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年前焦躁不安⋯你也有「過年症候群」嗎?醫教「1動作」緩解壓力

年前焦躁不安⋯你也有「過年症候群」嗎?醫教「1動作」緩解壓力#呼吸

過不久就是春節連假了!很多人喜歡農曆過年的長假與歡樂氣氛,但年前的採購、打掃、親戚間的人際交往等大小事件,卻也產生所謂的「過年症候群」,容易讓人為此感到焦躁不安。很多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也許會透過「深呼吸」來減緩焦慮感受,而調整呼吸真的會影響大腦運作、平穩情緒嗎?

呼吸順才能睡好!醫師教你5式「助眠瑜珈操」紓壓放鬆

呼吸順才能睡好!醫師教你5式「助眠瑜珈操」紓壓放鬆#呼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累得躺在床上,腦袋卻一直轉不停,想著一些今天發生哪些不順心的事情?明天的待辦事項在腦中來回盤點了好幾次,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其實我們的心智有一個習慣,就是習慣停留在過去的事情懊惱、後悔,或者是為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就像是球桌上的乒乓球一樣,思緒總不停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彈跳,就是沒有停留在當下,覺察自己。當大腦思緒停不下來時,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過去與未來,又或者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而鮮少覺察在自身,就容易引起身心不平衡,容易讓壓力慢慢積累,身體緊繃無法放鬆,進而惡化睡眠品質,令人難以入睡、淺眠、半夜醒來好幾次等情形。因此,建議可以在晚上或睡前,做一些幫助身心放鬆的紓緩活動,把多一點的注意力帶回到自己身上,覺察片刻的當下,更能幫助入睡。舉例來說,這幾年相當流行的呼吸法、瑜珈或冥想等,都是很推薦的舒眠生活方案。改善睡眠的5種瑜珈姿勢瑜珈可說是當今潮流的一種時尚活動,根據美國調查發現,超過55%的人因為練習瑜珈,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而超過85%的人皆表示,瑜珈可以幫助減低壓力。多數人以為瑜珈僅是一種運動,實際上瑜珈技術也包含了呼吸法(Pranayama)和冥想(Meditation),並非單單只有體位上的練習。針對睡眠來說,就可以使用「5+1呼吸法」(Ujjayi Breath)搭配瑜珈的體位一起練習,每個動作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讓身體更加放鬆,變得更容易入睡。以下介紹5種能幫助紓壓入眠的瑜珈練習,初學者建議需經受證瑜珈老師指導,以避免姿勢練習錯誤而造成身體傷害。金剛跪姿(Vajrasana)此動作可以柔和地伸展腳踝與膝蓋,促進下腹部的血液循環,並可幫助餐後消化,減少身體不適和沉重感。步驟1:呈現跪坐姿勢,臀部緊靠腳跟。步驟2:若可以的話,盡可能將腳尖及腳背貼在地板上。步驟3:雙手自然垂放於大腿,掌心朝上。步驟4:維持自然的呼吸,將脊柱挺直、肩膀放輕鬆、擴胸。這邊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若臀部坐在腳跟上有難度者,可以在大腿及腳後跟間墊一塊坐墊或枕頭,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如果本身膝蓋有問題、小腿肌肉、骨盆肌肉疼痛,或任何關節疼痛的人,在做這個動作時需謹慎;如果姿勢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請盡快鬆開雙腿,結束此姿勢。