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國外研究:新流感疫苗恐致嗜睡症

國外研究:新流感疫苗恐致嗜睡症#疫苗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指出,芬蘭國家衛生研究所發現由葛蘭素(GlaxoSmithKline)公司出產用於對抗新流感的疫苗「Pandemrix」經研究證實,可能會造成兒童罹患嗜睡症的風險。衛生署疾管局則指出,台灣並未進口葛蘭素公司出產的「Pandemrix」疫苗,民眾可以放心。研究指出,儘管嗜睡症和遺傳因素也有關係,但經過調查發現,有接種過新流感疫苗的孩童得到嗜睡症的機率比未接種過疫苗的孩童風險增加了12.7倍。不過研究也發現,4歲至19歲青少年在接種過疫苗後得到嗜睡症的人數並未有明顯的增加,目前法國、瑞典等其他歐陸國家也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指示下持續研究接種新流感疫苗對於孩童罹患嗜睡症風險的關聯性。根據本報先前的報導指出,所謂的「嗜睡症」主要是因為腦幹中的睡眠覺醒中樞功能出問題,而產生過度嗜睡、猝倒、睡眠癱瘓,以及入眠期幻覺等4大主要的症狀。目前大多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治療嗜睡的症狀,而其他症狀則會使用抗憂鬱劑來處理,由於嗜睡的情形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候,若在行車當中發作很可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若發現疑似嗜睡症的症狀,應盡速尋求醫師的診斷及協助。找出孩子「嗜睡」的真相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421老是愛睏,治療出現曙光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172上課老是「夢周公」 原來睡眠不足導致嗜睡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312

中市衛生局冷藏設備當機 上千萬疫苗毀!

中市衛生局冷藏設備當機 上千萬疫苗毀!#疫苗

台中市衛生局地下室的疫苗冷藏室在6日25日下午突然當機,使得溫度異常,導致總價值約台幣1700萬元的疫苗毀損,基於安全考量,疫苗必須全數報廢,衛生局已緊急向疾管局等各相關單位調用疫苗,沒有影響到疫苗接種作業。據了解,該冷藏室已使用10年,不過平日都有在保養維護,事發當天突然因不明原因當機,導致溫度降到攝氏零下1度。衛生局表示,一般疫苗的冷藏溫度在攝氏2至8度間。因為溫度異常可能會影響疫苗品質,因此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在討論研究後,基於疫苗安全性與效用考量,冷藏庫中的所有疫苗將全數報廢,價值1700萬元、5萬瓶的疫苗都要毀損。

肺結核感染率高 英政府宣導為新生兒接種疫苗

肺結核感染率高 英政府宣導為新生兒接種疫苗#疫苗

英國在西歐國家中肺結核的感染率最高,根據該國「倫敦健康計畫(London Health Programmes)」的報告書指出,英國本土的境內肺結核病例攀升達到50%,可見感染情況相當嚴重。針對這類情況,英國政府建議家長替家中新生兒接種疫苗,並開始著手大幅度計畫相關方案。目前西歐肺結核的發生率以英國最為嚴重,即使在感染率最低的區域中,仍每10萬人就有4萬人中標,且每年甚至有300多人因肺結核喪命。為了防止未來情況持續擴大,「倫敦健康計畫(London Health Programmes)」的報告書提及,應計畫為所有甫出生6周內的新生兒施打疫苗,並期盼往後10年能大大降低國內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數。而英國衛生署發言人強調,政府逐漸重視肺結核問題,「根據近年的報告來看,肺結核在倫敦的感染情況已愈來愈嚴重,我們將會對倫敦訂出肺結核的相關解決方案。」此外英國肺臟基金會的副主席John Moore-Gillon醫師亦提醒,除了接種肺結核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之外,定期檢查同樣不容忽視。

輪狀病毒發威 1個半月大嬰幼兒口服疫苗可免感染

輪狀病毒發威 1個半月大嬰幼兒口服疫苗可免感染#疫苗

儘管夏季氣候到來,不過以往被稱做「冬季腸胃炎」的輪狀病毒,至今仍頻傳嬰幼兒感染的病例,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建議,家中有嬰孩的家長,可在嬰幼兒1個半月大時用口服疫苗,免於受到感染。近期多起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病例,年齡層含甫出生幾個月的新生兒至10歲幼童,症狀大多出現嘔吐、發燒的情況,日前也傳出有名僅4個月大的女嬰持續高燒、腹瀉,且連續兩天不喝奶,甚至出現脫水現象,就診後才得知中了輪狀病毒。事實上,輪狀病毒四季都會感染,冬季屬最高峰期,普遍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與腹瀉,糞便則會呈稀水樣。至於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除了容易腹瀉、發燒與嘔吐之外,糞便會帶有濃厚的酸臭味,且腹瀉可能短至1天10多次,長則持續1至2週,導致出現脫水、體重急速下降、抽筋、電解質失衡與酸中毒的現象,抑或出現尿布疹與尿道發炎的併發狀況,嚴重甚至可能喪命。

