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破傷風針哪裡打?一有傷口就要打破傷風針?感染科醫師呼籲:不是的

破傷風針哪裡打?一有傷口就要打破傷風針?感染科醫師呼籲:不是的 #疫苗

一劑破傷風疫苗的保護力是十年 過多的追加注射反而會引起過敏反應「醫生,我小兒子剛剛不小心跌倒,膝蓋有一個傷口,麻煩幫他處理一下,不要忘了幫他打一針破傷風!」類似這樣打破傷風針的情形,不時在急診室發生。無論任何傷口,病患或家屬都會擔心破傷風而要求醫師打預防破傷風針。台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醫師藍志堅表示,其實不是所有傷口或任何時候都要打破傷風針,一劑破傷風疫苗的保護力是十年,過多的追加注射反而會引起過敏反應。 藍志堅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講,若幼兒及國小學生都有遵守我國基礎預防接種政策,或成人最近十年內曾有追加注射,則十年內都有保護作用。也就是說,在這十年內,對一般不大不深的傷口,人體有足夠的抗體保護而不需再追加注射。若過去不確定有否完成基礎預防注射,或最近十年內沒有追加注射,則有傷口時,可予追加一劑為宜。」 延伸閱讀: 魚刺卡喉嚨怎麼辦?會自己消失嗎?教你3招「正確自救法」別亂喝水 如何判斷要不要打破傷風?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的外毒素所引起,大多是由破傷風桿菌芽胞經由受到土壤、塵土、糞便(動物及人類)污染的穿刺傷口而侵入,致死率約在10~90%之間。當傷口越深,越有可能讓此種厭氣性的破傷風桿菌增殖而發病。若傷口很表淺,則發生的機會比較小。民眾一旦受傷就醫,除了要對傷口作適當之消毒清創處理之外,醫師也會按傷口之大小、深淺,以及過去破傷風疫苗接種情形,來判斷是否需要追加疫苗注射。 為了避免受傷時造成緊張擔憂,對於破傷風,平時就要做好預防接種,成人凡有在工作中接觸土壤、污物、動物者,以及軍人、警察等意外創傷高危險群,建議每十年定期追加破傷風注射以維持主動免疫力,以備不時之需。 延伸閱讀: 受傷該貼紗布或人工皮?不想留疤,教你正確選擇「6種傷口敷料」 破傷風針哪裡打? 至於該如何追加破傷風疫苗?藍志堅醫師提醒民眾,只要到醫院掛內科、外科、感染科、家醫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後再行施打即可。

排毒可以從那些器官來下手?

