是做過西醫治療的患者,體質上的偏失更明顯,大部分會在原本常見的證型,例如肝鬱氣滯型、脾胃氣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血兩虛型,之外有會因為化療藥物的不同,造成新的傷害,導致新的體質偏失,例如正虛毒熾型、陰虛內熱型、氣滯血瘀型、濕阻中焦型、肝胃氣逆型、陰陽兩虛型、濕熱內蘊型等,透過針對性的體質調理,不但可以加速患者身體的復原,有助於堅持度過難熬的化療放療,也可以提高治療有效率,並減少復發機率。「蔡醫師,奶奶剛做完醫院的大檢查,醫師說情況不錯,腫瘤有順利縮小了,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不錯,沒想到奶奶可以這麼順利度過整個化療療程,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肺癌化療人憔悴 中醫調節緩解副作用

肺癌化療人憔悴 中醫調節緩解副作用#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先生牽著太太的手,扶著她慢慢坐下來,她看起臉色蒼白。先生說:「蔡醫師,我太太半年前發現肺癌第三期,有做化療、標靶治療,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身體也變得很不舒服,想要來用中醫調理身體。」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更是明顯地快速增加,根據統計,肺癌已超過肝癌位居男女癌症死因第一位。根據衛生署統計,在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快速增加,而且每年超過7000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的總合還多。保存體力撐過治療 中醫扮關鍵角色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8-9成,其中肺腺癌是常見的類型。肺癌治療方式複雜且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而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差異甚大,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患者體力的保存,身體能撐過治療才算是成功,中醫就是在這時候扮演關鍵的角色。中醫古代並無肺癌這個病名,而是分布於「息賁」、「肺壅」、「息積」、「肺積」、「肺岩」等各篇當中。而肺癌的病因病機,在古籍《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邪積胸中,阻塞氣逆,氣不得通,為痰、為食、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有清楚的描述,正氣內虛,加上肺氣賁郁、積聚成痰,痰凝毒聚、臟腑陰陽失調,久積痰結而致胸中有形結塊。中醫對於肺癌的治療,著重在臟腑病機的調理,尤其是肺、脾兩臟密切相關,而腫瘤期數越後面的,與「痰結」的調理更是重要,不管是第三期、第四期,復發或是轉移,都有很大的關係。中醫會按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證型、不同的病程,加上搭配目前正在接受的西醫治療,給予每個人不同的調理,可以降低化療、放療、標靶、免疫療法的不舒服,提高整體的治療成效。依體質調理 避免化療藥越用越重臨床上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會因為不同種類的腫瘤、及使用不同的化療藥劑而有所不同,但是幾乎都會有下面症狀:疲勞、反胃嘔吐、便秘或腹瀉、口腔潰爛、掉髮、皮膚癢或脫皮、神經和肌肉痲痹、聽覺改變、造血問題、生育能力下降等,其實這都是和細胞的特性有關,化療藥物進到我們身體之後,會優先破壞分裂速度較快的細胞,像是腫瘤細胞、造血細胞、黏膜細胞、毛囊細胞、生殖細胞……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上述副作用的原因。    中醫對於腫瘤患者,不管是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後,都有相配合的調理,依照體質配合服用中藥,可以減輕局部血液灌流量變差、穿透力降低的變化,才不會出現化療藥物越用越重、越用越毒的情形,並能加速局部清除壞死細胞的功效。中藥調理可以使化療充分發揮抗癌效能,提高藥物作用效率,配合中藥對腫瘤細胞具有抑殺作用,可輔助破壞癌細胞,另外中藥具有整體調節作用,可改善機體免疫狀態,增強抗癌能力,抑制腫瘤轉移,也可以對腫瘤細胞的耐藥、抗藥基因具有逆轉作用,減少出現化療藥抗藥性。減輕化療骨髓毒性 甚可恢復造血功能如果化療副作用已經發生了,也可以透過中醫調理,像是培正固本或養陰解毒的中藥,將治療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讓患者有體力完成既定的療程,以達到治療的最好結果。例如:益氣補血、滋陰溫陽及活血化瘀中藥,可減輕化療的骨髓毒性,甚至可恢復骨髓造血功能。健脾理氣中藥,可以降低胃腸道毒副作用。養陰生津中藥,可以降低黏膜毒副作用。中醫調理可以加速身體的恢復,只要我們活得好,對能提高打敗腫瘤的能力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化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咳嗽超過一週,可能不只是感冒!