麻疹現蹤 已滿1歲嬰幼兒應盡速接種疫苗

麻疹現蹤 已滿1歲嬰幼兒應盡速接種疫苗#疫苗

針對桃園發現1名6歲男童為麻疹本土病例,疾管局表示,麻疹好發在冬末及春季,為經由空氣、飛沫以及病患分泌物傳播的高傳染性疾病,由於傳染力強,未具免疫力之接觸者感染發病之機率相當高,接種疫苗則是預防麻疹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現行常規預防接種時程為出生後12個月,以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疾管局表示,對於家中已滿1歲但尚未完成接種之嬰幼兒,應儘速攜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由醫師評估後接種。此外,亦提醒民眾應避免攜帶1歲以下或未完成疫苗接種嬰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疾管局也呼籲,醫師在病患就醫時,提高警覺,詢問病患旅遊史及疫苗接種史,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民眾如有相關疑問,可參閱該局全球資訊網(www.cdc.gov.tw),或撥打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疾病管局也指出,今年國際麻疹疫情嚴峻,歐美先進國家及鄰近之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地區,均有眾多病例報告,尤其是歐洲麻疹疫情自去年持續至今,導至麻疹疫情擴散至其他地區國家。疾管局說,截至今年5月,已有18個歐盟會員國共通報超過10,000例麻疹病例,其中4例死亡;而美國、日本及中國,至5月中旬止,亦分別傳出有80、206及5761名病例。此外,今年越南北部亦發生大規模之德國麻疹流行疫情,估計超過千名病例。由於每年約有高達數萬到數百萬人次的國人赴前述國家旅遊、探親或從事經貿活動,疾管局呼籲民眾,前往上述地區前,最好先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做好自我保護,同時避免將病毒帶回國內。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

嬰幼兒喜歡握拳頭不放?醫師籲:小心腦損傷#疫苗

您家的寶寶常會握著拳頭不放嗎!台中沙鹿有一位七個月大的林小弟,看起來聰明可愛,但是左手常常握著拳頭不放,原本家人不以為意,後來到光田醫院打疫苗順便接受檢查時,才赫然得知孩子於胎兒期曾因腦部損傷導致腦性麻痺,因此左手才會常常握著拳頭。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至該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接受復健治療後,左手活動功能已有顯著的進步,往後與其他孩子應不至有太大的差別。光田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江國樑醫師表示,林小弟出生過程十分順利,平時也看不出有什麼異狀,但在七個月大時,家長發現孩子左手好像常握著拳頭不放,一開始還以為孩子只是左手比較有力量,才喜歡握緊拳頭。沒想到最近到醫院打疫苗與檢查時,才得知狀況並不單純,立即轉介到光田早期療育評估中心進一步檢查。經院方評估後,發現林小弟除了左手外觀一直呈現緊握,拇指靈活度明顯差於右手外,力量也比較差。進一步透過神經學理學檢查、體感覺誘發電位,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一個因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部腦損傷病灶,這個位置的傷害正好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操作。回溯其病史,才從媽媽口中得知曾在懷孕晚期跌倒撞到腹部,當時有輕微的陰道出血,但後來無大礙。推測當初的撞擊很可能就是林小弟腦部傷害的原因。江國樑醫師表示,腦性麻痺是指胎兒或寶寶在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尚未發育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導致往後運動機能產生障礙,另外還可能造成智能、語言、行動、性格甚至感覺系統,如聽覺、視覺、觸覺等種種的機能的問題,有的學者將腦性麻痺另外稱作「腦損傷症候群」。腦部的損傷並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寶寶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能會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或教育此類病兒時,必須審慎的評估障礙的種類與嚴重度,再就每位病人的需要,從藥物、復健及教育型態內容訂定出個別的、全人的指導方向。以林小弟為例,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導致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嚴重影響往後的活動。而林小弟在接受近四個月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已明顯進步,並不至於與同年齡兒童落後太多。江國樑醫師也特別列出相關的臨床徵兆,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下列的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延伸閱讀「各類型腦性麻痺的臨床特徵」: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6