排毒可以從那些器官來下手?#疫苗

肝、腎、腸、肺、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五大排毒器官,因此要排毒可以從這些器官下手。一旦身體的毒素降低或是清光了,我們的身體就會提高對過敏的容忍度,自然過敏就不會輕言復發了。肝臟排毒法:每天吃大量的有機新鮮蔬果或喝有機蔬果汁。由於新鮮蔬果汁偏寒涼屬性,因此若是寒性體質的人,可在果汁中加入生薑或肉桂粉一起打成汁,以免有越喝體質越寒的後遺症。補充可強化肝臟解毒功能的營養補充品。服用苦茶油加檸檬汁,以刺激肝臟排放膽汁(Liver Flush),同時將多餘殘留的毒素,從肝臟排出,並經由大便將毒素帶出。最好可以在喝下苦茶油、檸檬汁後的一個小時,再喝下由纖維粉沖泡成的汁,這些纖維會在腸道中將肝臟所排出的毒素吸附,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否則毒素在大腸中逗留太久,又會被腸壁回收,那就前功盡棄了! 腎臟排毒法,促進腎臟排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每天喝一五○○~二○○○C.C.左右的小分子潔淨水,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即可。建議可以使用好一點的濾水器,徹底將水中的重金屬、農藥、戴奧辛等等污染源過濾。有腎臟病的人不能喝太多水,否則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反而造成「水毒」的症狀。 腸道排毒法,促進腸道排毒的方法,是三餐要吃大量含有纖維質的食物,並將白米改成糙米或是五穀雜糧。纖維質會促進腸胃蠕動,而且是形成糞便的主體,使食物殘渣不會在腸道逗留太久。要養成每天至少排便一到三次的習慣,而且留意大便是否成形(最好是香蕉狀,不是顆粒狀,不是鉛筆狀;也不是散落一堆,更不是腹瀉或是水便,也不能很黏稠),排便時有通暢感與舒適感。只要我們可以保持腸道通暢,毒素自然就不易在腸道累積。 肺臟排毒法:盡量處在空氣清新、負離子較多的環境,可使用負離子偵測器,測測看你居家或辦公環境的空氣負離子含量,並建議使用空氣負離子產生器。養成呼吸緩慢但較深沉的方式。最好學習如何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突出;呼氣時胸部依舊不動,腹部凹入。並且時常練習,既可以促進肺排毒又可以按摩內臟。 皮膚排毒法:主動皮膚排毒:促進皮膚排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流汗。被動皮膚排毒:洗澡時,用天然絲瓜布輕輕刷洗身體,這種刷洗可擴展皮表微血管等,將囤積在皮下微血管內與淋巴管內的過敏原或毒素,帶到血液循環中,進而排除。刮痧的原理與絲瓜布刷洗類似,但更激烈。經由刮痧,有毒素的皮膚部位很容易產生皮下出血,刮完後你將會感到舒暢,因為身體的毒素已被釋放到破裂的微血管當中,等白血球來清除。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51.html

流感小疫苗‧健康大保護,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開始囉!

流感小疫苗‧健康大保護,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開始囉!#疫苗

今(98)年的公費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即將於10月1日全面展開,施打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民國33年12月31日前(含)出生者)、機構對象、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滿6個月以上(民國98年4月30日前出生)至3歲以下嬰幼兒、醫事及衛生等單位相關人員、禽畜工作人員、國小一年級至四年級學童之外,今年更新增3-6歲幼兒。12月1日起,如公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尚有剩餘,將開放全民施打至疫苗用罄為止。依據往年經驗,預估流感在12月中旬開始流行,農曆年前達到高峰。疫苗施打後需約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保護效果,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現在接種疫苗正是時候。為方便民眾就近完成接種,如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可前往台中市245家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種流感疫苗;醫事及衛生等單位相關人員(由衛生局安排接種)、禽畜工作人員(安排至衛生所接種),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童則在校由醫護人員集中接種;而台中市各區衛生所為服務民眾,則於一般預防接種時間提供免費接種服務。另H1N1新型流感疫苗,預計11月開打,詳細接種日期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公告之。如欲查詢本年度流感疫苗接種地點,歡迎電洽台中市衛生局及各區衛生所,或至本局網站http://www.tcchb.doh.gov.tw/線上查詢。本局防疫專線:04-23801151提醒家長,秋冬同時是輪狀病毒與流感高峰,應讓寶寶於六個月內完成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有助於臨床上鑑別診斷初期症狀相似的這兩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建議各國,以疫苗做為對抗輪狀病毒流行最有效的方式。以口服二劑型輪狀病毒疫苗為例,自寶寶六週起即可接種,兩劑間相隔至少四周,最早可在十週大完成兩劑疫苗,不僅保護寶寶的健康,更可避免感染後的醫療支出與難以計數的心理負擔。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