無法完成動作時,也不需要過度勉強,盡自己所能就好,若因此而受傷,反而讓自己在夜晚更加睡不著覺,本末倒置了。貓牛式(Cat and Cow)貓牛式是一種溫和地將脊柱前後彎曲,放鬆脊椎與頸椎、伸展軀幹的動作,同時可以按摩腹部的器官,對於正值生理期的女性來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因為練習的過程中,姿勢有如貓與牛而稱之為「貓牛式」。步驟1:雙手與雙膝放在地面上,身體呈現像桌子的形狀。步驟2:手腕放在肩胛正下方,手臂打直與地板垂直;腳踝在臀部正下方,與臀部同寬。步驟3:吸氣,將下巴輕輕抬起,頭向後仰,肚臍向下推,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此動作為牛式)步驟4:呼氣,將下巴低往胸前,盡可能將背部拱起,此時姿勢像一隻憤怒的貓咪,維持在這個姿勢做深呼吸,然後放鬆臀部。(此動作為貓式)步驟5:注意呼吸方式為牛式吸氣,貓式呼氣,重複上述2個步驟,連續做5到6回合。此動作因為需使用手腕支撐身體,因此若手腕有不舒服的現象,不需勉強,可將手臂放在地上;背部或頸部受傷者,練習時需留意,若有任何疼痛,請結束此動作。嬰兒式(Child’s Pose)嬰兒式可以伸展大腿和腳踝,讓背部能夠深層的放鬆,紓緩壓力與疲勞,同時也能緩解便秘。步驟1:將臀部坐在後腳跟上,身體向前彎曲,並將額頭輕輕貼在地面上。步驟2:雙臂平放在身體兩側,掌心朝上。步驟3: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4:用手撐住地面,慢慢抬起腹部,一節一節的展開脊椎,然後坐在腳跟上若以上動作能夠輕鬆完成,便可以練習嬰兒式的「進階動作」:手臂可向前伸展,讓脊椎更加伸展放鬆。若要加強臀部的伸展,可將膝蓋打開,與瑜珈墊同寬,腳大拇指互相接觸。若做此姿勢有不舒服現象,可以將雙手輕輕握拳,墊在額頭下;懷孕或腹瀉者先避免此動作,以免受傷。壓腿排氣式(Wind-Relieving Pose)當代科學將腸道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在印度傳統中,認為一個人的大腦與腹部健康就是富有的人,也就是說,擁有穩定而平靜的心智狀態,腸胃也沒有任何不適,是維持健康與內在安詳的重要關鍵。步驟1:平躺在地上,雙腳抬起膝蓋彎曲,雙手抱住膝蓋,將腿壓向腹部。步驟2:慢慢吸氣並將上半身抬起,維持在這個姿勢,做幾次深長的呼吸。步驟3:前後搖晃或左右滾動身體,約1分鐘。步驟4:最後一次時,身體向後滾動,緩緩躺下來,伸展手臂和腿。壓腿排氣式可以按摩腸道與腹部器官,幫助緩解便秘與脹氣,同時可以加強背部與腹部肌肉,促進寬關節血液循環,緩解下背部的緊繃。但高血壓、心臟疾病、胃酸逆流、椎間盤突出、頸椎問題、懷孕者練習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雙腳靠牆倒立式(Legs Up The Wall)此動作可以幫助腿部的血液與淋巴循環,減少腳部痠痛,提供深層放鬆並紓緩背部,透過減輕重量緩解膝蓋不適。正值經期、懷孕、高血壓者,在做此動作時需謹慎,或者避開此動作。步驟1:將雙腿伸直向上靠牆。步驟2:試著將尾骨靠近牆壁底部,雙腿靠在牆上。步驟3:若在此姿勢感到不適,可抬起臀部,並將枕墊放在臀部下方。步驟4:放鬆臉部和頸部,雙手放在腹部或身體兩側。步驟5:閉上眼睛並深長的呼吸,放鬆身體的每一部分。步驟6:保持該姿勢最多15分鐘。步驟7:輕輕彎曲膝蓋,並將身體推離牆壁。步驟8:轉向右側並側躺,再緩慢坐起,或直接入睡。(本文摘自/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博思智庫)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呼吸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7歲卵巢癌第3期的佩佩(化名),剛結束化療療程,身體孱弱疲憊不堪,連上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容易腳軟走起路來十分危險。