幼兒「咽」害 掌握暑期黃金防治

幼兒「咽」害 掌握暑期黃金防治#疫苗

WHO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統計,全球每年有10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台灣地區臨床數據也證實五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嚴重侵襲,盛行率約為9.9%~17.7%,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醫師指出,國外臨床經驗顯示接種七價接合型疫苗可降低五成鼻咽腔帶菌率,綜合評估降低幼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效果達94%,但疫苗從施打到產生保護力約需2周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提醒家長應把握暑假黃金時機防治幼兒「咽」害,透過疫苗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鼻咽腔帶菌是造成肺炎鏈球菌傳染的關鍵原因,國外臨床發現學齡前兒童鼻咽腔帶菌比例高達六成,因五歲以下兒童本身鼻咽腔容易帶菌,當免疫力減低時,細菌就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發兒童中耳炎、敗血症、菌血症、肺炎及腦膜炎,除了容易造成自身疾病之外,也容易傳染給其他人,因此在幼稚園或托兒所等兒童聚集場所可能會因帶菌者透過飛沫傳染,增加感染肺炎鏈球菌疾病的風險。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醫師指出,台灣的臨床數據證實五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嚴重侵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兩歲以下嬰幼兒的發生率就很高,預防肺炎鏈球菌的工作最好在嬰幼兒階段就及時進行,不宜耽擱。 近年來則發現肺炎鏈球菌抗藥性增加的趨勢,醫師建議疫苗預防也更顯重要。根據台大醫院分析1984到2006年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童發現,自2000年後幾乎七成以上都對盤尼西林或紅黴素有抗藥性反應,不但治療成本提高,也讓小朋友染病治療時必須與抗藥性問題奮戰。因此WHO建議肺炎鏈球菌疫苗應該優先納入國家常規接種的考慮之一,目前已有超過48個國家納入幼兒常規接種疫苗中。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教授李秉穎醫師解讀國際防治經驗,發現自常規接種七價的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後,美國五歲以下兒童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顯著減少、加拿大兩歲以下兒童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也顯著下降,可見疫苗能帶來明顯的保護效用。國外臨床研究證實,兩歲以下的幼兒施打七價接合型疫苗後,可降低約五成左右(42.3%~56.7%)疫苗型別肺炎鏈球菌的帶菌率。並因為減少幼兒間彼此傳染或被幼兒傳染的機會,而對家中未接種疫苗的新生兒或老人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產生有效的群體免疫力。整體而言,降低幼童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效果達94%,即使非施打疫苗的65歲以上族群也有65%的保護效果。美國疾病管制局也指出透過疫苗降低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每年可直接、間接預防3萬個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病例,防治成效可觀。臨床上也發現常規接種七價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兩歲以下兒童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也降低了81%,能有效解決目前抗藥性攀升的問題。面對開學後幼童群聚感染風險增加,入秋冬之後又將進入肺炎鏈球菌的好發時期,李秉穎醫師提醒,疫苗從施打到產生保護力約需2周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不建議在流行當下才採取行動,家長應把握暑假黃金時機防治幼兒「咽」害,透過疫苗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為幼兒做好準備。

子宮頸癌疫苗,該選哪支好?

子宮頸癌疫苗,該選哪支好?#疫苗

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這個觀念在媒體與醫界的教育下,可說是越來越普及。但是對於HPV病毒帶來的疾病,妳了解多少?而兩支子宮頸癌疫苗,又該選哪支好?這些疑問值得深入探討。HPV真的這麼普遍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魏志尚指出,根據本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正在感染HPV。只要有過性接觸,就可能感染HPV,女性終其一生約有50~80%會被感染,這個事實可能令人驚訝!因為HPV的感染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到了真的有症狀出現時,表示已經發展成疾病,這也是爲什麼HPV會被稱為「沉默殺手」的原因。抹片檢查的主要功能,就是在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前偵測出病變,他建議只要有過性接觸的女性,都應該每年定期進行抹片檢查。而人類乳突病毒的影響,只侷限於子宮頸嗎?其實人類乳突病毒好發於黏膜處,舉凡子宮頸、陰道、外陰部、肛門、口腔、咽喉甚至是眼眶等,都是HPV可能入侵的地方。魏志尚表示,HPV分為高、低危險型,對於女性來說,以HPV16、18為主的高危險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而低危險型HPV6、11型則可能導致抹片異常、輕度陰道/外陰癌前病變和惱人的菜花,並且可能和口腔、咽喉的癌症有相關性。魏志尚說,門診時常遇到年輕大學生或上班族哭著來求診,表示自己性生活單純,只有一個性伴侶,為何會得到菜花?他解釋,菜花是HPV引起,HPV相當普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感染,因此並非性生活氾濫才會得到菜花。最近的醫學文獻報導,甚至在廁所門把、水龍頭開關等處,都能發現HPV存在。市面上的兩支疫苗,都能預防HPV16、18型引發的子宮頸癌,四價HPV疫苗除了提供HPV16、18型引發的陰道癌前病變、外陰癌前病變,也另外預防HPV6、11型所引發的菜花。民眾可依照自己需求,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疫苗。延伸閱讀「疫苗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83

Menu