治療結核病 需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疫苗

結核病肆虐人類健康已達數千年之久,古代木乃伊身上即有發現結核病感染,在上個世紀初結核病仍是不治之疾;幸賴抗結核藥物自1944年後陸續問世,結核病的治療呈現大幅進步。肺結核很可怕的是,肺結核會傳染;不可怕的是,只要病人規則服藥兩個星期後,就不具傳染力。肺結核是可以治好的,不過,必須長期服藥,必須連續規則服藥六個月以上。但是病人常常在症狀消失之後,自以為好了就不再服藥,殘存體內的細菌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治療更加困難。九成以上的人感染了結核桿菌都不會生病,因為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自動會把入侵的細菌消滅。只是身體狀況不佳時,才會讓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而生病,這時就要借重藥物來殺細菌。體內的細菌減少到一個程度,症狀會消失,容易讓病人誤以為病好了而停藥,這時殘存體內的細菌,又會慢慢生長繁殖,而且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再度發病時,原來可以殺死細菌的藥就會失效。所以,結核病的治療,一定要持續服藥六個月以上,把體內的結核菌殺光,除惡務盡,否則如同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和平院區位居臺北市萬華、中正區且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傳染病防治中心,肩負起社區防治之責,對於捍衛萬華區社區民眾健康與結核病防治亦為本院區之使命。為了強化肺結核的防治,必須讓肺結核防治觀念深入社區,將於98年3月22日於該院區A棟10樓大禮堂舉辦“萬華區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坊訓練活動,訓練課程的重點包括:臺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院長璩大成主講的-「結核病防治基本概念」;國立陽明大學周碧瑟教授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的緣起及使命」、「人權教育:尊重與包容;去污名化、去標籤化-從結核病患人權談起」以及前金門縣衛生局長吳秉賸主講的─「防癆社區天使工作內容與實務分享」。日後再由社區種子志工深入社區辦理結核病宣導活動,藉以發現有異常特徵之民眾,可再進一步到院檢查,以減少未經治療的結核病患於社區中造成的病菌散播。以期達到加強民眾對結核的認知、結核病防治觀念和強化結核病防治網擴大及深入社區找出個案協助服藥等目的。

流感高峰期 勤洗手、重保健

流感高峰期 勤洗手、重保健#疫苗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依其種類可區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症狀最為嚴重,也多因其結構約每十年就有一次大變化而會造成大流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柯富聰說,流行性感冒症狀常見高燒、頭痛、乾咳、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病程約莫一星期左右。可能併發如支氣管炎、肺炎及腦膜炎等情形,尤其是老人或幼兒,若處理不慎易導致嚴重後遺症,甚至於死亡。柯富聰指出,流行性感冒好發季節以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主要傳染途徑是藉著咳嗽、噴嚏散播方式,因此具有高度傳染性,病毒通常經由口腔、鼻腔或眼睛黏膜進入身體裡。流感病毒進入體內之後,在沒有抗體的個體上潛伏期只有短短一至三天,症狀即會出現,三至五天即會散播病毒出去。柯富聰建議,流行性感冒高峰期,要建立勤洗手衛生習慣,避免往人多擁擠公共場所去,以減少被感染機率。當然,平時也要注重保健、均衡營養、適當運動方式來提昇自己抵抗力,以降低被流行性感冒病毒致病機會。另外,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是最有效預防罹患流行性感冒方法,因此建議在流感高峰期來臨前,應接受疫苗接種,尤其是老人及嬰幼兒,以確保健康。如果不小心罹患流行性感冒,症狀不嚴重的話,約經一星期左右就會自行痊癒。對於流行性感冒治療,以症狀治療為主,藥物包括:鎮痛解熱藥、止咳化痰劑、抗組織胺…等。柯富聰說,就是視患者症狀來投藥,目的在緩解病患不舒適,也就因為是症狀治療,因此無法縮短病程。若要快快康復,患者要多多休息,補充適量水分,注意身體保溫,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食物,以保持較佳體力來對抗病毒。最後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強健身體、良好衛生習慣以及接種流感疫苗,才是對抗流行性感冒最佳良藥!