直到開始接觸「癌友瑜珈課程」2個月訓練後,竟可以騎腳踏車、快速競走,讓她又有活著的感覺。佩佩表示,過去因為化療導致手指痠麻、僵硬的副作用,總是在起床及生活日常感到不便,一開始連簡單的瑜珈動作都做不到覺得很無力,但是堅持下來後,除了不適感漸獲得緩解與消退,身體也慢慢地恢復。9成罹癌治療病患,曾感到疲憊和低潮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國內有超過9成癌症病人曾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民眾在確診罹癌後與經歷治療期間的不適感時,容易出現低潮,影響持續治療的意願,因此如何緩解癌疲憊與癌低落是抗癌路上一大課題。而過往觀念中總認為疲憊時應該多休息、多睡覺,但研究發現,透過中低強度的瑜珈訓練可以明顯改善癌因性疲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指出,癌疲憊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心情低落,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影響到積極治療的動機與效果。蔡麗娟表示,「癌友瑜珈課程」是針對治療期與初癒期癌友所設計,避免癌友為上肢水腫、肌筋膜沾黏所困擾,導入能促進淋巴回流、肌筋膜放鬆等伸展的瑜珈動作,達到有效率的呼吸、適度伸展。也考量到癌友可能因治療而影響到的身體限制,乳癌患者常出現的淋巴水腫,腸胃道癌患者因開刀對腹部耐受性較差等,因此,在瑜珈體位法的設計上,以「伸展」為主,搭配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輔具,例如:居家運用牆壁與地板、搭配椅子變換容易操作的體式等。讓原本對癌友來說困難的瑜珈體位,也能輕鬆操作,提高活動力。正念減壓,結合呼吸與瑜珈伸展參與多場癌友瑜珈課程教學的瑜珈老師Mimi指出,在為癌友設計課程時,特別加入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因癌友學員常處於高壓的情緒狀態,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對身體狀況的焦慮,甚至是否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家庭等等,因此在癌友瑜珈裡,也強化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幫助癌友學習與生命的「不確定」共存,練習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其中,有高達8成5的癌友學員,在完成8週的課程後,感受到心理狀態更穩定,同時減緩癌症本身與治療造成的不適。而在百位學員中,有55%以上癌友從來沒有瑜珈經驗,有許多癌友甚至在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反而是透過一系列每周1次的規律課程,從舒緩的伸展動作、導引式的呼吸練習、做為初階訓練體能的方式,進而幫助癌友逐步恢復體力。乳癌術後常見淋巴水腫症狀的癌友學員小琳表示,癌友瑜珈有助於大幅緩解淋巴水腫的不適感。79歲高齡且患有肺腺癌的病友林女士也分享,在術後曾因肺積水而出現喘與胸痛的症狀,亦透過癌友瑜珈獲得舒緩,覺得自己終於能好好呼吸了。癌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的是長時間與疾病相處,與適應疾病在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出癌友瑜珈專屬課程,盼能透過瑜珈的舒緩癌因性疲憊症,並協助結束療程的癌友,提高生活及睡眠品質,加速返回正常生活。

