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黃太太有長年運動習慣,原本身體健朗,但近年來變得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常常皮膚泛紅過敏,以為是身體老化現象。直到4年前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容積比等,各種數據都異常高,經轉診後才確診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所導致「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有長年運動習慣,原本身體健朗,但近年來變得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常常皮膚泛紅過敏,以為是身體老化現象。直到4年前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紅血球容積比等,各種數據都異常高,經轉診後才確診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所導致「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常出現不明暈眩、疲倦、夜間盜汗、發燒等症狀,且健檢時發現抽血數據有異常,就要當心可能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若不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急性血癌,使原本能維持正常生活的壽命忽然劇減!但卻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直到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後,才確診罹病。
多年抽菸、有高血脂病史的61歲黃先生,從2年前開始持續下背痛,並曾因腳麻症狀被診斷為脊椎狹窄問題,而在其他醫院進行過脊椎手術。然而仍持續背痛,發展至難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室求助,檢查發現腹部有顆5.5公分動脈瘤,主動脈瘤血栓更是下肢麻痺疼痛的原因。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2年,各種變異株輪番上陣,隨著台灣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楊博州觀察到,儘管疫情隨著民眾接種疫苗普及而逐漸緩和,急診接觸到的病因種類也隨之出現變化:肺栓塞患者增加了。
平日健康的張先生,在某天發覺自己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夜觀察卻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諮詢。由於「突發性神經學症狀」可能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
藝人余天稍早驚傳「單側手、腳動不了」中風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左腦、脖子皆有血塊阻塞,未來一週是觀察關鍵。其實腦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且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腦中風發生的當下,一般人該怎麼判斷呢?又該如何預防二次中風呢?(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22/7/26 16:16)
在全世界逐漸與病毒共存後,大家熟知康復後的小毛病多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但你知道新冠病毒也會攻擊心血管系統嗎?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已有非常多研究發現,長新冠會影響心臟血管系統,根據部位不同,會衍生出不同疾病:
「醫師,我爸的腳黑掉了!」家屬焦急的說。60歲的王伯躺在急診推床上,右下肢已經明顯發黑,小腿前方冒出一個很大的水泡,這是組織缺血的表現。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一定要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截肢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