爆麻疹疫情 儘速攜家中幼童前往接種疫苗

爆麻疹疫情 儘速攜家中幼童前往接種疫苗#疫苗

今(98)年已有國內3位幼童在中國被感染麻疹,並於返臺住院時感染同病房兒童與護理人員,相關接觸者皆已由居住地衛生局積極健康監測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家中若有年滿1歲之幼兒尚未完成麻疹疫苗接種,應儘速完成;若未滿1歲則暫避免前往麻疹疫區,以保護幼童健康。衛生局表示臺北市96年、97年各確診1例麻疹個案,皆為自東南亞國家境外移入個案,98年截至2月24日並無麻疹個案確診,且北市醫院也無爆發院內感染情形。由於麻疹病毒仍廣泛存在於許多國家及地區,加上國際旅遊日益便利,市民務必提高警覺,如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若遇衛生防疫人員進行健康監測追蹤時亦請務必配合。麻疹病毒係經空氣、飛沫或直接與病人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之高傳染力疾病,潛伏期約10至14日,發疹前後4日具有傳染力,前驅症狀: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以及發燒3至4日後口腔內頰側黏膜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預防接種為防治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接種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獲得長期主動免疫,所以我國從民國67年開始將麻疹疫苗列入強制接種項目,衛生局再次提醒各位家長,家中如有出生滿12至15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兒童未完成疫苗接種者,應儘速帶至各大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以增加抵抗力並避免感染之威脅,北市合約醫療院所名單可至該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主題專區/預防注射/ 98年度預防注射合約醫療院所);另建議一般民眾欲前往流行地區如中國旅遊或暫時居留,而未接種過疫苗或未曾經感染過者,可考慮於出國前二週自費接種相關疫苗避免感染,臺北市有提供自費麻疹相關疫苗接種之醫院如下表,建議先電話確認後再前往。

流感肆虐 年輕力壯併發肺炎也可能送命!

流感肆虐 年輕力壯併發肺炎也可能送命!#疫苗

流感嚴重肆虐,根據衛生署統計,今年度流感重症主要集中年輕力壯的學生與青壯年,顯示目前普遍有「重症年輕化」的趨勢!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肺感染及免疫疾病科主任林鴻銓警告:「氣喘、抽菸者、糖尿病患三個族群的肺部功能不佳,肺部情況脆弱如同『草莓肺』,罹患肺炎鏈球菌肺炎比例大增,更可能併發膿胸、呼吸衰竭,嚴重者可能致死!」要妥善預防肺炎鏈球菌肺炎,林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危險族群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可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有效防止罹患肺炎。■ 肺炎鏈球菌感染率、致死率加倍氣喘、吸菸者及糖尿病患三族群,因肺部功能脆弱,已成為肺炎鏈球菌的鎖定目標!林鴻銓教授指出,氣喘病患呼吸道脆弱,重度氣喘患者肺功能甚至不到正常人6成,加上氣喘者鼻腔容易滋生肺炎鏈球菌,也導致氣喘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風險為一般人2倍,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除氣喘患者外,吸菸者因長期吸入煙草有害物質,菸齡越久、菸癮越大者,感染風險高出非吸菸者4.1倍!65歲以上吸菸者和非吸菸者肺功能相比,差距更高達6成,即使戒菸也難以恢復一般人的肺部功能,台灣目前就有將近500萬吸菸人口置身於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中!此外,對肺部功能僅有正常人的80~90%的糖尿病患而言,肺炎鏈球菌更是可怕的死亡威脅!糖尿病患肺功能每年減少程度較正常人多1成,一旦罹患肺炎,不但症狀加重,也會導致糖尿病病情惡化,全國超過120萬名糖尿病患正處於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一旦感染更有高達3倍的致死率。■ 年輕氣喘者染肺炎當感冒  呼吸衰竭進加護病房別以為只有老人及小孩才會感染肺炎鏈球菌,門診經常發現許多年輕病患多半認為自己抵抗力強,對小感冒不以為意,反而可能陷入肺炎威脅而不自知!曾有27歲年輕人從小就是氣喘兒,卻因為仗著年輕身強體壯未警覺肺炎威脅,誤將肺炎當感冒,直到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送醫急救才發現已引發呼吸衰竭,需要加護病房治療;也有28歲的抽菸族,10年來幾乎每天一包菸,久咳不癒卻以為是感染小感冒,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直到發生胸痛、高燒不退現象,經過X光檢查才發現胸腔竟積滿了1,000c.c膿水! 林鴻銓教授表示,「年輕人容易忽視肺炎對身體的威脅,尤其是氣喘、抽菸者、及糖尿病患因為肺功能不佳,感染率也較高,往往從類似感冒徵狀一下子演變成肺炎,控制不好甚至可能演變成呼吸衰竭或膿胸,膿胸的致死率可達20%,若不及早住院治療,很容易導致遺憾!」■ 遠離肺炎威脅  自我保健加施打肺炎疫苗在最近流感肆虐的高峰期,又有因肺炎死亡的重症案例警示下,屬於肺炎的三種危險族群一定要開始注重肺部保健,林鴻銓教授建議氣喘、抽菸者、和糖尿病患,「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維持良好衛生及飲食習慣、固定運動、避免感冒、戒菸、控制血糖等「自我保健」方式,更可同時施打流感及保護力可維持5~10年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內外兼顧,遠離肺炎威脅!」