呼吸方法錯了 難怪自律神經失調

呼吸方法錯了 難怪自律神經失調#呼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楊在公司跑業務,不但要解說產品,還要送貨及收款。小楊有許多困擾,產品不好自己黑臉,業績不好老闆會臭臉,薪水不好老婆更會變臉,每件事都讓他壓力很大。這天客戶抱怨產品有瑕疵要求退貨,小楊耐心解釋,客戶依然無法接受。滿頭大汗的小楊,忽然呼吸急促,一陣暈眩,他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重新學習呼吸 背痛和失眠居然不藥而癒後來類似的狀況常常發生,小楊白天會覺得吸不到氧氣,呼吸又急又淺,夜晚則是腰痠背痛,無法入睡。小楊去看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心肺功能沒有問題,醫師說他是自律神經失調。服藥之後許多症狀確有改善,但是他發現藥袋上寫的藥物副作用,他全部中鏢。尤其算術能力都變差了,與客戶談話時,無法組織句子,甚至會說出不是自己想說的話。醫師說,看起來小楊不適合藥物治療,改介紹他去做「行為治療」。顧名思義,小楊原本想像需要學習很複雜的行為,沒想到第一堂課,老師教他呼吸,第二堂課也是呼吸,第三堂課又是呼吸。交學費學呼吸,小楊實在不可思議,不過在學會腹式呼吸、學會深呼吸、學會放鬆肌肉後,困擾他許久的問題,包括吸不到空氣、背痛和失眠等,居然全部不藥而癒了。我們總認為呼吸是與生俱備的本領,人的一天大約呼吸25000次,除非你懂得如何正確呼吸,否則你不算是健康。研究顯示呼吸方法會影響體重、運動、體力、過敏、氣喘、打鼾、情緒、壓力和專注力等。1/3的人用嘴呼吸 易形成口臭、牙周病鼻子有纖毛可以幫空氣保濕、調溫、過濾;可是三分之一的人是用嘴呼吸,尤其台灣鼻過敏的學童很多,鼻塞張嘴呼吸會蒸發水分,造成口臭、牙周病。而且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感染。鼻塞的人應該尋求治療,並訓練閉嘴呼吸。鼻孔的呼吸,讓我們能吸飽吸滿。不僅能吸到較多的氧氣,吸入的一氧化氮濃度也較高。一氧化氮能放鬆血管,使血液循環運送氧氣,營養的效率提高,因而體重、免疫、情緒,甚至性功能都能改善。常見人緊張或頭痛時,急促呼吸想要增加氧氣。快而淺的呼吸,心臟有壓力,脖子及肩頸肌肉緊張,使人身體僵硬處於慢性的壓力狀態。呼吸是反射動作,我們可以學習控制。西洋的運動,強調有氧,亞洲的運動包括瑜伽、氣功、太極等,強調養身,都有一套訓練呼吸方法。所謂腹式呼吸又稱橫隔膜呼吸。一般人每次呼吸只用到10%的橫隔膜,學會腹式呼吸可以訓練自己深吸,使肺能吸入更多氧氣減少壓力。作者由於長年在手術室工作,經常腰痠背痛。2018年美國整外醫學會提供人體工學的課程,號稱可以讓外科醫師身體更舒適,工作更有效率,整堂課除了講解解剖結構,指導怎麼彎腰及搬重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在解釋呼吸。外科醫師手術時如果身體前傾,會壓縮肋骨到骨盆之間的身體空間,使主要呼吸肌肉減少50%強度,結果是呼吸變淺,大量使用次級的呼吸肌肉,造成腰痠背痛。所以外科醫師手術時,不應委曲身體配合手術檯,而應儘可能調整燈光、手術,注意自己的姿勢,只要能控制呼吸,就能放鬆肌肉,對抗壓力。作者身體力行之後,受益良多。所以建議每個人都該重新學習呼吸,增進健康。(文章授權提供/林靜芸醫師)

一哭就忘了呼吸 可能是嬰兒屏息症

一哭就忘了呼吸 可能是嬰兒屏息症#呼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嬰兒屏息症」常見於六個月到一歲半的嬰兒,尤其一歲是高峰期,兩歲以後再發作的病例則比較少。幼兒常常一哭就忘了呼吸,因腦部缺氧,臉部、嘴唇慢慢地開始變紫青色,並失去意識,身體肌肉軟弱無力;若持續更久,可能會出現抽搐現象,發作時間維持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多數孩童會自行恢復。「嬰兒屏息症」臨床尚可分為發紺型和發白型,兩種發生的機率相差無幾。通常是無預警的突然發生!推斷是因為呼吸調節系統尚未健全所導致。若孩童本身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神經系統疾病,例如癲癇及缺鐵性貧血,疾病發作可能更頻繁,症狀也會更嚴重。嬰兒摒息症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被了解,一般和以下幾種因素有關1、劇烈的哭泣後造成血中的二氧化碳銳減,因而引起腦部缺血。2、憋氣後的呼吸暫停導致缺氧。3、閉氣性痙攣使胸腔內壓增加。4、心臟排出量減低,造成腦部循環障礙。發作時可做的緊急應變措施1、可準備冰毛巾放置寶寶前額上,縮短症狀出現的時間。2、若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至5分鐘,可透過刺激讓寶寶恢復呼吸,例如指甲用力刮寶寶腳底板、手指持續用力按壓「人中穴」。3、出現抽搐現象,請讓孩子側躺,以避免嘔吐物阻塞呼吸道,絕對不要放任何東西到他嘴巴內!因為放置過程可能造成牙齒或牙齦受傷,放入的東西更可能阻塞呼吸道。4、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孩童,如原本就有重度心臟或肺部疾病,當其抽搐或昏迷時,應進行急救步驟:清除口腔異物、給予心臟按摩及人工呼吸,然後立即送醫治療。避免再次發生幼兒摒息症的方法1、減少哭鬧的機會2、耐心引導3、轉介兒童心智科一般來說,大部分幼兒摒息症發作的症狀輕微,目前醫學上也並未發現,它會造成孩童智力不足或腦部傷害。當小孩發病時,家長可以馬上用手指用力按壓「人中穴」的部位〈鼻溝正中線的上三分之一及下三分之二的交界處〉,持續數秒,直到小孩恢復正常即可,這種處理方式最適用於急性發作時的紓解。通常在孩童5、6歲之後,呼吸調節系統發育完全就會自行痊癒。對於這類的孩童,教養本來就需要多花些功夫,父母有任何需要,相關醫師都能給予協助。