新北市一名四十五歲婦人,兩年前因咳嗽長達三週,診所醫師診斷是感冒,治療許久病況未改善,轉診到大醫院胸腔科經精密檢查後發現,確診第三期肺線癌,肺部有一顆五公分大的腫瘤及數顆一至二公分的小腫瘤,並伴隨淋巴結轉移。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指出,若依照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大致上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後者約佔八成五。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發現已是晚期,其中四成患者腫瘤因不具特殊基因表現,沒有合適的標靶治療可使用,過往多半只能接受化療。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原五公分腫瘤縮小幾乎看不見該名婦人一開始即因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不彰,兩個月後發生腦部轉移,開始出現強烈頭痛;改以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治療,數週內已有效果,肺部腫瘤即明顯縮小。經持續治療兩年,今年七月再追蹤,主腫瘤已縮小至・四公分,其餘肺部小腫瘤及轉移已消失,王金洲說,以往肺癌患者若沒有EGFR、ALK或BRAF因突變,等於沒有適當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若有效的化學治療藥物在此時也用盡,其存活率不盡理想,「免疫療法是一種跨世代新武器,反應率雖然不如標靶藥物明顯,但運用不同治療組合,仍可提升治療反應率與有效存活率。」王金洲進一步說明,以往癌細胞為躲避免疫系統攻擊,會分泌出PD-L1蛋白質來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而免疫療法則是阻斷PD-L1蛋白質作用,以恢復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追殺功能,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根據臨床統計,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論免疫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如何,其存活期中位數為二十二個月,而單用化療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則只有十個月,等於可延長患者將近一年壽命。免疫療法多種治療組合 臨床效果更發揮王金洲提到,臨床研究也顯示,運用不同治療組合,可讓免疫療法的藥物效果更為發揮,只要免疫療法阻斷PD-L1蛋白質發生效果,若在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無惡化存活期以及下一線無惡化存化期均優於單用化學治療,對於晚期癌症患者無疑是一個跨世代的治療新武器。王金洲認為,免疫療法的出現為晚期癌友帶來新希望,但療程自費藥價驚人,雖然政府已將多項癌症的免疫療法納入健保,但臨床給付標準相當高,若未來能降低給付標準或改以「部分負擔」,或許也是個加速給付的解套辦法。晚期肺癌治療新武器 癌友有望重返生活品質王金洲建議,有抽菸習慣、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若出現久咳未癒、體重減輕、咳血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做相關檢查;確診後,肺癌患者務必接受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多與主治醫師溝通,目前晚期肺癌已有新的治療武器,晚期癌友不必過度擔憂,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就有機會活得有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

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 立體放療終消失#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三年前因反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的57歲翁先生,就醫確診為「小細胞B淋巴瘤」,進行化學治療後,肝腫瘤反而變大為9公分,但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持續追蹤兩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副作用。化療反使肝腫瘤變大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林宏益醫師指出,翁先生因化療後肝腫瘤反而由7公分增大至9公分,屬於對化療頑固性的淋巴瘤。