慢性B型肝炎患者 藥物治療新發現

慢性B型肝炎患者 藥物治療新發現#疫苗

近年來,肝硬化連續蟬聯國人第七大死因,肝癌也連續蟬聯國人男性第一大癌症死因及女性第三大癌症死因。每五位肝癌患者就有三位導因於慢性B型肝炎。在臺灣,B型肝炎患者帶原率約為15%,也因此全臺灣B型肝炎帶原者高達二百五十萬人以上,這些B型肝炎帶原者可能引起慢性肝炎,再轉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不過,民眾也不必太悲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建廷說,對於國內外慢性B型肝炎患者而言,去年是個充滿豐收一年!在臺灣,自民國九十二年九月起,健保開始在部分醫院開放慢性B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包括給付干擾素及新口服抗病毒藥物Lamivudine(拉美芙錠或商品名為「肝安能」),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肝硬化及肝癌新選擇。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根據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兩篇慢性B型肝炎治療第三期人體試驗報導,核准新口服藥物Adefovir「肝適能」上市,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陳建廷表示,民國九十四年健保開始全面開放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肝適能」。去年健保開始全面開放慢性B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包括給付長效干擾素及新口服抗病毒藥物Entecavir「貝樂克」與Telbivudine「喜必福」。陳建廷指出,「肝安能」原來是發展用來治療愛滋病藥物,但是後來發現它可以抑制B型肝炎病毒繁殖,對慢性B型肝炎有不錯療效。根據民國九十三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所發表聯合國內外多家醫學中心,三年長期使用「肝安能」人體試驗報導,「肝安能」可以成功降低B型肝炎病毒因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至於降低肝癌部分,仍需更長期觀察報告。由於「肝安能」是口服藥,比起干擾素打針治療,使用上較方便,同時副作用也少。「肝安能」在目前使用對象上,對於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化學治療而導致B型肝炎病毒活化患者,以及B型肝炎接受肝移殖患者,是絕對需要藥物。至於肝功能皆正常的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基本上除了定期追蹤之外,是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療的。長期使用「肝安能」九個月以上,容易產生B型肝炎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新口服藥物Adefovir「肝適能」上市,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阻斷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第二線新選擇。長期服用新口服抗病毒藥物Entecavir「貝樂克」可以產生較少抗藥性,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提供一項取代長期服用「肝安能」產生病毒突變(YMDD突變)導致抗藥性新選擇。陳建廷還說,自民國七十五年政府全面推展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後,母親在生產前後「垂直傳染」給新生兒可能性已經大為降低。在避免水平傳染方面,則須注意避免不必要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等行為。此外,對於尚未感染過B型肝炎青少年及成人,則需注射B型肝炎疫苗。展望新的一年,期待在去年健保全面開放給付後,長期服用新口服藥物「貝樂克」與「喜必福」可以成功降低B型肝炎病毒因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以及肝癌。B型肝炎在新生兒全面疫苗注射後,可預見將會減少。今年也是第一批全面B型肝炎疫苗注射(七十五年次)新生兒滿二十三歲的一年,二十三歲以下帶原率將小於1%,尚未接受疫苗注射成人,建議接受疫苗注射。對於已經是B型肝炎帶原者,則切記必需定期追蹤,可以利用春節連續假期就近找消化內科醫師追蹤檢查,以避免肝硬化及肝癌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