吃火鍋吃到意識喪失!呼吸困難險奪命

吃火鍋吃到意識喪失!呼吸困難險奪命#呼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天氣變冷,民眾總喜歡吃火鍋,沒想到竟有一家6口用餐後,陸續出現嘔吐、頭痛的現象,被送往振興醫院急診。其中一位四歲小朋友除了頭暈、頭痛等類似感冒症狀外,還有眼睛上吊的情形,一開始以為是熱痙攣,排除感冒後,並且發現全部六人剛從火鍋店出來後,就發生步態不穩及意識喪失情形,經急診室抽血,證實六名患者是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無色、無味 中毒時呼吸困難能奪命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田知學醫師表示,一氧化碳中毒是常見的氣體中毒。完全無刺激感覺、無味、無色,當發現一氧化碳中毒時,需盡快離開中毒場所,否則患者會逐漸失去意識且呼吸困難,嚴重的話,很快就會死亡。田知學醫師說明,一氧化碳中毒初期症狀,包括:頭痛、虛弱、興奮、困惑及輕微的頭昏眼花,進而覺得視覺模糊、眼前出現黑點、眼睛怕光、暫時失明及喪失聽覺,最後抽慉、昏睡。入門搶救先關瓦斯再開窗 打119求救由於一氧化碳是瓦斯燃燒不完全所造成,現場常因患者已昏迷而瓦斯未關,若急救者進入搶救時,開門窗造成火花則會引燃爆炸。所以進門時,應先關閉瓦斯開關及火源,再開窗戶。盡快將病患移到空氣清新的地方,並移走毒氣來源,同時打一一九電話求救。如果病患沒有骨骼或其他嚴重外傷,可讓其躺下、頭部抬高,若有氧氣面罩先給予100%高濃度氧氣,並解開所有緊身衣物,尤其是頸部四周和胸腹上方。居家保持空氣流通 熱水器務必安裝屋外田知學醫師提醒,住處要保持空氣流通與清新,避免將熱水器安裝於屋內。如果因為天冷禦寒燃燒木炭,更需留意燃燒物所產生廢氣的排除,千萬不要強迫自己的身體,吸入致命的廢氣,以免因一時疏忽,造成令人扼腕的悲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