二年多前轉到放射腫瘤科治療,建議他採用高精準度的身體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合併使用腫瘤內部同步劑量調整(Simultaneously Integrated Inner-Escalation Boost [SIEB])。腫瘤外圈每天用120 cGy的劑量,內圈則使用240 cGy,總共治療30次後,外圈累積總劑量為3600 cGy,略低於傳統針對化療頑固性淋巴瘤的建議劑量(4000~4500 cGy),內圈累積劑量為7200 cGy,大幅高於傳統建議劑量。這有兩個好處,有效減輕治療副作用,同時大幅提高腫瘤控制率。林宏益醫師表示,在治療中就可以看到肝腫瘤有輕微縮小,從9公分縮小到7公分,且治療過程中,翁先生只有輕微的疲累感及食欲不振(Grade 1),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治療半年後追蹤時,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持續追蹤二年,沒有肝腫瘤復發及明顯晚期副作用,如腸阻塞或慢性肝損傷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適合難以手術切除者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洪世凱主任指出,傳統的放射治療會針對放射治療的標的物,劃定範圍後,一次給予均勻的劑量,例如180或200 cGy的劑量,但對於腫瘤外圍的正常器官較容易造成損傷,例如肝損傷或小腸損傷。翁先生所接受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搭配同步劑量調整(外圈較低劑量、內圈較高劑量),讓治療中、後的副作用下降,同時對大型腫瘤的抗癌效果大幅提高。如果體內有肝癌、肺癌或是其它癌症的大腫瘤,難以手術切除,就適合使用這種合併治療方式。過去很多病人對於放射治療有很不好的印象,認為做了俗稱的「電療」(放射治療)後,體能或身體的功能會大幅損傷,導致對放射治療十分抗拒。但目前高精準性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副作用減輕,且有穩固的療效,因此千萬不要放棄該有的治療,而選擇去吃偏方、草藥,以免延誤病情。

中醫體質調理 助病患度過化放療

中醫體質調理 助病患度過化放療#化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卵巢癌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3名,相較於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卻是婦科癌症之首。依據病理診斷,可區分為四大類—上皮癌、生殖細胞癌、精索間質癌及轉移癌,不同的種類擴散模式並不相同,最常見的是腹腔內轉移。西醫治療以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標靶藥物、荷爾蒙治療為主,但不可避免地伴隨許多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落髮、嘔吐、腹瀉等,帶來病人極大的生活壓力。中醫協助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 提高免疫力60歲林姓婦女,前年意外發現罹患卵巢癌合併淋巴轉移,經歷手術、放化療、荷爾蒙治療,卻在今年年初電腦斷層發現疑似出現新的轉移,CA125(卵巢癌指數)也有上升的趨勢,西醫準備進行新的治療,但病人感到身心焦慮,進而尋求中醫協助。經診斷發現患者在放化療結束後,沒有好好調養,加上需服用荷爾蒙治療藥物Tamoxifen預防復發,產生心悸、盜汗、頭暈、失眠、腹瀉等副作用,中醫診斷為腎陽虧虛,開立培補腎陽的中藥後,症狀大幅改善。等到西醫再次檢查時,不僅CA125指數回復原先的標準,電腦斷層發現的轉移病灶也不復見。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劉宇倫醫師表示,中醫協助除可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也可提高免疫力,讓患者病情穩定不惡化。中醫緩解副作用 提升生活品質劉宇倫醫師表示,依中醫觀點,癌症屬於「癥瘕」、「積聚」,人體的氣血充足與否,以及經絡是否暢通,才是腫瘤是否惡化的關鍵因素,臨床上常見病人在被診斷出癌症前,已歷經一段氣血虧虛的時期,而且伴隨經絡的阻滯,使得陽氣無法推行陰血,最後才逐漸形成腫瘤,屬於本虛標實之症。因此,中醫在治療癌症,首重培補正氣,並暢通經絡阻滯,常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右歸飲、仙方活命飲、桂枝茯苓丸、大黃蟅蟲丸等,來提高免疫力。另外,放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類更年期症候群、食慾不振,甚至噁心、嘔吐、掉髮、皮膚過敏、末梢麻木等,中醫也有多種治療方法,例如針灸、穴位按摩,對於緩解副作用,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整體而言,中醫不論在治療卵巢癌相關症狀,或輔助處理化療及術後副作用都有明顯優點,患者在西醫積極治療之外,也可透過中醫進行體質調理,中西醫合作能協助患者度過卵巢癌的陰暗幽谷,減少治療期間副作用的不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