一出生就忘記呼吸 這手術助保下一命#呼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媽媽肚子裡待了37周的小珍珠,出生時體重有2965公克,醫護人員發現小珍珠有時候會「忘記呼吸」,有心雜音的狀況,在經過呼吸訓練後,還是有呼吸喘的問題。小珍珠的媽媽說,原本預計自然產後三天要帶著女兒一起出院,可是小珍珠突然出現血便的症狀,後續體重一路下滑,經由醫師治療解決腸胃感染症狀之後,發現還是有心雜音的問題。透過X光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由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會診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安排進行心導管栓塞治療,預後狀況良好,於出生滿月這天康復出院。開放性動脈導管 是先天性心臟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心臟科裘品筠醫師表示,嬰兒在母體內(胎兒時期)使用體循環,其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條相通的血管稱為動脈導管,在出生後2~3 天會進行功能性閉鎖,開始了肺循環。約90%的新生兒在出生2週內會進行結構性閉鎖,如未關閉,部份壓力較高的主動脈血會流入肺動脈,加入肺循環而引起肺充血,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1/2000,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 10%。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常見的初發症狀包括:嬰幼兒餵食困難及體重增加困難、呼吸喘或費力、盜汗、容易疲勞。嚴重時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暈眩、胸痛、呼吸困難、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等症狀。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且不留疤開放性動脈導管目前約有9成5採傳統手術開刀治療,但手術費時約2小時,術後傷口恢復期較長,還會留下疤痕。考量到新生兒心臟脆弱且體重輕,為了避免開刀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裘品筠、劉俞暄決定從腹股溝「靜脈」進行心導管手術。手術前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術後幾乎不留疤痕,反而是團隊在術前的準備比較耗時間。「盡量不要讓她哭,避免增加心臟的負擔。」花蓮慈院小兒部主任張宇勳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嬰兒照顧上要很小心,隨時要注意安撫,而且新生兒的血管粗細大約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要放入更小的阻塞器,完成心導管手術的難度很高。為了完成新生兒心導管術式,不光是心導管室團隊要動員,花蓮慈院麻醉部團隊也特地到心導管室為小朋友進行麻醉,從醫材、麻醉、固定、擺位、鋪單及所有手術動線都馬虎不得。

氣切疤痕長肉芽阻氣 醫通氣管還呼吸

氣切疤痕長肉芽阻氣 醫通氣管還呼吸#呼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7歲林先生兩年前車禍腦幹出血,曾氣切治療,今年肺部感染發炎有氣喘症狀,呼吸急促還出現異常的哮鳴,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國樑使用內視鏡經口察看,發覺呼吸道接近聲帶位置異常狹窄,氣管通道剩不到百分之十。原因是曾氣切的氣管疤痕長滿肉芽組織,阻塞呼吸道。邱醫師採用支氣管內視鏡移除病灶,特殊體質病人移除氣切管可能引發氣管阻塞合併症,任何有呼吸症狀應立即就醫。氣切依然可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氣管切開術」,簡稱「氣切」,是從頸部做氣管切開後放至氣切套管的手術,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作為抽痰的管道或外接呼吸器之用。做氣切的結果就是得一輩子依賴呼吸器、長期卧床嗎?其實對於上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如果做了氣切便可正常呼吸,而意識清楚的患者也有講話的機會,等阻塞的原因改善,氣切管便可順利移除,臉部皮膚不會因長期插管貼膠布而破皮受傷,亦可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及減少感染,加上方便更換管路和抽痰,減少呼吸道的阻力。可藉氣切改善病人的通氣狀況,使其更有機會脫離呼吸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可改善病人的舒適度,脫離經由口腔放置氣管內管插管的痛苦,而擁有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再加上營養狀況良好、呼吸肌肉力量足夠、以及病患本身、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共同配合,都是有機會可以脫離呼吸器。息肉阻塞屬氣切合併症邱國樑表示,部分病人氣切會有合併症(息肉阻塞、支架斷裂、支架移除),林先生屬氣切傷口部位疤痕易增生肉芽組織接近聲帶,兩邊肉芽組織不斷長大,使氣管通道剩下0.2公分寬度的隙縫,導致呼吸時發出類似氣喘的哮鳴聲,氣管狹窄伴隨呼吸困難症狀,若不處理可能因卡痰或呼吸道發炎,容易窒息發生生命危險。電燒、雷射或冷凍治療 可去除肉芽組織林先生後來採用支氣管內視鏡治療。 支氣管內視鏡中採用電燒、雷射與冷凍治療方式將肉芽組織去除,將氣管狹窄處打通、改善呼吸,但部分病人術後疤痕可能又因體質再增生,需持續追蹤。目前林先生氣管已恢復通暢,持續追蹤三個多月並無復發跡象。生命在於呼吸間!邱國樑提醒,臨床上遇到維持生命需要氣切時,必須以搶救生命為優先,若肺部或支氣管產生合病症再作後續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